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校对)第906部分在线阅读
据说,张旭每次喝醉酒后写草书,常常挥笔大叫,并且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来写字。酒醒之后,张旭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复得。
“唐代的张旭?”
向南听了俞老板的话后,眼睛忍不住一亮,“你这里弄到了张旭的真迹?”
据向南所知,张旭传世的书法真迹极少,魔都博物馆里也只有张旭《断千字文》的残缺旧拓本,在辽省博物馆倒是藏有一份《古诗四帖》,纸本草书,不过也只是传为张旭所书,并不确定。
当然,传世极少,并不代表没有,或许民间也有收藏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他看向俞老板的目光就更炙热了,张旭的草书可是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的,这要是能一观张旭真迹,那可比大热天里吃了冰镇西瓜还要爽快!
“没有,没有!我哪有那个本事?”
俞老板一见向南这表情,吓得连忙摆手,赶紧说道,“不过,我这边倒是有一幅古代的草书书法作品,但却找不到落款……”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除非他会穿越
“呵呵,我早就说了吧?”
坐在一旁没怎么说话的钱昊良这时候笑了起来,他抬起手来轻拍了两下向南的胳膊,一脸揶揄地说道,“我就说这俞胖子是无利不起早,他这么热情地要请你吃饭,肯定是找你有事!”
“这话是怎么说呢?”
俞老板一听,顿时不乐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跟向南是朋友,就算没事找他,我也乐意请他吃饭,这次不是赶巧了吗?再说了,朋友之间,这点事也叫事吗?”
“我也是你朋友啊,也没见你什么时候打电话专门请我吃饭的。”
钱昊良轻“哼”了一声,一脸不信,“咱俩可都认识好二十多年了呢!”
“咱俩都在京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什么好请的?”
俞老板笑眯眯地说道,“而且这回我请你,下次你就得请回我,这不便宜了那些开饭店的了吗?”
向南也不插话,笑呵呵地看着钱昊良和俞老板两个人拌嘴。
俞老板懒得理会钱昊良,又对向南说道:“那幅草书作品,我仔细看了好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张旭的风格,你要不要也过过眼?”
俞老板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向南自然不好再拒绝,而且这会儿饭店里正是忙的时候,他们点的菜才刚刚下单,还没这么快上呢,反正也是闲着,看看就看看好了。
“行,你拿过来吧。”
向南点了点头,笑道,“我看看能不能看出点眉目来。”
“好嘞!”
俞老板应了一声,立刻从沙发上站起身来,从随便携带的背包里拿出一个古董盒来,放在了向南面前的茶几上。
钱昊良一看,乐了起来,伸出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对向南说道:“看到了没?俞胖子是早有准备啊,这都随身带着呢!”
“这不废话吗?”
俞老板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这件古书画我都没确定是哪位大家的作品,当然要随身带着,也许下一刻就碰到能看出个究竟的高人了呢?”
向南笑着说道:“那也让我开开眼,看看是不是张旭的草书风格。”
说着,他就伸出手来,打开了古董盒
从里面取出了一份书法手卷,然后平放在茶几上,缓缓展开。
这幅书法手卷甫一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纸龙飞凤舞,入木三分的狂草
正如李白在《草书歌行》中所说的那般
“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旭惊电”。
光是这第一眼
就让向南忍不住一惊
这手卷上的肆意挥洒的书法,透露出一股癫狂、震撼之意,说起来还真有那么点“张颠”张旭的书法风格。
深吸了一口气,向南凝神再仔细看去,这一卷密密麻麻的草书
书写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字形正倚交错
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
跌宕有致。
整幅手卷笔墨酣畅
笔势飞动间,提按自如,章法自然而富有变化。
只可惜,手卷后边的题款部分已经残破了一截,早已经不知去向,这书法却是没办法知道是谁人所作了。
向南来来回回看了几遍这幅书法手卷,俞老板就忍不住开口问道:“向南,怎么样?这狂草笔法风格,是不是有点‘张颠’张旭的味道?”
“嗯,有那么一点。”
向南点了点头,目光并没有从书法手卷上移开,笑着说道,“不过,这幅书法手卷,可不是唐代张旭的真迹,你就不要异想天开了。”
“嘿嘿,你这话说的。”俞老板干笑两声,还是问道,“你怎么能确定这不是张旭的真迹?”
“俞胖子,我看你是在装傻啊!”
坐在一旁也在看书法手卷的钱昊良忍不住撇了撇嘴,一脸鄙夷地说道,“这张旭的生卒年月你不知道?”
“……”
俞老板一脸无语,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张旭的生卒年月不是有争议吗?”
他是古玩店的经理,对于这些书画名人的一些基本信息还是了解的,要不然也没办法做生意。
“有争议是有争议,但张旭的出生年份,也是大致在显庆三年(658年)到垂拱元年(685年)之间,而他去世的年份,最晚也是乾元二年(759年)。”
钱昊良抬起头来看了俞老板一眼,伸手指了指茶几上的这幅书法手卷,脸上带着淡淡的嘲讽,笑着说道,
“可这幅书法手卷上写的内容是什么?是韩愈的《进学解》,韩愈的生卒年月你总知道吧?他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生的,那个时候,张旭早就去世了,他怎么可能写什么韩愈的《进学解》?难道是他穿越后写的?”
“就算张旭又多活了几年,活到了韩愈出生,可《进学解》也不是韩愈刚出生就能写的啊,这篇文章,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韩愈四十六岁时写的,当时他还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呢。这篇《进学解》,是韩愈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顿了顿,钱昊良似笑非笑地看着俞老板,说道,“你自己说说看,这么明显就能看出来的问题,你怎么会觉得这幅书法手卷是张旭的手笔呢?脑子呢?”
“我可没说这是张旭的手笔啊。”
俞老板干笑两声,赶紧否认,他说道,“我一开始就说了,不知道这幅书法手卷的作者是哪位大家,但看这草书的笔法和笔意,有点张旭狂草的味道而已。”
钱昊良也不跟他争,端起茶几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笑着说道:“呵呵,你就死鸭子嘴硬吧。”
“这幅书法手卷,确实有点张旭狂草的笔意,不过,也有点怀素狂草的风格。”
之前钱昊良和俞老板争论,向南并没有插嘴,此刻他见钱昊良分析完了,这才笑眯眯地开口说道,
“钱大哥刚才说得不错,这幅书法手卷,肯定不可能是张旭的手笔,除非他真的会穿越。我刚刚好好想了一下,倒是大概知道这是哪位大家的手笔了。”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绝对是故意的
“哪位大家?”
俞老板眼睛一亮,一脸急切地问了起来。
钱昊良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也是很惊奇。
华夏上下五千年来,成名的书法家多不胜数,哪怕是从唐代往下来计算,成名的大家也是比比皆是,从这么多人选里面,来分辨这幅书法手卷究竟是哪位书法家的手笔,那可实在太困难了。
至少,他是分辨不出来的。
于是,向南刚一说完,他也是目光灼灼地看向了向南。
“在历史上,实际上有一个人,不管是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的表现,还是书法作品的风格,其实都跟张旭有点像,而且还被世人称之为‘颠张复出’,说起来,他也姓张,没准跟张旭还是一家人呢。”
向南看着钱昊良和俞老板两个人脸上渐渐露出了然的神情,继续笑着说道,“这个人,就是明代书法家张弼。”
张弼,字汝弼,因为他家离东海颇近,故号东海,到了晚年又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人。张弼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自成一体,他以唐代张旭、怀素为楷模,追求挥洒放纵,直抒性灵。
《明史·文苑传》上曾记载,张弼“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坠石,瘦如枯藤”,人称“张旭复生”。
当时,在书坛上已经改变了明初那种工整平稳、圆润婉媚、细劲流畅的“台阁体”规范,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书风。
因此,张弼求新求变的书法风格,在当时备受追捧。
据说,到张弼府上来求字的人每天都是络绎不绝,甚至海外诸国的豪门大户,都知道张东海的大名,为此不惜千里迢迢前来求购墨宝。
“张弼?”
钱昊良听了之后,凝眉沉吟了片刻,这才缓缓说道,“张弼的狂草,确实是师法张旭、怀素,不过,光凭这一点就断定这幅书法手卷就是张弼的手笔,似乎有点草率了啊。”
自唐代以来,师法张旭的书法家多了去了,就连诗仙李白的书法也学过张旭的笔法、笔意,不能因为几百年后的张弼学过张旭的书法,就断定这幅书法手卷就是张弼写的,没准还是别人写的呢。
俞老板则是皱紧了眉头,没有说话,似乎是在思考什么。
当然了,他这也是有自知之明,在古书画鉴定一道上,他虽然也有点水平,但跟向南和钱昊良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所以,还不如不开口,在边上当一个小透明就好了。
“师法张旭、怀素只是其中一点罢了,当然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说这幅书法手卷是张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