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305

  “行芸生!你若不愿或不敢下场,也可留在那里,但须发誓终身不得再涉修行各派事,法会后隐逸而去独自清修,见孤云川与青城剑派弟子退避。”蓝采和冲左侧回廊下叫了一声,面无表情点了行芸生的名。
  王屋派掌门行芸生是孤身而来,独坐在右侧廊下一堆僧人中间,此刻长啸一声提铁藜杖大步走到场中,向四周行礼毕,又冲屡归尘道:“修为至此,岂能不懂缘法?天下同道面前,我做的事我应承担,否则难免自损此生修行所证。……我率王屋派卷入这场大乱,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如今举派弟子散灭而尽,只留我这么一位掌门,无颜面对历代祖师,也该亲身了断。”
  台上的蓝采和仍然不动声色的又问了一句:“请问行芸生道友,如何断缘了结?”
  行芸生的语气低沉而悲凉:“不论是胜是败,再无追究。”
  “既然如此,我最后劝一句,二位就此罢手如何?”虽明知不可阻止,蓝采和还是尽最后的责任相劝。
  屡归尘与行芸生盯着对方都没有说话,同时摇头祭出法器。蓝采和一摆手,只说了三个字“动手罢!”
  屡归尘娇叱一声,手中拂尘舒卷而开,化为万道带着锋芒的丝雨,如春雾中洒落如梦如烟,然而这温柔美妙的场景却带着无声的凌厉杀意,刹那间已笼罩行芸生的身形。
  行芸生发出一声悲壮的低喝,竟然不躲不闪也不招架,铁藜杖化为一道乌黑的光芒,冲向丝雨直击屡归尘。这一招是不要命的打法,攻敌所必救,若屡归尘不想受伤就必须收回攻击招架。
  换一种场合她也许会这么做,而此刻屡归尘也豁出去了,烟雨飞丝竟未收回,就像沾湿的飘雾全部落在了行芸生的身上,没有发出半点响声,行芸生无声萎遁于地。紧接着一声巨响,屡归尘挥拂尘的手柄击中飞来的铁藜杖,娇小的身体被震飞了出去,落地咳血不起。
  话说了半天,真正动手就一招了断,行芸生死,屡归尘重伤。
  孤云川弟子将屡归尘接下场疗伤,行芸生的尸身也被抬走,方正峰上一片死寂。高台中央端坐的应愿看不清表情,金乔觉微闭双眼默诵经文,张湛轻轻拍了拍膝盖叹息一声。这时只听蓝采和又问了一句:“何人再下场?”
  有一年轻的后生提剑下场,冲四面抱拳道:“落苍山晚辈洛加欢寻延龄门护法居思了断,我父洛有恬隐居山中与世无争。因好友白山派长老王长卿战乱中遇难,出山吊唁,却在白山派遇袭混战,死于居思之手。”
  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述,蓝采和不厌其烦的寻问双方,又最后相劝,最终的结果还是动手了,洛加欢死而居思受伤。延龄门护法居思虽杀了洛加欢却丝毫未显得意,反而伤感难止,当众发誓从此隐逸。
  接着又有人下场斗法,过程大多类似,方正峰上斗法断缘了结,各派修士纷纷出手,连斗了三天,死伤共一千二百余人。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所有人都在广场四周看着,越看感觉越冷,那种形容不出的寒意深深的沁入骨髓!哪怕入山时曾沸腾的热血,此刻也变得一片冰凉。
  有的人可能身经百战,并不畏惧在千军万马中冲杀,当身处混战之中时,许多人也许来不及思考就已卷入,或热血一冲拔剑而起。但在场的众人尽管修为高超,却谁也没有经历过这一幕,静静的旁观修行同道一个接一个的下场,说出各方的仇怨,然后动手了断,或死或伤。
  死伤的人,大多都有亲朋好友在场,他们这一世都拥有普通人难得的机缘,入修行门径得神通法力,并在一场大乱中幸存至今,已是世上罕见的幸运儿。然而却斩不断纠缠之念,今天仍要下场了断,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旁观的人也不禁在心中自问——我们,真要这样斗下去吗?
  应愿本很担忧,按如今这场乱局的牵连程度,近五千人上山,能回去两千人就不错了,心中着实不忍。结果只斗了三天,便无人再下场。这时她也反应过来,深深赞叹师父指点的手段高明。
  划好场子让各派放手斗法了断,依次出场各见死伤,而让所有人就这么看着,好似冷酷到了极点,却是一种最好的劝阻方式,无声的让大家渐渐止息纷争之心。
  斗法的过程没有出太大的意外,或死或伤或有人放弃,也有人出场之后并未见死伤,只是演法论高下,互相做出承诺的条件。只有第二天下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应愿掌门出手斩杀了一名生事者。
  当时有一名来自昆仑仙境的散修出场,自称胡不归,点名要与龙空山的姚妖王了断。蓝采和问他原由,他们三兄弟原先在昆仑仙境散修场道中驻足,寒山与诸妖王攻打妙法群山时,三兄弟也前去相助,并趁夜潜入妙法群山,结果大哥胡不往与三弟胡不去都殒命敌手。
  胡不归当然要报仇,但镇元大仙现身斩了杨天感之后,诸妖王就退兵了,全然不顾攻打妙法群山时相助之人的仇怨,胡不归发誓要报复。
  蓝采和问了一句:“昆仑仙境围攻妙法群山时,谁邀请你们三兄弟去的?”
  胡不归:“无人邀请,我大哥与姚妖王有旧,我们三兄弟是自告奋勇前往。”
  蓝采和又问了一句:“夜入妙法群山,是谁指使的?”
  胡不归:“无人指使,我们三兄弟受过妙法群山弟子的欺压,自然咽不下这口气。”
  蓝采和最后问了一句:“何人杀你兄弟,因为何故?”
  胡不归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昂首答道:“姚妖王虽未杀我兄弟,我兄弟却因他而死,我发誓要斩这背信弃义之徒。”
  蓝采和摇头道:“胡不归,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请你退下莫要纠缠,请问你退不退?”
  胡不归断然道:“只要我未死,必与姚妖王了断!”
  以姚妖王的神通,胡不归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但他却不想与故友的弟弟斗法,正要说话却被身后的张妖王按住肩膀动弹不得。只听张妖王朗声道:“胡不归无端生事,以法会约定,我家姚妖王可请在场所有人帮忙,那就请法会主人处置吧。”
  话音未落,高台上的应愿就冷哼一声,围住演法场的二十八名道士一齐发动青玉莲花灯,光芒照射之处胡不归动弹不得。应愿拔下发簪朝天一引,一道金色的霹雳落下,从天而降威势无匹,落处却只是轻轻的一点。胡不归倒地而亡,只见眉心淡淡的一丝焦痕。
  有人将尸身撤去,应愿收回发簪一言不发,张湛将已掏出的紫府神雷符又揣了回去,金乔觉微闭的睫毛颤了颤,张妖王也松开了手。
  姚妖王面露痛惜不忍之色,以神念暗道:“胡不归死的不明不白啊!”
  张妖王:“今日丧生者皆死的明白,唯他除外,但大多陨落再入轮回皆是无辜,你有更好的办法阻止吗?既然来了,有平定乱象纠缠之心,就须维护这场法会。”
  姚妖王:“还有五天呢,我已经看不下去了!”
  张妖王:“谁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你不要着急,绝不会斗满七天。”
  果如张妖王之言,法会过了第三天午后,便无人再下场。最后一场斗法,在南冥派离山弟子新芙与昆仑仙境清虚派掌门寻剑客之间展开。
  寻剑客率门中八位高人出瑶池结界灭了南冥一脉,自己一方也折损了三位。新芙当时已离山,她的未婚夫却死于南冥派琼崖道场。
  寻剑客的修为高出新芙太多了,举手就可以杀了她,但却没有下杀手,新芙尽展手段仍然伤不得他分毫。
  最后新芙悲愤中欲举剑自刎,寻剑客把她的剑打落道:“何苦如此呢?你此时修为不如我,可以再去修炼,我答应与你了断不复牵扯他人。我就在昆仑仙境青峰山道场等着,你可以随时来找我报仇,直到你能报仇的那一天,或者这一世已尽。”
  寻剑客这番话听上去似乎违反了法会的约定——“今天在场的人若旧怨未清,就当场了结,事后追究将受众责”。但在诸位修行高人看来却没有问题,因为他确实做到了断缘了结,不论今后再怎样,已与他人无关了。
  插述一段后话,新芙终其凡间一世没有再见过寻剑客,更没有去找他去寻仇。法会之后南冥仙翁人间现身,托名玄冥老人点化她再传仙家法诀。新芙在琼崖道场又立宗门传承,为与前事有别亦警示后人,改名为玄冥派。
  当日方正峰上新芙掩面而去,寻剑客也行礼退回本座,从这一场斗法后就再也无人动手,大家只是静静的坐在演法场两边。修行人的法会和普通人开大会不一样,普通人开会如果无人发言就可以散了,但是法会不可以。
  譬如佛门的辩经法会,如约定好时日,就算无人发问,升座者也应该在台上等着,等候有人随时问论。玄奘法师当年在天竺辩经时,曾经就这样空坐了十几天,四围僧众哑然。
  方正峰上的天下宗门法会,从第四天开始,大家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从日出到日落,一连沉寂了三天。偌大的方正峰上数千人一言不发,都在默默的沉思,又似在缅怀着什么。
  法会初始时那种化不开的浓郁戾气早已消散无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悯感怀,它就像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却无处不在。众人看不见高台上后排肃容端坐的十位仙家,只看见金乔觉闭目垂帘,一直在默诵经文。
  到了第七天正午,云盘声再一次敲响,蓝采和宣布斗法结束。
第352回、一战善谋千秋计,三规划定两昆仑
  斗法终于结束,所有人都莫名松了一口气,就像搬开了压在心头一块看不见的大石。这些天的经历,旁观一番杀伐、三日无言静坐,胜过千言万语相论。
  蓝采和退到一旁,金乔觉起身道:“各派宗门斗法不幸殒命者,过半数已无人料理后事,正一门既为法会主人,应依礼安葬,天下修行同道当共祭之,贫僧为其超度。”
  众人皆点头称善,张湛也站起身来道:“今日断缘了结前因,为后来者结福缘,但还有一事未了,贫道有一议,请各派道友共商。”
  张湛一句话略过了这七天的斗法,众人也不想再过多提起,但他又说了另外一件事,关于世间修行各派曾传书共立的散行戒,或称人世间红尘内外三大戒。
  其一,不得矫众显灵自称圣,惑乱乡里;
  其二,切勿得神通而忘法本,残害众生;
  其三,禁止仗道术以图淫邪,勒索黎民。
  这三条并不复杂,很多修行门派原有的戒律中就包含类似的内容,但既称散行戒,同时约束江湖散修以及行走人间的精怪共守,得到世间修行人的一致拥护。但这一番大乱以来,散行戒已名存实亡,由于昆仑仙境众修士往来人间,彼此之间的争斗混乱不堪,谁也无法独立护持。
  散行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缺陷前文已经提过,它不适用于昆仑仙境,因为修士所处的环境不同。张湛此刻重提散行戒,并不是要在昆仑仙境推行,愿不愿意护持它是各派自觉,但他有一个提议,各派修士无论是来自昆仑仙境还是海外远域,在昆仑九州之地都应守散行戒。
  至于有人不愿守,在人间就要承担后果,因为散行戒很特别,梅振衣当年留了最后一句话——“此三则,贫道及门下弟子,受之为戒一律护持之。”
  在人间立道场的各派将一体护持,不愿守者,自可去昆仑仙境,但若穿越瑶池结界来到昆仑九州行走,应守此戒。若有违反,见者共责;若情由恶劣,天下各派共诛。
  张湛最后问道:“今日修行各派同道齐聚,不必再传书,我只问世间立道场各派,是否共持此戒,立于传人?”
  “共持此戒、立于传人、一体护持!”世间修行各派,凡有大成真人以上者,齐声赞同。
  方正峰上这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在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划分两昆仑”。张湛只问世间修行各派,并没有问来自昆仑仙境的修行人,他是为人世间重新确立散行戒真正的效力。假如在法会刚开始就如此说,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纷争,但此时开口,已是水到渠成。
  关于这三大戒的传闻很多,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对未入门之弟子有意另解,但散行戒的原文就是上述那三则,为梅振衣百年前在彭泽张榜所书。
  张湛回归本座,应愿走到台前向两旁拱手道:“既断缘了结,但法会不应到此为止,否则有违先师正一与当年各派尊长的本意,它本应是天下同道结缘盛会。当安葬殒身同道共祭,离去之前,正一门还会发帖邀请诸位,于今年冬至日重聚……”
  正一门还要召开另一场法会,时间定在今年冬至,一年中阴至而阳生之时。众人离去前正一门会送上请帖,接到请帖的人凭自愿而来。但应愿提了两个要求——
  来者不论门派大小,每派尊长最多只能携十名晚辈弟子,这是为了防止有的大派来的人数过多,不符各派之间广做交流的本意,各派尊长可挑选门下最得意的传人、欲重点栽培的弟子。
  来的人要送“礼”,带多少名晚辈弟子,就送多少件礼物,总之是修行所用,天材地宝、法术道诀、灵丹妙药、各类法器都可以。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正一门的,而是送给天下修行同道的,你带了多少名晚辈弟子来,就可以拿回多少件东西。
  届时正一三山法会上专门有一场“机缘大会”,各派送来的礼物都会以隔空符封在袋子里,各派晚辈弟子凭机缘而取,一人取一样。正一门保证,届时机缘大会上准备的东西,一定会比寻机缘的各派晚辈弟子多,每人都必有所得。
  应愿还讲了另外一件事,此番斗法很多人殒身,其中不少人已没有身后传人弟子,留下了许多无主遗物,比如行芸生的铁藜杖就是一件很不错的法宝。正一门无意留为私有,都会在机缘大会中封于隔空袋内,让天下同道弟子凭机缘而取,正一门的晚辈弟子也可在机缘大会上取用,至于能得到什么就全凭缘法了。
  人已逝,而物用无辜,留于后人结善缘,隔空袋里会附帖说明来历,供后人感怀。
  除了上述两个要求,应愿还有一个提议,届时参加正一三山法会的各派,挑选一种宗门特产带来,不必是很珍贵的东西,但需有宗门特色,别处不容易遇到。在“机缘大会”的前一天,正一三山中还将举行一场“善结大会”。
  这是一个特别的集市,各派可以将携来的特产摆摊出售,每件只售一文钱。至于准备什么、准备了多少,全凭各派自觉自愿,正一门并不勉强。
  还有一句潜台词应愿没有说出来——假如有人就是脸皮厚,什么都不愿意拿出来,还要每家花一文钱挨排买东西,徒招天下同道耻笑也随他的便,但此非真正的修士行止,恐怕下一届法会正一门也不会发帖请他了。
  正一三山的法会将成定例,每六十年招集,当年分为两次。第一次定在夏至,天下宗门弟子切磋印证,为天下宗门大会;第二次定在冬至,接到请帖的各派往结福缘,为正一三山会。
  应愿的提议实在很高明,为修行界千古以来所未遇之盛事,在抚平纷争创伤的同时,又给天下同道创造了一个重新广结福缘的交流机会。有很多人经过方正峰上这一番惨烈的杀伐,已经意兴阑珊无意再参加法会,听见了应愿的提议,又重新来了兴致。
  有了这种法会的定例,就算各派尊长不好凑热闹,门下弟子也会攒动长辈准备好礼物来参会的。它的周期间隔也不短,六十年时间,足够各派做好各种准备了。
  这些当然是出自梅振衣的指点,行事要善始善终,不能仅仅行一番杀伐止息纷争大乱,自古法会的内容也不应仅仅是宣讲法诀或斗法切磋,修行同道做各种交流广结福缘也许更重要,要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梅振衣在昆仑仙境碧落峡托始老祖法会上,见到蛮荒妖类趁聚集之机交换器物,一时受到启发,用更高明的手段借鉴于正一三山法会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3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