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花马池、定边堡——“杨鹤伸出手指在地图上滑动,口中说出一个个固原镇沿边诸堡要津的名称,他的指头每滑动一下,便是让出了数里乃至数十里的距离,突然他的抬起头来,摇头叹道:“祖宗经营沿边诸堡,也不知耗费了多少钱粮心血,而我今日却不经一战便让了出来,这、这叫我如何下得了手呀!”
“大人,您这实在也是不得已呀!“赵文德劝道:“朝廷的答复已经来了,不过银十万两,米五万石,而就抚的流贼中的丁壮就有三万五千有奇,按照每日一人二升计算,每日就要耗费粮米七百石,米不过两月所支,若不撤并沿边诸堡,腾挪些钱粮出来,只怕这局面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是呀!“杨鹤叹了口气:“幸好毕尚书在陛下面前力争,表示将从苏松的贡粮中每个月抽出来粮一万石,再从辽西的开支每个月挤出一万两银子,以给西北之需,到底是几朝老臣了,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陛下也是个能纳谏的:‘西北之事,关乎祖宗社稷,请先生尽心竭力,钱粮之事,朕自当分拨,便是举债高台,亦不负先生。’咱们做臣子的听到这等话,便是豁出性命去,也是心甘情愿。“说到这里,杨鹤的满脸愁容里终于现出了一丝欣慰之色,显然崇祯在奏折批红中的话语给了他很大的安慰。
“大人!”听到这里,赵文德灵机一动:“属下以为当神一魁来的时候,应当将陛下的批红也让他看看!”
“让他看看?那怎么可以?“杨鹤惊讶的问道:“再说他恐怕也不识字!”
“大人,这招抚之事已经到了紧要关头,而这神一魁乃是被招抚诸贼中名望最高,实力最强的一个,可以说朝廷的安危、大人的一世英名,都维系在他一个人身上。世事有经有权,大人您想想,这神一魁不过是一介边兵出身,若是看到天子为了西北之事如此操劳,只要是稍有心肝之人,也会有几分人心的吧?”
听了赵文德这番话,杨鹤点了点头,叹道:“也罢,,事情到了这般地步也只能如此了,算起来那神一魁也快到了,到时候你安排一下吧。”
“是,大人!”
好冷呀!
神一魁坐起身来,才觉得浑身上下的关节几乎都硬了,手脚早已冰凉,已经是八月底了,在陇上的夜里露营还是一个苦差事,白昼里的热气早已散尽,从地底下透出来的寒气和北方吹来的冷风,只透到人的骨子里。他看了看一旁的火堆,里面的木柴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厚厚的一层白灰,在山风的吹拂下,木柴表面的白灰被吹走,露出下面暗红色的木炭来。神一魁伸出手,拨动了一下火堆,随着新鲜空气的流入,白灰下面升起一小团桔红色的火焰,他随手在旁边捡起几根枯柴,折断丢进火堆中,火势又大了起来。神一魁伸出手在火堆上搓了搓手,又站起身来跳了几下,本来已经冻得发僵的身体又暖和了起来。
神一魁暖和了身子,看了看天上的星辰,发现已经是五更时分。他索性也不再躺下睡了,拔出腰刀借助火光看了看,发现有两处不够锋利的地方,便拿出磨石来打磨了两下。这时火堆另一边的不沾泥也醒了,他揉着眼睛起了身:“大头领,你今儿起来的倒早!”
“存孟,方才冷醒了,才发现柴火烧光了,起来活动了两下反倒睡不着了,顺便把刀磨磨。”神一魁一边喊着副手不沾泥的本名,手上却没有停手。自从投降了官府,被授予官职,神一魁在言辞上就小心了许多,唯恐祸从口中,平日里与旧时同伴说话的时候也不再以绰号相称,以免被人扣一个“匪习难除”的帽子。
“娘的,连添柴这等事都要您动手,昨儿值夜的是谁,看老子不打他个皮开花!”不沾泥恼怒的站起身来,却被神一魁一把扯住了:“罢了,现在也五更天了,一会儿就天亮了,也就少放一把柴火。”
不沾泥没柰何,只得在火堆旁坐下,口中嘟囔道:“大头领你就是心太软,便宜这帮兔崽子了,要是按我的性子,非得让他长个记性不可!”
第六十三章
收心
神一魁微微一笑,将打磨好的刀又涂上油,小心翼翼的纳入刀鞘,不沾泥伸手拿起葫芦,拔出塞子往嘴里一倒,却没有流出一滴水来——已经喝完了。他有些懊恼的将葫芦丢到一旁,神一魁却递过一个水袋:“来,喝我的。”
不沾泥谢了一声,接过水袋喝了几口,便重新塞好要还给神一魁,神一魁却不伸手接:“存孟,你说杨大人这次招你我去是为的啥?”
“应该是为了钱粮的事情吧?“不沾泥将水袋往旁边一丢,拍了拍自己的肚皮:“这人呀,一天不吃要昏、三天不吃要死,朝廷是招抚了咱们不错,可发下来的粮饷少的可怜,只是让咱们找周边的缙绅‘借粮’,可这总不是个长久之策吧?眼看着今年又是个荒年,他是三边总督,制军大人,总得拿出个法子来吧!”
“是呀!”说到粮食问题,神一魁的脸色也越发难看的,他叹了口气:“开春来就没下过一场透雨,幸好刘都司还分了三千人走,不然咱们现在更没法子。说实话,我是真佩服那个刘都司,别人这时候都唯恐自己这边多一张嘴,他倒好,硬生生的拉了三千人走,还能弄到粮食填饱这三千张嘴巴,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就凭一张嘴,把两面光糊弄的死了,又把咱们陕西十七家给弄得七零八落,还能不厉害?”不沾泥没好气的说道:“让俺说,这人就是个妖孽,专门生出来祸害咱们的。”
“少说两句会死吗?”神一魁低声喝道,他左右看看无人,压低声音道:“存孟,咱们已经是朝廷的官了,你忘记身上穿的啥衣服了吗?”
不沾泥有些不情愿的点了点头,片刻之后他低声道:“大哥,有句话您可能不爱听,不过俺还是得说,要是这次杨制军再拿不出钱粮出来,咱们可得多个心眼。要知道除了给钱粮,朝廷可还有个法子解决问题的。”
神一魁没有说话,他很清楚不沾泥说的“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活人要吃饭,可是死人是不用吃饭的,他就算再怎么信任朝廷,可自己的脑袋还是要紧的。
“这次你就不用去固原了,我就和杨制军说你重病在身,来不了。你回去后挑选几百个信得过的弟兄,兵器盔甲什么的都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记住这件事情就你知我知,谁都不能说!“说到最后,神一魁的脸色变得十分阴冷。
“我办事你放心!“不沾泥兴奋的跳了起来:“我连夜就赶回去!”
神一魁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几分钟后他便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向东而去,神一魁将手中的枯枝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丢入火堆中,突然叹道:“杨大人,要是再没钱粮下来,那就谁来也没法子了!”
当神一魁抵达固原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傍晚了,守门的校尉一查验他的文书印鉴,便赶忙单腿跪下行了个礼:“原来是守备大人,方才得罪之处还请恕罪!”
“这是你的职司,有何得罪的!“神一魁笑道,他伸手招了招背后的亲兵:“来人,快将行李搬过来,让几位守门的兄弟们搜查一下。”
“不敢,不敢!“那校尉赶忙连连挥手,又做了个请进的手势:“吴大人,上边已经叮嘱过了,您一到固原就请您去制军大人衙门,早到早见,晚到晚见,卑职如何敢为这点小事耽搁了制军大人的大事。”
“也好!”神一魁笑了起来,对方的言辞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心中不由得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过去当贼寇的时候哪里能知道为官的威风呀!”
神一魁到了总督衙门,在承启官的引领下穿过两重院落,又走过一条巷子,来到一座小院前。他看到院子的月门前站着两个身着锦袍,手按佩剑的卫士,门内依稀是竹林假山,不像是公堂模样,心中不由得暗自疑惑,脚步也慢了下来。前面的承启官听到脚步声不对,转过身来低声道:“吴大人快些走,莫拉下了。”
“这里是——?神一魁有些疑惑的问道。
“这儿是总督大人的私宅!“承启官的脸上闪过一丝鄙夷之色,旋即又被笑容替代:“吴大人快些走,总督大人已经等候你多时了!”
听到杨鹤在自己的私宅单独召见自己,神一魁又是不胜宠荣,又不免有几分提心吊胆,心跳也不禁加速起来。他抢上几步,却不小心在月门的台阶上绊了个踉跄,险些摔倒,他立即听到背后传来两声轻微的笑声,心知是方才门口的卫士,脸上顿时涨的通红。
“吴守备到!”承启官站在正堂的台阶下通传道,随即便从堂上传出一声“请!”神一魁赶忙抢上几步,他看到一个青衣文士从堂上走了下来,却是赵文德,神一魁知道对方是杨鹤最亲信的幕僚,赶忙躬身行礼道:“末将拜见赵先生!”
“免礼!”赵文德伸手将神一魁扶起,做了个请的手势:“总督大人在堂上等你多时了!”
神一魁赶忙紧赶几步,走上三级石阶便跪下磕了两个头,大声禀报:“延绥镇吴堡守备吴祁隆参见总督大人!”
杨鹤早已决定以“特别施恩”的方法来笼络这员降将,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双方地位那样坐在椅子上受对方的礼,而是站在堂上,还微微拱了拱手,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仿佛这是在迎接一个地位较低的朋友来访,而不是接见一个地位悬殊的下属。等到神一魁行罢了礼坐下后,杨鹤又随便的问了问近况,对方手下有多少丁壮,粮食和银钱的缺额有多少,在寒暄了一段时间后,他用一种矜持而又带有几分亲切的语气说道:“吴大人。”
神一魁赶忙站起身来,叉手道:“小人当不起!”
“你是个有作为的人!”杨鹤继续说了下去,也没有让神一魁坐下:“崇祯二年开始,西北就乱事丛生,多少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圣天子亦有西顾之忧。你能当上正五品的朝廷武官,这是朝廷的恩德,也是你的本事!”
“都是总督大人栽培!”神一魁赶忙跪下叩首。
“吴大人不必拘礼!”杨鹤将神一魁扶起:“请坐下叙话,我今日请你来这里,就是为了说话方便。如今朝廷正处多事之秋,亦是英雄豪杰大有作为之年,是封妻荫子,名垂青史,还是辜负国恩,身败名裂,都是看吴大人你自己的作为了。今上天纵英明,励精图治,对于臣工功过,明察秋毫,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必不假借,你我都须得小心谨慎。”说到这里,杨鹤随手从几案上取过一份文书,递给神一魁道:“这封书子吴大人可以看看。”
神一魁脸色顿时涨的通红,窘迫的说:“禀告总督大人,末将不识字。”
“哦,倒是本官疏忽了!”杨鹤自失的笑了笑,将书子递给一旁坐着的赵文德,笑道:“建生,便劳烦你读给吴大人听听。”
“是,大人!“赵文德接过书子便朗读了起来,其中言辞深奥之处还停下来细心解释,神一魁小心细听,原来那文书乃是朝廷对杨鹤奏折的批复,讲的便是就抚流贼粮饷的事情。当听到”
流寇亦朕赤子也。“的话语时,神一魁不禁泪流满面,泣声道:“圣天子天载地覆之恩,我辈便是肝脑涂地,亦报不得万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吴大人先前从贼时虽然有过,但受抚之后为朝廷平定西北乱事,却是大大有功的,这点本官知道,朝廷知道,陛下也是知道的。”
神一魁赶忙站起身来,躬身道:“这一切都要多谢总督大人。”
“坐下,坐下!”杨鹤笑着让神一魁坐下,又朝赵文德点了点头,示意对方将其念完。神一魁也擦去脸上泪水,待到念完后,杨鹤肃容道:“吴大人,我也知道你那儿缺粮缺饷,维持的十分辛苦,如今陛下的批复已经下来了,银十万,粮五万,即将运到,陛下还裁减了宫中花费,每个月还会有陆续供给,我将固原外边诸堡撤并了一部分,先与你银三万,粮三万石,你一定要将局面维持住,勿让陛下忧心!”
“是,大人!”神一魁早已被杨鹤对自己的信任和天子的仁德感动的一塌糊涂,他本来想说几句以表达自己对朝廷、对天子的忠诚,但肚子里的墨水有限,憋了半天才冒出来一句:“只要卑职还有一口气在,这局面就乱不了!”
“好气魄,好胆识,拿酒来!”杨鹤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接过赵文德递过来的酒杯,递给神一魁,语重心长的说道:“吴大人,保举你为延绥镇游击的文书本官已经发往兵部了,你好生做事,勿忧不富贵!”
听到这个好消息,神一魁颤抖的接过酒杯,将其一饮而尽,跪在地上向杨鹤三叩首:“末将、末将——”此时的他已经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感觉到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
巍峨雄壮的燕山山脉从洋河河谷一路向东直抵大海,将河北平原与坝上高原分隔开来,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屏障。不过在险峻的燕山山脉与黄海之间还有一个不大的空隙,古代生活在河北平原的人们通过这个空隙,一路向北,便会发现左手方向是连绵不绝的松岭山脉,右手便是辽阔的辽东湾,在山海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走廊,这条走廊一共有185公里长,最窄处为八公里,最宽也不过十五公里,连通着河北平原和松辽平原,自古以来便是连通关内外的重要通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于公元1388年在捕鱼尔海击败北元残余势力之后,基本扫清了以黄金家族为首的蒙古势力重新入住中原的可能性,一个老问题摆在了明王朝统治者们的面前,如何抵御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入侵呢?
通常来说,古代东亚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所建立政权的疆域分界线是与四百毫米降雨线大体重合的,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古代农业是雨作农业,而一年四百毫米的疆域是农业的下限,农耕民族不可能在低于这个界限的土地上进行定居农业生产,自然也很难维持长时间的统治。但这条定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两个例外,这就是辽东与西域。西域的年均降雨明显低于四百毫米,但在汉唐清等中原王朝都对当地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有效统治;而辽东的降雨明显多于四百毫米,但相当长时间内却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之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进一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西域虽然降雨稀少,但其部分区域却由于有雪山融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加上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又经过此地,那是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中原王朝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农业生产与贸易所得加强对当地的控制;而辽东虽然有足够的降雨,但气候寒冷,遍地森林沼泽,道路通行困难,是以反而中原王朝将其纳入疆域之内的难度极大。不难看出,这两个例外区域的控制权对于古代东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是极为要紧的,因为任何一方即使赢得几次胜利,也无法改变大局,农耕民族即使攻入草原,也无法建立郡县流官有效统治,只要力量稍有衰退,就会被赶回去;而游牧民族越过长城,通常的结果是抄掠一阵就被赶回去,少数幸运儿则在两三代人后被同化。
第六十四章
孙传庭与皇太极上
而西域与辽东则完全不同了,游牧民族一方控制了这两个区域就可以从那儿得到大量的手工业制品和农业产品,这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草原帝国所必须的;而农耕民族一方控制了这两个区域不但可以对敌人实施更有效的封锁,而且还能切断敌人的迂回道路,保护自己的侧翼。“汉出西域,断匈奴一臂”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海上,西域的地位大为下降,辽东就成为了明王朝苦心经营的“突出部”,在这条狭长的辽西走廊上,大明先后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上修建了山海关、宁远、锦州等数十个堡垒,后金兵兴后,虽然明已经失去了辽河平原,但仍然控制着这条通往北京的最便捷通道,并将这条走廊变成拱卫京师的防区。虽然后金在崇祯二年的破边证明辽西走廊并非唯一进入中原的通道,但后金军的这次迂回行动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其行军路线必须经过大片还处于摇摆之间的蒙古诸部,其侧翼更是暴露在明军和还忠实于明帝国的蒙古部落面前,携带着大批掳掠而来的物资和生口的后金军队是很容易遭到敌人袭击的,而且仅仅凭借这样一条脆弱的联系,后金是无法控制攻占的郡县,在后金返回沈阳后不久,明军便击败留守遵化四城的后金军便是明证。
崇祯四年九月,锦州。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随着更夫有些沙哑的声音,几声梆子划破夜空,传入总兵府的后院里。一个正伏案疾书的老人抬起头来,侧耳细听,旋即叹道:“想不到竟然已经是两更天了,时间过得好快!”
“老爷!“旁边侍候的老仆一边剪下油灯的灯芯,一边低声劝道:“明天您还要去杏山堡,早点休息吧!”
“好,好!”老人看了看书案旁没有看完的书信,随手拿起一份笑道:“我再看完这一封就休息。”
“哎!“老仆少年时便侍候老人长大,知晓对方的脾气,知道劝说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只得叹道:“老爷,说句不怕您怪罪的话,您都是奔七十的人了,这辽事便留给后辈奔走便是了,何必如此操劳?这般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话不能这么说。”听到这里,老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我孙承宗受显皇帝、贞皇帝、悊皇帝、今上四位天子厚恩,官至太傅、子孙恩荫,做臣子的受如此大恩,只有肝脑涂地以期报得万一。如今朝中老成凋零,东虏势大,我这把老骨头若是不尽心竭力,将来到了地下又有什么脸面见得显皇帝、贞皇帝、悊皇帝?”
“老爷您说的是!“老仆叹了口气:“只是这身子骨您也的在意些。”
“那是自然!“孙承宗捋了两下颔下浓密的胡须,笑道:“这封信看完我就去休息!”
按照明代士大夫的是习惯,他们相互之间的信笺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常只会说些无关紧要的官话套话,而第二部分才会提到那些比较要紧的信息。孙承宗收到的这封信笺也不例外,在信笺的正文部分只是简单的问好和提到近期京师发生的事情,比如张献可因为触目了天子而被廷杖的事情,这些信息是孙承宗早已知道的,因此他只是随便扫了扫便将其放在一旁,开始浏览第二部分。很快他的目光就停住了,右手开始下意识的捋起颔下的胡须,若是有熟悉孙承宗的人看到这就知道他遇到什么难题了。
“哎!“孙承宗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步起来。老仆见状,便低声问道:“老爷,莫非京师又有奸臣在天子面前进谗言?”
“若是奸臣也就好办了!“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孙承宗倒也没有隐讳,他苦笑着说道:“毕尚书毕大人若是奸臣,这大明上下哪里还有忠臣?他的折子里也是有理有据,势在必行,可要尽弃数百里疆土与东虏,那可是祖宗百战而来的,这些堡垒、军器、屯田,都是百姓的膏血呀!”
这老仆跟随孙承宗多年,平日里孙承宗的许多机密书信来往都是由他经手,对于当时朝廷局势的了解只怕远远胜过中低级的大明官员,自然知晓孙承宗口中的毕尚书是谁,便低声问道:“莫非景曾(毕自严的字)先生的与老爷意见相左?”
孙承宗没有说话,只是无声的点了点头,过了约莫半盏茶功夫放在自言自语:“按说景曾的折子也不无道理,天下间岂有以十余万众坐食厚饷而陈师境上不进的道理?如此一来东虏不战而天下皆困矣。还不如索性裁退兵员,以山海关为限,安养天下百姓,待民力宽裕,士卒精炼后再大加讨伐。只是,只是——”说到这里,孙承宗的脸上已经满是为难之色,再也说不下去。
“老爷!”一旁的老仆低声劝道,他跟随孙承宗多年,哪里不知道主人为何如此为难。原来自从天启二年后金军南侵略,由于当时明一方的辽东巡抚王化贞与辽东经略熊廷弼不和,明军大败,不但失去了辽河以西的重要据点广宁,还不得不放弃了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大凌河、锦安等一共四十余座城堡,明军在关外的防御体系已经完全崩溃,不得不退守山海关,在这种局面下,孙承宗以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辽东督师,重新编练军队,修建城堡,制造军器,几乎是一手重建了明在关外的防御体系和关宁军。而若是按照毕自严的建议,就等于是要把他这些年来投在关外心血一扫而空。自从万历中后期开始,朝堂上大臣们的党争已经非常严重,很多时候大臣们相互攻讦不是针对具体的政事,而是为了找到打倒政敌的口实,他的政敌也会把这些旧账翻出来,好把孙承宗打倒在地,办成不能翻身的铁案。即使孙承宗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和后世在史书上的名声,愿意回乡养老,绝意仕途,可总不能不管他的门生故吏和所在派别的生死存亡吧?
“孙安,你先出去吧,让我好生静静!”
“是,老爷!”老仆没有继续劝解,他微微的向主人欠了欠身,便退出门外,将门带上。站在书案前的孙承宗将书信又细细看了一遍,纸张上优雅工整的词句现在看起来却那么丑陋,就好像一群正在爬动的蟑螂。他突然猛地一挥手,将油灯打翻在地,在火焰的舔舐下,白纱和竹子做成的灯罩立即燃烧了起来。孙承宗看着地上的火焰,目光中满是说不出的厌恶和自嘲。突然,他将手中的信纸丢在火上,信笺立即被火焰吞没了,黑色的纸灰四处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