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亨(校对)第4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2/624

“这些都是朝敌的产业!”周可成大声道:“裕王登基为帝,那留在北京的所有大臣就都是朝敌,他们的产业自然要全部没收,这些就是苏松常三州之内初步统计属于朝敌的产业,随着我方控制土地的增大,还有更多的产业会被列入册中。这些产业将会被拍卖,所得款项将会用于偿还债务和利息。除此之外,大明天子还有盐税、田税、矿税等诸多收入,所以你们无需担心出借的款项无法收回!”
周可成这番话就好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众人的身体,每个人的神态顿时活跃了起来,他们纷纷凑到今井宗久身旁,贪婪的盯着那本小册子,交头接耳的讨论着上头产业的价格。周可成伸出右手,示意众人安静:“苏松常三州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州县,盛产生丝、瓷器、茶叶等商品,金山卫每年吞吐的商品有多少你们也都是知道的。我用不着吹嘘上头那些产业多有价值。但这不是我今日请你们远渡重洋而来的主要目的,我这次请诸位来江南,是希望你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片土地,把眼光放远一点,做更远的筹划,为子孙后代,为了一个更加繁荣的世界而努力!”说到这里,周可成的目光转向今井宗久:“今井先生,我问你一个问题,战争是什么?”
“战争?”今井宗久犹豫了一下,苦笑道:“大人您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对于我来说,战争是发财的好机会!”
今井宗久的回答引起了一片哄笑声,显然屋子里大多数人都有过发战争财的经历。周可成笑了笑,点头道:“很好的答案,今井先生说的没错,战争的确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但又不只是发财。战争需要大量的武器、粮食、火药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货物,由于距离的因素,大部分货物都将在江南地区生产,毕竟这里有足够的劳动力,有最好的工匠,交通便捷,可以利用水运从长江沿岸,从太湖流域,从两浙、从海外运来廉价的原材料。换句话说,通过公债从你们那儿筹集的绝大部分金钱将被江南地区的工厂主赚取,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你们不参与其中呢?这样当真正结束,你们不但能够赚回购买公债的银钱,还能够获得大明的许多产业、债券,打开内地的大片市场。这难道不是一个更好,更有远见的选择吗?”
“可,可是我们不是明国人,也能够在明国拥有土地,开设工坊吗?”一个南洋商人问道。
“你们难道没看到手中那块丹书铁券吗?那可是未来的大明天子亲手赐予你们的,它们的副本将被保留在宗庙之中世代传承下去,你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周可成笑道:“至于土地,你们更无须担心了,光是朝廷徐阶就有二十五万亩的田地,宅院更是数不胜数,只要你们愿意付出一笔地价银,就可以购买土地了。你们甚至可以让一个儿子改成明国人的姓名,就在这里定居主持产业,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嘛!”
听到周可成最后这番话,屋内顿时沸腾了。对于十六世纪的商贾们来说,苏松常地区是世界上最为繁荣、最为富庶的土地,留着奶与蜜的土地。只有印度的恒河三角洲、欧洲的低地国、北意大利托斯卡纳、奥斯曼的伊斯坦布尔等少数几个地区可以与之相比,但苏松常地区在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上又胜过其他一筹,唯有伊斯坦布尔可以比拟。可以在这样一块宝地获得产业,做生意,这简直是所有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即便像今井宗久这样已经获得了堺的主宰权的大商人也不例外,毕竟人往高处走,堺虽然好,但苏松常更好呀!
第三百八十二章
南北
面对众人期盼的眼神,周可成走到墙边掀开帘幕露出下面的地图来:“诸位,依照大明官府的记录,两京十三布政司一共有六千万人。但这个数字是不准的,大明实际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六千万。仅以松江府为例,依照官府的记载是一百零九万四千余人,但实际上仅仅金山卫与周边的数十个市镇人口累加起来就有一百一十万,而这些市镇和金山卫基本都位于奉贤一地,而奉贤在松江府下不过是分析出来不过十余年的小县罢了。显然松江府的实际人口早已远远超过官府记录的,由此可以推断,大明实际的人口也远远多于六千万。而苏松常正好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有运河和海运可以沟通南北,通过水路可以前往大明人口最为稠密,最为富庶的地区,我估计总人口将超过一万万,加上兰芳社在海外领地的人口,应该至少不少于一亿五千万,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作为市场,所以诸位只要认真经营,将会得到无法想象的利润!”
周可成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描述激起了众人的狂喜,他们很清楚人口与财富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密切关系。常年的商业实践告诉他们,金山银山不是真正的财富,无数勤劳、自由可供驱使的人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环。但在古代社会绝大部分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他们自耕自食,除去如盐铁等极少数无法自产的必需品之外,不与外界发生任何经济联系。在这样的社会里,商业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的比例是极小的,自然商人能够获得财富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例也很低。所以周可成在日本取得军事胜利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摧毁原有的封建关系,减少农民缴纳的年贡比例,修建港口和道路,建立自治城市,使农民有剩余的产品可以出售,也有能力购买各种外来的商品,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也可以来到自由的城市出卖劳动力养活自己。所以以今井宗久为代表的豪商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巨额财富,这也是他们坚定的用金钱支持周可成接下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真正原因。而在他们看来,周可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正是和在日本做过的一样——开拓市场,减轻对农民的租税,扩大劳动力的流动,而在一个人口至少十倍于日本的国家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
“为了避免在大家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竞争!”周可成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我将在未来对这里进行必要的产业规划。大体来说苏松常地区的产业将主要分为七个类别:纺织印染业、冶金业、武器和机械制造业、火药与盐业、运输业、金融业、关于民生其他各种手工业。这七个行业将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之间将有运河和道路联系,以确保交通运输的便利和物流的通畅。在这七个行业中,冶金、武器制造和金融三个行业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列位最好以参股的形式加入,其他行业最好也相互交叉持股,以确保利润!”
屋内的人们纷纷点头,周可成的意思很明显:他方才提到的七个行业除去最后一个之外,其他都和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未来军方订货的重头,参股和交叉持股有利于确保垄断利润,无疑对屋内的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看到得到所有人的赞同,周可成松了口气,他笑道:“时间不早了,大家先去吃午饭,下午我们再继续商量细节吧!”
正当周可成与他背后的钱袋子瓜分胜利果实,为接下来的长期战争筹划的时候,北京城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南方接二连三传来的坏消息让这个已经进入暮春的古老城市感觉到了阵阵寒意。
“看来留都是守不住了!”李春芳放下塘报,叹了口气。
“不光是留都,杭州的情况也很不妙!”徐阶的脸色早已没有了过往的悠闲。
“杭州?”李春芳一愣,急问道:“不会吧。我听胡汝贞说周贼不过三四万人,其中大部应该还在围攻留都,能用来打杭州的最多不够几千人而已。王本固前几天的奏疏不是还说‘集聚两浙兵马,以及忠义民社,约有十万之众,晓以忠义,士民感奋涕零,皆有杀贼报国之心’。有十万人,就算不能破贼,自保总是没有问题的吧?”
“李公到底是老实人,被王本固的文章糊弄了!”徐阶冷笑了一声:“打仗不是光有人就行的,要饷要械。十万人所需的饷银、粮财、甲仗、铳炮、药子何其多?他王本固不过区区一省布政,仓促之间哪里来?据老夫估计,其中可战之兵至多不过两万,其余的不过是临时募集来的乌合之众,徒壮声势而已。周贼那边就不同了,胡汝贞曾经说过,此人用兵,说一百人便是一百人,绝无空饷虚报之说,且士卒皆粮饷充足,精炼之士,甲仗铳炮精利,其将吏更是久经战阵,行军作战自有法度。王本固这样的兵去和贼去打,岂不是驱犬羊饲虎狼?”
“那,就算是两万人也不少了吧?虽不能胜,总不至于败吧?”
“李公,你是扬州人,对江南的情况也清楚,如果是你守杭州怎么守?”
“自然是凭钱塘江为险,据江而守呀!”李春芳答道。
“不错,王本固若是前锋受挫,肯定也会厚结兵力,沿江而守。这本来是不错的,可问题是周贼原本是海寇,长于舟楫。他越是在钱塘江便厚结兵力,那浙东沿海的守备就越是空虚,如果贼人乘船走海路在台州、宁波等地登陆,席卷浙东那怎么办?”
第三百八十三章
少一人的名单
“这个,这个——”面对徐阶的诘问,李春芳顿时张口结舌,他乃是状元及第,然后便沿着翰林修撰、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一路升迁上来,虽然道德文章天下知名,但于兵事上着实知道的不多。他思忖了半响之后叹道:“若是依照徐公这么说,那王本固的确不是周贼的对手,不过若是能够预先提醒王本固,局势应该还有挽回的机会!”
徐阶摇头叹道:“我能够想到的,那周可成岂会没有想到?从京城到杭州有两千里地,现在还要绕远路,等到我们的回信到了,杭州早就已经陷落了!”
“啊?那杭州若是失陷,那岂不是只剩下浙东了?”
“照我看,浙江福建都难保!”徐阶叹道:“周可成举事之后并没有立刻渡江北上,反而在江南一带盘恒。他也是久经兵事的人,岂不知道谋乱之人当直取腹心?显然此人是打算先以舟师隔断长江,取东南之地深固根本之后然后做打算。他在南直隶、两浙、福建经营多年,一旦发作起来,必然如雷霆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李春芳听到这里,正想说些什么,却看到黄锦从外边急匆匆的进来,脸上又是惊恐又是愤怒,一进门便连声道:“不知道谁放出了这等混世魔王出来,难道真的是气数使然?”
“黄公公您这是怎么了?”李春芳赶忙将黄锦扶住:“出什么事情了,让你这般着恼?”
“徐先生,李先生!”黄锦叹了口气:“二位知道吗?三天前,那周贼拥立伪王在孝陵祭拜太祖皇帝,在孝陵前登基为帝。这也还罢了,你们知道伪王的第一封诏书是什么吗?”
“第一封诏书?”李春芳想了想之后答道:“应该是敕封百官吧?”
“错了!”黄锦冷笑道:“南边那位第一封诏书一不是祭祀天地,二不是敕封百官,而是一封告天下士民书,里面不消说是把咱们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也还罢了,在这封告天下士民书的末尾还列出了好长一份名单,说限十日之内必须改旗易帜,否则便贬为朝敌!”
“贬为朝敌?”徐阶皱起了眉头:“那要如何处置这些朝敌?”
“免官夺取功名是不必说了,子孙三代以内也不许科考,除此之外,族中田产全部入官!”
“啊!”李春芳听到这里突然惊叫一声“徐公,那你的——”话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不过屋内三人都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徐阶正是松江府人,他的家产族人已经落在了周可成的手中。
“这厮好生恶毒,竟然株连家人!”李春芳低声骂道,他此时对于徐阶的同情倒是非常真实的,因为他的家乡扬州其实与常州也只有一江之隔,而且他祖上是句容人,就在南京附近,不光有许多亲戚好友,也还有不少田产留在那边。
“既然周贼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那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这些倒也是早晚的事情!我辈为人臣者须得以国事为重!”徐阶很快的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向黄锦问道:“那名单你手上可有,让我先看看!”
“好,好!”黄锦见徐阶如此快的镇定下来,也不禁暗自钦佩,他从袖中取出名单递了过去,徐阶接过名单用手指点着细细的看了一遍,到了末尾却又从头细看起来,倒像是在找谁一般。
“徐公,名单有什么问题吗?”李春芳在一旁等得心焦,忍不住问道。
“没什么!”徐阶皱起了眉头,将名单递给李春芳,对黄锦问道:“这名单有没有错漏?”
“没有!”黄锦答道:“这名单又不是什么机密,不过是抄录一遍,怎么会有错漏?”
“那就奇怪了!”徐阶喃喃自语起来。
“奇怪,有什么奇怪的?”黄锦一拿到名单就跑过来了,自己也没有认真看过名单,从李春芳手中接过名单一边看一边问道:“徐先生为何这么说?”
“黄公公,你看这名单应该是朝中主要官员和籍贯是南直隶、两浙又在外为官的士大夫,但这名单上却少了一人!”
“少了谁?”黄锦问道。
“胡汝贞!”
“对,少了胡汝贞!”李春芳拍了一下大腿:“他老家是绩溪,为何名单上没有他?”
屋内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自从南方起事以来,朝廷可以说把一切可以抽调出来的钱粮和兵马都交到了胡宗宪手中,徐阶还力排众议,硬是把江西、湖广、四川、广东这几个没有波及到的省份也划入了胡宗宪的权力范围之内,不可谓不是鼎力支持。胡宗宪的行动也不可谓不迅捷,虽然战事并没有取得进展,但从不断发来的塘报文书里,他们也能看到胡宗宪正在一边调集兵力,一边整顿江防,显然是在为下一步渡江进攻做准备。以明朝中后期的行政效率来看,完全可以说是将相和了。而周可成这一张名单却在朝廷与胡宗宪之间打进了一根楔子——把这么大的一支兵力交给胡汝贞这样一个与周可成有关系密切的人真的合适吗?
“徐公,黄公公!照在下看,这应该是周贼的离间计!”李春芳笑道。
“嗯,咱家也是这么觉得的!”黄锦笑道:“若胡汝贞真的是周贼的奸细,那他肯定唯恐让别人知道,恐怕要把胡汝贞的名单列在第一个,反正奸计得逞之后再补偿也来得及呀!”
“二位说的是!”徐阶笑了笑:“老夫才识愚钝,一时间竟然没有想到!”
“我看你这老儿是想着自家的田产,方寸大乱吧?”黄锦心中暗想,不过他也没有点破,笑道:“不过周贼这计策恶毒的很,这名单您能看到,其他人也能看到,若是言官上书的话!”
“一律留中不发就是了!”徐阶沉声道:“军国大事,岂可儿戏!对付周可成,没有人比胡宗宪更适合了!临阵易帅更是军中大忌!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三人一定要一条心!”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监军的人选1
“徐相公所言甚是!”黄锦笑道:“不过咱家觉得还是在胡汝贞身边放一个监军比较妥当!”
“监军?”徐阶的眉头皱了起来:“黄公公,难道你也觉得胡汝贞忠心可虞?”
“不,咱家并没有这个意思,否则当初也不会支持徐相公你的提议!”黄锦笑道:“咱家这么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放置监军是朝廷法度,胡汝贞领的是朝廷经制之师,就要接受监军!”
“嗯!”徐阶点了点头,黄锦的第一个理由无可辩驳:“那第二条呢?”
“这也是为了堵言官的嘴!领半国之兵身边没有监军,这是授人与柄,与其等到被参了再派,不如现在就派,至少能选一个合适的人选。徐相公、李相公你们以为呢?”
如果说黄锦的第一个理由徐阶还有些反感,那第二个理由就非常有说服力了,徐阶点了点头:“那黄公公觉得应该派何人呢?”
“照咱家看,便让李芳去好了!”黄锦道:“他在南京城呆了那么久,对南边和周可成的情况都很了解,也是个识大体的,不会做出蠢事来!”
“甚好!”李春芳笑道:“黄公公这个人选好!”
“难道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徐阶问道,他比李春芳想的要更多一些,嘉靖驾崩之后司礼监与两厂的大权已经都落在黄锦的手中,再加上陆炳远在南方,北镇抚司现在的管事的资历和圣眷都远不如黄锦,实际上黄锦已经掌握了司礼监、两厂和北镇抚司的权力,自从大明开国以来,内宦中就没出过手掌如此大权之人。依照惯例,是应该从黄锦手中分出一部分权力的,但内宦中唯一在资历上能与他相比的李芳又在南方。显然黄锦这个提议是有私心的,他让李芳去做胡宗宪的监军,自然在可见的未来就再也没人可以与自己分权了。
李春芳却不明白徐阶的心思,笑道:“徐公,我觉得选用李公公很好呀,监军最忌讳的就是不识军务指手画脚,统军之人无所适从反倒坏了大事。李公公在南边这么久应该最清楚周贼的厉害,肯定能与胡汝贞同舟共济,平定乱事的!”
“徐相公,您觉得如何?”黄锦的目光转到了徐阶身上。
徐阶权衡了一下利弊,点头道:“那就李芳吧!”
正当徐阶与黄锦为了监军的人选勾心斗角的时候,留在南京的李芳本人却处于巨大的危机中。自从城外的裕王祭拜孝陵,登基为帝之后,城内的人心就越发动摇了,不但守城的士兵会逃出门外,甚至就连达贵官人也纷纷与城外暗通款曲。由于围城的缘故,城内的米价、柴价也是一日三变,其实南京城并没有被包围,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这座宏伟的石头城墙长达70里,如此巨大的城市就凭周可成手头上几万兵根本无法将其包围,有许多通往城外的道路实际上是无人看守的。但问题是周围的州县都已经易帜,自然不会将粮食运入;而如果派人出外樵采,十之八九会投降不再回来。如此一来,巨大的南京城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石头牢房,而他和陆炳成为了其中的囚犯。
“陆大人!”慕容鹉神情诡秘的向陆炳呈上一份名单:“这是属下查到与城外兰芳贼勾结的名单!”
“我知道了,你退下吧!”陆炳接过名单,却根本不看径直塞进袖中,他对一旁的李芳笑道:“李公公!若非你我先前已经把裕王得罪狠了,我都想翻城出去向裕王投降了,反正都是先帝的子孙,裕王还是年长的那个,到了九泉之下也不怕先帝责怪!”
“陆大人,把名单给我看看!”李芳向陆炳伸出手。
“有什么好看的,我估计满城的贵人里也没几个不在上头的!”陆炳口中嘟哝着,不过还是把名单递给了李芳。李芳看了看,果然在那份名单上看到了许多熟悉名字,他叹了口气:“陆大人,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当然是跑啦,难道还留在这里等死?”陆炳笑道:“李公公你呢?你该不会像留下来殉城吧?”
“殉城?那怎么会?”李芳笑了起来:“这不过是留都,又不是京城。江北就是胡大人的防区,这样吧,连夜我们就准备一条小船渡江如何?”
“好!”陆炳笑道:“我刚才那个手下就是本地人,处事也精明干练的很,就让他去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2/6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