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虎子(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1

  倘若当初王直来见王尚德的时候,舍得捐个十万、二十万石米,那么纵使王尚德未必会发给他通市凭证,也至少会记住汝阳郑家。
  毕竟从郑家得了好处嘛,能占一次便宜就能占两次便宜,这位王将军就是这么现实。
  当然,占便宜之余,王尚德也会帮忙调和一下赵郑两家的恩怨,可既然郑家不上道,那他管郑家死活做什么?
  至少鲁阳赵氏那边,可是许诺给他运几十万石粮食过来的。
  虽然迄今为止,王尚德只从赵氏身上买到几万石,但他也打听过郾城周氏,对赵虞当日许下的承诺颇为放心,哪里会理睬郑潜。
  除非郑潜承诺贱卖他十几二十几万粮食,那他还可以考虑要不要出面使赵、郑家和解,否则,忙着准备讨伐南郡的王将军,哪有这个闲工夫。
  无奈之下,郑潜只好返回汝水诸县另想办法。
  眼下汝水诸县中,鲁阳赵氏还未涉足的,就只有阳城与汝南……
  不,汝南也快了。
  汝南县城约三分之一的店铺,已挂上了‘鲁叶共济’的牌子,使得汝南县县令刘仪又惊又怒。
  是的,就当汝水诸县的人将目光投在赵、郑两家的战争时,汝南亦发生了另外一场商贾间的战争,一个名为鲁叶共济会的商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汝南……
第108章:终局
  三月中旬,叶县的商贾大批涌入汝南,这些起初道貌岸然的商贾,在得到县令刘仪、刘文礼的通商凭证后,忽然变了一副嘴脸,联手打压汝南城内的商贾。
  他们高价从平民手中购入毛皮、桑麻、瓜果、蔬菜等各种日常生活所需,低价到县城卖出,导致汝南城内的本土商人在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生意,大批小商贾手中的货物堆积难出,最后只能选择加入一个名为鲁叶共济会的商会。
  小商贾遭难后,随后就是那些上不上、下不下的商贾,这些人虽然暂时还能扛得住鲁叶共济会的联手打压,但还是难以避免今日倒一个,明日倒一个。
  当地大家族虽然出面试图联合当地商贾,可惜时间过于仓促,还没等他们商量出一个结果,对面那群仿佛正规军般团结的叶县商贾,采取离间、拉拢等各种手段,将一批意志不坚定的汝南商贾拉拢到了鲁叶共济会内。
  于是乎,汝南商贾与世家的联合,就跟泡沫般破灭了,除了一些傲气的大商贾、大家族还在死撑,其余中等家境的商贾与世家,纷纷倒向鲁叶共济会。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县令是摆设么?就看着一群叶县商贾联手冲击汝南的商贾?
  诚然,县令刘仪当然不会干看着,但问题是他实在抽不出人手了,因为鲁叶共济会在决定对汝南商贾发难之前,就从鲁阳、叶县叫过去不少地痞无赖,他们甚至从汝南当地雇佣了许多地痞无赖,吩咐这些人每日在城内街上打架——既不打砸汝南商贾的店铺,也不伤及无辜,纯粹就是相互斗殴,辱骂。
  短短十几工夫,汝南县内的牢房人满为患,新抓的滋事者都不知要关在哪里,而县令刘仪更是被一些鸡毛蒜皮的民事诉讼扰地精疲力尽。
  等到这位刘县令反应过来时,汝南城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店铺均已挂上了‘鲁叶共济’的招牌。
  在多次尝试未果的情况下,刘仪只好前往叶县,拜访叶县县令毛珏,请求后者出面相助。
  大概也是觉得本县的商贾确实越界了,违反了一些规定与律令,毛老县令遂派人招来魏普与吕匡二人谈了谈。
  此后,鲁叶共济会在汝南就收敛了许多,但此时城内,赵氏米铺早已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头,汝南县城又开始了一场赵家对郑家的战争……
  而此时,汝阳又是什么情况呢?
  四月中旬的后半段,无论是赵家也好,郑家也罢,两家的米都渐渐卖不动了。
  倒不是因为价格的原因,此时城内的米价还维持在一百钱一石的地步,以至于有不少河南郡的人都跑到汝阳等汝水诸县来买粮——当然,有这能力的至少不会是一般的平民。
  至于汝阳当地人,实在是没钱买米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一百钱一石的低价,尽管他们家中已经因为这次赵郑之战而储备了能吃几个月甚至更久的米。
  “终于……终于撑过来了……”
  在郑氏米铺的二楼,郑潜精疲力尽地躺在床榻上。
  不得不说,这次与赵家的粮米战争,他郑家几乎亏了一代人的积蓄,然而狡猾的赵氏,却接着与宛城军市的行商,损失远远少于他们。
  因此在郑家当中,哪怕是郑潜的叔伯兄弟,也有不少人恨不得把王直给吃了,甚至于,即便对郑潜这位本家的世子,亦不乏有些怨言,论其中原因,无非就是郑潜、王直主仆二人让郑家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王直躲在郑氏米铺不敢回汝阳侯府,郑潜也不敢,因为一回去就免不了被他父亲,或者被他族中叔伯、叔公一顿痛骂。
  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是撑下来了。
  跟郑潜此前预测的结果差不多,在汝阳城内,赵、郑三家差不多各售了三万余石米的样子,郑潜唯一失算的,就是他没想到赵家居然有能力同时在汝水诸县的其余几个县开设米铺,从那几个县的,赵、郑两家几乎分别亏损了近十万石。
  但总算是撑下来了,无论是汝阳也好,其余汝水各县也罢,两家的米基本上都卖不动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次赵、郑两家相斗,汝水各县的县人是占了天大的便宜,甚至有平民积蓄了一年多的余粮,换做在往年,谁敢想象?
  更有甚者,还有外乡人趁机赚差,换若在以往,郑潜肯定要追究,但这一次,他实在是没精力顾及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歇口气的时候,忽然有家仆来报:“世子,赵家……”
  “又怎么了?”
  听到赵家两个字,郑潜心中一惊,整个人立刻在床榻上坐了起来。
  那家仆吓了一跳,小声说道:“方才,赵家传出了消息,说用旧物可以找他家买米……”
  “旧物?”
  “是。”那家仆点点说道:“像什么旧衣、旧被,甚至是旧盆,只要是还可以用的,赵家说都可以拿来换米……”
  “……”
  郑潜张了张嘴,快步走到窗口,顺着窗口往底下瞧,果然看到街道上许多汝南人抱着各种旧物在赵氏米铺门前排队,那好似长龙般的队伍,再一次地排到了他郑氏米铺门前。
  反观他郑氏米铺,却几乎没有客人。
  『赵家小崽子,你再要来?!』
  攥紧拳头,郑潜又惊又怒。
  惊的是,在汝阳人几乎都已经没有流通钱的情况下,赵家二子居然想出了‘以旧物换米’的损招;怒的是,他郑家都亏地快要吐血了,那小子还是不依不饶。
  而与此同时在赵氏米铺内,赵虞正在张季、静女二人面前调侃郑潜:“我猜那郑潜就等着这一日,想熬到汝阳的百姓手中钱财耗尽,到时赵、郑两家的米也就卖不动了,如此他郑家也就可以喘口气了,然而他没有料到我还有‘旧物换米’这招。去年咱鲁阳多增了万余难民,正缺这些生活用具。咱们收了这些旧物,正好运到县内的各处工点……而郑家就傻眼了。”
  他透过窗户,看着斜对过冷清的郑氏店铺,微微一笑。
  在静女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此时张季忍不住问道:“那,倘若郑家有样学样呢?”
  听到这话,赵虞眼眸中闪过一丝冷光:“郑家要那一堆破烂做什么?与其用米换一堆用不上的破烂,还不如再次降低米价吸引当地汝阳人……”
  静女听得有些糊涂了,不解问道:“少主,你不是说汝阳百姓手中已经没有钱了么?”
  赵虞点点头说道:“原本是如此,但私底下,还是有一些人偷偷摸摸从那些百姓手中购米换钱……”
  “是河南的商贾吧?”张季皱着眉头问道。
  赵虞微微一笑:“还有我鲁叶共济会的……”
  张季闻言皱眉说道:“鲁叶共济会的就算了,但河南的商贾,二公子为何不想办法制止?”
  “因为我等着坑郑家啊。”
  赵虞笑着说道:“汝阳的百姓以一百钱一石的价格从赵、郑两家购入了米,即便他们以一百二十钱的价格卖给了河南的商贾或我鲁叶共济会派来的商贾,他们手中也又有钱了,有钱了,你猜会做什么呢?”
  “继续买米!”张季恍然大悟道。
  “对!”
  赵虞眯了眯双目,继续说道:“我赵氏眼下以‘汝阳人几乎现钱’的理由,让他们以物换米,所以我赵氏米铺依旧人满为患,但郑家却没了生意,即便郑家维持原价,那些贱卖了粮米的当地百姓,基本上也会到郑家买米,毕竟省得排队了,倘若郑潜沉不住气,试图以更低的米价吸引当地人,那就有乐子瞧了……”
  正如赵虞所猜测的那般,郑潜起初也想效仿赵家米铺用旧物换米,可仔细一想他就放弃了,因为就像赵虞所说的,他郑家要一堆卖不出钱的破烂做什么?与其‘以旧物换米’换一堆不知该如何处置的旧物,还不如再次降点价,好歹还能收回一些本钱。
  他当即吩咐身边的仆从道:“吩咐下去,再降十个钱!”
  “世子……”
  从旁,王直张口想要劝说,但看着郑潜那近乎扭曲的面孔,他识趣地将劝说的话都咽回了肚中。
  唯有他,没有资格劝说什么。
  “赵家米铺可以用旧物换米了……”
  “郑氏米铺又降价了,现在是九十钱一石了……”
  一时间,这两个消息立刻传遍汝阳大街小巷,惊得汝阳人拖家带口带着家中的旧物来换米。
  甚至于,在城外地里耕地的农民,亦扛着锄头立刻跑回了城内。
  种地?辛辛苦苦照顾一年田地,到冬季能剩下多少米?
  他们这两个月守在赵、郑两家的米铺前,就赚到了一整年、甚至两三年的米——这还种什么地?
  一时间,赵、郑两家的米铺前再次人满为患。
  区别在于,在赵家米铺前排队的,几乎都是扛着家中旧物等着换米的人,而在郑家米铺前排队的,则是依旧用钱来结账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