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嫡(校对)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64

  这个弟弟与她相差四岁,祝氏生他时年纪不小,险些没醒过来一尸两命,得了这个儿子之后伤了身体,便再也没有身孕。
  祝氏那时身体大伤。对这个险些以命换来的儿子疼得如同眼珠子似的,连带着谢家人都宠他,谢氏与他感情更是极深,未出嫁前对这个弟弟是百般维护的。
  如今听到谢利贞要前往洛阳。谢氏自然激动万分,连带着当日崔贵妃要求她帮忙‘排忧解难’而生的心病都一下子不药而愈。
  此时听到傅明华说起谢利贞,谢氏露出笑容点了点头:“是的,你舅舅快则两三日,迟则四五日。必定会到洛阳的。”
  她拿着手中的信,看了又看:“你舅舅也是见过你一面的,他今年二十三了,听说已经当爹……”
  谢氏说着说着,语气便有些低沉,眼中已经有些水气:“都多少年没见了,恐怕大变样了。”她自顾自的念着,倒将她面前的傅明华也忘了。
  她想不起傅明华来,傅明华也不难受,她开始琢磨着谢利贞的来意。
  谢家能使嫡出的儿子前往京城。恐怕不止是为了给谢氏送礼这么简单的。
  她努力回想梦中的情景,只隐约记得舅舅与出身淮南阴家的舅母阴氏来到洛阳,并带来了两个孩子,兴许是觉得舅舅与舅母以及他们领来的两个孩子对于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影响,梦里的‘傅明华’下意识的没怎么记这事儿,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只记得那一年舅舅的到来,带来了大批珠宝首饰、皮毛与药材等珍贵东西之外,还给她带来了不少新奇好玩又极为难得的东西。
  傅明华从谢氏院中出来,还在皱眉苦思。
  谢利贞的到来,说不定并不是偶然。值得让傅明华注意的,是她的这个三舅母阴氏。
  梦中的情景看来,她是个精明而又高傲,不太容易让人亲近的性格。
  大唐立国之后。朝廷并未发布诰令管制武器。
  也就是说百姓也可铸造兵器,只是对兵器与马蹄之上印刻的图案不允使用禁卫军和各府卫的图案,盔甲则不能有龙、凤等图案。权贵豢养的私兵、平民等则不允穿紫绯色的衣裳之外,便并无过多禁令。
  正是因为这条规定,所以大唐不少势力都喜招揽门客以及训养私兵。
  而其中偏居淮南的阴氏颇有来历。阴家是个古老的姓氏,足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曾有古籍记载,阴氏乃是周天子后裔管仲的后人,直到其第七代孙前往楚国做了阴大夫,才改阴氏。
  阴氏祖居南阳,数百年的时间,在那里繁衍壮大,显赫一时。
  直到陈朝中期,朝廷开始打压阴氏,将阴氏打压得险些灭了族群传承。
  为了躲避灭族之灾,阴氏迁居淮南一角,隐忍过日子。
  直到陈朝后期,皇帝昏庸,政权腐败,阴氏趁机崛起,不过一百多年功夫而已,这个昔日险些被朝廷灭了根的阴氏一旦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自然便又开始在淮南扎根发育。
  之所以阴氏再度崛起之后能与谢、崔、祝三家相提并论,是因为阴氏干的营生,则是与朝廷息息相关的。
  阴家擅长铸造武器、盔甲,自前朝时便名动天下,出自淮南阴氏的兵器、盔甲等每年朝廷都会大量购买的。
  可以说阴家虽然后来居上,但却富可敌国,底蕴来历,样样不比几家差到哪儿去。
  出身于这样的家族的阴氏是阴家嫡系嫡女,自然是有傲气的资本的。
  四姓之间彼此联姻,同气连枝,谢利贞娶阴氏女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可是他们来洛阳干什么?
  傅明华想了半天,脑海中将关系利害一一梳理一遍,却始终察觉不到有什么古怪的地方的。
  她从傅仪琴归来之后动了歪心思开始梳理,结合梦中的情景,再到无意中发现傅侯爷与容妃结盟,使崔贵妃陷入困境想了又想。
  甚至包括崔贵妃可能将这种不利于她的情况交给谢氏处理,傅明华都想到了,她甚至隐约能猜到梦中的谢氏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而死,却唯独猜不到谢利贞夫妇是来干什么的。
  她皱着眉,梦中好像谢利贞夫妇的到来像是没对‘她’有什么影响,莫非真是自己多疑,还是有什么地方自己漏掉,或是不知道的?
  “大娘子喝碗羹汤暖暖身。”
  
  第三十七章
腊祭
  
  碧箩看傅明华皱眉沉思,神情镇静,不由端了一蛊烧成南瓜形的净白细瓷上来,那盖子也仿着烧成了南瓜蒂儿的样式,她抓着盖子一揭开,香味儿便扑鼻而来,热气将傅明华一熏,便将她熏回了神。
  这南瓜瓷蛊摆在荷叶形的盘子上,这些出自江西御窖的物件儿样样精美,江西御窖烧制的东西大部份供了宫中,普通人是买都买不到的。
  但是这旁人看来稀罕的东西,谢家每年都会送不少前来,傅明华就是一天摔几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摔不完的。
  那羹汤以小米煲足了火候,里面药材与食物的味道完美的融合,每一口都是鲜香无比,调养着傅明华的身体。
  她暂且不想心里的事儿,反正此时也没个头绪。
  直到晚上就寝之前,傅明华再次将自己目前所知的情况在脑海中分列安排,一旁值夜的碧云正铺着被子,看她靠在床边,拿了本书心不在焉的,不由打了个哈欠:“夜深了,娘子还不睡?”
  傅明华摇了摇头,她总觉得自己要摸到边儿了,可是却偏偏又一时间想不起来。
  “还是早些歇息,别伤了眼,倒补不回来。”碧云的话在她耳边响起,却没被傅明华听进耳中。
  她想到阴氏,如今朝廷虽然不管制兵器,但是阴家势力太大,朝廷莫非就不忌惮?她又想起曾经的阴家,那时的阴家还并不是偏居淮南一角而已,而是居于南阳之中,直到后期被朝廷打压,子孙死的死,走的走,诺大一个家族被迫迁居于淮南才算是消停。
  仔细回想起来,这阴家便如同冬日枯死的野草,只要留了根还在,随着朝代更迭交替。旧朝一倒,阴家趁机崛起,以大量武器、盔甲资助朝廷,所以每当新朝建立之时。总是阴家名声权势达到极点的时候,一旦到了朝代中间,阴氏太过显赫,再次遭到打压,周而复始。
  阴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就如当初前陈朝杨氏,逐鹿天下之时靠阴家大力支助,开国皇帝孝宣帝当权之时,阴氏权势达到巅峰,可惜好景不长,直到前陈孝烈帝时,遭到孝烈帝打压,直至陈朝后期,朝廷腐败,天子政权旁落。对于世族无力管束,阴氏才得以苟延残喘。
  陈朝末期,阴氏休养生息,直到助先帝崛起,阴氏助先帝一臂之力,才在大唐初立之后,阴氏一脉再现辉煌。
  仔细回想起来,从阴氏的起源、发达到没落,阴氏经历过数次劫难却不死,但是阴氏族人对于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肯定万分厌倦。
  傅明华想起了嫁进傅家的谢氏,那时都当谢家愿意将女儿嫁入傅家,定是因为看中傅家世袭罔替。
  可是傅明华心里清楚得很,谢家子弟只是不入仕。不愿涉足这泥潭。
  对于看过朝代更迭,许多世家分崩离析的情景,在许多人眼中恐怕会富贵百年的傅家并不见得能被谢氏看在眼中。
  毕竟谢氏的起源远比如今的傅家要丰厚得多,更何况婚后谢氏对于傅其弦的鄙夷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她不愿在傅其弦面前伏低作小,看不起他,傅其弦在谢氏眼中。恐怕连粒尘埃也不如的。
  但就是这样的情况,高傲的谢氏却甘愿嫁给傅其弦,并为他生育儿女。
  傅明华握紧了手里的书本,嘴角逐渐勾起。
  谢家隐藏得可真够深的。
  阴氏一脉与其余三家同气连枝,阴氏的衰败也从侧面证明了四家的情景。
  若是将阴氏的起落比喻为气运的好坏,恐怕四家动作频频,就是因为气运衰败,也就是说,阴家恐怕又要陷入新的一轮遭到皇帝打压的日子。
  盛极必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先帝刚薨世没有几年,若此时动阴家,便如卸磨杀驴。
  天丰帝此时按兵不动,不是为了给阴氏喘息之机,更有可能是将阴氏当成猪养,待到百年以后,由燕氏后人再将阴氏打压一番。
  已经在陈朝吃过亏的阴氏,必定不甘于被皇族如此算计。
  天下乌鸦一般黑,皇族若是迟早会对世家动手,那么世家便必定会想法子自保的。
  所以很少将女儿外嫁的谢家,将谢氏嫁入长乐侯府,将崔贵妃送进皇城。
  傅明华将手里的书本一扔,撩了自己一把养得水滑的头发,躺了下去。
  碧云不知她心里所想,将她扔到一旁的书捡了起来,又为她掖了掖被子,撩起的幔子被放了下来,床榻顶上垂下来的一层小小珠坠因为碧云刚刚垂幔子的动作轻轻晃荡。
  自己猜想的正不正确,只要谢利贞一来,便会知道。
  只是谢利贞没来之前,腊月十三正是皇上领百官祭宗庙的日子。
  提前三天傅侯爷便已经焚香沐浴,并在十三日当天,由皇上亲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林李大人拟旨,废除谥号,追先帝为高祖,并改年号天丰为嘉安,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先帝定国之时立年号‘永昌’,永昌四年时,经由朝臣复议,认为此年号并不吉利,昌字有二日之意,于国家意义象征不妥,因此后改年号为‘建元’。
  直到高祖驾崩,当今天子依旧延用‘建元’的年号,直到建元十一年,改年号为‘天丰’,而后如今再改为‘嘉安’。
  只是这个改年号的重大消息,在使得许多人激动的时候,谢氏却满脸的阴沉。
  “娘娘召我带元娘再进宫一次?”
  她已经‘病’了好些天了,上回崔贵妃的话还让她心乱如麻的,此时离上回进宫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崔贵妃又让人秘密向她传话,让她带傅明华进宫一趟。
  前来传话的丫头长得十分不起眼,不知为何竟与傅府之中外院大厨房里一个管事相识,由他带领进入傅府的。
  “是的,娘娘听说少夫人病了,十分担忧,只是娘娘位于深宫,出入不便。”
  这丫头将崔贵妃的话一回复完,谢氏便沉默了下去。
  她的‘病’是怎么回事,崔贵妃恐怕是再清楚不过了,莫非,她是在借此事,催自己快将替她‘想出法子’?
  第三十八章
念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