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嫡(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464

  “打得下江山算什么?治得了江山才算行。”太后喘了口气,微微一笑。
  那时的太祖意识到自己手段过激,应该徐徐图之时,已经是晚了。
  科举制开启之初,并没有如太祖想像中的一般,天下名士奔者众,有识之士尽都投奔朝廷,以效其力。
  反倒是各路人手、官员缺乏,不少人寒心当年太祖所为,俱怕遭到屠杀,有志愿者隐入山林,自得其乐,不愿受人驱使,一些世族出身真正有才学之士亦怕皇帝将来卸磨杀驴。
  “前朝之时,宫里宫外,官员品位俱都制定详细,可如今,元娘,如今任职之中,官员不足前陈朝时期一半而已。”太后忍了咳,傅明华替她拿了软枕,垫在她腰后,又取来养身温补的茶,送到太后嘴边,喂她喝一些。
  “这已经是皇上苦心经营多年的结局。”
  太后喝了几口水,闭了闭眼睛。
  先帝当年的急切,图一时痛快,却给朝局留下了极大的弊端,‘无人可用’这四个字初时听来可笑,可细细推敲之下,又实在值得人深思。
  傅明华几乎可以想像得到,当初年轻的嘉安帝尚未登位前,便遇到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他又该怎么解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名士、学子恢复对朝廷的惧怕,进而入仕,为大唐所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所以便有了我母亲嫁入长乐侯府。”崔贵妃亦是被崔家的人,在先帝的笑脸下,被迎入了洛阳魏王府中。
  太后脸上露出笑容来,叹了口气: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正是因为当时的窘境,所以那时代表了江南的四族之一谢氏,才嫁入了长乐侯府。
  她的婚事初时看来只是傅其弦撞了大运,可实则这一嫁,带来的是谢家面对皇帝所愿付出的诚意。
  那时谢氏与傅家结的两姓之好,使得江洲谢家为了朝廷人才而付出了一些努力。
  那一年江南有不少才子前往洛阳应试,解了朝廷当时的燃眉之急。
  
  第四百六十一章
若有
  
  只是这些士子的到来,对于大唐,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之后青河崔家送了当时还不是贵妃的崔氏进入洛阳之中,山东士族才开始渐渐放松了对朝廷的防备与畏惧。
  北方崔氏及南方谢氏对朝廷态度的改变,代表了南北双方四姓与朝廷之前试探性的接触,使得不少人对于局势呈观望的态度。
  江洲谢家、青河崔氏对于天下士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在使当时的先帝在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忧虑又涌上了心来。
  正如先帝所说的那一句话:打得下江山算什么,能治得了江山,坐得稳江山才算是真行。
  “那几年,皇上还年幼,跟在先帝身边,曾亲眼目睹过局势的情况,看过先帝压力重重,兴许是那时,对皇上的影响很深。”年少时的嘉安帝便有壮志,他是先帝第一个儿子,盼了多年才得来的,视若掌珠一般,先帝对他期望很高,亲自带他在身边,手把手教其政事。
  与大臣议事时,也不避他,甚至有意的还会考他对事情的见解。
  那个时期正处于先帝对世族既恨且又无奈不得不妥协的时候,每一次先帝的叹息与担忧,都曾被嘉安帝看在眼里。
  这些对他影响很大,治理大唐多年,内忧外患仍在。
  朝内人才缺失,哪怕有谢、崔两姓的努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祖当年的举动,实在太过急切了。
  太后说到此处,又咳了两声:
  “先帝去后,他登基为帝。”说到此处,太后笑着问傅明华:“元娘,你说说,皇上是怎么样的皇上呢?”
  傅明华秀眉微蹙,没有说话。
  这样的问题,太后问得,她却是答不得的。
  嘉安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有后人来评论功过。
  太后见她不出声,也不以为然,脸色惨败,又咳了两声:“太祖呢?”
  傅明华便道:“太祖开国,为大唐打下不世之基业,自是英明神武。”太祖去世至今,不少书籍及当时旧人,仍对他赞誉有加,他大定天下,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在太祖时期,名将勇士倍出。
  又重视文学,设科举制,功劳难以一一述说。
  太后便又轻声的笑了起来,有气无力的:
  “可是太祖如此英明,为何对于当初皇上与容妃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她又握紧了傅明华的手,含笑道:“那时的郭家,可是功臣,酉阳王妃可是救过我一命,救过皇上一命的。”
  太后说到此处,傅明华浑身紧绷。
  一直以来,皇上与容妃之间,便颇受诟病。
  当初强夺容妃,使容妃进宫之后,十数年如一日的宠。
  甚至容家也因此而飞黄腾达,当初在太祖屠刀之下,侥幸留了根在,而后因为容妃的得宠,逐渐发展为名门旺族。
  太后与傅明华说的话,让她仿佛摸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她身上寒毛直立,颤粟自脚底生起,让她整个人都轻轻的颤抖。
  只是太后却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紧接着又道:“大唐初期,国库空虚,百废待兴,朝中人才缺乏。元娘,你可知道,太祖打江山,原因为何?”太后声音沙哑粗砺,傅明华又拿了水,喂了她两口,她长哼咳了一声,才好了许多。
  这件事情傅明华却是知道的。
  “当初在郦苑中时,曾听中书令杜老相公说过。”傅明华侧头去放水杯,她年纪虽少,但气度芳华,仪态出众,端雅之余却又不失少女的妩媚。
  转头时能看到细白如瓷的侧脸与秀气的唇鼻,下巴的线条柔和,是个秀丽绝伦的佳人。
  她身上有这个年纪的少女所没有的镇定,太后的谈话不会使她欣喜若狂,所说的内容哪怕是惊骇,也不会使她坐立难安。
  太后想起她之前关键时刻果断推自己的那一把,爱怜的又拍了拍她的手。
  长长拽地的裙摆规矩的洒在该在的位置,她的规矩好却又不失聪慧,她就像是一幅钟灵毓秀的画卷,气韵天成。
  “说先帝是为了替皇上攒下一份家业。”只是先帝雄心壮志未成,却身先死。
  等到嘉安帝登位,留给他的还有不少麻烦事。
  “先陈末帝时,宫女足有十万,经历战乱,到了先帝之时,仍有七万之多。皇上登基后,国力贫乏,为了安抚人心,节约开支,曾先后数次放宫女出外嫁人,直到如今,宫中仍有宫女四万。”太后说得累了,将头垂在一旁:“他勤于政事,严于克己,宫中每日两膳食,绝不铺张浪费。”太后闭着眼睛,有气无力的笑了笑:“他年纪还未近五十,头上白发,好似比当初的先帝还多。”做了许多的事,百姓安居乐业,仿佛许多人提起嘉安帝时,依旧只记得他的风流韵事罢了。
  她仍是心疼儿子。
  傅明华知道太后唤自己进来,说这些话必有用意。
  她将太后所说的话强记在心里,看太后脸上掩饰不住的疲倦之意,不由伸手为她拉高了罗衾,一面就温声道:“您也不要说太多话,歇息一阵。”
  太后顺从的闭上眼,微微颔首,有气无力的道:“元娘,你要记得我说的话,回去吧。”
  傅明华点了点头,再看太后,她仿佛实在太累,已经沉沉睡去了。
  温新轻手轻脚的过来,傅明华小心翼翼的起身,与温新以口型示意太后已睡,出了宫殿,温新才松了口气,冲傅明华福了一礼:“今日真是多亏了您将太后扶住。”
  她说着,眼睛便泛红,傅明华则是忍了心中与太后一番谈话后的感受,微笑着道:“那只是我应该做的,若是嬷嬷站在我的位置,也会扶太后一把的。”
  温新拿帕子压了压眼角,应声道:“是,若奴婢站在您身后,也必会将您扶住。”
  她这是在向傅明华表达谢意。
  傅明华微微颔首,与她道别之后出来时,容妃还未归来,殿外只得崔贵妃在了。
  
  第四百六十二章
所思
  
  “宣徽殿派了人来,将追儿唤走了。只是他仍担忧你的身体,让人在椅子上加了厚褥,若有哪里不舒服,记得跟我说。”
  崔贵妃笑着道:“还让人去王府召平日侍候你的余氏了,此时传令的人怕是已出皇宫。”
  傅明华坐了过去,胡椅上确实加了柔软的厚褥,舒坦了许多。
  崔贵妃的脸上已经瞧不出之前的悲愤与怒火,面上带笑,眼神平静得仿佛一汪死水,让傅明华有些担忧:“母亲……”
  “不用担忧我,有话稍后再说。”崔贵妃叹了口气,那头容妃等人阵仗极大的回来。
  窦氏脸上掩饰不住的得色,容妃睨了崔贵妃一眼,翘了翘嘴角,也坐了下来。
  太后虽然身体抱恙不能出来,但她的位置仍是留了出来。
  命妇们依次进来,岐王妃等人也大约听说了之前紫兰殿请了太医,嘉安帝也匆忙来过,只是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此时也只得忍了心中疑惑,分坐两侧。
  一顿宴众人心中各有思量。
  直到傍晚,崔贵妃让人去问候了一番太后,得知太后无恙,已经睡下了,才与傅明华离开了紫兰殿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4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