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305

  不要笑话曲振声,他身为道观之主,居然说不清三清来历。那是在唐代,有仙佛显迹于世,道人谈天尊不凭传说,人间确实没有见过元始与灵宝现身。
  曲振声问梅振衣道:“我读历代道书,元始乃盘古之谓,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灵宝乃混沌生太极、化阴阳二气之意。师弟是仙人弟子,能对我解说明白吗?若师弟也不清楚,可否去请教东华上仙?塑此神像每日供奉朝拜,总要弄个明白。”
  梅振衣笑了:“不必解释,我可以告诉你元始与灵宝是什么,它们只是一种称谓,并不是两个人。”
  历代道书中描述的元始与灵宝,是一种“存在”与“追求”的本源哲学用语。如果在仙人眼中真正有所指代的话,“元始”就是“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无边无际一无所有,无所谓混沌清明;“灵宝”就是“灵台开辟造化之功”,超脱中混沌直指清明的过程。
  将元始与灵宝具体为两个神坛上的造像,与太上老君并列,含义上是道、法、人三位一体,与佛门的佛、法、僧三宝并称有类似的寓意。所以道观中供奉三清无可厚非,但要搞清楚,并非仙界中有元始与灵宝其人。
  这就是梅振衣对曲振声与程玄鹄说的话,假如他没有经历那漫长的三年定坐,也不会了解这些,但今天已经清楚了。他心中还有一些念头没有说出口,只是自己在想——
  道、法、人三位一体是一种超然玄妙的理解方式,形而下之,世俗间还有庸俗的理解方式,来源于门派之争。张三供奉太上老君,李四就供奉灵宝天尊,压张三一头,王二见李四供奉灵宝天尊,他就供奉原始天尊,号称祖师爷更了不起,再压李四一头。到头来谁也扯不清,于是乎三清并列于神坛之上了。
  再具体到当朝,武天后竟然以帝王之命插手这种事情,天下以修缮名义改建的道观可不止齐云观一家。太上老君跑到一旁陪坐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隐晦的排挤与贬斥,谁叫他老人家被李唐追为先祖呢?那就抬出两个并不存在的神灵压太上老君一头。
  太上老君坐哪里可能都无所谓,道祖就是道祖,他不会与“无边玄妙方广世界”以及“灵台开辟造化之功”去争风吃醋。但对于武天后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梅振衣估计这是武氏称帝前最后一步试探了,如果连“道祖”都摆平了的话,那就意味着李家皇室已经彻底摆平了,亲自登上皇位也就是眼前的事了。
  但这些话梅振衣只在心中想没有说出来,只是解说了元始、灵宝的仙家所指,对曲振声道:“齐云观大殿如此改建也好,就立两尊神像列于老君之前,但要对后世传承弟子解说清楚,至于世俗间的误会,修道人心中有数就行了。”
  三天忙完许多事,第四天梅振衣终于进了青漪三山,知焰仙子一袭红裙站在随缘小筑门前等他,就似梅振衣眼中的一缕云霞。
  “怎么只有你,师父与提溜转呢?”梅振衣问道。
  “师父把提溜转带走了,让我们好单独细谈,随我来。”知焰仙子答道。
  知焰在人间徘徊了三年,终于拿回飞云岫时发现它已经是拜神鞭,丹霞峰上回赠梅振衣与他结为道侣,但紧接着就闭关三年历苦海劫,一年后梅振衣入境观法一坐也是三年,直到此刻两人才有机会单独相叙。
  奇妙的是,两人之间似乎自有一种默契,很多话不必言述。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男女之情的成份,但也不仅仅是男女之情。
  当初的随缘小筑仅仅是原菁芜山庄的前厅加两侧厢房,而现在的规模则要大多了,穿过前厅后面也有了院落,其中就有知焰的修行静室。
  静室中什么别的陈设都没有,地上只有两个洁白的吉祥软草垫,他们很自然的面对面坐了下来,就像当初梅振衣破妄而出第一眼看见知焰那样。他们半天没说话,只是看着彼此的眼睛,知焰脸上升起了淡淡的红晕,却没有低头。
  “直至今日你才有了地仙修为,但我看你的形容一直就是仙子,无论修为如何,无论过去未来。这才明白想当初你来到人世间,人们为什么就称你为知焰仙子。”还是梅振衣首先开口说话。
  知焰浅笑道:“就算是真仙也喜听人口出善言,尤其是你这般夸我,我很高兴。”
  梅振衣:“能与仙子携手结缘,我求之不得,已经不能用高兴来形容。听说苦海劫中会经历诸般前世轮回,不知你闭关这三年都经历了什么?”
  知焰以问话的语气答道:“你儿时做过梦吗?梦中还有梦,梦中再有梦,如此往复不止,经历种种轮回所见,若定心一失则不可再回。……破关而出等同梦醒,我就是我,与前世无碍,既已明了则不必再提。”
  梅振衣:“好个既已明了不必再提,你就是今生今世的仙子知焰。”
  知焰:“你也是今生今世的振衣,在敬亭山中定坐三年,脱胎换骨境界俱足,已到苦海岸边,而你历劫的机缘恐怕就在眼前了。”
  梅振衣:“我历劫的机缘?”
  知焰突然说了一句题外话:“这三年,洛阳牡丹坊的白牡丹给你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张果收的,那时我还在闭关,第二封信是玉真公主收的,后来都放在我这里。”
  白牡丹给梅振衣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在梅振衣闭关后不久,为了回一个消息,因为梅振衣曾托她打听波若罗摩花神下界的消息。白牡丹还真打听到了,不是她找到的,而是对方主动来找过她。
  约三年前有一女子自称波若罗摩,路过洛阳找到白牡丹,向她打听一个人,那人是一名居士叫韦昙。白牡丹没有见过韦昙,想留波若罗摩也留不住,只能问她将到哪里去。波若罗摩说自己在人世间没有找到韦昙,想去昆仑仙境寻找。
  第二封信是在近一年前,回信感谢梅振衣送来的那一船美酒,并说酒很好,就用在花魁宴上了,梅公子的情意她心领了,饮此酒就能想到人。但她又说宴是花魁宴,酒为世间风流名士共饮,梅公子又何必寻此遗憾呢?
  看第二封信时梅振衣叹了一声:“梅六发那小子,以我的名义给白牡丹写信,也不知写出什么风流帐,引得白牡丹这样回信!”看完第一封信他又惊讶道:“韦昙居士,我在濠水落欢桥头见过,他当时是一名船夫,可惜后来离开了。”
  等梅振衣看完了这两封信,知焰伸出一只手握住了他的手,轻轻道:“还有第三封信,却是你父亲的口信,白牡丹出事了,从牡丹坊失踪!等消息传到芜州,恰好是你离定境而出的前几天。”
  梅振衣语气一紧:“白牡丹能出什么事?她是洛阳牡丹花神与人无争,又有脱胎换骨修为。”
  知焰用另一只手拍着他的手背道:“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师父知道你一听此消息立刻就会赶往洛阳,而且这一去苦海劫不可免。你闭关三年刚回,家中事得处理明白,所以让我等三天。其实清风去了洛阳刚回来,他见过了白牡丹,那位随先生也去了。”
  梅振衣心中稍安道:“清风见过了白牡丹?那么她没失踪,我明白了,她一定在洛阳南鲁公府后院小园中藏身,那是我当初给她准备的避难之所。”
  白牡丹的事情,还要从梅振衣离定境而出的十天前说起。那一天武天后在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的陪同下游玩西苑,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园中花木枝叶已发但含蕾未开。
  武天后无意中说了一句:“春日晴和,朕游上苑,却不见一朵花发。”唐代皇太后自称朕,由武氏而始。
  武承嗣解释道:“时节未至。”
  武三思凑过来接口道:“我看不是时节未至,而是万事俱备只欠明日一缕春风,天后圣意未决,百花不敢绽放相迎。只要天后下一道恩旨,花神也得听命。”
  这是什么话?表面上听起来是肉麻的马屁,其实也是隐语,他一直想煽动武后早日称帝,借花开时节为由头,暗示武后时机已成熟,就差一道懿旨了。武后听了不动声色,点头微笑道:“是吗?那朕就下一道法旨试试。”
  武后当即命太平公主拟旨一道,书写于黄绫之上,亲自加盖人皇印,挂于苑中向阳高枝。想当年敬亭山封神是高僧智诜传旨,而这一回是武后亲自当场颁旨。法旨上写道——
  “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当天又下旨,招集百官次日同游西苑。第二天散朝后,百官齐聚,只见苑中已百花绽放,竞相在枝头吐艳,而武后所下法旨悬在最高的花枝之上。百官震服,山呼万岁,武后凤颜大悦,传令大开筵席,并封赏百花,起了个名头叫百花宴。
  百花宴上武三思等人排班庆贺,连番献诗,大多都是“花神效命、万蕊含芳”之类的颂词。正在热闹间,内侍来报苑中百花名册,独独牡丹一株未开。武后脸色阴沉,今日借西苑花开震慑文武百官,怎么牡丹就这么不和谐呢?
  群臣也听见了内侍所报,一时都不再言语,原本喜庆的酒筵气氛变得有些尴尬。武后很是下不了台,随即下旨——将牡丹花贬出洛阳。
  牡丹是一种花,也不是哪位官员,怎么个贬法?先将西苑中牡丹花尽数铲除,再下令将洛阳城中的所植尽数移于野外,连私家盆栽在内,一株都不许再留!
  南鲁公梅孝朗在百花宴上暗暗心惊,想起几年前儿子在府中秘密做的一件事。当年梅振衣与他私下商量,借口后院清静小园曾为金仙到访的居所,封园纪念不再让家人进入。空空小园关了门看不出任何异常,但梅孝朗知道其中另有文章。
  梅振衣曾经秘密搜集洛阳城中的各色牡丹花种移植到小园中,但若有人翻墙进园却看不见一株牡丹花,据说那里有仙家法阵掩护。南鲁公心中暗想——难道儿子有未卜先知之能,提前料到今日这一幕,特意在洛阳城暗中保留牡丹花种?
  梅孝朗又联想到这一切发生在儿子从牡丹坊“占花魁”回来之后,难道与牡丹坊中那位白牡丹姑娘有什么牵连?他的涵养功夫很好,心中震惊脸上却没有露出任何异常,回府之后就命人暗中打探白牡丹的近况。
  结果却不用打听,白牡丹真的出事了,在洛阳街头巷尾传的沸沸扬扬。就在武后下旨将牡丹花贬出洛阳的当天晚上,白牡丹的花魁宴停开了。到了第二天,人们发现牡丹坊后面的那艘花船无声无息的沉入了南水,白牡丹应该一直就在上面,但没人见过她下船。
  有人立刻下水打捞营救,却只捞出一些残存的桌案、珠帘,白牡丹不见踪影。要知道,白牡丹不仅是洛阳花魁,也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巨富,一次花魁宴上的金盘打赏就相当于中富家资了。她所积攒的金银珠玉无数,听说都收藏在那艘花坊中。
  南水中找不到白牡丹,连续多日还是有许多人下水打捞,早已不是为了救人,而是寻找白牡丹的财宝。春日水寒不适长时间潜泳,据说已经淹死了十几个人,可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捞上来。
第160回、牡丹园中叙私语,洛阳城外问小青
  于是洛阳城中有了很多传言,有人说白牡丹失踪是因为遇到了劫财劫色的,也有人说白牡丹是带着财宝与情郎私奔了,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在洛阳城外亲眼见到白牡丹坐着一辆马车离去,车上还有一位翩翩贵公子。
  梅孝朗命人暗中调查的结果,传言皆不可信,白牡丹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失踪了。他立刻派人到芜州给儿子送来口信,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觉得有必要告诉梅振衣一声。其时已是大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初春。
  梅孝朗的口信还没送到芜州,仙童清风已经去了洛阳,进入清静小园没有惊动任何人,然而在园中却碰见了先到一步的随先生。清风返回敬亭山后告诉在竹林中守候的钟离权与知焰,白牡丹就在南鲁公府后院藏身,但情况不太妙,他与随先生也没别的办法。
  当年那场花魁宴,清风和随先生也在,各自开口吟诗说了一段谶语。随先生说的是:“如此缘铿消不得,可怜一梦太匆匆。”而清风说的是:“悟来事事都成幻,辛苦人间数百年。”暗指白牡丹修行难成天道,语气却各有不同。
  尽管白牡丹知道面前这两个人身份不寻常,当时震惊事后却很坦然,还对梅振衣讲了一个洛阳街头算命者开口断人会死的故事。梅振衣事后也想明白了,说话的人身份不同,难免视角不同,在金仙眼里世人一生不都是匆匆一梦吗?就算是白牡丹这种人,若修行未成不都是辛苦数百年吗?难道还不活了,难道还不修了?
  世间众生就是这么活的,这两人说话的口吻,尤其是随先生的语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两人也没有白来一场,清风留下了紫石芝,随先生留下了玉骨扇,紫石芝可续命,玉骨扇可遮身,将来白牡丹有难或许能有所帮助,也算是随缘法。
  等白牡丹真出了事,清风和随先生还去看了一眼,回来后清风却说情况不太妙但他们也没办法。难道梅振衣精心准备的那清静小园还无法让白牡丹容身吗?连金仙都这么说,看来事情还真的很不好办。
  知焰向梅振衣转告了事情的经过,最后说道:“清风去了,因为他当初也插了手,师父知道你一定会去的,我陪你一起去洛阳。”
  梅振衣听知焰说要随自己一同去洛阳,并不感到意外,牵着她的手起身道:“我们明天就出发,先去回禀师父。”
  知焰:“师父与提溜转就在山顶,我们去吧。”
  ……
  承枢峰顶,钟离权挥着芭蕉扇道:“你们且去洛阳,芜州一切有我在。”
  提溜转也说:“你们放心的去吧,芜州还有我呢,什么事都会关照的,其实我也很想去洛阳见一见传说中的白牡丹。”
  “什么事都少不了你!”钟离权一扇子把提溜转扇到一旁,又冲二人道:“你们这一去用不了多少时日,有什么事,再回芜州商议吧。”
  梅振衣与知焰下山走了,钟离权看着他们离去的方向长叹一声,提溜转又飘过来问道:“上仙何故叹息?”
  钟离权:“我这个徒儿,资质与悟性都是最好的,行事却不怎么像修仙之人那么清静无为,这一去,免不得又要强为不可为之事。也罢、也罢,这就是他历苦海的缘法,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提溜转好奇道:“我怎么听不明白呢?梅公子想救白牡丹,好几年前就有安排,那是深谋远虑用心良苦。如果说这也叫强为不可为之事,那么随先生与清风留下紫石芝与玉骨扇又怎么说呢?”
  钟离权用扇子朝山下的空谷划了一圈:“你看这满山草木岁岁枯荣,再看这世上众人生死轮回,我有金丹大道,难道能让无缘之人都成仙吗?……随先生与清风那只是随缘,不会也不可能强行逆转生死,可是我那徒儿要做的事,就是尽一切手段救治白牡丹,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提溜转不解的问:“梅公子救白牡丹,也不算错呀?”
  “谁说他错了?谁也不能说他错!”钟离权的神情少见的有些激动,又问提溜转道:“你知道神仙最容易让凡人讨厌的是什么吗?”
  提溜转:“不知道。”
  钟离权:“梅振衣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救白牡丹,哪怕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我这个徒弟的脾气我太了解了。但随先生、清风包括我,都知道白牡丹救不了,不会勉强去做,如果明明白白的告诉梅振衣,是不是很惹人厌?”
  提溜转有点发懵,半天没回过味来,最后只说道:“你告诉梅公子也没用,我只是有点奇怪,那白牡丹只是洛阳名妓,与梅公子也只见过一面,难道真有什么媚术把梅公子给迷住了吗?迷住梅公子没关系,知焰仙子为什么也要跟着去?”
  钟离权让它给逗乐了:“什么媚术能迷住我徒儿?当年他那么小的时候,我点石成金试探,反倒让他给损了一番!至于白牡丹的来历确实有点奇怪,相信振衣回来之后会对我解说清楚的。”
  “梅公子损过你?这一出我没听说过,上仙快给我讲讲。”提溜转又来了精神。
  钟离权与提溜转这一仙一鬼就留在了承枢峰上。第二天梅振衣与知焰离开芜州携手飞天赶往洛阳,在城外落下云头进城直奔南鲁公府。梅府下人见大少爷突然来到,还带着一位仙容绰约的女子,都吓了一跳。
  南鲁公上朝未回,梅刚却是认识知焰的,赶紧将两人迎到了内堂。没有说太多的闲话,梅振衣让他命令所有的下人都退出后院,与知焰一起来到清静小园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3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