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当家不好了(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1

  京州机器局的重要性,极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大恒统一军北伐战役的布局!
  为了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优势,为了尽可能的在前期建立起来绝对的战略优势,也是为了避免北伐战役长期化,最后陷入僵持。
  参谋部的高级作战参谋们以及部分高级将领的意见非常统一,哪怕是付出一定的代价,也要在开战的第一时间里杀入京州,抢占京州机器局,如果不能抢占也必须破坏。
  等端掉了这个北方七州的最大武器弹药供应基地,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如此,才有了北伐战役里的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强渡密河,杀入京州,攻占京州机器局。
  该作战计划甚至都没有考虑过杀入京州后,分兵攻占京州内的其他郡县,而是沿着铁路线一路向北狂奔,直接杀入京师。
  就算到时候无法攻占京师,但是也得把京州机器局给破坏了。
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恒母亲河:镜河
  南州机器局和福元军械厂这两大兵工厂,因为规模庞大,所以去厂区并不是在罗海城中心城区里,而是建设在罗海城郊区,因为规模庞大甚至自身都算得上是一座小城市了。
  京州机器局也不例外!
  反正京州机器局那么大一个兵工厂,也不是说建设在京师城区内的,就算到时候强攻到京师,无法拿下整个京师都城的话,也有很大的希望破坏京州机器局。
  此时吴冠林继续说着作战计划,第一阶段的核心作战目标不是某个地方,而是京州机器局。
  而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就是控制京州内的部分战略要点,包括京州、丰阳城、镇北城,这三个大城市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属于大恒境内第一大河‘镜河’沿岸城市。
  换个说话,其实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就是控制镜河在京州内的沿岸城市,以打通镜河航道,为下一步进军平南州做准备。
  第三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大恒内陆腹地的战略要地,虽然他们的工业不怎么样,但是拥有丰富矿产资源,而且平南州里几乎全州都是平原,土地质量也不差,都是属于可耕地。
  该州的粮食产量庞大,让该州成为了大恒第二大人口州,足足有将近三千万人口,比南海州还多呢。
  而且还拥有大恒里储量最丰富,质量最好的铁矿石以及无烟煤矿,这些矿产资源顺流而下,进入京州后,为京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当然了,这其实并不是大恒统一军在第三阶段进攻平南州的主要理由,主要理由就是,打这个州的话,有镜河航运可以依托,运输补给方便……
  至于另外一个同样方便的罗河上游的南湖州,很可惜,罗河从南湖州进入曲阳州的时候,会流经一段九弯峡谷。
  这峡谷可不像是罗河峡谷,说是峡谷呢,但实际上只是两侧都是山脉,中间是盆地,最宽的地方有几十公里呢吗,狭窄的地方也有好几公里。
  九弯这可是个纯粹的峡谷,只有几百米宽的河道,两旁都是峭壁,虽然依旧可以通航,但是弯道多,并且依托这种峡谷的话,很容易布置要塞。
  想要打通九弯峡谷,难度太大,大恒统一军就没考虑直接强行闯过九弯峡谷。
  不仅仅是大恒统一军,实际上过去上千年来,这么多战争里,就没那个将领会傻乎乎的强行攻打九弯峡谷,为啥?
  可以绕过去啊……
  这地方又不像是罗河峡谷,两侧都是山脉,没法绕。
  这九弯峡谷两侧虽然也有山,但其实不算太高,如果再绕远一点的话,那可就是一马平川了!
  所以,上千年来,还没那个傻子放着大道不走,非要头铁去打九弯峡谷的。
  到了大恒统一军这边,其实也可以绕过去,但是大恒统一军的物资消耗远远超过古代的军队,这绕过去的话,补给不好办。
  所以干脆就是先不管南湖州,准备拿下京州后,瞬时把平南州给南下。
  由于紫胜州和平南州没有铁路连接,也没有江河,主攻方向将会放在京州那边,依托镜河航运,维持进攻大军的后勤补给。
  紫胜州北线方向的部分部队则是配合进攻。
  只要在拿下京州之后,再拿下平南州这个工农业以及人口重地,那么后续的统一战争就好打了。
  那么是到时候后劲不足,但就算是耗也能把其他五洲给耗死了!
  而这,就是第四阶段了!
  大恒统一军的整个北伐作战计划,以破坏京州机器局为第一阶段,控制京州南部,以及中部的镜河流域为第二阶段。
  以沿着镜河北上,控制平南州为第三阶段。
  至于后续和另外北方五州的战争,则是归类为第四阶段。
  实际上到目前来说,第四阶段的作战计划只有一个笼统的作战计划,只是初步决定,拿下平南州后,兵力转向南湖州,这样就能够控制罗河上游地区。
  彻底掌控大恒内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沿岸。
  镜河和罗河,可是大恒境内最重要的大河,而且通航条件都很不错,尤其是罗河,从罗海城一路往北,到罗安城这一段航道,主航道的水深超过十米,就算是万吨铁甲舰都能通航的。
  罗安城往上到庆德城,也能通航数千的内河船只,哪怕是庆德城一直往北,经过九弯峡谷进入南湖州,也能够一路通航超过千吨的内河船只。
  镜河的通航能力虽然差一点,但是也没差多少,主要差距是下游的通航能力没这么大,但是入海口的傲京师的河段,依旧能够通航万吨海船。
  而更重要的是,这两条大恒内最大的河流,其通航能力可不仅仅是只有其干流,还有众多支流呢。
  南海州为什么铁路系统到现在都没有发展起来?可不是因为技术等问题,纯粹是因为南海州内的罗河河网密布,除了西部的清源郡外,其他郡县都能通航内河船只。
  其中的南罗河更是一路向东,深入河台高地,其通航条件极佳。
  所以第四阶段的初步计划,就是掌控罗河上游,彻底控制大恒境内的两条大河,并利用这两条大河彻底打通南北运输。
  依靠这两条河流以及支流再辅以各州内零散的铁路网,短时间内大恒统一军就能够把控制区内的大部分州的交通网络打通,并把北方各州的西北州,东北三州分割开来。
  至于最后是怎么打西北州以及东北三州,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因为那个时候从战略上来说,大恒统一战争都可以说彻底奠定了胜局,后续不过是收尾而已。
  吴冠林说完总体战略规划外,又是说起了兵力部署:“这一次作北伐,进攻京州当属重中之重,前期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主要兵力,为此,我们在前期已经是持续调动了第四军、第八军、第二骑兵军、第三骑兵军、第一炮兵旅、第三炮兵旅增援东定州方向。”
  “再加上第三军以及第七军,我军将会在东定州方向集中四个步兵军两个骑兵军,两个炮兵旅。”
  “一共辖有十二个步兵师、十个骑兵师、六个重炮团。”
第五百五十七章
蓝星历史上火力最强大的战役
  巨大的临江庄园会议室里,吴冠林继续道:“一线战斗兵力将会达到二十三万人,所有部队都配属了罗安三型步枪,并配属八百二十三门的身管火炮,其中包括超过三百门的重炮,另外配属上千门的各口径速射臼炮,以及一百五十挺重机枪。”
  “除了正规军外,我们还有三个守备师在后方弹压,协助保护后勤线。”
  “另外还将会陆续往前线调集完成训练的新兵,目前已经东定州内的三个新兵营内已经有新兵五千余人,可随时补充前线部队,另外还会从其他几个州调集新兵一万人抵达东定州以备后用。”
  说到这里的时候,吴冠林用着严肃无比,有带着自豪的语气道:
  “这将会是我们有成军以来规模最为庞大,技术兵器最多的一次作战!”
  “甚至是我们大恒,乃至整个蓝星有史以来,火力密度最强悍的一次大规模会战!”
  吴冠林简单说完后,后勤部邱洪林也是说起了后勤准备工作:
  “为了保障后勤运输,我们预计在第一阶段将会征召超过十五万民夫以及相应的马车、役用马。”
  “考虑到我们大恒民间的巨大马匹拥有量,征召役用马以及马车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征召民夫问题也不大!”
  “而在后方的长距离战略运输上,我们将会征用所有符合东定州铁路标准的火车头以及车厢,全力维持东定州内铁路网的运转。”
  “我们将会调集超过五百艘各类内河船只参与南紫河航运,初期将会调集超过一百艘海上货轮,参与南海州到密河之间的海上运输,下一步进入京州,尤其是部队攻占京州南部的部分港口,甚至镜河入海口后,我们将会进一步增加海上运输的力度。”
  此时,海军方面的海军统帅部参谋部部长段洪晓道:“海军方面将会派遣所有主力战舰参战,控卫海上运输线以及内河运输线的安全,并在前期获得密河出海口的制海权,掩护临时第一炮舰队进入密河!”
  “我们海军方面抽调了三十二艘中小吨位的内河战舰,组成临时第一炮舰队,将会提前战役发动之前,机动到密河出海口一线,战役开始后,该炮舰队将会为渡江部队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
  此时,段洪晓略微停顿了会后,继续道:“该炮舰队各舰,一共装备一百五十毫米舰炮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舰炮二十二门,一百毫米舰炮三十八门,七十五毫米舰炮七十六门,将会为渡江之陆军提供超过一百门火炮的火力支援。”
  随着吴冠林以及邱洪林,段洪晓等人的相继发言,林子然也是缓缓点头。
  毫无疑问,这将是大恒统一军成军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作战!
  这同样也是大恒统一军成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陆海协同作战,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那都是精华尽出!
  而且最关键的是,不仅仅是兵力庞大,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火力密度的庞大!
  单纯从兵力上来说,其实当初的大恒统一军杀入东定州,北上紫胜州,乃至进入曲阳州的时候,兵力其实都有二十万人左右,这一次预定的京州战役,预计参战的陆军兵力也就二十三万人而已,并没有比之前多太多。
  但是火力密度以及预计的后勤供应却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当初杀入东定州的时候,火炮可没这么多,而且基本也没多少速射臼炮,更别说重机枪了。
  而现在呢,随着这么久时间过去后,大恒统一军的持续发展和扩充,各部队的炮兵部队陆续满编,尤其是预计参加京州战役的各部队,都是尽可能的做到让他们满编了。
  其中的机枪,更是大部分都是配属给了预计参加京州战役的各部队。
  单单是火炮机枪的数量其实都还无法说明什么,更重要的是弹药供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