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335

  等回到神祠见到了几位弟子,丁齐转念间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将这种修炼提前。穿行黑夜可以锻炼神识,同样也可以帮助修炼出神识。
  入微境讲究的是感应入微,以见平常感官所不能见的世界,并寄托心神祭炼景石、借助景石保持这种状态。这不是通感的最高境界吗,假如能超越平常的感官掌握一种延伸感应的能力、凝炼清晰的自我,其实是所谓的凝炼元神,那样意味着突破了隐峨境。
  穿行黑夜对他们是一种很好的修炼,有助于达到通感的最高境界,能够尽快的突破隐峨境。丁齐当初带着三名弟子来寻找方外世界琴高台,目的是什么?不是一场试炼吗!先却没有想到出现了如今这种状况,但也不能忘了当初的目的呀。
  对三名弟子讲解了一番要修炼的内容,四顶轿子已经在神祠前院备好了,登轿出门。神祠门口是大路,路对面是一片空地,是每月两次的小市所在,如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见到四位天兄坐着轿子出来,大家纷纷停下了手的事情,向着四位天兄下跪叩首,杂闹的声音瞬间消失了,场面一片肃然寂静。
  丁齐坐在轿朗声道:“大家都起身吧,今后如无必要,不必总是下跪说话,这样太麻烦!今日小市,我等只是来观摩,诸位不要受扰,该做什么还是继续做什么,我等才好看得明白。”
  元帅肖博知也大声道:“天兄谕,诸位都听清楚了吗?都起来吧,平时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天兄想好好看看。”
  众人称谢起身,按照天兄的吩咐继续做刚才的事情了。丁齐暗暗松了一口气,场面还好,大家没有一齐都拥过来,连很多好的孩子都被大人拉住了。丁齐坐着轿子开始参观集市,元帅大人在前面领路,丁齐指哪个方向往哪边走,军师和司马跟随两旁。
  所到之地,众人都很自觉地退出四尺之外,虽没有下跪,但也纷纷躬身行礼。一看这个架势,丁齐干脆吩咐轿夫离那些交易摊位远一些,不要妨碍到大家做事情。小市出售东西,基本是各家的物产以及制作的手工艺品和日用器物。
  丁齐发现,这里的商品从某种意义说其实非常丰富,尤其是竹编工艺非常发达。各种竹编的日用器物如篮、筐、扁、筒、碗、杯、椅、凳、帽、伞……应有尽有,还编出了很多漂亮的装饰性花纹,件件精美。
  这里还有很多竹制装饰品,或雕或编,制作成各种动物或人像,还有小孩的玩具,可见竹子在此地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
  根据《天国物志》所载,这里一共有十三种竹子,形态不一、各有其用。竹料木料更好获得,一片竹林只要限定一定的采伐量,每年都会有竹料出产,更兼竹笋可食,细嫩枝叶还可以饲养竹鼠。
  丁齐看见了竹鼠,也是此地的“猪”,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个头很大,跟小猪仔似的,一只估计有十来斤重。集市有卖竹鼠肉、竹鼠皮还竹鼠油的,其油最贵。
  此地的买卖同时有以物易物和货币交易两种方式,假如双方的东西恰好可以交换最省事,否则用金币买。有意思的是,竹鸡蛋也有部分某种货币功能,很多人拿竹鸡蛋换东西,如丁齐看见有人用一小蓝竹鸡蛋买了两筒樱桃膏。
  此地也有人制作樱桃膏,不是像丁齐那样做成半透明固体乳糖,而是熬成浆膏状出售。固态的糖也有,山楂糖,集市甚至还有糖葫芦。集市居然还有卖炕山芋的,炕山芋其实是烤地瓜,地瓜在这里很便宜,主要是烤的工夫值钱。
  人最多的摊位是卖豆腐的,还有豆腐干和豆腐皮出售。地瓜、水稻、小麦、黄豆、向日葵、南瓜、西瓜,应该是当初从外面带进来的物种,数万人的大军不可能没有粮草,粮草同时也是种子,各种瓜子可能是某些人带在身的零食。
  整个天国总人口是四千三百多人,而东大营的人口是七百二十六人。今天因为天兄降临的缘故,所有人都来了,连襁褓的婴儿都被大人抱到了东大营主社,其他三个村社完全空了。丁齐等人在四处参观时,其他三个村社的居民正在陆续赶来。
  这么小的人口规模,却有这么丰富繁多的物产,简直令人惊叹。以丁齐亲眼所见,此地居民过的日子,外面他的老家山村要舒服多了。
第140章
天国游
  集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四顶轿子所过之处,众人都得纷纷让开行礼,显得很是拥挤不便,丁齐便示意前面领路的元帅肖博知离开了集市,边走边问道:“这旁边的两座楼,是做什么用的?”
  空地的东西两旁,各有两栋二层的小楼,有点像外面的联排别墅,但是不带院子,和村社其他的建筑不太一样。旁边的军师陈容答道:“那里是学舍,一间属于小学,另一间属于大学,孩子们的食宿之地。”
  此地的孩童不论男女,年满十二岁要到主社来小学,满十三岁大学,教室是神祠的前厅和后厅。主社人家的孩子自然可以回家住,但其他三个村社的孩子却不可能每天来回,所以分别修了两间学舍。
  “进学”期间的孩子,“公家”是管饭的,粮食由大营公库出,但平时想改善生活吃点更好的,那要各家大人自己给孩子送了,通常都是每月小市或大市的时候。因为几位天兄的到来又恰逢小市,所以学舍的孩子都放假了,暂时停课以免打扰到几位天兄的休息。
  丁齐吩咐道:“不必继续停课,不要因为我等到来而搅扰各营日常,明日继续吧,我也想看看这里的小学和大学都教授孩子什么。”
  几人离开集市来到村社小巷,所谓的小巷是各家院落之间自然形成的道路,这里不缺地方,村社的面积较大,只有五十多户人家,所以每户人家的院落都很宽敞。
  丁齐有一种感觉,假如和外面过去的老村庄相,仅仅看房子,这里的人家几乎都能称得大户人家了。
  全是青砖瓦房,修得很宽大舒适,每栋建筑都很精致。门槛用条石砌成,而门楣和窗楣以及屋檐下,几乎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砖,花砖的内容有飞禽走兽、草木花卉,还有此地历史传说的各种人物故事。
  从某种意义说,这里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水平,人们也追求精神享受,看这些装饰知道了。丁齐特意下了轿子走进了了几户人家的屋子,参观建筑内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丁齐一边看还一边问,几位首领在一旁回答。
  如今此地建房用的大料早不在山采伐了,而是取自大路两旁种的行道树,每到一定年限便采伐大料储存再种新的。储存方式是用石条压住沉在湖泊里,假如谁家修房子需要梁柱等大料,可以取出来,如今几百年千年的水沉木都有。
  水沉是一种储存木料非常好的方式,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没几年。完全沉在水可以隔绝空气,还能使木料的组织结构缓慢的结晶碳化。将水沉木捞起来在干燥的地方放几年,还可以防止变形。
  当地的建筑极讲究经久耐用,一旦修好了至少要用百年,所以才会修得那么精致用工。那些精美的花砖其实并不算太费工,因为砖模大多是现成的,历代人加工好了留下来的。真正费手艺的是木工,走进房子一看,也算是雕梁画栋,哪怕只是普通人家。
  说是百年也不确切,其实这里大部分房屋都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总是有人居住,人气不散,而且历年都不断在修缮。假如谁家新造或大修房屋,所需要的砖瓦和大料提前好几年开始准备了。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白天散放在院子里,到了晚间则关进鸡笼。鸡是他们平时最主要的肉食来源,鸡蛋还可以拿到集市换东西。而且在院子里养鸡有个好处,是各种虫子几乎都会被啄吃了,包括蜈蚣蟑螂之类,鸡的粪便还可以做肥料。
  房前屋后包括院子里都种了树,有枣树、山楂树、樱桃树、香椿树、桑树、桐油树、胶树……这些都算是当地的经济作物了,可以遮荫小孩子也有零食,墙角边的空地还种了成排的向日葵或火麻。
  火麻籽可以榨油,更重要的是麻纤维可以织布,这里的布料有三种,麻布、葛布和丝绸,其麻布的产量最大。此地有野蚕,古人捕捉之后人工饲养,并且在田间植桑。丝绸的产量很低,但是此地的人口也少啊,而且对东西非常珍惜。
  他们平时下地干活穿的衣服,不追求华美,讲究结实耐用,基本是麻衣,磨破了可以打补丁,穿坏了也不心疼,破布头还可以浸油扎火把或当其他的燃料。但是当地人在节日里穿的衣服很漂亮了,谁家没有精心保存几套丝绸啊。
  冬季里的御寒衣物主要是裘皮,麋鹿皮是最珍贵的,还可以用来做被褥,更多的是竹鼠皮。竹鼠皮的衣物,此地的大人小孩几乎都有几套。
  这里没有外面那种油漆,木质器物的防腐与密封则用桐油,当地还有一种胶树,提炼出的树脂还有防虫蛀的效果。桐油不是梧桐籽油,而是另一种植物,桐油树是这里的山野原先有的,如今也被人工种植。
  丁齐等人曾在深山看见了桐油树,当时毕学成还认成了没有熟悉的小桔子,其实那是桐油果,丁齐小时候见过。他们在山还看见了香橼果,果实也很像桔子,但是枝条带刺,果实有一种特的香味,可以制作香料或芳香剂。
  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纺麻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家养猪,养蚕加工丝绸的人家不到十分之一。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基本的自给自足基础,只能选择少数几种副业,其他东西还是要依赖商品交换。
  竹鼠擅打洞,牙齿很厉害,要砌成它们爬不出来的砖圈饲养,连地面都要铺砖。养竹鼠也意味着平时要种竹林和地瓜,这里用来喂竹鼠的东西主要是地瓜,经常也会采集嫩竹投喂。
  另一种家家户户都会从事的手工业是竹编。在丁齐眼,这里的每一户人家可能都会被外面当成竹编大师,但在当地人眼的区别却很大。
  成年人甚至不少孩子都是好竹匠,但精力用的有多有少,效率有高有低,加工的竹器品种也不同。能加工竹器拿到集市当商品卖的,都是制作竹器最多、最好、最快的人家。此地最多的青铜器物是破竹、刻竹、刮竹用的竹工刀。
  所谓的物质极大丰富,要看怎么去理解,如这里没有电脑和手机,更没有外界琳琅满目各种数不清的物产。但以当地有限的活动空间以及资源品种,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所需的各种东西,确实已经非常丰富。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此地的居民勤劳朴实,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化传统是讲究物尽其用。假如是外界特别是西方的消费主义者来到这里,肯定不会喜欢这种习惯。
  一栋房子要住百年甚至几百年,一件好衣服也要穿很多年,精心保存勿使损坏,算破了也尽量修补。陶器不得随意损坏,甚至损坏了还要受责罚,哪怕那是个人自己家的东西。
  所以这里的耐用品往往都做得非常精致,因为都要尽量使用更长时间,那当然要做得更漂亮才好,很多日用器物都像工艺品。而容易损坏的消耗品都尽量做得简单结实。在物尽其用和不断积累的基础,才能做到如此富足。
  假如一件家具用一年坏了,三十年需要生产三十件新家具替换,但如果用最好的工艺最好的材料精心制作,可使用三十年,也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卖不出去。
  当地人不会认可这种消费主义的观点,倒也不是所谓的勤俭节约,他们不过是单纯的想物尽其用,尽量把东西做到最好。
  人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生产别的东西。哪怕还是用来生产家具,便意味着你可以同时拥有三十件不同的家具。
  参观村社的人家,丁齐对当年陶昕制定的“新十款天条”理解更深,那不仅仅是十条规定,更是代表了此地的化传统,包含了对待这个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丁齐又示意众人离开村寨,出了东门来到昨天走过的原野,当是一条直路通往二社,不远处还有两条分岔的大路通往一社和三社。这是天国的交通主干道,在白天一眼能看出来,因为道路两旁都种着整齐的行道树。
  行道树有两种,银杏和云杉,都是主干很直的乔木,也是建筑所需的大料。按照当地的规定,每株行道树等距间隔一丈五,六十年一伐料,树木被采伐或者因意外枯死倒伏之后,要及时补种。假如各营所储的大料已满,可不必六十年一伐,随缺随伐。
  通往其他三个村舍的大路,每一条都有七、八公里,行道树的数目可当地的人家多多了,所以很多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恐怕已有好几百年的树龄。这是自古及今多代人种下的,也是当地所需大料的储备资源。
  大料不仅是建筑所需的梁柱材料,在当地更多的用途是造船。东大营的河道与湖泊众多,所以船是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尤其是在收割的季节。但是船行速度较慢,在水道走得太远夜里赶不回来,需要在船的两头放缸点火。
  从原野望去,三条大路像三只壮观的绿色长龙。行道树的作用还能指引方向。朝着道路一侧的树身,都用颜料画了箭头,指向距离最近的村社。
  当地居民如果去远离村社的地方干活,往往会随身备火把,以防在黑夜没赶回来。算点燃火把也看不清楚远方,难辨方向,但只要能回到大路,沿着行道树的箭头走行。
  那三条大路仍陆续有人赶来,扶老携幼,背着框、抱着孩子。他们在天亮后吃完早饭出发,因为路较远,所以现在才赶到。大家都带着兴奋的笑容,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今天也确实是过节。
  东营一、二、三社距离主社大约都有七、八公里,这路可不短啊,绝大部分人是直接走过来的。队伍也有麋鹿拉的车,但车基本都是装东西的,有的小孩坐在面。
  麋鹿是当地人驯养的家畜,但它毕竟不是牛马,胆子很小易受惊吓,远距离奔跑的速度和耐力远远赶不马,负重能力也远远不如牛,拉着车差不多相当于人的步行了。为了防止其受惊伤人,这里拉车推磨的麋鹿都是经过阉割的,而且公鹿都锯掉了角。
  生活在外面都市的人,平时很少会走八公里的路,但当地三个村社的人今天全过来了,很多人不到两个小时赶到了,他们还着背筐呢!可见此地人的体力和耐力都很好,很多了岁数的老人,步履丁齐认识的很多年轻人都要轻健。
  这些人不仅早要走过来,还要在天黑前走回去,一来一回至少是十五公里啊,但看表情都很轻松愉悦。
  当地最大的日用消耗品是鞋,有布鞋和麻鞋,最好的是用鹿皮和鹿筋制作的软靴。好鞋一般都在过节需要长途赶路的时候穿。
  众人见到四位天兄坐着轿子,又纷纷在道路两旁下跪行礼,丁齐命众人起身继续赶集去,但总这样也不是事啊,他又命人将轿子放下,带着三名弟子离开大路步行进入了原野,只要元帅、军师和司马三人陪同。
  他一边走一边看,还询问了各种问题。这里的田地分公田与留田两种,所谓公田是村社公有,主要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而留田则相当于外面农村里的保留地,是各家自有的,想种植什么根据需要和擅长。
  所以大家栽培的东西五花八门,基本都与公田的劳作时间错开。当地没有税收,但有类似于古代的徭役制度,每年必须有规定的时间为公田劳作。所谓的公田劳作不仅是种植耕田,也包括经营山林和湖泊,还包括为整个村寨加工各种器物。
  东大营所在这片原野湖泊与平原、丘陵交错。平原基本都在离村寨较近的地方,田间地头种着不少树。假如地头桑树较多,可能这户人家是养蚕纺绸的,假如地里种的黄豆较多,那么这户人家可能是做豆腐的。
  他们越走越远,丁齐在心想一个问题,这里究竟是怎样一种社会制度?
  原始部落制?有点像,但又不完全是。当地的生产水平很发达,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几乎达到了物质极大丰富。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有些地方也有点像,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同样似是而非。在公有制的基础,这里显然有大型协作化的生产活动,而且社会组织度非常高,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很完善。当然了,能做到这些也与村寨规模很小有关,倒有点像教科书般的经典社会主义了。
  但这种概括也不尽准确,总之不能给它下一个已知的定义,在漫长的万年历史,经过了太多的灾难,几度从灭绝的边缘重新走出来,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人们过得太平安宁,之一百五十多年前外界发生的事,这里倒更像真正意义的太平天国。
  丁齐不禁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他们这些外人来到这里,被当地人视为天兄,究竟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或者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141章
上古天真论
  当丁齐最终停下脚步时,已经走出了五公里多,位置距离东营主社和一社、三社差不多都是这么远,已经到了当地人日常活动区域的边缘。五公里看似不太远,当地人的体力也很好,但若从田间小道走到这里,天黑前还要赶回去,能在此地劳作的时间不多了。
  这里是一片起伏的丘陵,再往前方是连绵的崇山峻岭了,丘陵坡地是公田,交错生长着西瓜、南瓜、地瓜、向日葵和枣树等作物。
  按新十款天条的要求,凡散播坡田,作物不得少于五种,不得尽除荒植。这里是最典型的散播坡田,人工种植的作物恰好是五种,间杂在各种野生植物。这么做的产量不可能很高,但是说实话,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产量有多高高,收都收不过来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3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