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913

  接下来地方馁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抚,就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说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政府牵头之下,只要处置得当,找准目标,给予一个恰当的定位,致富乡里不是梦想。
  这些听着似乎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扶贫。
  李逵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听都听会了。
  他闭着眼睛就能把一个大宋的贫困县在几年内治理成为大宋的百强县,跟玩似的轻松。至于说治理国家,看当什么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说白了,他就是缺少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
  武职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
  “《易》呢?”
  苏轼觉得李逵再不济,也该学过这本书吧?毕竟学史为了施政,学《易》为的是趋吉避祸,顺应法度。这可要比史学要简单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要提早学,比如说《易》,因为这些学问会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时时得到感悟。循序渐进是重要,但囫囵吞枣并非毫无好处。
  史学难就难在了祭祀战争施政谋略……等等问题都一股脑的放在了历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磨不透。
  《易》?
  天道的感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悟出些道理来。属于看似没用,却能经常给人惊喜的学问。
  李逵有点傻眼不已,心说:师祖,您老不能用自己读书的标准要求我吧?太打击人了。易经之中他倒是知道几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主要是这本书都起来晦涩不堪,光看书没人在边上讲,连文辞都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这需要人生的阅历积累,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但他哪里敢说出来?
  苏轼觉得询问的方式有点不对劲,于是蹙眉道:“可曾学经?”
  儒学之中经学地位最高,是拉开普通学生和学霸区别的重要领域,顶级学霸文宗级别的儒生以注经为一生荣耀,青史传名,比如说汉朝的郑玄。当然,《易》也是经的范畴之中,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包括《春秋》、《诗》、《书》。很可惜,李逵傻眼道:“未曾。”
  《诗》,也就是《诗经》,李逵是背过大半,但要是让他深入说出道理来?杀了他吧,他觉得《诗》不简单,可不简单在哪里?他哪里知道。
  苏轼心头隐隐失落,问:“可曾学传?”
  传是儒学中仅次于经学的文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是春秋的延续。
  李逵肩膀耷拉了下来,低声道:“未曾。”
  苏轼有点着急了:“《尔雅》呢?”
  《尔雅》是儒学之中最为粗浅的学问,地位最次,属于训诂。是《尚书》之中文字的解释。但《尔雅》肯定不是蒙学的内容,要命的是,李逵也没有学过。
  李逵茫然摇头。
  良久,见苏轼沉默不已,李逵陪着万分小心,偷偷抬起眼皮打量了一眼表情僵硬的苏轼,小声道:“师祖,小子学过《论语》,这书我熟。”
  李逵心说,自己也就是能靠着《论语》撑门面了。他觉得没毛病,《论语》深着呢?北宋名臣赵普就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书肯定不简单。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被儒生称为‘记’,是记录圣人之言的书。地位仅仅比《尔雅》稍微高一点而已。四部书之中《礼记》是君子规范,《孟子》为雄文辨证之学,而《孝经》和《论语》看似很重要,却不过是蒙学教材,让苏轼这么大学问的人,考校李逵蒙学基础?
  可问题是,苏轼也是要脸的人啊!
  苏门学子从来都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学识渊博,却不随波逐流。正如他诗中所说的那样,都是属于【胸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虽性格不羁,却都是才学出众之人,啥时候苏门掌门人的苏轼,考校门下子弟学问,只能在蒙学之中小心翼翼的挑拣?
  他丢不起这个人呐!
  而一脸羞愧的李逵像极了学堂里的学渣,小心翼翼的面对师祖的询问,头皮发麻的小心应答。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在沂水县的李云,那种时时刻刻能给带给他智商上优越感和心情上愉悦享受的小学渣,是那么的贴心又可人。
第116章
从平庸到惊艳
  “平生有什么志向?”
  
苏轼是个厚道人,有的人会感觉到他很刻薄,比如说司马光。那是因为苏轼厌恶对方,认为对方冥顽不灵,才会用言语来刻意的奚落丑化对方。
  
但李逵不一样,他是周元的学生。
  
不说是千里迢迢,颖州距离沂水县三四百里地总该有吧?
  
李逵眼巴巴的带着厚礼来拜访自己,虽有求人办事的嫌疑,但苏轼也做不出故意奚落李逵。学问是问不下去了,但也不能拿了人家的数千贯厚礼,最后还把人气个半死吧?
  
这样对李逵,恐怕连子弟周元知道了真相都会有意见。
  
虽没有做出让人难堪的举动,但苏轼还是对李逵失望至极,已经失去了提点李逵学问的意思。并不是任何一种询问志向,都是前辈对后辈的爱护。有时候是不耐烦,说明谈话已经快结束了。
  
苏轼已经对李逵失望至极,苏门学子,哪个不是才学惊艳之辈。不说别人,就说苏轼大弟子黄庭坚,六岁能诗,八岁能文,十多岁已经熟读经史,博闻广记,成为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二徒弟秦观……就算是不入流的周元,十几岁的时候文章也颇有可取之处。
  
就在前几年,他和四个弟子在集贤馆编史,各个都是学士,才有了一门四学士的美誉。要问大宋什么衙门对学问要求最高,自然是集贤馆。非饱学之士不能善任之所在。
  
可是轮到李逵了,这位竟然敢腆着脸对苏轼说:其他都没学过,就《论语》学的好。您老要考校学问的话,就问《论语》的内容。
  
这可是蒙学啊!你都十几岁了,难道这么多年都在玩闹吗?
  
反正苏轼是说什么也提不起劲头继续和李逵磨叽下去了。
  
想要草草的结束这场让他万分后悔的考校。用志向来询问,然后看在李逵礼数周全的份上,勉励几句就结了。
  
因为很简单一种交谈就是:
  
“贤侄有何志向!”诸如此类的问话。
  
回答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
  
“当大将军,为国家开疆拓土!”
  
“想要成为侠义之士,保境安民。”
  
“做一个好官,给百姓当家作主。”
  
“为帝王家分忧。”——(当太监不算)
  
……
  
反正任何一种回答都可以是这样结束——贤侄志向远大,要恪守本心。然后结束语就是——去玩吧!
  
没错,苏轼正是有此打算,结束这场让他快要忍不住怒火冲天的谈话。他甚至有种不好的预感,李逵很可能成为苏门之耻。但李逵是周元的弟子,他没有权力将李逵逐出苏门。可惜,他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李逵,他的志向……一开始想要吃好喝好,然后要住大房子,揍灵智上人,发财等等。
  
这都不是啥大志向,至少在标榜君子和仁德的时代里,都是所不出口的不入流想法。甚至连志向都算不上。
  
李逵觉得苏轼的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干脆就不说了,很咸鱼道:“都行吧!”
  
“都行?”
  
苏轼脑仁有点发胀,这算是什么志向?这小子总不至于没有远大志向吧?
  
还真让苏轼给猜着了,至少对李逵来说,确实如此。志向这玩意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奢华的宝石,看得到,却不能摸的东西。因为摸坏了赔不起。但要说一点没有,也不现实。人总是要生存的,吃饭睡觉的地方总该有吧?
  
口袋里有俩糟钱的时候,总想着腐败一下,寻欢作乐吧?
  
吃喝不愁,还有闲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点权力,凸显一子存在感?
  
这说是志向,更贴切的说是贪欲。至于让他有奉献精神,没穿越之前,他没精力去琢磨这些。穿越之后,他觉得封建王朝的奉献精神很扯淡,任何好处都是皇帝的,背锅让自己来,傻子才干。
  
于是,李逵就变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或许这些他还没有感觉到,因为对他来说,他任何一种努力都是朝着胸无大志而去的。
  
文人的身份?
  
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
  
有钱?
  
谁也不愿意受穷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