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嫡(校对)第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2/464


他点了点头,原本过来就是与傅明华说起这事儿,此时听她一问,便不由道:
“元娘,江洲之局,”他手握成拳,振臂一挥:
“破了!”
傅明华愣了一愣。
江洲的谢氏,是四姓之中传承最为悠久的世族,大有来头,在当地名望地位都很超然。
哪怕就是在四姓之中,阴、祝、崔氏都是隐隐以谢家马首是瞻的。
燕追当日想要先向谢氏下手时,傅明华还颇有些担忧,可是没想到,这样短的时间内,他便将谢家在江洲形成的局破了。
傅明华皱了皱眉,谢家不是这样好对付的,光凭一个‘凌氏余孽’的名头,燕追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办到此事的?
“三郎是怎么办到的?”
她问了一声,燕追心情却好,有意卖关子:“你猜?”
廊外雨声潺潺,碧云为她送来的斗蓬,还没为她披上,燕追便伸手接了过去,亲自抖开为她披在了肩上。
傅明华伸手将带子捉住,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涌入她的脑海:
“雨?”
她仰头去看燕追:
“水?”
旁人还是云里雾里,燕追却已经笑了起来。
“三郎真的是用水?”她也想到了江洲特殊的地形,数面环水。
靠浔阳江,而大大小小的湖流更是不计其数,自来江洲便有‘江南古城,秀在于湖’的说法,可见水秀。
而江洲除了有水清之名,还有水祸之灾。
《史记.河渠书》里,司马迁就曾说过:“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司马迁所说的‘观禹’,指的是《尚书.禹贡》,书中写的是治国之道,为了引起当时当权者的注意,而将书中所著得以推行,故将书托名于大禹。
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分区域,大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而司马迁提过的‘九江’,便属这江洲一带了。
自古以来就是水患频发之地,江南虽富饶丰盛,但总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只是近十几年来,江洲、浔阳一带虽常有水患发生,但相较几十年前,一场水祸死伤数万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
太守王嵩居功至伟,此人有治水之才,自上任以来,洪水年年被治理得当,虽有水祸,死伤却不多,灾难时朝廷发放粮钱,便熬过去了。
傅明华此时细细一想燕追举动,也不由得要称妙。
‘凌氏余孽’只是借口,借此事向谢家下手,若涝灾祸害到了谢家,当初燕追的目的怕是就已经成功了。
“只是,”她抿了抿嘴唇,眼睛却望着自己手上那串金铃,那是燕昭之前留下来的,他被乳母抱走时,昏昏欲睡,非要放在她的手上,让她拿着才肯安心的。
他新得了这样一个把件儿,喜欢得跟什么似的,乳母都不准碰,对她十分信任。
她想到了谢氏,年幼之时的自己,在看着谢氏时,是不是相同的神情?
不知为何,她想到了天丰末年,随谢氏进宫时的情景,当时大雪刚停,阳光照在雪地上,冻得人脚趾都好像要僵硬得失去了知觉似的。
她披着厚厚的貂裘,一步一步跟在谢氏的身后,看她的身影。
“元娘,元娘……”
傅明华恍了恍神,燕追却已经唤了她好几声了。
“怎么了?”
他低下头问,“话说一半就停了。”
她就将头轻轻靠在燕追手臂上,叹了口气:“我只是想起了小时。”
傅明华双手抱着燕追的胳膊,自然能感觉得出来他的动静,兴许是察觉到了燕追欲说话的举动,她将燕追手臂抱得更紧:
“三郎,只是你是意在毁谢家祖籍、藏书,还是意在毁谢家对于江洲的影响力?”
燕追品出她弦外之音:“你有法子?”
“若是之前,倒是一筹莫展。”但是燕追的举动却将僵局破开,打出一片新局面来,“只是我些许想法,你且听听。”
她说了这话,便站直了身体。
第六百六十章
良策
傅明华隐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身侧的男人年纪还轻,处理谢家一事,显示他雷厉风行的性格一面,果敢而冷静,出奇不意却又大胆激进。
可同时,此事也显出燕追性情中冷酷无情的另一面。
她不知姚释等人稍后会如何看待此事,家国大事她不予置评,只是心里却有些担忧燕追。
燕追点了点头,拉了她的手,沿着游廊缓缓往前走:“你说就是,我还没召姚释等人,先来与你说的。”
他提及此事,有些得意,仿佛一个等着邀功的孩子。
傅明华仰头向他微微一笑,将脑海中的想法理了理,才开口道:
“世家治理,在疏不在于堵。”江洲谢家,是不能随意屠杀的,哪怕是能用计伏杀,可难免双手沾满血腥,也容易留下千古骂名,于燕追名声不利,且易激怒江洲读书人。
她担忧燕追乘胜追击,有意谢家杀灭在江洲里,温声开口道:“既然迁不走谢家的人,三郎有没有想过,迁江洲的百姓?”
她一句话,令燕追的脚步顿时便定在了原地。
傅明华走了一步,他不动了,才转过了身来去看他:“三郎?”
“迁江洲的百姓?”
夫妻俩面对着面,燕追皱眉喃喃问了一声,傅明华就点了点头:
“山不来就我,便我去就山就是。”
“迁至哪里?”
他目光闪了闪,语气尚算平静,可是傅明华却了解他的性情为人,他肯这样问,心中必是已经有所想法了。
“迁往剑南道,兴元府。”
傅明华含着笑意,答了一句:“以江洲的人,填兴元府中,君集侯简叔玉当初挖出来的坑!”
“简氏当年在兴元府经营多年,根深蒂固。简叔玉造反之时,先帝仍旧在世,当日平叛的就是三郎你。”她说到此处,又看了燕追一眼,那目光似笑非笑,似是带了软细的勾子,轻轻撩拨进他心里。
他当年靠的就是平简氏之乱,而奠定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兴元府时,燕追杀掳了不少简氏的人,为了斩草除根,当日趁平叛之初,他将兴元府血洗,具体杀了多少人,已经记不清了。
只隐约后来记得,兴元府城门上的血溅了一层又一层,泼水都难以洗净。
正如傅明华所说,简家在兴元府多年,影响极深,哪怕就是西京忠信郡王府凌氏也比之不过,为了铲除简氏余孽,嘉安帝也处决了一批人,连同凤翔府昔日郑王燕简一脉,两府原本人丁极盛,哪怕当年与吐蕃相邻,偶有折损的情况下,当时兴元府在官府户籍上的人数共有二十万余。
可是简叔玉叛乱之后,经历过战事,兴元府如今在籍人数不足八万,这个数目还是大多老弱妇孺的情况下所得出的。
也就是说,兴元府确实缺人。
可是大唐发展至今短短几十年光景,人丁也并不兴盛,大唐建立至今,嘉安帝励精图治之下,也只是在将大唐修补成当初陈朝末年征战连连带来的伤害而已。
“三郎,江南自古以来便远避兵祸,人口众多。”傅明华握了燕追的手,将他手心摊开,以指尖作笔:
“太祖将天下划为十道治理,十道之中,江南道的户籍是最多的。”她低垂着眸眼,认真的解释:“你召度支尚书一问,江洲有多少人,查了便知。”
“但据我所知,江南道中,仅江南东道,便有千万余人。”这个数目,足可见江南的富庶。
燕追缓缓将手掌收紧,把她手圈在掌心里,却没有出声,只是用无声的态度鼓励着她继续说下去。
“江洲之中,谢家权势鼎盛,你此时就是能借灾祸,杀得光谢家的人,可是抹不去江洲人心中谢家的印记。”傅明华叹了口气,轻声的低语:“灭世族,你我都清楚,不在于灭其形,而是要削弱其影响力,否则便是治标而不治本。江洲之中,富饶的土地谢家几乎圈入囊里,江洲的富庶,百姓每年税捐却交不到朝廷手里,身为大唐的江洲百姓,养的却是江洲的谢家人。”
“要改变这样的情况,也不是非要从谢家身上打主意。若是将江洲的百姓,以一半填兴元府。长此以往,谢家即便有田,也是无人耕种的。而兴元府内,多肥沃的土地,缺的只是耕种的人而已。”她顿了片刻,“若是往常,要使百姓背井离乡的迁徙,事情必定难办,可此时不同。”
此时江洲刚经历涝灾,百姓正感惶恐不安之时,燕追若再稍加以仁政,此事势必可成。
重要的是,谢家在江洲当地人心中威望极深,如此一来,便相当于无形中分弱谢家的声势,不费一兵一卒,是利国而利民的好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2/4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