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1157

  因此,他倒也算是半个海州人,只是相比那些军镇帅臣及其部署们朝三暮四,经常可以随着利益和情势变化的立场和态度,经历了幼时的颠沛流离和辗转之后的他,却是个少有的异类。
  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这种频繁变换门庭的传统,认为这才是乱世不止的根源,而格外在意和看重的是,洛都朝廷的大义名分,以及忠诚与之类的武人荣誉。因此,很容易就在地方脱类而出,得到来自洛都方面的赏识,被召见赐予六品出身,拔举进入武学修业,并由此改名为显忠。
  然后又作为重要的棋子,以新任巡泗兵马使的身份,外放回到了家族所在的青徐镇,开始他新的前程与宏图。
  只是他的野望和理想,很快就被南朝北伐的大潮给摧毁了,于是他又成了与这些破坏和夺占自己家园的入侵者,最激烈的抵抗者中的一员。
  为此,甚至不惜亲自带人掩与道路,伏杀了南军派来的密使,而断了自己的上官,投降输诚的后路与决心。只是他个人再多的努力与奋斗,都难以抵挡南军占据上风的大势所向。
  已经存立了数百年的青徐镇,终究还是轰然崩溃在南军高歌猛进的强大攻势之下,连他和他的部属,都被驻守地方的士民百姓,给开城献了出去而做了南朝的俘虏。
  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而是带人从俘虏营中脱逃出来,而奔回了北军的控制区,为此他作为某种忠勇义士的典范,而被再次提拔和任用,成为了卞军外围的一部统领,而继续奋战在抵抗南朝入侵的第一线。
  直到汴州城被击破,他带人拼死突围了出来,然后又在城外的附近亲眼见证了,那些南军在城中大肆屠杀,而将汴水染成鲜红血河的过程。
  接下来的数度反击和拉锯之后,他还是不可避免在节节抵抗中,一路败退到畿内的过程和结果。
  更令他失望的是,在大敌当前重兵压境之下的,畿内幸存的各路军马,争权夺利和相互侵轧的各种丑态,特别是在来自大元帅府的背后支持下,派系之争甚至压倒了迫在眉睫的抵御外敌。
  而畿内的朝廷中军,也更多是把他们这些外州残余,当作保存自身实力的消耗品,和战损之后的补充来使用,而对这些屡战不挫一路坚持下来的忠勇之士,明显缺乏敬意和重视,因此,他们总是被安排最危险和最艰苦的地方,但是得到的待遇和补充却是最靠后的。
  于是乎,当那些一个个名声卓著或是资深的宿将,与他亲熟的故交,都被强令驱使着走上前沿,又相继阵没或是失踪在敌潮之中后,李显忠也逐步对现今的洛都朝廷彻底绝望了,这已经不是他当初可以为之效死和奋斗的那个朝廷了。
  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让人忍无可忍的事情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遵守朝廷的号令,退入洛都城继续抵抗,而是从北面的黄河边上夺船出奔到滑州境内上岸,再转道南下。
  最终一路躲避着被打散的乱军和流匪,千辛万苦的带着数十名海州子弟,逃回了位于海州家乡,却发现自己的亲族,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只“义军”盘踞在他家的废墟之上。
  他几乎是怒发冲冠,悲愤交加的亲率这些劫余的海州子弟,当先冲进这些至少十倍于己的义军之中,杀了个三进三出,最终击垮了这只数百人的义军,逼降了剩下的大半数人。
  然后,他才从附近躲起来的乡人口中,得到了自己父母早已经过世,妻儿外出避祸失散的消息。于是寻回失散的妻儿,就成了他当下的目标。但是人海茫茫又正逢乱世,以他一己之身可谓是大海捞针。
  这时候,附近残存的乡老贤望出来恳求他,带领本乡丁壮就地组织起一只保乡安土的土团。而他也需要足够的人手和资源,来实现他的目标。于是两下相合,就顺水推舟的成了,当地众多土团武装的领头人之一。
  在他的率领下,被武装起来的当地乡民,不停的与一股股被打散后,闯入境内的乱兵作战,驱逐和攻杀那些流窜于道途的流寇匪类,拼死抵御犯境肆虐的胡马游骑,乃至驱逐和吞并那些,打折义军旗号的外州团体势力。
  他们几乎抗击着,任何一个试图进入海洲境内的武装势力。并因此很快壮大起来成为其中最有实力的一只,能够保全乡土之余,顺带找回妻儿的微薄希望,这也成为了心灰意懒的他,最后一点人生目标和动力。
  但是似乎老天铁了心要和他做对一般,这时候一只撤退到淮上的南军部队,再次席卷了淮东的青、沂诸州,就连他存身的海州也难以幸免,于是那些纷纷而起的土团武装,也在这只号称“满万不可敌”外来军马的强势镇压下一一覆灭或归降。
  最终,他只能和其他几只土团武装一般,带着不愿投降的部下,退守到天乌堡来苟延残喘,期待转机和变局。
  但正所谓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私心和矛盾,特别是在一贯貌合神离的数家武装,被长时间迫困局在山中一隅,而需要争夺相对有限的水源,口粮、衣物等日常资源的情况下,纷争和内斗就变得不可避免起来。
  在这后半个冬天里,主导天乌堡内分配的话事人,就在明争暗斗演变成的内讧之中,更换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落到了一直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的李显忠身上,但是这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随着开春的冰雪消融,天乌堡的终末之日终究还是到来了。
  原本还以为能够依据险要稍稍抵挡一番,在乘的对手疲惫松懈之季,全力突围而出各由天命。但未曾想,正面的强行仰攻只是对放声东击西的佯动。待到他发现情况不对心中生疑,决定派人回防后山,却已经晚了一步。
  在山后数千老弱妇孺的挟持威逼下,就算是以李显忠一贯的号召与威望,也无法罔顾大多数人的意愿,而继续强行抵抗下去。而他同样亦有未了心愿,断然不能就这么轻易的了结在这里。
  然后他这才发现,自己居然是败了曾经天下的四大寇之一——大名鼎鼎的梁山众手中,却也觉得不甚冤枉了,为首领军的罗膘骑倒是对他表现出某种招揽之意,却被他当场拒绝了。
  因此,最后这些束手就擒的土团部众,都被送到了盐场里,充作最粗重的劳役和接受日常改造,就成了他们这些曾经力据过王师的土团骨干、头目们的最终处置。
  而像他这种土团大头目,哪怕在劳役改造之中,都是被重点监管和看押的对象。因此,他想寻机逃走,继续寻找家人的想法,一直未能得以成型和实现。
  突然茫茫一片的盐田之上,走来了一行甲胄鲜明让人晃眼的军士,哪怕天气再热而满脸汗水津津,但他们的穿戴依旧是一丝不苟,在监管的带领下,径直走到了围堤之前的。
  “哪个是李显忠。”
  为首一个胡须泵张的黑大汉高声喊道。
  “放下事情,且随我走一趟吧。”
  李显忠不由心中一沉,难道自己过往的身份,已经事发了么。
第513章
根本(九)
  答案来的既快有仓促。
  在青州临淄劳役营的女营被服场里,李显忠意外见到了泪如涌泉的妻子和两个子女,于是一时之间,再多的心防与戒备,顿然如土崩瓦解一般的松懈下来,泪如泉涌而相拥泣不成声了。
  女人虽然是泪流满面,没有受过什么明显伤害,只是消瘦了一些,而且因为长时间的劳作,曾经保养得宜的手脚,也变得粗糙起来;就连一子一女也有些营养不良,而变得面黄肌瘦像是两根小豆芽。
  显然在劳役营中,虽然不怕饿死之虞,但是具体的辛劳和繁重工作下的生计窘迫,却是她们所无法避免的。
  这个结果让他不由心中抽痛,又愁肠百转的犹豫与纠结起来,以他现在的待囚之身,却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状况,甚至还要有所拖累。
  特别是在看到妻子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几个罐头和数尺布之后,顿然将他这种失落与惭愧的情绪,也推到了顶点,再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他无比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没用了。
  当初为了忠君报国的理念,而毅然离开家人出奔军前效力的行举和冲动,也变成了某种可笑的悔恨与失落的反差。而他努力位置奋斗和追寻的一切,也变得毫无意义和苍白无价起来。
  然后,他从妻子的叙述中,又知道更多的事情,年事已高而难舍家园的父母,是如何决定留下来等死的,那些各家仆和下人,又是如何六神无主的,各自裹挟潜逃的。
  与陪同的家将失散后,又是如何被路遇的另伙人,抢走包裹里最后一点儿值钱物件和干粮的,所幸人没有事情,只是被推倒在地,磨破了些手脚而已。
  又比如混在流民之中还没多久,如何被这些外来军队,从山中搜刮出来,强制收拢和分营编管,如何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的拼命干活,用那点总也不够用的配给,好容易熬过这个可怕而残酷的冬天,而没有成为那没能挺下来的,数百个例不幸子之一。
  还是因为女人会写几个字,这才成为了那些粗手大脚的妇人中的代笔和读信,额外可以多得一些薯块和干饼,或是多要一勺杂烩糊糊。
  然后这些外来军队,又在各地的交通要冲,设立了留言榜,让她们这些与家人失散的,留下姓名以备日后寻获和相认,而能够找到李显忠则是另一种天上掉下来的意外之喜。
  他无比渴望和珍惜与妻儿相聚的这一刻,但是重逢的时间总是过去的特别快。
  女人终究要回到钕营里去做工,但至少他的两个女儿,在母亲忙于劳作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女性的孩童呆在一起,有专人照看,甚至还有顿稀粥的作为早食后的加餐。
  不过,这世上从来没有平白给予的好处和便宜的事情,自己当然是多少有些用处了,初步如愿以偿的他,很快恢复了旧有平静和镇定。
  对方既然已经把他的妻女捏在手中,自然是不怕他不就范的底气了。
  随后他知道了那名闷嘴葫芦一般的黑大汉,叫李铁牛,单字一个逵,居然是前青州军的出身,现在却也成了这只南军麾下的一员,并刚刚通过了缀升的内部考拔,准备重新授衔后外放军中,这不由让他生出某种想法来。
  一天之后,益都城,置制镇抚使衙门。
  听完下属禀报的结果,我微微点头沉吟道,这位还算是个聪明人。
  只是要求将他的妻子,换到一个不那么辛苦,也有时间照管儿女的文书抄写位置,而没有乘机和我们漫天要价,企图获得更多的优待和条件。
  而他自己本人,则愿意听凭我方的任意处置。这样,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能够收到这个李显忠,却是个意外偶得。只是我麾下的虞侯司,在例行查点俘虏名册和失联人口登记的时候,偶然发现在我那个日记小抄上出现过的同名人物。
  因此,稍稍加以关注,又不敢擅专的呈报上来,没想到就有了这种结果。还真是“无心栽柳柳成荫”啊。
  虽然比不过里一个时空里,那个同样出身延州将门的李显忠父子,在北宋亡国后沦陷金人的魔爪下,假意受伪官而一心带兵抗金归宋,不惜满门英勇壮烈就义;
  事败后只身逃出,又辗转投西夏继续抗金,却始终心怀故国,而伺机带兵突破西夏的围堵,最终南归得到宋高宗的褒奖。
  自此在抗金前线上继续奋战数十载,以五十二岁高龄击败金帝完颜亮的南侵,六十一岁又在宋孝宗继位后的隆兴北伐充当主将。
  一直到四年后病死任上的轰轰烈烈与可歌可泣,却也算得上是跌宕起伏而可圈可点。
  他这一样一个西军出身的背景,又有本地渊源和号召力,还参加过北朝历次大战,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如果能够公开降服,哪怕是象征性的归顺,也是有利我统治长治久安的意见大好事。
  当然前提是在进驻青州之后,他和他的部下,并没有过多沾上我军将士的血与仇怨的情况下。
  至于在之前天下为洪炉的,两国数十万大军对阵中原的战斗之中,站在自己的阵营有什么死伤,那都是各尽本分而各安天命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再格外强调了。
  当然了,到了我这个层面和地位,除非少数几个特里外,已经无须像当初一样,靠礼贤下士式的亲自接见和拉拢人心了,我只要选择合适的人手交代下去,然后看到最终想要的结果就行了。
  ……
  与此同时……
  广府,罗宅,大花厅内,已经是凉风习习的,随着流动循环的室内水道,让空气中充满着某种湿润的味道,几个仅穿着居家常服,甚至只有小衣的女孩儿们,都聚集在室内纳凉。
  有的喜欢静静蜷缩在角落里看书,有的依旧精力十足,像是蝙蝠一般的在梁上练倒挂,还有的则无聊且烦恼的丢下例行功课,故意偷懒式在地上滚来滚去。
  而在厅中的另一侧,作为家中唯二的连个成年女性,崔绾婷正在案子前一丝不苟的翻看账本,而苏苏则在精心屏气的插花。
  “你这是在和我炫耀么……”
  正在看着一叠新信件的谜样生物,突然在嘴角挂出一丝微笑来。
  “又收集了多少个同名的历史人物……”
  如今,随着海路的重新畅通,抽空念一念前方不断送来的书信,然后发发牢骚和吐槽一番,也成了她事务繁忙之外,难得消遣和休憩了。
  “不说这个上梁山的岳鹏举,和下山从良的刘与叔……”
  “你让宋公明和那个六贼之首混在一起。”
  “倒是要唱哪一出啊……”
  “难道还要再收集一个,被阉党吹上天的童大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