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雄霸天下(校对)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741

  昌平君和昌文君脸上带着喜意,走了过来,行了一礼,请了一安。
  “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啊?”
  “如今秦国正在扩军,而我等也敬上了一份心力,在南阳训练了些兵马。”昌平君说完,拱手一礼,“正要请太王太后帮忙,让底下的人动起来,前往南阳加入军中。”
  “怎么,你们败光了家产,如今还盯上了我老太太手里仅剩的家当了?”
  华阳太后有些置气的话,让昌平君两人有些无奈。
  “太王太后,我楚系正在衰弱,趁此良机,正是发展壮大之时。”
  昌平君话语之中的意思很隐晦,不过华阳太后却是仿佛一点也没听出来。
  “老太太我可没有看到什么良机。”
  昌平君与昌文君互相看了一眼,这楚系的人在南阳发展壮大,稳赚不赔的事情。
  那里的情势相当安全,几乎没有什么敌人,最大的敌人楚国也不会贸然进攻他们。再者,如今秦国朝廷已经定了灭韩之策,将来灭韩之时,他们也能捞到不少的好处。
  昌平君以为华阳太后年纪大了,随凑近了,轻声说着。
  “太王太后,赵爽北上,压上了所有的力量。一旦有所变故,正是我们再起的时候。”
  昌平君不说还好,一说老太太更气。
  “没出息。”
  华阳太后在宫女搀扶下坐了起来,手中握着拐杖,厉声道。
  “与其让你们糟蹋了家当,还不如投到赵爽那边!”
  昌平君脸色有些难看,昌文君则打着圆场。
  “太王太后你这是何必呢?这不是铁定赔本么?”
  在场的人久经世事,对于战争有着很深的了解。他们明白,对外征战,尤其是国与国的战争,比拼的不是战术兵法,而是后勤与国力。
  因为很少有将领会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将敌所有的军力都拉出来,与敌军在平野上大战一场,在几日内定胜负。
  当年决定天下形势的长平之战,便是打了好几年,秦赵双方几乎都耗尽了自己的国力,才最终分了个胜负。
  而对于匈奴,则更加麻烦。
  秦军之中多步兵、战车,在机动力上对于匈奴没有优势。更何况,匈奴居无定所,随时都能来,也随时都能走。而秦国的一座座城邑,又不能跑了。
  最为理想的情况也只能是,赵爽守住了边境,但是数年无功。
  “那可未必!”
  华阳太后微微一言,话语之中带着几分昌平君两人难以理解的意味。
  ..............
  山中樱庭。
  一众将领聚集在庭院之中,跪坐在木板上。
  而赵爽则在众人之前,双腿盘着,看着一旁的地图。
  以军功爵位制、完善的仓储体系外加流水线般生产的武备体系为基础,秦国能够迅速拉出庞大军队。
  秦国的仓储体系十分完备,用以支撑军队,对外作战。但是充实仓储体系的粮草才是运转军队的核心。
  秦国的军队体系之中,常备军其实比例不高。
  世族这一系的军队,不算各家私兵,只有安西镇军中大概三万军、太原守军中五千军算是常备军,也是职业军人。而这样,常备军的比例也算是很高了。
  常备军大多不事生产,专职打仗,但耗费的也比一般的更卒多许多。一般来说,这些常备军的武备要远超普通的军人,属于特殊兵种,比如重甲兵、战车兵、骑兵。
  相比于那些只能穿着轻甲,拿着弩在阵前射击的更卒,这些常备军乃是军队中坚。在樊於期的十万大军战没在赵地后,秦国一度缺少这些中坚力量。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这也是当时卫庄想要让赵爽谋逆的底气所在。
  不过现在,咸阳城与关中各大营的军队,经过数年训练,已经渐渐成长为精锐。
  摆在赵爽面前的,还是粮草的问题。
  丽姬戴着斗笠面纱,坐在了赵爽下首,身后跟着一众墨家弟子。
  “劳烦墨家之人,在这副地图上已经标记好的地点,协助我军修筑粮仓、军寨。”
  “君上放心,墨家定不负君上所托。”
  赵爽点了点头,有了丽姬在旁,一些事情反而简单多了。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只是此刻的秦国固然富裕,但是赵爽能动的却不多。
  关中如咸阳仓、栎阳仓、霸上仓中等“十万一积”“两万一积”之类的大仓中的储备,只能调出一小部分。
  唯一一座赵爽能动的大仓,便是太原仓。不过,那里有着赵军的压力,无法轻易使用。
  赵爽砸了砸嘴巴,叹了一声。
  “这仗还真不好打啊!”
  便在此时,外面来了一声通报。
  “君上,外面来了一群人,自称是华阳太后派来的。”
  “他们来做什么?”
  “他们说愿意跟随君上,在军中效力,以御胡患。为首者更是说,为君上带来了五十万石粮草。”
  赵爽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老太太还真是深藏不露啊!
  这时候,赵爽变了一副面孔,满是笑意。
  “还不把尊贵的客人……啊,不……本君亲自去迎。”
第五百零三章
自信
  上郡。
  当年三家分晋,魏国崛起,魏文侯设置上郡。不过,随着魏国国势衰弱,已经无力照管这边境之地。在秦惠文王时,魏国将上郡十五县献给了秦国。
  于魏国而言,国力日渐衰弱,防御胡人频繁的侵扰,上郡的开支完全入不敷出。但对于秦国而言,上郡的地位十分重要,乃是保障关中安全的屏障。
  与其他地方东西向的长城不同,上郡境内的长城走向大多是南北向的。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势,背靠吕梁山,依托黄河。列国沿着险要修筑长城,防御在河南地的胡人。
  因为这里独特的位置,乃是胡人甚至是赵人南下关中的重要通道。昔年赵武灵王乔装入秦,便是为了考察地势,研究绕过函谷关,从上郡攻入秦国的可能性。
  虽然最后秦昭襄王惊觉,可是再追赵武灵王已经晚了。只不过,因为后来赵国内部的混乱,才没有了后续。
  历代秦王,对于上郡的重要都有着清晰认识。而历代秦国的上郡守,都是猛人,比如白起、樗里疾、司马错……
  赵爽站在长城之上,举目远眺,可见远处胡马飞掠,往来无忌。身后,手持弩的秦兵在长城上巡逻。
  秦国经营上郡百年,一应设施都很完备,不过只是防御为主。
  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让列国的军队很难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匈奴一方多为骑军,而列国则是步兵为主。也因此,长城便是敌我双方军势分界线。
  匈奴长于袭扰,来去如风。与列国的战争,大规模的冲突反而很少。
  中小规模的冲突中,列国以步兵、战车为主的军队,若是一一应付,只会疲于奔命。而不应付,则会损失惨重,眼看匈奴一步一步侵入内地。
  若是没有长城,那么列国边境怕是不得安宁。
  长城能够让匈奴的骑军之利降到最低,而最大程度发挥步兵的力量。中、小规模的冲突,一旦匈奴攻击一点,各地的守军可以通过长城迅速集结,切断匈奴的后路,使其不敢深入,保证后方的安全。
  也因此,只要不主动出击,守卫得当,中小规模的冲突,虽无胜,也无败。昔年李牧守卫边境,便是按照这个思路,让胡人数载无利可图。
  憋了好几年,胡人忍不住来了个大的,纵骑十余万,大规模南下侵赵。胡人以为李牧胆怯,舍弃了自己的优势,非要与李牧来大规模集团军混战。
  结果,反而被李牧杀了个干干净净。自此之后,李牧在边境一日,胡人便不敢南下牧马。赵国的边境,安稳了十余年。
  赵爽面对的情形,与当年赵军面对的情势其实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河南地的匈奴攻击范围更广。但同样的,李牧当年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边境屯垦、经营,而赵爽则没有这层顾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7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