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校对)第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10

  神一魁脸色微红,他也知道现在是一副败军之将的形象,低声道:“还有一千多人,不过都是骑兵。”
  “也罢!掌盘子的你也不要灰心,当年我们起事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人马呢!“李自成的态度变得友好了起来:“我后面有粮食有盐,先让大伙儿饱餐一顿,然后咱们往西边去,一边走一边收容失散的弟兄,不要看眼下里官军势大,这不过是一时的,陕西有那么多没饭吃的穷弟兄,他们都指着咱们义军替他们出头呢,只要咱们熬过这一阵,最多明年就能翻天——”
  随着李自成的话语,神一魁的头却越垂越低,到了后来几乎压到了自己的胸口,李自成却没有注意到对方的状态,只顾着自己说的高兴。他方才已经将各种利害关系想的清楚明白了,神一魁虽然已经输的一塌糊涂,但在陕西诸多大小农民军中,名声最响亮的还是非他莫属。在古代社会,由于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获得必要的信息的。因此在内战中名声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刘备为例,他来救徐州时不过有一千多鲜卑骑兵加几千流民,这点兵力在当时不过是个大点的土豪,可架不住他汉室宗亲的名声,陶谦一死就在众人的支持下当上了徐州牧。在眼下的局面下,如果能打着神一魁的旗号,比那个劳什子的闯将的旗号要响亮的多。
  “对不起,李兄弟,恐怕我不能领着你干了!“一个声音打断了李自成滔滔不绝的话语,神一魁抬起了头,他的脸苍白的如同死人一般:“我已经和其他人商量好了,准备向杨鹤杨总督求抚。”
  “求抚?那不是投降吗?“李自成闻言大怒,他厉声问道:“你难道忘了死在官军刀下的几万弟兄们吗?还有你的哥哥神一元,他也是死在官军手里的,难道你连杀兄之仇也忘了?”
  “我当然没有忘,也忘不了!“神一魁的声音也渐渐高亢起来:“我正是想到了死掉的那么多人才决定向朝廷求抚的,我和兄长起事是为了替弟兄们找一条活路出来,可反而让他们死在官府的刀下,难道还要这样打下去吗?要死多少人才是个头呢?”
  “你的兄弟们是活不下去才跟着你起来造反的,如果他们没跟着你起来造反,也早就饿死在家里了。你不是害他们,是救他们!“李自成的声音仿佛铁铸的,个个掷地有声:“至于死多少人是个头,等到我们打到北京城,把朱皇帝赶下台,让天底下的受苦人都过上有田种,有饭吃的好日子,那就到头了。”
  “什么?打到北京去,把天子赶下台?“神一魁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随之他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怎么可能,就凭我们这一千多人你还想打到北京去?你也是当过驿卒的人,应该清楚朝廷有多少精兵猛将,哪里是我们这些没饭吃的饥民能够打得过的?难道这次的事情还没有让你明白吗?”
  “这次兵败是因为我们中了杨鹤的奸计,有内应。”
  “是,但不全是!”神一魁慢慢的摇了摇头:“你是没有见到官兵的阵势,这一仗我们输固然有内奸的原因,但就算没有内应,官兵照样不是我们打得过的。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这次打赢了杨鹤,可朝廷还可以调动其他省的精兵,还有辽东辽西的精锐边军,这些我们打赢了,还有西南的狼兵、苗兵、四川的白杆兵、河南的僧兵,蒙古鞑子,大明朝万里疆土,哪里是我们这些人打得过的。”
  “那又如何?我们输一次再来一次,不到最后打进北京城就不罢休。到处都是没有饭吃的穷人,只要咱们肯替他们做主,他们就都会跟着我们的,天底下的穷人比富人多几万倍,最后赢得一定是我们。”
  “不,只要来一场透雨,田主免掉一年的租子,朝廷免征辽饷,大伙就会回去种地的。没人愿意过这种没根没底,没日没夜的日子的。朝廷上面的大人先生们也不是傻子,眼下西北这种境地他们也看到了,他们一定会减免粮税,让百姓们有条活路的。”
  “一定不会!”李自成斩钉截铁的否决了神一魁的臆想:“你难道不知道田主老爷们都是什么德性吗?天旱绝收正好可以逼着穷人卖儿卖女,压价买下祖上留下来的最后一点宅地坟地。对咱们穷人来说这年月是在滚烫的油锅里苦熬,对他们田主老爷们可是发家致富的大好日子。朝廷里都是田主老爷,他们会减免粮税?免掉租子?要会这么做我就把这一对眼睛珠子挖出来丢在你面前!”
  “不要说了!“神一魁猛地摇了摇头:“既然你我兄弟想走的道路不同,再争论下去也是徒然伤了兄弟之间的义气。那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也好!”李自成的脸色也变得平静下来,他朝神一魁拱了拱手,道:“今天我最后叫你一声掌盘子的,下次见面你是官兵,我是贼,大家就拼个你死我活吧!”说罢,李自成便打马掉头走了。看着李自成离去的背影,神一魁脸上的神色十分复杂,有几分敬佩,也有几分羡慕,还有几分妒忌。
  这时不沾泥从背后凑上来,在神一魁耳旁低声道:“掌盘子的,要不让我带人追上去把他们都给——“说到这里,他做了个杀头的手势。
  “算了!“神一魁意兴阑珊的摇了摇头:“大伙都是神像前烧香发过誓的兄弟,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做得这么绝了,不好!“说罢,他打马回头行去,口中低语道:“再说也不知道是他对还是我对,还是多留一条路给穷人吧。”
  延安,三边总督行辕。
  对于杨鹤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可谓是喜事连连,在他赢得了对陕西农民军主力的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之后就接到神一魁派出使节向其乞抚的消息,这让正在与幕僚们商讨如何起草向朝廷报捷的奏折的他感到无比的兴奋。如果说在此之前杨鹤还只能在奏折上厚着脸皮吹嘘“斩杀贼兵若干,马匹若干,甲杖山积,诚数十年未有之大捷。”那么现在杨鹤就能明明白白的向天子禀告自己招抚的计划已经奏效,西北的乱事已经基本平定了,
  “恭喜老公祖!”一个幕僚看出杨鹤的喜色,上前笑道:“在下方才算了一卦,卦象曰“大火流金‘。按五行说,火能克金。金者兵向,又指西方。正是应了大人一战之后,兵气尽销,朝廷至此再无西顾之忧。如此大功,天子定然会招您入京,升阁拜相呀!”
  
第三十七章
边贸
  “哪里哪里!”杨鹤笑道:“本官已是耳顺之年,如今官居二品,已经唯恐阻挡贤路,误了朝廷的大事。这次仰仗天子洪福,将士用命,侥幸平定了西乱,便要告老还乡退隐林泉才是,如何还敢寄望升阁拜相,万万不能,万万不能!”
  “哎——!”那幕僚笑道:“老公祖这话可就差了,郭汾阳年过六旬,尚能领兵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收复长安。何况我公现在又无需披甲上阵,正是春秋鼎盛之年。如今朝廷正是多事之秋,若是老公祖返乡退隐,奈朝廷何?奈天下苍生何?”
  那幕僚的恭维引起了其他幕僚的附和,一时间行辕内谀词如潮,简直要把杨鹤整个人都托到天上去了。杨鹤正得意间,眼角却瞟到赵文德坐在一旁,眉头紧皱,一副有心事的样子。他此时还没有被手下的迷魂汤给灌迷糊,便问道:“建生,你对这神一魁求抚有何主张?”
  见杨鹤亲口询问,众幕僚向赵文德投去了且羡且妒的目光,赵文德仿佛没有感觉到众人的目光,低头思忖了一会,才沉声答道:“依在下所见,这神一魁求抚之事还有三个关节须得把握稳了,西北兵事才算是完结了。”
  “建生请讲!“杨鹤现在对赵文德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称呼也不再称呼其官职而是亲热的以字相称。
  “第一,须得派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去神一魁那儿,亲眼确认这不是缓兵之计而是真心求抚。”
  “建生所言甚是!“杨鹤点了点头。
  “其二,若是神一魁真心求抚,就让他去将各股流散贼寇一一抚平,此乃以贼攻贼之计,不伤官兵分毫,就能将诸多流贼一一平定。”
  “好计!“杨鹤击掌笑道:“这计策我也想到了,想不到让建生先说出来了,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第三才是最要紧的!”赵文德的脸色变得凝重了起来:“这西北兵事固然是一群强梁小人不恤本朝三百年天载地负之大恩,起兵犯上。但能闹到这么大,还是因为连年大灾、加之征收辽饷,搞得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缘故。说到底,让这些流贼放下兵器受抚容易,但若是不能让他们自耕自食,这乱事还是会再起,到了那个时候,想要弹压下去就更难了。我的第三条便是在平定流贼之后,就检点其精壮为兵,补入军中,淘汰老弱,发以牛籽耕具,让其回乡务农,自食其力,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善举。”
  “嗯!建生最后这条果然是老成谋国呀!“杨鹤点了点头:“可是这应该需要不少银钱,想必你也有了想法了吧?”
  “不错。“赵文德点了点头:“大人,先前我等拍卖盐引,还可以说是军情紧急,可是这桩事就不能用这个由头了。以在下所见,大人应该在奏折里向朝廷请饷,大人能够这么快平定西北兵事,光是省下的钱就何止数十万两?百姓回乡后还能完粮纳税,想必这个钱朝廷还是肯出的。”
  “嗯!“杨鹤点了点头,不过他的心中却不如赵文德那么笃定。由于他的身份和地位,杨鹤比赵文德对于天子本人性格的了解要深入得多。虽然后世诸多史家对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操切刻薄,对于在外的封疆大吏更是如此,自己担任三边总督,掌握西北军事大权,又向其额外请饷要钱,这可谓是触动了这条真龙的逆鳞。不过杨鹤还是将心中的担心压了下去:“那你觉得派何人去神一魁那儿好呢?”
  “大人,俗话说‘用生不如用熟’。”
  “呵呵!”杨鹤笑了起来:“你是说用那个刘成呀,也罢,他前面几桩差事的确办的不错,也算是一员福将了,这次就还是用他吧。”
  刘成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又一次被决定了,此时的他正在住处接待一名老相识,那便是于何。这位红阳宗的祭酒是作为一个商队的首领来延安的——一个刚刚被解围的城市里必然会有许多商业机会。作为一个不速之客,他首先表达了对刘成升迁的祝贺,并转达了徐鹤城的问候,最后拿出了一份厚礼——三百件上好的羊皮。
  “都司大人!”于何称呼着刘成的新官职:“仓促之下备不得厚礼,不成敬意,还望收纳!”
  “多谢了!”刘成心里很清楚这份礼物应该是于何自作主张从货物中拿出来的,否则就会是银两而非货物了。不过这也是一份颇为实用的礼物,自己手下的士兵不少人身上的衣衫都颇为破旧了,正好将这批羊皮制成皮袄发放下去。他随手拿起一张样品,在手里掂量了两下,发现特别厚实,随口问道:“你这羊皮好像特别厚实,想必穿在身上会舒服的很。”
  “大人好眼光!“于何翘起了大拇指:“小人这羊皮乃是正宗的滩羊皮子,虽然不是最好的二毛皮,但比较起内地山羊皮子还是强上百倍。“说到这里,于何见刘成脸上露出迷惑的神情,便细心解释起来。原来他口中的滩羊乃是产自宁夏以北的半荒漠半草原地带的一种蒙古羊,以轻暖,结实、毛色美丽而著称,从来都是用来制作皮裘的上等材料,而他口中的二毛裘皮乃是出生后一个月的羔羊宰杀剥去的裘皮,质地最为上乘。
  “原来如此,那你这些皮子原本准备在延安出售的?”
  “大人说笑了!“于何笑了起来:“这滩羊皮虽然不是最上等的二毛皮子,也不是延安这里的穷当兵的穿得起的,我这一趟走了宁夏那边,换了不少皮子回来,打算在这儿出手一些比较差的皮子,好的皮子要到西安才能卖出价来的。”
  “果然隔行如隔山呀!“刘成笑了起来:“于先生在这生意上果然渊博,还请多多指教。”
  “哪里哪里。”于何谦虚了两句,见刘成请教的态度颇为真诚,便细心解释起来。原来到了明末时期,蒙古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已经非常繁荣了,由于游牧业生产的特殊性,蒙古部落有许多生活必需品必须来自内地,例如盐、茶、铁以及各种生活日用品。其获取这些商品的途径通常有两个——商业或者劫掠。但从经济上看,简单的通过商业手段获取这些生活必需品是不可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游牧业区域用来交换的商品无非是毛皮、牲口、角等初级产品,其生产效率远远低于盐、差、铁等商品,如果牧民只能通过交换来获得这些商品,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牧民沦为汉地商人的债务奴隶(实际上清代历史也证明了这点,虽然蒙古贵族在政治上是满清贵族
  的盟友,政治地位高于汉地,但由于满清完全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整个蒙古与内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结果就是到了清末蒙古自上到下都成为了以晋商为主体的汉族商人的债务奴隶)而自从北元覆灭以后,蒙古高原再也没有出现过统一草原的雄主,无力打破长城对大一统的明王朝进行征服。因此在整个明代历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个强大起来的草原政权对明王朝进行战争的目的都是“互市”——即以一种人为限制下的对游牧民族一方比较有利的价格,而非自由市场产生的价格进行商业交易。那些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也许不懂得现代的经济学,但是他们还是能够懵懂的感觉到,假如和汉人商人直接交易,其结果一定是本民族越来越穷困衰亡,成为汉族商人的债务奴隶。而明王朝每当军事上取得优势,就取消“互市”,因为这种“互市”是要以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为前提的,没有“互市”并不是断绝了内地与草原的商业贸易,而是这种贸易是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进行的,无疑也是对生产力远高于草原牧民的内地商人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事这种往返于草原与内地的长途贸易的利润是极其丰厚的,以刘成手中的滩羊皮为例,一张在草原上所费不过半斤盐甚至几两盐,而贩运到西安等内地都市,一张滩羊皮就能卖出三四两银子的高价来,其间的差价动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这还不是商业的全部利润。由于游牧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经常会出现雪灾、旱灾,牲口大量死去,牧民手中也缺乏铜钱、银等通货,商人就可以通过压低收购价、抬高售出价、发放高利贷、拖延货款等办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如果一趟行商正常走下来,扣掉员工薪水、途中路费、商业贿赂等等,获得百分之几百的利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刘成虽然在前世也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西北边贸的书籍,但听了徐鹤城的这番活灵活现的解释,还是觉得大开眼界,随口问道:“这般说来,那这趟你们跑口外获利颇丰几成呢?”
  于何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若是旁人开口询问,小人自然是要耍些花头的,但刘大人却是我家教主的生死之交,自然是不同的。”说到这里,他的右手伸出五根手指来说:“刨掉各种杂费,应该有这个数。”
  “五倍?”刘成不由得张大了嘴巴,他刚刚听对方说这种长途贩运贸易利润丰厚,但没想到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此时内心深处不禁对先前拒绝徐鹤城邀请的决定有一丝后悔。
  “大人有所不知,走口外的贸易去一趟回一趟就是小半年的光景,加上沿途的各种风险,稍有不慎就是人和牲口都完了,赔的血本无归。我们这次也是运气好,好几次都遇到大股盗匪,软硬兼施才熬过去了。几年平摊下来也就三倍的利润不到。”
  “于先生你说的也是,你们这生意也是拿性命去博的。“刘成点了点头,他此时才明白为何徐鹤城如此看重自己的练兵才能,对于别人来说充其量不过是家丁头目,而在他那儿就是重要的生意伙伴,如果自己能够在每支商队训练出一小队精锐护卫,每年减少的损失就是成千上万雪花花的银子。
  “是呀,不过明年开始就要好多了!“说到这里,于何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明年?为何这么说?”
  “大人您应该知道我家主公已经搭上了线,插手了盐货的买卖,有了这大宗盐货买卖,就可以搭上鞑子的贵酋,那生意可就不一样了。“于何说到这里,发现刘成还是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赶忙低声解释道。原来虽然在草原上虽然也有少量出产盐的地方(主要是咸水湖),但毕竟游牧民族缺乏开采和运载的技术和人力,因此牧民们食盐的主要来源还是汉地。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食盐出口管制自然也成为了明王朝与草原上的游牧部落的斗争工具。通常来说,明王朝只会放开向那些与其友好的部落出口食盐,而对于其他敌对关系的部落,则禁止向其出口大量食盐,以削弱对方的实力。而能够给部落带来稳定大量食盐供应的商人,自然会得到草原上的贵酋的重视,给予其各种优惠条款和保护。
  刘成听到这里,立即发现其中的毛病:“于先生,若是按你这么说,那你们这食盐生意是没有得到朝廷允许的吧。”
  “刘大人!”于何的声音略微拖长了点,脸上一副“你不会连这也不知道吧!“的惊讶表情:“这生意做得最大便是那几家山西佬,他们的商号里不要说朝廷上的几位相公,就连宫里御马监的高公公也是有插手的。“说到这里,于何朝东边拱了拱手:“当今天子的庄子就是高公公掌管的,这生意官家都在坐,咱们做点将本求利的买卖有什么不可以?”
  
第三十八章
长途贸易
  听了于何这番话刘成不禁哑然,在大明朝天大地大皇帝老子最大,连皇帝老子都没把祖宗的法度当回事挣私房钱,那下面的百姓商户似乎也没有啥义务遵守禁令。毕竟在十七世纪还没有啥“人民主权”的概念,这江山就是朱家的,士大夫吃了朱家的俸禄要忠君之事,这些追逐什一之利的商人可没有这个义务。
  于何看刘成沉默不语的样子,以为自己方才说的话得罪了他,赶忙赔笑道:“小人方才说的那番话多半是路听途说,若有不实之处刘大人莫要见怪。”
  “于先生以实言相告,我怎会怪罪先生!“刘成笑了起来,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见识自然远远超过守备、都司这个级别的军官所应有的水平。从远古时代开始,在东北亚大地上农人与牧民之间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农人千方百计的保护自己的田地和谷仓里的积谷,为此他们修建了城市、壁垒乃至万里长城;而牧人则想方设法越过这些阻碍,抢夺农民的积谷以避免在寒冷的冬天饿死。在绝大部分时候,农人与牧民的分界线是和四百毫米降雨线重合的——这也是降雨农业的生死线。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就在这条线的两侧对峙、厮杀,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牧人一方拥有动员代价、机动的优势,而农人一方则拥有军队数量、技术、财力方面的优势。由于双方各自拥有”不对称“的优势,因此在绝大部分时候,在这条漫长的边界上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会战,而是无数次偷袭、伏击、劫掠,农人们想方设法用策略、工事、技术和金钱来替代流血,而牧人们则用欺骗、坚忍、敏捷和凶残来与之抗衡。在这种漫长的冲突中,对盐、铁这两样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的禁运显得尤其必须。铁是制造武器的必须材料,而人不可能不食用盐,而这两样物资都是草原牧民几乎不可能自己生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看王朝是否将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盐铁的禁运水平。像大明这种连天子的管家都在走私贸易里占股分红的,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刘成思忖了片刻,最后还是决定开口询问几句:“于先生,徐兄弟插手这盐货买卖,想必是得罪了原有的那几家商号吧,既然他们有那么大的后台,难道不怕他们借助官府势力,加害于你们吗?”
  于何听了刘成的问话,还以为刘成是有心加入又害怕遭到牵连,赶忙笑着解释道:“刘大人有所不知,那几家商号虽然手眼通天,那那几位大佬只是占了干股吃红,替他们遮风挡雨,把官面上的干系处理干净了便了了,又怎么会去替这几家商号干这些邋遢事?说白了,这些大人先生们只是把这几家商号当做可以挤奶的牛羊,最多也就不让豺狼把羊叼走了,让他们割草、喂养那是绝不会干的。说句夸口的话,敝教这些年来在西北发展
  甚快,也有教众十余万,驿站道路两旁所见之处皆是香坛,那几家商号若是与我们撕破了脸,只怕他们的口外生意也不好做。”
  “那那些草原上的酋长呢?会不会那几家商号向其施加压力,不让他们买你的盐货?”
  “大人说笑了!”于何笑道:“您想想,若你是那些酋长,是希望同时可以从几家买到盐,还是愿意只能从一家买到盐呢?那些商号求的是财,那些酋长买不买得到盐可是生死存亡呀,你说哪家拗的过哪家呢?”
  刘成听到这里,不由得点了点头。于何方才的话将利害剖析的非常明白。对于草原上的那些酋长来说,食盐是军国之需,假如他们与大明的关系恶劣,很可能大明会下令加紧边界巡查,封锁食盐输出,那时多一条食盐输入渠道可能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差别;而商号要求的是赚钱,对于他们来说封锁徐鹤城这一条新的食盐输出渠道无非是多赚少赚的问题,在这轮博弈中胜利者肯定是草原上的酋长们。
  “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某多谢了!“刘成郑重其事的向于何长揖为礼,于何赶忙站起身来,让开刘成:“小人当不起,当不起。”
  “当得起,当得起!“刘成强把于何按在椅子上,受了自己一礼,对外间喊道:“来人,取些酒食来,我要与先生喝上几杯!”
  外间应了一声,不一会儿便送上一壶酒,两副碗筷,一盘蚕豆,几块羊肉,还有一碟腌韭,刘成笑嘻嘻的给于何倒满了酒,又给自己倒满了,双手举杯笑道:“为我尽一杯,为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说罢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于何听了,知道刘成所引用的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梦得》一诗的前半段,心中微微一热,赶忙将自己杯中酒也一饮而尽,接答道:“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两人相互对视,不由得会心一笑。
  刘于二人两杯酒下肚,分说些商旅上的事情,不由得气氛活络了许多。作为一个前世在网络上各大军史论坛潜水多年的资深潜水党,刘成很清楚十七世纪的长途贸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行业,甚至可以说近代资产阶级就是长途贸易的产物。与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同的是,大规模的长途贸易在人类历史上实际上是很晚的事情。与区域性、地区性的市场与贸易不同,长途贸易必须由一个与生产完全脱节,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阶层才能完成。前者不过是一些一边生产,一边在附近区域贩卖的“商贩“——即所谓的贩夫走卒而已。而后者就完全不同了,要进行长途(通常是跨国)贸易,首先就必须将所要贩卖的商品购买下来,然后在转运到远方出售,也就是说这些商人必须首先为远方的消费者垫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考虑到古代的交通条件,他们往往要在数年后才能收回成本和利润。由于古代世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即美元,英镑),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唯一的通货单位往往就是贵金属,不难想象,能够经营长途贩运的商人集团会拥有多么庞大的贵金属储备。为了筹集到如此庞大的资本,除了多年的贸易积累以外,这些商人集团往往还会兼营票号来吸取零散的资金,发行各种汇票来避免大量贵金属的运输,这实际上就是现代金融的萌芽。
  在欧洲这些金融集团以税收、矿产、港口等有利可图的资产作为抵押,借钱给君主进行战争,从而让这些君主能够武装远远超过他们财力所能支持的军队进行战争,而他们也能从战争中不断汲取利润发展壮大。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认为欧洲在近代的兴起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原因,但如果对历史稍有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工业革命的开端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1765年,瓦特的改良的可投入实用的蒸汽机已经到了1769年。位于西欧大陆的法国、德国等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更晚,已经到了十九世纪之后了。而在此之前,西欧早已经拥有了对世界上其他部分巨大的优势地位,比如1757年隶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克莱武以很小的一支部队就打败了拥有十倍于己大军的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总督,夺取了当时印度次大陆最为肥沃的一块土地,克莱武也因此成为了百万富翁。正是从印度汇入英国的黄金促成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因此工业革命是西欧占据优势地位的果,而非原因,最多说工业革命扩大和巩固了西欧的优势地位,而不能说工业革命促成了西欧近代的霸主地位。如果说能够制造廉价优质的商品就能征服世界的话,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是世界上出产最多最好工业制成品的国家,也是冶炼最多铁的国家,为什么是西欧而不是中国征服世界呢?原因只有一个,在明代的中国,这种从长途贸易起家的金融集团没有和军事力量结合起来,反而集聚了大量的白银沉淀下去,成为了一颗恶性肿瘤。而在刘成的眼前就有一颗正在萌芽的种子,想到这里,刘成的心跳就急促了起来。
  “于先生!“刘成又敬了对方一杯酒,笑道:“您觉得这口外贸易,最难办的是什么呢?”
  于何此时已经有了四五分酒意,脸上已经花红花红的,说话也放松了许多:“大人,这口外贸易若说难处多得很,风沙、气候、盗匪,但最麻烦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钱,二还是钱!”
  “哦?”刘成笑道:“您这话说的分明是一件事情,怎么是两件事情。”
  “大人有所不知,这钱和钱差别大了,容我细细替大人分说!“于何将手中酒杯放下,又拿了几粒蚕豆,一边吃一边说道:“第一个钱是收货的货款。您想想,这口外生意比不得村头巷尾的小买卖,一年也就跑个一趟,若是货带少了,那连人工钱都挣不回来。因此带货的钱自然是多多益善,像我们这次光是自己就有二十万两银子的货,加上合股的小商户不下三十五万两,您说这钱是不是大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