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1157

  如今,我们对于控制下的地盘,采取的是三分区渐进制:首先是镇抚府直辖的编管区。
  由本军派出的专业勘测队伍,从青、沂各州境内检括出来的大片无主之地,然后以类似后世国营农场和国营工场的简单模式,重新编排和招募人员进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和劳作。
  其中又按照距离城邑的远近和交通便利的情况与否,分为用来安置伤残军人及军属军眷的荣养农场和荣军庄;作为地方未脱产预备役部队,在一些城郊和交通要点日常经营的军屯区;大量招募流民和无地乡人,以半军事化编列管理的连片民屯区。
  这三者构成了镇守府名为核心区的基本盘,以牺牲部分日常娱乐和经济文化活动为代价,基本可以实现令行禁止,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紧急动员,最大限度的压榨出相应的人力和资源来。
  其范围,以青州境内及附近的若干个重点县,外加一些军事驻扎的要点附近为主。
  其次是,在破坏比较严重的外州地区,由镇守府派人进行编户齐民之后,逐步重建起来一套简易行政体系的所谓改造区。
  青州境内的许多亦有人耕作的土地,在战乱多年之后,这样就变成一笔烂账,因此用承认既成现实的一刀切为代价,进行强制性清丈到户的登记编册。
  依旧按照国朝的州、县、乡、里各级的基本构架,只是在具体职能上有所添减和变化而已,因为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可以尽量甄别和避免沿用本地旧有人员,来完成本军特色的地方行政建设。
  按照归化,在新行政体系的最下层,以五百户或是两千口以上的大村为单位,建立派出人员组成的公所,以实现部分基层管理和监督的功能。
  按照初步试点和规划,其中主要由退役老兵充任,管理日常治安的巡官;由初等官学的实习生轮流当任,负责简单户口管理和日常上报的司计;以及县上派出的,负责赋税徭役指派的所正,构成的公所三官。
  这三官都有正式公俸和口粮,也有一定配额的公费支出,以招募一些临时帮手。只要保持定期的流动性,以及上下沟通的多向渠道,也足以满足日常的监督和制约需要,而不至于变成某个人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小天地。
  毕竟,所谓精干清明的行政体系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虽然我有得是后世各种行政和官僚体制的样本,但是要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内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以后世的经验教训来说,也许最先进未必是最合适的,以当代生产力为代表的经济基础,总是与相应的上层建筑,相互配套才能良好的运作。
  有条件的话,我当然希望能够建立起,类似后世国朝直接动员到街道乡村的行政制度,但是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以这个时代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资条件,现有的交通通讯手段,乃至我初见雏形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也支持不起如此庞大体制基本需求。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所谓村下三官,来行事部分有限的基层职能。不过,目前的三官,也只能配齐小部分而已。
  好在前段时间,新到任的布政使李格非,给我带来了数百名畿内两学三附的新老生员,作为某种见面礼和示好,大大缓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而本家方面,也送过来了上百名新旧投献的幕属随员,其中既有很早就安排在畿内培养进修的本藩子弟和国人,亦有后来被本家招纳的变相人才储备;还有的则是来自交情深厚又站在一同立场里的关系户,所举荐过来的门人子弟。
  这些人多少有过在地方佐贰的经验,或是做过相应的吏员,虽然知道其中人多口杂的,不可避免的被掺了沙子、安插了眼线什么的,但是他们的实务阅历和见识,也正是我所需要的,关键看用什么奖惩激励机制来,保持正常的流转和秩序。
  虽然不便直接委以要任,但是以这些人为基础,合并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随军营校之后,第一所联合官办学校,就这么在益都城里草创起来了,暂时分作武备、事务、技工三个分属学堂。
  由我兼任学正,而观察使陆务观、转运使曾华为副学正,韩良臣为学监。当然目前也只有场地和师资,规范化的教材和考绩制度,还有待慢慢完善补充起来。真正有所结果,恐怕都要跑等到来年了。
  最后是继续保持现状,而暂时沿用旧有制度和人事体系的所谓“保留区”。
  主要是那些远离城邑,相对偏僻而贫瘠的村镇,在行政成本投入的优先度上,暂时不做改变的考虑保留原状,乡里坊正都是当地民众推举出来的代表,只要能够在传统的体制下,定期及时的向所辖的城邑,提供基本徭役和税赋就好。
  虽然这一系列的宏伟蓝图,除了那些已经被历代开发出来的现成田土和少量需要修复,才能够继续使用的工坊外,其他大多数还停留在纸面上,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和规划,可以按部就帮的布置和实施下去。
  破坏和杀戮总是比建设更加容易的,地方的重建和恢复生产,同样需要相对漫长的持续投入和周期,才可能初见成效。其中还要担忧战争,灾荒等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前功尽弃。
  好在,青州沿海大片荒芜和空置的地带,是由于历年持续的海陆侵袭所造成的历史问题,而在我的占领下,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同样近海地区的渔获和盐业生产,也可以由此重新发展起来,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只要重兵守住西部丘陵、湖泊间的几个要点,就可以比较安心的向半岛地区内拓展,至少无论是北朝军马,或是那些塞外藩军和胡马儿,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从海上来威胁东北向的后方平原地带。
  此外,多半要感谢战争的摧残和涤荡,现在六州治下是外来迁入的人口居多,本地人无论是在比例或是成分处于明显的弱势。
  再加上,作为地方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本地的豪强土族,也在历次战乱中被摧残覆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残余,也被我的军队剿灭一空。因此,地方上根本没有足够分量的存在,可以令他们抱团起来来对抗我们的统制手段。
  另一方面,各州治下可说是有的是无主之地,任由我们在白纸上重新作画而已,而不至于因为本地人的生存资源受到外来移民的挤压,演变成新一轮的传统土客矛盾。
  因此,新的规划推行起来所收到的阻力,也要比预期小得多。至少在外来移民的压力下,为了不被边缘化和弱势消亡,残存的本地人反而不得不要做出,更加靠拢我方政权的姿态来。比如在劳役营里以地域为特色的各种积极表现和工作竞争。
  作为政权社会体系的配套举措,则是次等部队的规模削减和常规化建设,除了抽取精干补充御营右军,前军,行营护军三大主战资序外。
  九只辅军大队剩余的人马,将相继改为青州守捉下辖的防戍营,防戍营团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延边据点防备侵袭,建设城垒堡寨燧哨而提供预警,兼带镇压扫除辖区内旧有的土顽势力,剿灭就近的土匪流寇和土团武装、豪强私兵。
  战时则配合主战营的军序,对敌方部队遂行一定战斗任务,并在需要的时候抽调兵员为主战营输血,在条件成熟时升级,甚至加入或组建新的主战营团之类的建制单位。大概继续维持十个营,八千多人的规模,只是日常待遇和军饷为主战营团的七成左右。
  预定将三十四只散兵团,全部打散重编,其中孔武有力者,将被集中编成十几个地方守备团,依旧沿袭团、队、火、什的编制,以装备冷兵器为主,军官和士官分别选用,主战营和辅军大队里的归遣老兵,用作后方的城邑市镇治防,以及权作战时占领地方的维持和镇压之用。
  同时也是兵役组织的基础单位,以及生产建设的基本保卫力量,所有编管内民户、军眷里,选拔精壮组成的预备役,都要到守备团里执役半年。在此期间,只有口分粮和衣料杂用的配给,只有进入战地状态,才能拿主战营团的半饷。
  而散兵团裁剪下来的青壮人员,则转为偏向劳役为主的常设辅助役,按照我别出心裁的命名,就叫建设生产兵团,简称建生兵,目前暂设一个军,预定编制一万六千人,左中右三厢十八个营。
  主要承当地方的基础设施的修缮维护和营造工作,以及战时的工程建设所需,然后在农闲时节再从少量征伐徭役,作为简单粗重活计的临时补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扰民和影响正常生产。
  平时就挂在淮东转运副使的巡院兵名下,由置制司定期派出专人进行,不脱产的训练和编管。这样,又有新名目和理由,向江宁方面要上一部分编制和待遇。
  于是,以建生军为辅助,从守备团、防戍营到三大正军资序,一个相对简明的三级军役动员体系,就这么初步建起来,粗见雏形了。
  如此规模和标准下来,每个月的军饷支出加上训练、维持费用,大概要花掉三十七八万缗,这里面依照江宁行在给我们的正式配额,大致可以满足七成左右,剩下就要靠我自己私囊里补贴了。
  而人吃马嚼的粮草数量尚不在其中。再加上我额外向后方购买和定制的各色材料。设备和物资,这段时间也一口气花出去了一百多万缗。
  因此在我的帐面上,依旧是节节攀升的鲜红赤字与负增长。代表收入的项目上,总共加起来还不到支出的一个零头呢。哪怕我通过战事所获的底子再厚,却也经不住如此的坐吃山空。
  因此,我有些迫不及待的要恢复对北方的贸易线路了,虽说因为北伐的影响,整个北方已经凋敝不堪了,但是作为东海三藩和安东都护府的各路诸侯,依旧是经济基础良好,不错的贸易对象。
  为此,我已经召回了正在江都的粮台筹办郑艇郑艇,自从我军在江淮转运使名下,拥有专属一路的粮台之后,他们现在留在那里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那里一度发生的事情,对我来说并不是秘密,不过本来就是半路投附的他,在困境中的犹豫和动摇,最终还是没有变成实质的背叛,比起本家的另一些人的表现,却还没有到不可原谅的程度。
  因此我还是愿意再给他一个机会的。
  他的新职务是夷洲督办大使,以桃山港为驻地拿着我军的旗号,替我从夷洲当地各藩和州府,获得粮食果蔬矿产的稳定供应渠道,同时继续坐镇监守这个北线贸易的重要中转地。
  而原本的桃山主事鹿耽尼,则被我调了回到益都来,作为青州商椎局的负责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受过宗藩院相应的货殖学教育的他,将通过组建类似后世的各级农村供销系统,来逐步实现对境内主要商业活动和流通渠道的把持和垄断。
  此外,组织前往北地的商团名单之中,除了新加入的柯山梦等人外,还多了肥孔这个生面孔,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外域商人,千里迢迢不迟劳苦随我输军前沿的补偿和回报。
  虽然他的动机和立场,不乏可疑之处。但既然对我还有用,那就且观其言行成效了。
第508章
根本(四)
  兖州境内,故莱芜监附近的路口。
  驱赶着牛车的三四郎,对着离去的身影,一阵点头哈腰之后。这才笑眯眯从车上的翻出一条,新拔上来还带着绿稍的大根(白萝卜),有滋有味的啃了起来。
  这东西是他们这些倭人最喜欢的零食,不但水分和滋味十足,淡淡的辛辣味还可以充饥解腻,可劲的吃也不怕吃坏肚子。
  而且种植简单方便而且周期短产量高,哪怕是粗糙贫瘠的砂土都能成长,因此在训练和劳作之后,人手一根咬的卡茨作响,就成了他们这一营倭人,所独有的一道风景了。
  作为被南朝征发参与北伐的蕃人辅助役,他们这些来自扶桑藩各家诸侯的近万名倭人,在病死累死战亡中折损了大半之后,终于得以混出头了。
  不但有自己的军属番号,也有了专门的劳役营和安置地,住上了有火炕和板床的像样屋子,不再用为总也吃不饱肚子而发愁。
  需求少干得多,吃苦耐劳不挑食堪称两脚牲口,却比普通牲口更听话和顺从的评价,让他们成为某种勤勉与附从的标杆和典范。
  因此,伴着碎咸鱼、酱豆的瓜薯糊糊,烤山芋可以吃个够,隔三岔五有代肉罐头,没事还可以每每的啃上几条大根做零嘴,别提多惬意和享受了。就算那些小藩领下庄头和地侍家的日子,也不过是如此吧。
  看着看着,他忽然站了起来,却是终于等到了道路上蜿蜒而过的人群,所裹卷起来的尘土,他们都是来自外州搜括回来,或是逃奔过来的流民。
  经过了塞外胡马的荼毒与酷烈之后,这些幸存之人早就没有对于所谓南军的对抗和排距情绪,只剩下有个安稳地头,可以苟且存身的最后一点期望,而被押送到这里来。
  只是事有先来后到,早来的人自然就优先安置了靠近城邑和大路的上好份地,而后面逃奔来的越晚,所能获得安置地方,就越是偏远和贫瘠。
  当现成的熟地和坡田都没有了之后,就只能到山野里去筚路蓝缕的重新开荒,或是在山林里转职伐木、挖矿了。
  他记起了自己的职责,打开牛车上木制水箱的板盖,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大声招呼着这些灰头土脸的可怜人,用葫芦瓢舀着给他们一一补充水分,然后每人分上一条大根,算是接下去行程的。
  另一些,被绳子串在一起的,则是战事中被俘获的胡马儿,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在牛车边上喝口水之后,满身腥膻而蓬头垢面的他们,将分道扬镳去另一个方向。
  在哪里隶属于莱芜监的矿坑和深井里,他们会是最好的苦力补充。
  如果五年内还没被不见天日的繁重劳役摧折死的话,或许还可以获得重见天日的机会,改去干另一些,诸如开山凿石的危险粗重活计,再不然到河中去挖沙取石,或到海边的盐场去修堤围,挖滩涂……直到被榨取干最后一丝用处……
  三四郎一想到这里,就不免生出某种天然的优越感与小确幸之情。
  而在数百里外。
  荒草漫野之中,穿着连身锁帷子和镶皮背心,头戴圆边盔的方宝,双手平端着火铳走在队伍的前列。
  这里似乎是因为荒废的太久,原本道路的位置已经不可辨明了,需要在齐腰的草丛里,深一脚浅一脚的重新蹈开出一条道路来。
  在铳刺的拨打拍击下,不时有成片的蚱蜢之类满天飞起,又有被惊起的小动物,在窸窸窣窣的声响中,忙不住的想着两边逃避而去。
  虽然满脸汗水津津,并且手脚裸露的部分,被草叶刮蹭的无数条血痕而麻痒难耐,但方宝还是一丝不苟而聚精会神,警惕着四周。
  得益于主战资序的增扩,他也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六州镇抚麾下下第二大军序——行营右护军,二营三团一队下的一名正编铳手。
  虽然只是军中最基本的近万铳手之一,距离正列的铳兵、铳士、掷弹手和老掷弹兵的资序,还有好些路子要走,却因此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比如被他视若珍宝横抱在怀里的这只长铳,虽然说是别人换装后汰换下来的旧货,比不上那些直属牙兵和虞侯军,所配给的迅雷(火帽)铳,或是连珠(转轮)快铳,打起来又快又密,但好歹也是制式标准的一式燧发铳,而且还是方便上弹的后装铳。
  要知道在他老叔方腊的队伍里,还在拿那些前装的燧发铳当宝贝呢,很多人用的还是改成燧发的杂色老式火铳,甚至还有继续在用粗笨火绳铳的。
  因此,无论是内膛、准星还是照门,都被他时不时的用小块皮子清理打磨的干净铮亮,护手上还刻上专属的纹饰。因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只长铳将长久的伴随在,他军中生涯余下的岁月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