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7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1157

  故而将有三个防戍营和两个主战营,构成锦州和盘州的主要武装序列。
  其中三个防戍营,除了一个是梁山众组成的防戍老营,新受命为滨州营之外;其他两个都是淮东军中的老安东兵,加上招募自联军中的藩家子弟为骨架,建立起来的新营,分别命名为暂编第十五、十六防戍营;
  这也是淮东军现下军职发展成熟后,开始施行的一种补充激励制度。
  按照成军的早晚和表现,各自服役时间的资历和功绩多寡,来在津贴和补助上细分这些新老部队。
  比如刚成了的部队,就只有“暂编”的头衔;无论薪饷还是津贴、补助还是福利都是有所减等的;
  直到服役一年逐项合格之后,才可以称为“新编”某部,享受最基本的待遇和福利;
  而日常作为架子部队为此的存在,则通常被称为简编;大量吸收自外部武装力量,或是合并压缩自其他部队的建制,则被称为“整编”;
  只有服役超过三年,而考核优良的部队,或是在较大的战事中有优秀表现的新晋,才可以得到,才可以享受完全待遇和福利的“正编”部队。
  然后再接下来,则是老字号营头们的额外福利;又有专属字号的老营和只有驻地通用字号老营之间的差别。其中拥有专属字号的老营头,在淮东军数十个营头当中,也不过授予了七个半而已。
  以鼓励这些部队之间相互日常的良性竞争和战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因而,另外两个主战营,则是来自行营右护军简编第九营,前军简编第八营;这两个被补足的尾数序列,以承当相应驻守小清河防线的职责。
  而三个防戍营,则按照沿海平原的南北走向,分驻在两州的龙城、景县、塔城等交汇要冲之所。
  此外,还预计以城为单位,用缴获甲械杂七杂八的剩余,将填户移民的青壮武装起来一部分,组成约莫七个守备团的基础。
  而如今有了新地盘和纵深,以及相应增加的钱粮赋税和人口的基数之后;相应主战部队的上限,也可以略微向上调整一些了。
  这样,除了屯垦营造性质的建生军和部分脱产的各地守备团之外,淮东镇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总数上达到了六万三千员左右。差不多等于十五口抽一丁,或是五户养一兵。
  当然了,在国朝的编制中,则还是只有四万七千人的员额。而且这个供给数量也不是全额的,折现成杂七杂八的物资之后,能拿到手的大概还有八九成,放在国朝的惯例中,也算是相当的良心了。
  而在随军的姚平仲和折可适之间,我也在权衡考虑着,让谁留下来作为正任,负责经营和守御这新取的两州之地。
  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和考验,这两位也呈现出各自发展和成长的趋势来。
  像我身边放出去独任一面的姚平仲,经过在莱州团练副使的锻炼,治军官民的综合水准更平衡全面一些,不足就是没有亲自残余过大战役的领兵经验;
  而最初被我看好的折可适,也在延边的军中表现出某种积极进取的锋芒来。可以说每一次随军出击的机会,他不论在谁的麾下听效,都表现出令人注目的水准和活跃度来。
  只是,也就没有过多的机会让他在后方庶务上有所表现了。
  而这一次留守的人选,虽然军事上的压力有限,但更需要兼顾多方面的职责。
  不但要能种田尽快获得产出,还要保持足够的战略主动性;也就是维持有限而精干兵力的情况下,对平卢道营州方面的北朝军,进行持续的骚扰和试探。以保持足够声势和压力,以及事态上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对骑兵的运用,与和步军协同也要有相应的经验和水准。还要有足够的机变和城府,可以及时处理北面罗藩地盘上的发生的事态。
  因此,也让我一时有些委决不下了。
第772章
忧乱(七)
  辽西低矮起伏的丘陵之间,已经被蜿蜒不到边的队伍,给占据了。
  旗帜招展大队人马前呼后拥,簇拥着行进的一辆用毡毯和裘皮包裹起来,豪华马车之中,仍旧没法起身的藩主罗湛基,至少看起来蜡黄的脸色稍稍好了一些。
  因为都监骆秉声的先遣马队,抵达新城州(治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的消息,在延迟了好几天之后,总算让他稍稍安下心来。
  虽然他们依旧没有发现那只在地方肆虐的敌人,也一时半会没能搞清楚本家那里的干系和变化。
  这样就算是辽城本家那边,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和变故,他也有这么一个可以聚附人马和追随者的根基之地。
  新城州,顾名思义就是一座历史较短的城池,源自数百年前唐太宗初次东征高句丽。
  而取得辽东之境后,在辽河流域上游的关键位置,派行军总管姜行本建造了这座新城以为屏护。
  后来因为相应的地理胜势,也成为太宗二次东征,乃至历代营州都督攻略高句丽,集结兵员,囤积物资的前进基地和边塞要镇。
  高句丽覆灭之后,这里又成为镇压此起彼伏高句丽残党的大本营,是以从仪凤二年(677年)至开元二年(714年),一直是为安东都护府治所。
  后来才重新移回辽东城。
  现如今,也是辽东乃至整个安东南部与中部之间,掌握枢要的重镇,因为在历史上一度同样做过安东都护府治所的缘故,在城池格局上甚至还要比,如今的罗藩首府辽城更大一些的。
  虽然经过历次的征调,但是其中还是储集了不少物资和兵备。原本都是为了对付和防备,那些自成一体不从号令多年的北方诸侯联合。
  当初的安东二十五家诸侯、四十七姓分藩,就在这里发下盟誓,一旦遭到北朝或是山外草原诸侯的入侵;无论如何的嫌隙和积怨,都要立刻放下各自的纷争,而在一致对外中守望互助。
  并且共约敢有背盟者,夺其藩号领有,各家共击之。在此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事情。
  包括薛氏为首辽西诸侯的背盟而走,而导致安东道的胜势逆转;北方诸侯不堪征战疲敝,而暗自分裂出去自成一体;
  其中至少有十数家诸侯,成为这个实践这个盟约的代价和祭品;而罗氏也得以在缺少薛氏的情况下,重新掌握了安东半数诸侯的盟主身份和主导权。
  因此,这里也再次成为他内定的二度会盟之所。
  事情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就算是刻意封锁之下,军中也不可避免的对于后方发生的事情,各种议论纷纷和谣言四起起来。
  特别是那些盟友和附庸的诸侯们,他们自有自己的渠道,也没有义务替罗氏分忧和隐瞒的,只怕是恨不得更加推波助澜一些呢。
  只是在消灭了头号宿敌薛氏的大胜之势下,不得不有所收敛和被轻易压制下去而已。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罗氏主导的独大势头,可未必能够一只保持下去的。
  待到新城再盟完成之后,本家那里就算再有什么意外和变数,也无关大局而可以用手中的强大实力和名分,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
  如此的状况,在罗藩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但是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地位动摇的藩主,还是来自家族内部的挑战者,都被局限在内部的高端层面上,而避免对家族的实力和权威,造成过多的削弱;
  至于那些想要靠盘外招破局的人,也是从来是无法通过公然的叛乱,获得自己的成功和胜利的。最好的结果也就是逃亡在外,然后被家族的死士或是重金悬赏的刺客,给干掉。
  因此,他实在想不出,后方还有什么对策和手段。这时候,四平八稳的马车之外传来了通报声。
  “主公,芦关到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到东山城里去过夜了……”
  不知何时,他们已经走出了丘陵地带,而抵达了相对开阔的辽河平原。
  而矗立在山地边缘的东山城,已经转眼在即了。
  这处曾经葬送了罗氏大半数高层,也葬送了薛罗两家和解之路,衍生出一系列变乱的伤心之地。
  因此,罗湛基拒绝了进城驻扎的要求,而要求在城墙下另立宿营地。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夜就城中就冒出了喧嚣声。
  “回禀主上,是出芦藩与竺藩的人马,在城中的街市上大打出手。”
  罗苍梧站在身边禀告道。
  “不过,已经被弹压下去了……”
  “多派些人盯着点……”
  罗湛基有些疲倦的吩咐道。
  因为是在回归路上,各家都逐渐放弃了管束和纪律松懈起来的缘故,这些诸侯一点儿都不见的消停多少。
  ……
  与此同时的江宁行在。
  一份来自淮东的观风团中,写的花团锦簇而看起来颇为言之有物的奏进扎子,被摆在石头城行宫的监国案头。
  “臣上书言淮东诸弊情,尤得三亢当其首……”
  “三亢者,既冗兵、冗官、冗费之属……”
  ……
  “首当以冗兵者为最患……”
  “淮东镇抚以下,多不思保境安民,而以强掳罗括户口为乐事……”
  “俘获北境百姓,并招徕流民之属,皆充入军中而编为应籍……”
  “或曰建生,或曰劳役、或曰编管、或曰检疫……或打入罪囚为伍……”
  “个中名目剧烦不一而衷,无不以官军之名,而极近压榨劳役之实……”
  “或役使与矿山坑壑,或驱之于盐泽荒滩……”
  “所取之利皆奉于上……而个中累累死籍不计其数……”
  “而皆假以军籍虚没其费……是为其军额虽众……”
  “动辄号称在籍之人十数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