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305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了,搞得他很尴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进京拜见天子哭诉:“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好言劝慰,并重加封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又荫封其子,多赐房宅、田地、奴婢,恩宠依然如故。这年三月安禄山离京回范阳时,李隆基亲自相送,临别还把御衣脱了下来披在他的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的感人场面!
  历史翻到了这一页,有人也许会问,假如把安禄山杀了或者找个借口把他扣在长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乱呢?李隆基动没动过这个念头,宰相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有没有过这个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当时的形势推演,若真的把安禄山给杀了或关起来,最大的可能恐怕会是另一个结果——这场反叛会提前到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与部将史思明等,各怀野心都不是省油的灯,若安禄山陷于长安,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立刻起兵。而当时安禄山毕竟未反,也没有任何反叛的直接证据。
  李隆基选择了安抚安禄山,以求缓兵之计。这是无可奈何的明智之举但绝对称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确实怠政昏聩,否则也造成不了这种养虎难除的局面,他对杨国忠以及安禄山都犹豫不忍、任用不当,偏偏这两人得势与杨贵妃都有关联。
  安禄山离开长安如惊弓之鸟,一路马不停蹄赶到黄河岸边,换马乘船顺流而下昼夜兼程,赶回了自己的老巢范阳。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请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将取代原先的边镇汉将,犹豫不决的李隆基终于开始考虑怎么处置安禄山了。去年安禄山来长安时,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将他留在长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荣又远离边镇大军。
  当时杨国忠奏道:“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李隆基也就放弃了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又一次准备下诏,让安禄山入朝拜相。杨国忠深为嫉恨安禄山,怎肯让他入朝分权,煽动群臣劝阻,又一次议而未决。
  杨国忠天真的以为,只要凭朝廷的一纸问罪诏书,就可以除掉安禄山,在长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门以搜查反状为借口,派人抄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抓了安府的门客李超等人,送御史台问罪。安禄山听到这个消息心知不妙,从此称病不见客,再也不肯回长安了,反叛之举已骑虎难下。
  这一年六月,荣义郡主在长安与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完婚,李隆基诏安禄山进京参加婚礼,安禄山推辞有病未来。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者去范阳查看安禄山病情的虚实,安禄山趁机伪造诏书,对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然后起兵造反。
  从一开始,安禄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将他推到了那个风口浪尖、左右为难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逼得安禄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连安禄山自己都说不清,总之,安史之乱开始了。
  当时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识兵戈,地方守备军马别说上战场,有生以来就连厮杀的场面都没见过,哪能挡得住安禄山麾下养精蓄锐的虎狼之师?安禄山挥军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长驱直入攻占了东都洛阳,第二年他在洛阳称帝,立国号大燕。
  大唐朝廷调集军马,派高仙芝、封常清据守潼关,命各道军镇兵马驰援京师,大将军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进军侧翼攻击叛军的后方,一时之间遏制了叛军的势头。
  大唐百年积威,李隆基此时还生活在盛世的幻想中,没有把安禄山太当一回事,想速战速决很快平定叛乱。监军宦官边令诚在潼关军中索贿未成,回长安向天子状告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虚张贼势、怯敌避战,弃陕地数百里,动摇军心。
  李隆基早就对战事不满,听信此言下诏斩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命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为帅,率领临时调集的二十万大军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禄山趁势攻占了潼关。
  潼关一失,长安城以东无兵可用、无险可守,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等,在羽林禁军的护卫下仓皇逃离了长安向南而去。十天后,安禄山的叛军占领了长安,声势一时达到顶点。
  安禄山称帝,又占领了国都,自以为大功告成,并未向西南追击,日夜纵酒声色娱情。而且这个时候安禄山的身体也不行了,他一直过于肥胖,按现在的话来说,晚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纵欲之下身体日衰,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视力渐渐减退,甚至连东西都看不见了。
  且不说大燕皇帝安禄山如何,只说大唐皇帝李隆基仓惶南逃,两天后来到马嵬驿,在这里又发生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宫廷政变,史称马嵬兵变,幕后的指使者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岁了,立为太子已经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宠幸武惠妃,听信谗言杀了三个亲生儿子,原忠王李亨也险些遭殃。武惠妃死后他被立为太子,战战兢兢过了这么多年,对父皇以及朝中权臣早有不满。
  安禄山反叛之事,李亨认为自己早就提醒过父皇,父皇却未能阻止,已经不适合再掌大权,该自己上台了。他知道禁军中深恨杨国忠的人不在少数,此为军心可用。等逃出长安之后,这一天夜间,李亨命东宫宦官李辅国密招禁军统领陈玄礼,策划以除掉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兵变。而此时李隆基还蒙在鼓里。
  此番南逃,随驾的不仅有禁军和大臣,还有各属国的使节。第二天早上开饭的时候,二十多位吐蕃使节去找陈玄礼要吃的,陈玄礼却说没有,让他们去找宰相杨国忠。
  马嵬驿旁有一座沉玉寺,是玄宗临时安身的行宫,这一天杨国忠刚刚走出佛堂上马,就被一伙吐蕃使节拦住,围着他要吃的,情急之下说话叽里咕噜夹杂着番语。还没等杨国忠答话,寺外职守的禁军就大喊道:“杨国忠串通胡番谋反!”一箭射来正中马鞍。
  杨国忠受惊落马,急忙逃进马嵬驿,被羽林军追上一刀砍死,士兵接着杀了杨国忠的姐姐韩国夫人、妹妹秦国夫人以及妻子家眷。御史大夫魏方喝止禁军,也被杀,左相韦见素被打的头破血流,陈玄礼及时现身约束士兵才救了他一命。
  杀杨国忠只是第一步试探,一旦成功见军心可用,陈玄礼就开始了第二步的逼宫,率军围住了沉玉寺。喧闹声惊动了李隆基,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门外有人禀报杨国忠谋反被诛。天子大惊失色但已无计可施,派内侍高力士宣旨请军士退下。羽林军不退,李隆基只得亲自出门安抚。
  见天子到来,陈玄礼下马跪拜道:“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其妹杨贵妃不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爱,将杨贵妃处死。”
  李隆基晃了晃,若不是高力士在一旁搀扶,他差点软倒在地,仅仅几天功夫,堂堂的万乘天子竟沦落到如此地步,众叛亲离,竟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李隆基良久不答话,而陈玄礼跪地不起,场面就这么僵持着。
  李隆基还想维护天子的尊严,最后拄杖道:“朕自会处置!”转身走进了沉玉寺,而大军仍围在寺外不退。旁观的大臣也看清了形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追进寺中劝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只在旦夕之间,愿陛下早做决断。”说着跪在地上向李隆基连连磕头。
  等韦谔抬起头时,只见头发花白的皇上早已泪流满面,口中喃喃自语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李隆基心里很清楚,杨国忠并无兵权,在如今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造反。同时他也明白有人嫉恨杨国忠,一定要杀之而后快,可惜这些话他说不出来。为形势所逼,士兵不听自己的号令,他不得不承认杨国忠谋反,既然如此,只能辩解杨贵妃并不知情。
  高力士劝道:“贵妃诚无罪,但杨国忠既诛,众将士怎会安心让她侍奉陛下左右?将士安宁,陛下才有安宁。”这话已经很露骨了,众将士擅自杀了杨国忠,怎么会留下杨贵妃呢,难道还等她将来报仇算帐吗?李隆基要想自保,只能顺应众人之意。
  李隆基万般无奈,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牵到沉玉寺后院一棵梨树下,赐一丈白绫自缢。杨玉奴时年三十八岁,这些年养在深宫仍是花容玉貌,玄宗仓惶出逃仍带她随行,可见恩宠未减。
  可怜杨贵妃直到高力士捧白绫而来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眼泪如断线的珍珠扑簌簌洒落,全身都在发颤,扶案问道:“天子何在?”
  高力士不敢抬头,低声答道:“山河破碎,天子无威。六军逼宫门外,贵妃娘娘莫要怪罪。”
  正在说话间,高力士耳中突然传来细细的却又很清晰的声音:“高力士,你将亲手缢杨妃,请听我言。”他吃了一惊,抬头转身望去,那个声音又说道:“莫顾盼左右,我非你所能见,按我说的做就行!”
  ……
  高力士缢死杨贵妃,玄宗下令将尸身抬到佛堂中,让陈玄礼等将领前来查看。陈玄礼等人脱去甲胄叩头道:“臣等为社稷大计,诛杀杨逆,未尊圣旨,请赐矫制之罪。”
  李隆基只能安抚道:“朕识人不明,以至今日之乱,欲往蜀地重整军马平叛,尔等皆国之志士,应加爵赏,何罪之有?”
  众将士一齐拜倒高呼万岁,天子命高力士草草掩葬杨贵妃,默默洒泪不语。众将士整顿军马继续护驾前行,这场兵变告一段落。然而离开马嵬驿还没有多远,当地的一伙乡绅跪地拦驾,代表“百姓”请命,请求留下皇太子李亨率军平叛,羽林军众将士也跪地请求陛下从百姓之请。
  一见这个场面,李隆基已心知肚明,这分明是太子一手安排的,就是要夺权将自己架空再一脚踢开。但如今将士之心已随太子,也不可能再听李隆基的号令了,如果李隆基继续掌权,将来翻过身来平定天下,这些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安危,只有拥太子上位才能保住身家。
  李隆基无奈,只得留下太子,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平叛。李亨率领羽林军大部与父皇分道扬镳,北上灵州收拢西北边镇军马去了。而李隆基在一队禁军的护卫下,继续南行入蜀,于七月二十八日到达成都。
  李隆基在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逃离长安,六月十四日到马嵬驿遇兵变缢杀杨贵妃,随即遭遇太子夺权。李隆基做为一代盛世帝王,并不安心被儿子摆布,南行途中的七月十五日,他做了最后一次挣扎,下了一道诏书,史称“分制诏”。
  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至灵州召集西北边镇军马,南取长安、洛阳。
  命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沿长江而下,沿途招募士卒军马、甲仗粮草,北上平叛。
  这是分兵两路的战略,而以当时的形势看,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另派永王经营长江流域,也是为防止黄河流域战事不利所做的长远打算。李隆基还有些不甘心,并不想这么快就退下历史舞台的最高峰,还想玩诸子、诸将制衡的帝王术。
  可惜这一道分制诏下晚了。
第308回、山河如旧人间乱,烽烟望尽无长安
  在李隆基下“分制诏”三天前的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将士的拥戴下于灵州自行登基,改元“至德”,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任用郭子仪、李光弼为将,收拢各镇军马,已经取得了皇权正统地位。可怜南行途中的李隆基还蒙在鼓里,不知自己莫名就成了太上皇。
  李隆基入蜀之后,永王李璘奉诏前往长江流域就成了师出无名,因为已登基的李亨不承认这道诏书,也不会认可这种南北分权的格局。新皇李亨在当年十二月对永王李璘下达了讨伐令,由于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李亨图谋进攻长安,北方战势正紧,一时还没有顾及到江南。
  但永王李璘并不知情,就算知道也不会认为自己抗旨,仍然奉诏出师,沿长江东进一路聚集兵马、邀集各种势力支持。眼看天下刚刚经历君臣反叛、父子逼宫,紧接着又难免上演兄弟相残的一幕了。
  这一番大乱,不仅牵涉到朝堂贵胄与人间百姓,也牵涉到了天下修行各派,甚至包括已超脱轮回的仙家。
  ……
  时间再回到六月十五日,皇太子李亨率军北上,皇上李隆基的车马南下,马嵬驿一带又变得空空荡荡。这里离长安很近只有一天多的路程,在叛军随时袭扰范围之内,能逃走的人都逃走了,刚刚发生过一场兵变的地方仿佛成了一片无人的鬼域。
  离马嵬驿不远有一座望烟山,在山顶上可以清晰的看见远方的驿道,还有沉玉寺后院那株曾“缢死”杨贵妃的梨树。杨玉奴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靠在望烟山上的一棵树下,身上的贵妃服饰换成了一套道服,并不是太合身稍微有点紧,挤的胸口鼓涨涨的,但衣袍宽大勉强还能穿。
  她有些迷糊还没有完全清醒,睁开眼睛看见了山下的马嵬驿与沉玉寺,突然回忆起了自己的遭遇。堂兄杨国忠一家被哗变的士兵所杀,自己也被宠爱她的天子赐死,那么现在她变成孤魂野鬼了吗?杨玉奴下意识的想站起来,却发现全身酸软无力。
  “姐姐,你醒了吗?”她突然听见旁边有人在说话。转头望去,树下还站了两名女子,其中一人她十分熟悉,尽管已经快三十年没有见面了,但还是一眼认了出来,就是她的亲妹妹杨玉环。自从十岁那年父亲死后,她与妹妹分别被族中两位叔伯领养,至今才见到第一面,而杨玉环的容颜,只是二十五、六的样子。
  另一位女子年纪约二十来岁,相貌十分奇特,头发浅黄色略微有点发棕,眼睛很大,眉毛很细很长,五官看上去有些怪但却不难看,甚至显得妖异艳丽。如果是几十年前就见过她,还能认出此人就是刘金蟾,形容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如今的刘金蟾也修行大成,初窥飞天之境。
  暗中以神念传音,指点高力士做手脚,暂时断了杨贵妃的气息血脉,待安葬后又把她救起唤醒的人是刘金蟾,杨玉环如今还没有这么高的修为。
  杨玉奴吃了一惊想说话,喉咙里却咯咯作响说不出完整的字句,刘金蟾面无表情的说道:“杨玉奴,你全身气血运行尚未恢复,喉间也有伤,暂时不要乱动也不要说话,调养几月方可无恙。”
  杨玉环在杨玉奴身边跪坐下来,握着她的一只手歉然道:“姐姐,我们特意赶来却只能救你一命,做不了更多的事。……不要担心,你已经没事了,想去何处安身,我们都会帮忙的。”
  杨玉奴说不出话也无法追问更多,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这么多的事,目光扫过杨玉环的容颜又望向远方的驿道,变得傻傻的,眼泪止不住的又流了下来。
  “山下的寺院叫沉玉寺,杨玉奴已沉,这座山叫望烟山,你就把这半生的经历当作一场飘散的云烟吧。”刘金蟾淡然的劝道,说话时眉头微皱满怀忧虑。
  金蟾所虑最主要的并非世间事,梅振衣带领山中一批弟子去昆仑仙境已经十几年了,刘海飞升成仙也已经五年了,至今没有一点消息。他们应该在相助胡春救人,不知成功了没有,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相比人间乱象,金蟾更担心这些。
  如今天下大乱,梅家少主人梅应行召集梅氏子弟组织民勇,防止叛军进犯劫掠芜州。正一门掌门应愿仙子则约束弟子安守三山,莫为乱世动摇修行定心,也不知在仙界与昆仑仙境的长辈们怎么样了?
  ……
  此时做为掌门的应愿,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守护宗门,兵乱虽暂未波及芜州,但天下难得清静,包括修行福地正一三山亦受其扰。芜州刺史宇文摩、菁芜山庄少主梅应行、正一门掌门应愿,都从不同的渠道接到了各种传书与传檄。其中有朝廷发来的,有安禄山叛军发来的,也有永王李璘发来的,甚至包括天下修行各派发来的。
  刺史宇文摩接到了长安城破之前朝廷发往的飞诏,命各地方整顿军马驰援平叛大军,还有安禄山在洛阳发出的传檄,劝各地长官率众归顺大燕。宇文摩做为唐臣当然首先忠于朝廷,可惜他根本抽不出军马来,芜州地方府兵名册上虽然登记了两千人,但这些人几乎上不了战场,一听说要打仗了,甚至有一多半人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江南富庶之地已太平很久了,别说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就连军械库里的刀枪大多都上了锈。最近的一场战争是七十年前徐敬业叛军攻打芜州,当时大将军梅毅整顿军马登城抗敌,但也只是在城中据守不敢轻易出城决战,今天就更别提了。
  刺史正在忧愁间,菁芜山庄的少主梅应行来了,身边跟着一名叫樱宁的女子还有随行的家将。梅应行要效仿当年梅毅,组织民勇准备拒敌,而且他的志气却更大,对刺史说道:“我曾祖南鲁王梅知岩,当年在芜州起事非为一己野心,只求保境安民,我今日愿相助太守组织兵备兵勇,抗击叛军南下。”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宇文摩连连称谢,同时不无担忧的提醒道:“江南兵备荒废已久,无能战之兵,更无领军之将。”
  梅应行身旁有一人道:“我曾在边镇军中效力,与胡虏做战多年,愿领芜州之军,请刺史发榜招募民勇,我家公子也招集了两千族中子弟。”
  此人是梅六发之子梅效,梅六发死后他被二伯梅二南收养,自幼在梅氏家塾读书,却对武艺兵法更感兴趣,被梅毅举荐到军中,立军功累官至左千牛长史。长安兵乱之时,他率家将把南鲁公府的亲眷护送到乌梅山庄,又立刻南下回到了芜州。
  梅效与梅应行一见面,商量欲效仿当年梅知岩与梅毅事,两人一拍即合。其时樱宁也被梅应行从龙隐岛找了回来,帮着一起出谋划策。
  宇文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往浙东听涛山庄写了一封信求助。这位刺史竟然出自修行世家听涛山庄,想想也不意外,听涛山庄子弟并非人人适合修行,其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也很正常。
  青漪三山中的应愿也收到了类似的求助信,却是来自青城剑派。李隆基到了成都,派永王李璘沿江而下收拢兵马招集各方势力,其中就牵涉到青城剑派。
  隐居世外的清修之人,怎会涉及这些事?其实从五胡乱华时就有这种事了,及至唐初,梅孝朗率大军平定突厥叛乱,军中就有妙法门与东华门的修士,对方也有萨满大巫助阵。青城剑派的戒律以及祖训并不提倡弟子插手世间纷乱,但一个门派并不是抽像的存在,门中修士与世间各色人等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城剑派太上掌门晚谈亭幼年丧父,是被好心的邻家接济抚养成人的,邻家之孙高仙琦如今是永王李璘麾下大将,带着李隆基的诏书以及永王李璘的信,来到青城剑派求助。晚谈亭决定出山,掌门四季书与门下十余位弟子也决定相随。考虑到宗门传承不可断绝,四季书命掌门大弟子云飘渺与一众晚辈弟子固守青城道场不得外出。
  此刻天下时局非常乱,唐军、叛军、番军中也是派系林立。西域一带各族有的与李亨合作希望在平叛中捞点好处,有的则趁机图谋做大,属国吐蕃趁大唐西北边镇空虚派军攻占安西四镇。佛家、道家、景教、萨满各教中很多门派的修士多多少少都插手了。
  谁都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在做该做的事情,一旦己方势力壮大,那么人间传承基业也将开枝散叶。就算本意不想插手世间凡人的争斗,但谁不希望自己一教的门户光大呢?而且各派修士包括已超脱轮回的仙家,都有一种隐固的道心,认为自己修证的道路最适合指引世人,不愿见“外道”做大见斥见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3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