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335

  来者正是东大营的军师陈容,她打开手的包袱道:“天气已渐凉,丁天兄巡视天国各地,亦需要御寒衣衫,特来奉。”包裹里是一套竹鼠皮缝制的衣服,做工十分考究。
  需要介绍一个情况。九位天兄降临之时,穿的是当地人眼的装异服,后来也引发了天国服装设计的新潮流。天国民众也开始仿制九位天兄的服装样式,在这几个月间很快流行开了。
  竹鼠皮做的夹克,以丝绸为里衬,左胸以及衣摆两侧还有三个兜,在外面的世界穿着也毫无违和感,甚至还显得时髦华贵。但是竹鼠皮做的裤子……有点不伦不类了,假如穿在现在都市好像爱斯基摩人。
  丁齐叹了口气道:“难为你有心了,但穿在我身实在浪费,还是自家留着吧。”
  陈容:“这衣服是做得还不够好吗?我已经用了最好的料,而且您放心,不是从营库里挪用的,是我自家养的竹鼠,自己买来的绸缎,也是我亲手缝制。”
  丁齐摇头道:“我不是嫌它不好,而是太好了,送给我未免可惜。我们很快会离开此地,这里的东西都带不走。”
  陈容诧异道:“众天兄要离开了吗,什么时候?”
  丁齐:“我也说不准,假如一切顺利的话,估计最多还会在这里待半个月吧。”
  陈容:“那还有半个月时间,千万请您收下。我已经准备了两个月了,哪怕天兄只穿一天也好,这既是我的心意也是我的荣幸!”
  丁齐没有办法把此地原有的东西带出去,而且天兄用过的东西,当地人不得再用,是为了防止他们传染未知瘟疫。但见陈容坚持如此,假如自己不收她简直都要哭出来,丁齐也没有再多说,将包袱拿了过来道:“那我多谢了!天快黑了,我们一起回去吧。”
  陈容:“神祠晚饭已经准备好。”
  丁齐边走边问道:“你怎知我今日会来,特意在这里等候?”
  陈容:“丁天兄已数次穿过东大营地域,东西折返而行,我根据您的行程规律计算了一下,您当在今日回到东大营主社。”
  丁齐:“除了送这套衣服,你还有什么事要找我吗?”
  陈容:“别无她他事,是迎候天兄并奉心意……天兄,这包袱还是我帮您拿着吧。”
  丁齐:“不必,我碰过的东西你不要再碰,以免沾染外乡之疫气。神祠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毕学成也在等我吗?”
  陈容:“毕天兄不在东大营,他这几日又去了大营。”
  丁齐:“又去了?他是最近经常去大营,还是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都总爱往大营跑?”
  陈容:“这几个月,他隔三差五去大营,不仅仅是最近。我刚开始怕出意外,总派两个人跟着,后来听说毕天兄脚步轻健、身手不凡,别人还不太容易跟得,所以只要天不下雨,也由着毕天兄自去自回了。”
  丁齐暗自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什么。最近这段时间,庄梦周组织四名大学生编写数学教材,毕学成总往大营跑倒没问题。可是自从丁齐离开后,原本让毕学成驻守东大营,这小子从那时起总爱往大营跑,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去看尚妮的。
  丁齐是明眼人,他岂能察觉不出毕学成对尚妮有意思。毕学成看尚妮的眼神与看别人是不一样的,一有机会总爱跟这位小师叔套近乎。毕学成在很多方面给丁齐的感觉都像石不全,如今连眼光都相仿,至少喜欢的姑娘都是一样的。
  毕学成与尚妮是同龄人,而且都是大三学生,这种事情很正常。可偏偏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石不全,而丁齐也没法干涉,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不好。假如阿全回来了怎么办,假如阿全回不来又当如何,这种事情更没法假设。
  丁齐如今多少也能理解,当初刘丰看见他和佳佳搞对象的时候,为何是那种既不促成也不反对的态度了。
  除了毕学成,另一名弟子叶言行的小心思,丁齐也看出来了。叶言行对孟蕙语有意思,他的性格较内向,所以表现得没有那么明显,可是怎能逃过丁齐的眼睛?但据丁齐观察,孟蕙语对叶言行并没有那种意思……
  唉,正是动情的年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与烦恼,丁齐也不好说什么。
  前方远远地已能看见村社的围墙和大门,丁齐突然开口道:“陈军师,听说你是陶昕圣人的后代?”
  陈容答道:“我虽然不姓陶,但我的母亲姓陶,我姥爷是陶昕天兄的嫡传后人。”
  丁齐:“我打听过,很多人说你是天国最好的医师,这里没有人你的医术更高明。”
  陈容:“不敢说最好,但医术确系家传。当年我的两个舅舅也学了医术,但都没有我母亲学得好,母亲后来也传给了我。”
  丁齐:“陶昕天兄所著的《医书》,你应该从小读过了,面记载的医术你是否都已掌握?”
  陈容:“不敢说都已掌握,但辩证、用药、治疗等手法,也掌握了大概。可是后面的望气内景篇与望气外景篇,体会并不深,并未得其精髓。记得小时候姥爷曾说过,《医书》的后半部分已不仅是医术,而是圣人之医道,既要有天赋也要有缘法方能得其传承。”
  丁齐追问道:“体会不深,那么究竟体会到什么程度了?”
  陈容:“全然无碍的内视,我尚办不到,只是隐约有所内感。至于书所说的内外相通之理,倒是能够理解。”
  丁齐:“那么你一定精通望诊喽?”
  陈容:“倒是有所心得。”
  丁齐:“既如此,我要找你帮个忙。”
  陈容纳闷道:“天兄是要诊病吗?其实您与另外八位天兄的气色我都看过,神气完足、身强体健,简直令人羡慕,并没有任何问题。”
  丁齐:“倒不是给我诊病,届时你清楚了,明天早你来找我一趟。”
  天黑前两人赶回了东大营主社神祠,司马胡小雨早已命人把晚饭备好。元帅肖博知不在,他和两名助手都被召到大营去学数学了。饭后洗了个澡,丁齐回房间休息,当吞没一切的黑暗降临、小睡片刻后,他从床坐了起来,又一次入定行功。
  丁齐要最终完成凝炼心盘的过程,并不是走遍了天国各地,算凝炼出了完整的心盘,假如是那样,岂不是背着包走一圈能突破心盘境。这一趟路途很辛苦,但真正的辛苦不在于脚下的山野崎岖陡峭,而是他要随时展开元神感应周围的景物。
  每天夜间宿营时,丁齐仍要定坐修炼,像曾经给求助者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谈话后,他都要整理心册。而如今的“心册”是他每天走过的世界,可谓日夜都在修炼。直到今天,他终于走遍了世界,要记住所走过的每一片地方、所见到的各种景物。
  其实他每天都在这么做,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他要将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凝炼成整体的心盘,并与这个世界发生感应联系。
  丁齐手握景石定坐在床榻,已入浑然忘我之境,正以一种异的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非前、非后、非左、非右、非、非下、非内、非外,也不是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是一种元神感应。
  心盘终于完整了,可随意变化,在元神能收得很小,像手握的石头,也可以随意展开呈现某一个局部。他手那块景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祭炼,如今也发生了变化。
  丁齐自己留下的那块景石,原先是最大的,形状像一头卧牛,拿在手很显眼,假如从商店橱窗前走过,保安看见了都会担心他想砸玻璃。而如今这块石头变得只有两寸长短、一寸多高,握在手心都看不见。石头的质地似乎也变了,似蒙了一层包浆,表面非常光滑盈润,像一块打磨之后又盘玩许久的美玉,月白的底色带着粉红的状纹路。
  丁齐手握这块景石,似掌握了这个世界。以凝炼完整的心盘为根基,以景石为介,丁齐感应到了这个世界。在这一瞬间,他仿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玄妙状态,意识已经离开了身体,感应到这个世界的呼吸。
  这其实是他自己在呼吸,在这种状态下,他甚至能通过景石感应到这世界每一处正在发生的事情,宛如无处不在。丁齐的修为突破了心盘境——他自己总结的心盘境。
  在这时,他突然看见了一个人。此人拱手对他打了声招呼道:“小友请了!”
  丁齐是坐在床的,但意识仿佛离开了身体无处不在,什么人能看见这样的他呢?可这个人偏偏看见了!此人是突然出现的,或者说丁齐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感应到此人的存在,站在神祠前厅,随着这声招呼,有很多原本不存在的信息涌入了元神。
  丁齐立刻知道这人是谁了,下一瞬间,他也出现在神祠前厅,向那人还礼道:“陶先生好,没想到三千年后,我还能见到您!”
  那人微微一怔道:“已经三千年了吗?你见到的不是我,而是我当年留下的一缕意识,包含着我当时的见知,如今天国终于有人能触发并解读。”
  丁齐:“其实我并非此地的人,而是从外面来的。”
  那人吃了一惊:“你是从外面来的?难道我当初抛于琴溪的摇光轸,是被你得到了?不对呀,你现在没有凭借此物唤我,我也感应不到摇光轸的存在。”
  丁齐:“说来话长,我简单告诉你经过吧。”
  丁齐见到的人,是三千年前的陶昕,或者陶昕当初所留下的意识显化。而丁齐本人还坐在后厅二楼的床呢,与陶昕正在交谈的他,也是某种意识的显化。这一切都发生在定境,假如此刻有别人走入神祠前厅,这两人其实是不存在的。
  陶昕的相貌看去在四旬左右,令丁齐较意外的是,此人居然是个大光头。他对陶昕讲了自己进入此地的经过,简单介绍了一番天国这三千年来的状况,重点是解释他为何能进入这里,又如何在寻找出去的门户。
  陶昕惊叹道:“真没想到,世竟有此等妙法!无控界之神器,亦能出入此方外之界。”
  丁齐:“无非是一门秘法而已!我还没请教您是怎么回事呢,为何能在这种情况下与我相见?”
  陶昕:“我留在这里的御神之念,本是留给天国后人的,却被你触发。既能相见便是有缘,我会原原本本都告知……”
第152章
消失的历史
  陶昕是陶弘景的后人,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丹道、医药、学大家。陶昕的医术继承自代代家传,他的祖先曾是太平天国的医师,后来跟随从天京突围的残部来到琴高台。
  陶昕既然知道魏晋南北朝、知道远祖陶弘景,当然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天国民众当年来自何方。在他年少之时,陶真功交给了他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是摇光轸。
  摇光轸是琴高台的控界之宝,相当于大赤山的两界环。此物不知是何人所留,但后来被陶真功得到,便再也没有公开示人,只是私下交给了他最看重的后人。
  陶真功告诉了陶昕两件事。摇光轸是传说琴高公留在人间的宝物,事实是否如此,他也无法确认。掌控此物便可以掌控这个世界的意志,宛若能代表皇天帝,所谓“天兄”也是这个意思,在历史它曾引起过无数次争夺。
  并不是拿到了摇光轸能发挥其妙用,如两界环假如是普通人得到,那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手镯。天国陶氏亦有医家丹道传承,但想入门并不容易,资质、悟性、性情皆属流方可,想修炼到高深境界更须缘法。
  陶真功去世之时,陶昕年纪尚轻,陶氏家传丹道虽已入门,但修为尚浅,不足以催动摇光轸的妙用。一直等到他年近五十,那时的天国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陶昕才开始走遍天国各地,试图祭炼并掌控摇光轸。
  陶昕并没有介绍陶氏医家丹道秘传,也没有具体说他是怎么祭炼摇光轸的,但结合其人的生平事迹,丁齐大概也能猜到。因为丁齐本人有在大赤山祭炼两界环的经历,而且刚刚走遍天国凝炼心盘并祭炼景石。
  丁齐只是插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要穿那身竹甲?”
  陶昕解释道:“刚开始之时,是为了防范夜龙袭击,到后来便是为了掩人耳目。所有不能理解之事,人们都希望能给它一种解释。”
  丁齐此番走遍天国各地,夜间是不赶路的。假如非得在夜间赶路,恐怕也得学陶昕当年的样子穿一身竹甲,否则算棍术再高明也抵挡不了那铺天盖地的夜龙。但若祭炼并掌握了控界之宝的妙用后,那身竹甲根本不需要了。
  别说真正的控界之宝摇光轸,哪怕是丁齐如今祭炼的“伪控界之宝”景石,持之在手也可以让夜龙对自己视而不见,更别提袭击了。而且黑夜已毫无影响,陶昕可以让自己的意识无处不在,很轻松能找到所有的幸存者。
  可是根据记载,陶昕穿行黑暗的时候,始终披着那身竹甲,看来目的是为了掩人耳目,不希望大家知道摇光轸的存在。倒是丁齐拎着一根棍子夜间在村社外面溜达,显得当年的陶昕天兄神气多了。
  陶昕挽救了天国,并留下了新十款天条,被后世尊为圣人。当年整个天国只剩下了五百人,很多传承都断绝了,是陶昕组织大家重新整理发掘。可是在天国所有的典籍,有关摇光轸的记载都消失了,此物再无人知。
  陶昕既然掌握了摇光轸的妙用,当然也打开门户出去过,而且还不止一次,累计在外面待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最后那一次,陶昕留下遗言,说自己将要离世而去,然后独自进入山野不知所踪。当地传言他是受皇天帝招唤登天,其实他是去了外面的世界,并将摇光轸抛在了琴溪流水。
  听到这里,丁齐忍不住插话道:“陶先生,您到底多大岁数?”
  陶昕答道:“留下这道御神之念时我是一百八十岁。至于后来如何,非我所知。”
  陶昕留下的这一缕意识,他称之为“御神之念”。说来也巧,丁齐最近看过的书恰好有介绍,按照古说法,这是“七境”修为才能掌握的神通。这缕意识包含了陶昕当时的见知,甚至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像他本人一样与人交流。
  但既然是当时的见知,那么后来的事情,便非这一缕意识所知了。丁齐立即听出了问题所在,追问道:“既非你所知,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后来离开了天国,并将摇光轸抛于琴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3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