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之南洋惊潮(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406

  海子拍拍我的肩,说道:“一会儿先吃了早饭,我们回去,你说过,鹌鹑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多半知道下面有什么,所以.....”
  海子知道自己说得前后矛盾,但却提醒了我,他们来了又走,除非是知道下面有什么,一道灵光在脑海乍现,我就那么地看着海子,开始再次琢磨了起来。对!这人到了这里,他们用手电查看了羊圈的四周,确定了墓穴的位置,他们看了大约五分钟,之后手电关闭,这段时间,我以为他们是在摸排我和海子,其实,更大的可能是在思考下面有什么。
  而且他判断出了下面很可能没有东西,所以,根本就不挖,直接走了。
  会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个人未免也太可怕了,这是唯一的解释。
  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我闭上了眼,脑海中,那羊圈的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出现,辽代的墓穴,我猜鹌鹑看到草原石人的时候也会判断出这墓穴的年代,他可以通过土......
  我一拍大腿,羊圈所用的土与周围不同,那是烧过的泥土,后来的牧羊人在里面加入了草木灰或者是干枯的麦秆,但陈年的泥土里的结晶体依然存在,通过羊圈土墙中心的土可以判断出年代。
  有了年代,那就必须判断墓穴的规格,这规格一目了然,只需要沿着切开岩石的边缘一点点地把痕迹勾勒出来,下面的大小就出来了。
  对!就是这样,下面的空间并不大,我判断下面只有一个长方形的墓室,岩石结构,但这个泥土不行,所处的地方下雨后就是泥泞,水顺着岩石的边缘倒灌进了墓穴里,下面的尸骨已经成渣儿了,棺木已经倒塌,棺椁早已腐烂,我能判断出下面绝对不是岩石棺椁,就是木质棺椁,甚至没有棺椁。
  雨水的作用下,辽代的宝贝儿青铜器见光即死,铁器毫无价值,那只有金器,不!下面没有金器,或者说只有很少的金器。这下面的棺材里一定是个男子,因为只有男子才能够有这样的殊荣,金器存在的可能性更低,那只有玉器,在辽代,玉器并不普及,更多的则是用来祭祀,所以,玉料很差。
  再说瓷器,辽代的瓷器并不常见,能到西境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是陶器,陪葬的多是栗米,酒都不可能,下面的镇墓兽可能存在,但石头疙瘩几乎是没有什么价值。
  综上所述,这就是他们放弃挖掘的原因。下面没有什么好东西,与其浪费人力打开碰碰运气,倒真不如直截了当地放弃。
  太厉害了,未下墓穴,便已知下面的行情,这个挖法整个西境来说,都是少之又少。我要不是因为海子的提醒,现在还没琢磨明白。
  一瞬间,我嘿嘿笑了起来,我知道了他探墓的顺序,他是从最有可能出好东西的地方下手,之后去第二个次一点的位置,如果次一点的位置不出好东西,第三个地点就完全可以不用去了。
  这倒也算是一个效率最佳的挖坟方式。
  我点了一支烟,狠狠地抽了一口。我将我的发现告诉了海子,海子说道:“珉儿,你还有没想到的,我在国道上安排了两辆车,分别在T字出口前后两公里的地方,可惜并没有找到他们,他们是用走的。”
  这点我本来就不报希望,第三支队伍的领头羊非常厉害,至少目前在整个西境盗墓团伙里,这是我所见最厉害的,没有之一,甚至我敢说他的本事应该在唐爷之上,尹三爷之下。
  这个人的通路没有鬼门厉害,但却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是我还不知道。
  “海子,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问道。
  “做事非常果断,毫不拖泥带水,思路非常清晰。”
  我接着问道:“他的优点显而易见,缺点呢?”
  海子想了想,说道:“打法一成不变?”
  我摇摇头,笑道:“他清高的很,我觉得他有点老学究的味道,小坟不挖,不是他仁慈,而是他根本看不上,我猜鹌鹑找他来,是来挖大坟的。”
  “他有点不按常理出牌,哪有很快就天亮的时候挖坟的。”
  “不!你错了,他挖了一个坟,再到这里来的,芦草沟虽然路不好走,但那儿的东西和元宝山比,肯定容易出好东西,毕竟是元兵追着的宝贝。所以,他先去了那里。他两点出发,四点半结束战斗,朝着这边走,五点多到了这里,发觉下面没有挖的必要,便不会再去第三个墓。”我自信地说道。
  海子点点头,说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第334章
世外桃源
  “我们去芦草沟。”我说道,“我要去看看他们的手法。”
  海子说道:“范柔娇那边怎么办?”
  我说道:“我自有办法。放心吧。”
  车再次上路,一晚上未睡觉,我却是更加地兴奋,终于有机会接触神秘的第三支队伍了。
  车很快出了国道儿,上了高速。
  芦草沟,我大概是十几年前,家人带着我跑霍尔果口岸的时候,路过过,那是秋天,我印象里大地是土灰色,树是土灰色,满眼都是一个眼色,所以,总觉得那里很荒凉,不过,这次去却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我看到了漫山的花海,天山红花在绿色草地的背景下显得生机盎然,绿草茵茵,牛羊满山坡,偶尔的一颗大树像父亲一样立在草原上,树下的牧羊人正懒散地躺着。
  没跑多远,眼前的一切便更加让人心旷神怡,大片的淡紫色薰衣草花开得热闹、英勇,那迷人的味道扑在我的脸上,神秘而梦幻。我不禁多看了几眼,随后闭上眼,享受花香沾身的迷醉。
  很快,车从芦草沟镇横穿而过,不大的镇子里似乎还带着薰衣草的味道,车进入国道,一路在草原上飞奔,说来也怪,车才开出去大约四十分钟,景色全变,连绵起伏的硬山,看不到头儿,那尖锐的石头看上去生机似乎在这一刻止步。
  而我们的目的地却依然朝着纵深处绵延,海子说道:“珉儿,这里真的会有墓穴吗?”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只能说道:“我刚才就在琢磨,到底会是什么?我觉得还真的可能就是墓穴。”
  前面一座石山挡住了去路,我也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前方的山坳子十分狭小,我的越野车想开进去,太困难了,海子下了车,很快,他跑了回来,说道:“珉儿,换我来开!”
  我坐到了副驾,刚挂上安全带,一阵强烈的推背感传来,海子尽然硬生生地朝着山坳子里冲了进去,下一刻,他并没有直接撞到山坳里,而是车身一歪,一侧的车轮胎挂在了山壁上,车斜斜地开了进去。
  我吓了一跳,却发现车又平稳地落到了地上,眼前的景色再次让我吃惊,老大一片的空旷地,山谷幽静,这是一处被群山环绕的旷野,远处的山如刀削一般地笔直,一条巨大的裂缝贯穿了山谷,就像是孙猴子从石缝儿里奔出来后的景象,无数的巨大石块从山顶滚落,散落到了地上。
  我们进入的小道儿正是被雨水冲击出来的路,这雨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将山谷小路变成了山坳,只不过出口很窄,里面很宽敞,我想要不了百年,这里也就成了一条可以让车无阻通行的路。
  鹌鹑的地图显示就是这里。可一眼望去,却是什么都没发现,除了大石头。
  我一步一步地朝着中间走,耳边轻轻的风声,如果不是来寻找墓穴,那么我一定会感觉非常舒心。
  海子走到我身边说道:“珉儿,第三支队伍就是这么进来的,大晚上的,操作无比困难,我觉得他们中间一定有一个开车技术很好的人。”
  我没心思听他说:“我在想几十年前的鹌鹑如果是通过县志找到了这里,他又如何确定是这里呢?”
  很快,我发现了一些细节,我看到一处大约四层楼高的大石头,这石头从中间碎成了三块,三块石头的距离都不远,不对劲儿的地方在于,中间居然没有散落的岩石。西境的石头山,岩石的碎片可以扎爆轮胎的,也就是说很脆,那这么大的石头落下,应该在碎裂的中心有无数的略小的石头,可是这里没有。
  这三块大石头的中间区域没有草,这也可以解释,因为太阳照下来的时候,正好挡住了中间区域,太阳偏移之时,又被另外一块石头挡住,下山时,再次被第三块石头挡住。这就导致了中间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什么都不长是可能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被太阳照不到的那一面应该会长苔藓,可是,也没有,这就诡异了,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儿,中心处的岩石曾经被什么东西盖起来过,里面的温度很高,很干燥,导致了苔藓没有生存条件。
  很快,我发现了中间的土壤与周围也不同,我用手抓起来一把,这是一种混合着某种东西的土壤,表面看似是一层平常的土,但越往下却感觉土有点轻。
  我抓起一小撮,慢慢地放进了嘴里,我闭上了眼,一种微微地苦味儿传递到脑海中,接着是淡淡的咸味儿,我的口水在变少,当我舌尖将它们分开的一刹那,我知道这是什么了。
  我吐掉了嘴里的渣滓,用鬼王铲朝下狠狠地挖了一下,果不其然,一层大约一指头深的黑色土壤,这是火烧过的痕迹,一个答案呼之欲出。
  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还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我所在的地方就是他们生火造饭的地方,从厚度看,至少使用了有十年以内的样子。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地发现,这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论是逃难也好,躲避也罢,总之这里生活过人,火熄灭之后,水的到来让未燃烧的碳被冲刷和掩埋进了地下,所以,土壤的重量比较轻,而碳吸附着多年来的杂质,最后碎化,把土壤的颜色改变了些许,正是因为碳的缘故,石头里的青苔没有生存空间。
  我隐约看到了在那个年代,几十个帐篷,散落在这里,他们的牛羊有限,在这片草原艰难为生。
  很快,我找到了第二堆陈年篝火的痕迹,那是一块巨大的凹陷的石头,这大石头也有两层楼那么高,它正好形成了一个凹陷,篝火靠在凹陷里面,将岩石都烧得黢黑,这么多年过去了,黑色依然存在,这还说明了当年的人烧得最多的是松树,松树的油脂在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被火喷射在了岩石上,百年的雨水也未能将它消融。
  我深吸一口气,甚至靠上去试图用鼻子闻一闻,或许还会有淡淡的松香味儿,可惜,什么都没闻出来,甚至手摸上去也没有了黑色,这是油脂渗入了岩石中。
第335章
找不到的土包子
  海子在远处大声地叫我,我几步赶了过去,这里接近中间区域,大约是两个足球场长的地方,我看到地面已经呈现出了黄土色,这里是一片山丘,这山丘很古怪,地壳儿很松软,海子一脚踩上去,下面已经塌陷了一块,下面的土壤呈现出了蜂窝状的小颗粒。
  我问道:“海子,你周围没有发现脚印吗?”
  海子摇摇头,说道:“没有呀!我就是想过来看看,总感觉这里不自然。没想到一脚踩下去了。”
  我掏出鬼王铲用力地铲下去,没想到朝下半米的距离全部是类似蜂窝状的土壤,好生怪异,不过,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有关于这样情况的记忆,就是想不起来,就在这时候,我的鬼王铲明显遇到了一些阻力,鬼王铲顿时停了下来,我从黄黑色的土壤里摸出了一截沾满泥土的小尖刺。
  这是一段骨头,这骨头上沾满了细密的土,我用手轻轻一捻,便成了渣滓,几乎与周围那蜂窝儿状的泥土毫无二致,我浑身一颤,我知道了这下面埋的全是骨头,在草原上,有过这样的习俗,吃完的骨头不会随意散落在草地上,而是搜集起来把不能用的部分全部埋掉。
  最初的古人,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儿,大约过几天,就会将骨头丢进坑儿里,再埋上一层薄土,如此一来,苍蝇蚊虫什么的便会少一些,再过几天,再丢一些,再埋上土,如此反复到堆成一个小山,再去挖第二个坑儿,对草原人民来说,差不多就是一个垃圾坑儿。
  随着时间的流逝,最上面的骨头反而最先开始腐烂,因为雨水和春去秋来,大自然的力量下,骨头空心化,最后渣化,若干年后,结构还在,但与土壤无异,这也是古人说的“人死不过黄土一杯”的道理,而下层的骨骼因为有土壤的密闭,加之被水流腐蚀的少,所以,还能保存下来一些,但因为土壤里含有庞杂的各类元素,导致了骨骼缝隙中灌满了沙土,打开的时候,其实与沙土没什么两样儿。
  可能很多西境的朋友要说这不对吧,西境经常打开的土层中就有完整的骨骼,并没有被沙土化,这也是对骨头的不了解,这煮熟的骨骼和生骨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生骨有肌肉、脂肪和皮囊的保护,虽然会腐烂,但骨骼上却会生出一层骨膜儿,还需要当地少雨和至少一米五以下的深度,才能很好的保存。
  熟骨其实和古人庄稼收割完,直接放火烧麦秆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看成肥料。
  附近没有第二个“垃圾坑儿”,这就说明了这个部落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可以说比较贫寒,吃的牛羊肉也不过堆满了一个大坑儿,曾经我爷爷带我去的一个废弃的古部落,那“垃圾坑儿”足有十几个,而且很分散,这就说明了当年这个部落的规模。
  “珉儿,你可能还真就说对了,这是一群逃跑的人,在这里找了个世外桃源,苟且偷生。”海子说道。
  我却摇摇头,说道:“不像,逃跑的人何必挖‘垃圾坑儿’呢?反正不是久居之地,随便丢一丢,也没影响的。”
  “那你的意思是这里是一个小部落?”
  我没有回答,我觉得我离真相很近了,我说道:“海子,你四下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我需要点时间。”
  海子站的地方算是一个高地,我站在上面,开始的时候,只是四下乱看,但很多的视线会被巨大的石头所挡住,以至于看了个365度,也没找到不合理的地方。
  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我开始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地图,我尽量想象自己站在空中,将每一块石头像摆棋子一样摆在我脑海的沙盘中,很快这地图构架了出来,在碎裂岩石的远处,还有一块区域,那里十分空旷,我的侧面就是一堆一堆散落的岩石,朝着岩石的远处,是山。
  我所在的地方空旷无比,是一片大约有三个足球场大的草场,再过去又是山,而且山很高。
  古人生活的地方,已经显而易见了,那里的侧面是大山延伸的山脚,正好形成了一个山窝儿,可以说到了冬天,正好阻挡寒风,夏天太阳也会被大山挡住。生活的地方是完美的。刚才确定的是这里的人口并不多,我感觉大概是在百人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小小部落,再说这块地方对于这样一个部落那是绰绰有余了。
  问题来了,我现在怀疑元兵到底是追击呢,还是进军呢?追击不可能有这么厚的篝火堆积,进军呢,这样的小部落值得在冬季弄这么多人来攻吗?要知道一个部落是不可能全部都是男子的,里面还会有小孩儿和女人,老弱病残,就算两百人,能有五十的男兵,就已经很不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4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