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157

  但却丝毫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安全感和信心所在;因为,这里长期作为北朝安东行营的所在和大后方转运中枢,兼带军事集结重地,实际在具体城防工事上已经是严重的荒废和年久失修了。
  不但原本宽阔的护城河,被大量的城下坊所挤占和侵蚀,就连城墙上也是多有缺失和残断,甚至露出了里面的墙坯和夯土;却是因为在身为大后方的相对承平日久之下,这些前朝所烧造下来质地甚好的城砖和其他建材,被地方军民所大量盗掘他用于私宅、产业。
  后来又因为北朝的财计日渐困顿,而无力修缮和维持,反而一次次的抽调走位于平卢道境内的兵马钱粮,用作支援抵抗南朝攻略的战事所需;等到韩忠彦开始接手这个局面的时候,可以说只剩下这个四面漏风而处处残缺,只能靠临时架设的木栅和少量哨兵,来维持基本的警戒和防止城内百姓外擅自出入的需要。
  这也是为何当初前来报复性烧掠地方的淮军,仅仅是逼近幽州城下制造一番动静之后,就能够让幽州城中一日数惊而相互踩踏数百的缘故。
  虽然在韩忠彦重新掌握了局面之后,有心重做修缮和整顿,但是面对如此周长数十里的一座大城,就算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表面工作,于他所掌握的人力和资源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而无法改善多少的结果。
  况且,相比当初动辄数十万口军民的盛况,如今这里的常驻人口只有十几万;而且因为在被抽调走和损失了大量军户在内的适龄青壮之后;城中用来维持局面的万余名军力,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营养不良或是身体羸弱,既缺少足够训练和合适的装备,士气也不怎么样的新卒构成了。
  就算在重新征发一批仓促派上用场,在没有足够城壕为凭据的情况下,也是不敢奢望太多的事情。
  而造成这种内虚外重局面的另一缘故,则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心和侥幸心理;
  虽然早早就得到了淮镇将欲出兵的传闻和线报,但是因为这一整个春天和大半个夏天,重整旗鼓的平卢军沿着相对空虚的九边一线突入河北道,而打得据有大半河北的张邦昌所部节节败退,由此财货人口淄粮所获颇丰的缘故。
  他还是在南方大量朝廷来人的劝说、利诱和担保之下,相信了卧榻之侧的淮镇可能因为内部不靖,而暂时难有作为的消息,自此决意加大了对河北战事的投入;
  然后为了防止自己不在军前统领时,军中将领籍此自专而大权旁落的威胁,又刻意将本来集中的兵力分作互不统属的数支,让他们在河北各自攻略一路。
  然而,张邦昌控制下的地盘够大,虽然屡尝败绩而始终溃而不灭、败而不散,总有办法卷土重来再战;再加上兵力开始分散,而缺少相互支援和协调的缘故,居然在整体攻势上开始减缓,乃至个别人马已经陷入打不动的迟滞状态;
  以至于现在他已经有些骑虎难下了,想要将这些正在交战(抄掠)中的人马,从河北收拢回来备战南方,并不是一跃而就的简单事情。而乘势与张邦昌所部谈判谋和,达成一个足够体面的割地陪款条件,也同样需要足够往返交涉的时间和周期。
  虽然,他通过这段时间的缓冲和准备,已经陆陆续续的调回来三只人马以及大量的相应物资,但也收获了不少抱怨和非言,因为需要抛弃现有所获的大部分成果,就此疲于奔命于道途,让这些仓促归还的军中很有些不满和意见。
  而因为过于深入而尚未来得及归还的其余那几路人马,在信使往来当中对于驰援的要求,也提出了正在与敌相持、道路水毁、就粮不足等等各种客观困难与不利之处。
  虽然,在淮军从河北道真正抵达之前,他还可以就此带着自己的部众和大部分的府库物资,就此避其锋锐而就此退往燕山以北的山后之地,依靠那里依旧支持自己的数州之地和燕山山脉的地理胜型,与那些淮军继续周旋下去,并且伺机反攻一二;
  但是也就意味着他就此放弃了,身为平卢道大都督的正统名分和头衔。
  而被他派遣出去的那些军马,还能够收拢或是投奔回来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更不用说,他好容易才用残酷的内部清洗和果决的铁血手段,所聚拢起来的人心和树立的威望,就此土崩瓦解。
  然后一则突然被送进来的消息,则让他脸色骤变了下失声脱口道。
  “这么快……”
  这下,他终于不由再为做出的选择而反复煎熬了。
  之前淮镇为了出兵的各种准备,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正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屡屡不至,在这夏日里让人等的都有些烦闷起来了。
  以至于他身边的幕僚和参佐人员,大都推测是否按照传统藩镇之间的惯例,要等到大部分的秋收完成之后才能有足够人力,做好出兵的准备。
  然后,现在对方一朝誓师出兵,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已经大部出现了河北境内,而开始在沧州前沿的驻防军民的配合下,同时拔除位于平卢道清州、雄州、安州一线的堡寨哨垒了。
  以至于那些奔逃回来报信的残卒,根本说不清敌势的进击方向和规模。
第1215章
平卢(一)
  河北平原所独有棕壤或褐土的广袤大地之上,已经是旗鼓喧天而兵行如织;
  众多道蜿蜒向前的队列,在无数步骑车马器械辎重的间杂之下,浩浩荡荡沿着地理河川的走势,绵连向北而总也望不到尽头。
  这次淮镇为了攻略平卢道直接出动了三个军,还有一个移驻河北和维持后方,而只有七成在编的防戍军,各色马步炮淄共计四万有余;所以在整体的战术和装备优势之下,凭着火器坚利而攻守兼备自成一体的特色,直接沿着运河故道从正面平A过去就好了。
  而且沿着运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得到伴随行军的蒸汽水轮的车船队运力支持,以及来自车船和炮船上架设大小火炮的支援。
  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可以保障后方的粮道和补给线无虞,又能将士兵和牲口的体力,从亢长的行军和负重当中给轮流解放出来,而提供足够的预警和待机的机动人马。
  因此,在进入黄河以北的大平原地区之后,行军的速度比起预期还要更快一些,尤其是有沧州和德州当地驻屯军民作为前驱和导向,并提供沿途协力的时候。
  我麾下分列左中右的三翼(军)人马,仅用了不足两天的时间就穿过了沧州全境,而直抵最前沿所在的清州地界。
  根据长期所收集的点滴情报汇总,作为曾经北朝屈指可数的东北重兵集团所在和三大兵源地之一,平卢道的军事力量大概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范阳、幽州、卢龙、营州四镇镇兵,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精锐,拥有专属的番号和军序,最盛时下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共计九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不过大都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将门世家手中,直到被北朝覆灭前一次次抽调和历年兵败严重削弱之后,才由现任的大都督韩忠彦统合在了一起,目前尚且具有实力的也就是四到五个军而已;而且据闻有相当部分是位于山后地区,还有部分仍旧滞留在河北境内,与张邦昌部纠缠而来不及赶回应战。
  此外还有所谓的大都督牙兵和一只驻守幽州首府蓟城的环城卫,基本是谁在其位就听谁的本城世袭军户子弟构成。
  然后是位于渝关、白沟等十一处望要折冲的镇防军,比同于内陆的团结兵或是延边的守捉军,其中又按照装备和训练程度,分为甲军、马军、步军三部分,其中甲兵顾名思义属于比较精锐的部分,马军为无甲轻骑,步军同样少甲而以弓弩手居多。
  以州县为单位的土兵和马步弓手,比照内陆地方的团练、乡兵,规模按照所辖地境大小不等,分布在山内的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山外的莫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此外还有一些铺军(军驿)和巡丁,不过数量和规模就小得多了。不过在燕地有个特点,就是世代屯田的军户子弟遍地,而无论是镇防军还是土兵、马步弓手,都是人人都能射而闻名,而相较河北、河南等其他地方的备马率比较高。
  不过在这些年实际遭遇和接触的表现当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当然了,格局沧州地方部队的反应,这些时常相互袭扰的平卢兵,一个“韧守长射,腿长善跑”的评价是差不离的。
  “报……(北)清州已下……”
  突然一声例行的传报打断了,正坐在车台上一边享受三枚裙甲下隐秘的温暖,一边故作眺望战情态的我,已经渐渐飘远的一缕思绪。
  我这才注意到远处的城池,烟熏火燎过的垛口上,已经插上了淮军先手部队所特有三条火红叉尾的风雷旗。
  而且从城池外观的完好度上看,就连事先准备好战斗工程兵都没有出动,就已经被打破了这处州城的城防,和城上继续坚守下去的士气,就此进入到扫荡溃亡和收尾的阶段。
  事实上,这也是如今这一路进兵过来所遭遇的常态和惯例了。
  因为连年征战的折磨和消耗,而地方兵力寡弱的缘故,最初预期当中的步步为营和节节抵抗的事情,并没有能够发生;似乎敌人的主要抵抗力量,都集中在了州城为代表几个更加坚固的大邑里,而完全放弃了那些外围的县邑和据点。
  因此还不等淮军的大队人马到来,这些被放弃的城邑据点当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得对负责前哨的游骑和先兵,各种举起了白旗而开门以待;当然了,这也有因为地处河北大平原上,实在是一马平川而无险可守,逃也没处可逃的缘故。
  而且据守在这些地方,主要还是那些三流的州下土兵、弓手之流,虽然装备落后而很有些保境守土的悍勇,但实际的战斗意志和持久韧性都不怎么高,一旦被集中火力打开城防缺口或是轰破城门之后,就很容易士气崩盘、惊炸呼啸而散;大多数都是脱了号服和丢弃武器,躲回家里去装成百姓了。
  而作为落城之后的相应惩罚和对策,就是按照他们抵抗的力度和坚持的时间,就地按照人口比例抽走相应的青壮年,集体押往后方在防戍军的监管下,充为修缮道路和营建粮台所(兵站)的现成劳力。剩下的金氏老弱妇孺居多,就算是放在哪里任其自生自灭,也就生不出什么是非,翻出不什么大风浪来了。
  其中自然也有反抗和逃避的实践和例子,只可惜他们既抵挡不了淮军阵战的铳炮和掷弹,也逃不过骠骑兵和猎骑兵的追击,在大军过境的绝对优势碾压之下,大都无一例外的变成挂在城头上的新旧首级了。
  但到目前为止已经打下来的涿州、易州、良乡、固安、武清、安次在内七座城邑当中,并未见到预期当中主要几只平卢军马的旗号,或者说他们甚至连清野坚壁的都做得不怎么样。
  以至于在我行进的途中,经常可以见到部分被焚烧后的田野,以及更多还未收割的麦穗和栗米,成片高粱构成的青纱帐,就这么散布在旷野之中而无人理会。
  而负责前出的捉生团和游奕团的精锐轻骑,甚至还可以频繁的撞见那些,正乱糟糟散落在田野里胡乱放火的平卢游骑,而有所斩获和消息回报。
  然后,每下一处城邑和市镇,就开始多处一个新的任务来;就是强制编管当地残留的民众,到野外来收麦和割草,然后经过重新分配与调派,变成维持后方的补充资源。
  孙子兵法说的好,能够就食于敌一钟,胜过后方劳师动众的输送一石;虽然我一开始就并不指望,能够在敌境内取得足够的补给和资源,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能够沿途自足一份就是一份,对于维持士气和纪律都是有所好处的。
  广袤的河北大平原,现在已经成为了淮军下辖的猎骑兵、骠骑兵和探哨轻骑,各种驰骋游猎的天然舞台和广阔天地了;
  虽然时不时有成群的燕地骑兵杀出来,分作许多小股部队试图骚扰和阻滞我的本阵,但是很快就被同属骑兵的淮军火器所驱散和拦截、遮断在了外围和边缘,在并不算对等的伤亡比之下,就连一点浪花和泡沫都没有冒出来,就很快重新的销声匿迹了。
  而在这些被初步肃清和搜检过的地区,随着一处处被破坏和烧断的渡口桥梁,又被跟进的建生军工程团就地取材的重新修缮起来,淮镇的控制力与警戒范围,也在不断的随着大军所过,缓慢而坚定得向着北方延伸而去。
  而被留在后方的是防戍第三军,但因为有车船水运的存在缘故,实际上后勤保障和粮道维持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因此这只驻防军序的存在,除了重建地方秩序和组织新的屯垦营、编管区之外,主要是用来警戒和防备位于河北道中部地区;防范张邦昌所属势力在唇亡齿寒或者说兔死狐悲之下,由此可能产生的异动和利令智昏的作为。
  再加上淮南方面镇守沿江的两个军,这样一番调防和出兵下来,淮镇刚刚完成的扩军成果和储备积累,也就像是被海绵吸干的水分一般,再次回到了相对重外虚内的原点上。
  因此,我这一次北进战役并没有计划打得太久,参谋团和幕僚组所制定的实际进军停止线和作战范围,也暂定在大平原所及的燕山以南地区,首要目的就是消灭或是重创平卢道的北朝残余,扫荡和摧毁其继续存立下去的基础。
  毕竟,平卢道再怎么凋寂和衰败,也有山内山外十六州之地,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基数不是。
第1216章
平卢(二)
  平卢道的原野当中,已经化作了许多大大小小争斗厮杀的战场了。
  正当时枯水期的桑干河畔,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新鲜血腥气味,很快就随风转瞬而逝了。
  因为在安东的诈取之功,已经是一名马队部将的普速完,带领着一众游骑兵沿着凹凸起伏的河岸,厉声呼啸或是咆哮着再次冲向正在努力回转的敌人,那是一小群褐色短甲而毛边帷帽的平卢骑兵。
  而在有些轻率前出的战斗之中,他们已经被这些淮军游骑突然驻马攒射的火铳,给打乱驱散了迎面冲击的势头,又狠狠的反过来短促突刺和冲击过了两度,前后相继损失了至少数十骑,而在士气和势头有些颓然,变得犹豫和迟缓起来起来。
  然而普速完并没有因为轻敌和疏怠,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和操提着坐骑体力迸发的节奏,架在鞍上沾血的三棱骑矛再次斜向上挺翘起来,而在战斗中摧折或是失落了短矛的骑兵,也纷纷抽出了厚背窄刃的狭长马刀,二三五成群的稍稍落下这些擎矛同伴的若干马身位。
  而在持续响彻的呼遛尖哨子声中,落在最后面的一群骑兵,则在鞍子上换上沉重一些短斧和锤棍,以便进行突阵后破甲锤击的补刀需要,这就是游骑队所长期磨练和揣摩出来的擅长战术之一“三段突”。
  依旧带着热意的呼啸风声从耳边掠过,浑身的血液随着奔驰抖荡的骏马而沸腾起来,气吞山河而视若虎狼,就是此刻他们这一支游骑队的精神面貌与士气上的真实写照。
  随着沉闷之极的激撞声和刺耳交击作响,转瞬冲进敌丛的普速完再次挑翻、撞倒若干蓄势不足的敌骑之后,只觉得眼前重新豁然的一空。
  余下的平卢骑兵也终于崩溃了,只见他们放弃了急转而下的队形,而慌不择路的正想转身冲进枯水期的河床当中;又在一片水花翻滚扑腾激烈动静之后,最后只有寥寥十几个涉水的身影,得以乏力的攀走上了对岸的土地,而其余大不多述都在河中耗尽了气力,而半沉半浮的飘在浅水当中,徒劳无力的挣扎着翻出一团团的泥浆和污水来。
  作为在宽广无垠的大平原上作战的利弊,一方面大大加强了骑兵作为离合之兵的机动性和突击优势,另一方面却也因为足够宽阔的视野和展开纵深,成为了火器兵团发挥规模优势和专属阵战压制的天然上好舞台。
  起码,在缺少险要而只有一些河流走向,稍微可以构成阻碍的一马平川之下,想要进行埋伏和偷袭的战术谋略余地,都要比其他地方小得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2/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