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913

  
穷到了家里的牛生病了,苏轼都要着急忙慌的团团转。
  
穷到了连他这个文坛巨擘都要下地种菜,贴补家用。
  
穷到了吃肉变成了一种幸福。
  
这段时期虽然困苦,但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中感触最深刻的经历。
  
李逵继续道:“只是上元节前,新来的知州章惇章相公对老师百般刁难之后,老师颇感身心疲倦,无力施政为民。”
  
苏轼听着很不是滋味,似乎和他有关系的人都倒霉了。
  
而且倒霉的原因都是被他害的。
  
周元和章惇有什么仇?俩人之前连认识都不认识,可是正因为周元是自己的弟子,才让他章惇记恨了起来。
  
至于章惇?
  
苏轼听到这个人的名字还真有点心虚,章惇的为人其实不错,有任侠之风,才能卓绝,同时也嫉恶如仇。当年乌台诗案,苏家都以为要满门抄斩的时候,章惇站出来说了公道话。
  
当时在天牢里一心等死的苏轼懵了,因为满朝文武就只有章惇一个人站出来了。
  
要知道当时御史台给苏轼定下的罪名是诋毁朝政,诋毁官家,诋毁变法……数不清的罪名,直接指向的只有两个人,王安石和神宗皇帝。而章惇当时的身份是参知政事,是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毕竟还牵扯到了官家,要是换个小心眼的人,误会章惇背后插刀子,章惇也要跟着苏轼一起完蛋。可以说,当时的章惇为了给苏轼说一句公道话,赌上的是章家的身家性命。
  
好在王安石虽为变法不惜背负名声被毁的风险,但也不是为了变法不惜做下冤假错案的人。作为宰相,他容人的气度还是有的。尤其是苏轼,他也知道苏轼是个图嘴上快活的人。
  
章惇的话直接让王安石做出了决断,用太祖的祖训应对御史台的冲击:“有宋一朝,不杀文臣谏官。”之后的神宗才消解了怒气,将苏轼释放,但高官厚禄没有,且一撸到底打发去了黄州当团练使,让他这位文坛大将去训练民间乡勇。
  
说白了,对苏家来说,章惇的情谊一辈子还不清。
  
按理说,有这层关系,章苏两家关系会更加亲近才对。毕竟章惇和苏轼是同年,又是多年的挚友。但是他们之间却越走越远。变法失败之后,苏轼幸运的获得了特赦。等到司马光入朝为相,他一度成为小皇帝的老师。这之后,章惇作为维新派就开始倒霉了。在章惇倒霉的时候,苏轼却并没有站出来为章惇说话。这让性格耿直的章惇记恨上了苏轼。
  
当然,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自然不会因此被彻底抹杀掉。只要苏轼说明原因,章惇应该能原谅苏轼。
  
但是自始自终,章惇都没有听到苏轼的一句解释。他愤怒的品尝到了背叛的滋味,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背叛他,这让性格暴躁的章惇更加怨恨苏轼。
  
周元被章惇在沂州刁难,完全是替苏轼受过。
  
苏轼有点憋屈,他发现自己和李逵根本就没法聊天,再聊下去,恐怕要为自己的灵魂忏悔了。本来就对章惇有愧,于是尴尬着笑道:“人杰,你的字取的好,看来你老师周维希对你的期望很大,不如让老夫考校……”
  
苏轼完全是好心,他打算补偿周元这个倒霉弟子。考校一下李逵的学问,然后带在身边好好的调教一番,也算是补偿了周元这对倒霉师徒。
  
怕什么来什么,李逵深怕苏轼火力全开之下,自己羞愧到无颜苟活,只能跳湖一条道可选。当即提醒道:“师祖,我这字是章相公起的……”
  
苏轼傻傻看着李逵,他好不容易绕过了章惇这个心魔,没想到李逵还能在这里等着他。说不上生气,但是谈性顿时全无,甚至也断了考校李逵的学问了,太败兴了。
  
不过李逵必须要自辩,虽说苏轼和章惇之间的误会和他没有关系,尤其是此间有苏轼的理亏之处。但章惇毕竟是敌对阵营,他要是因为章惇看重他给他取了字,也是背叛啊!为了澄清,必须要将取字的因果说明白了。他将当日临沂城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苏轼彻底傻眼,他似乎有种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感觉。
  
恰好这时候,苏过扛着锄头,挑着箩筐从家里出门,李逵急忙对苏过行礼后,问:“小师叔,这是要下地?”
  
苏过笑道:“去摘些新鲜的菜蔬。”
  
李逵自告奋勇道:“小师叔,我帮你。”
  
苏过觉得李逵有点像是富贵人家的孩子,稀奇的很,对摘菜也感兴趣。他哪里知道李逵和苏轼的聊天已经进入了非常奇妙的时刻,俩人都感到了尴尬无比。
  
李逵正好趁机脱身。
  
他帮忙扛着锄头下了菜地,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惹得苏过有点好笑。
  
冬日里的菜少见,好在颖州不算太冷,还有一些时令的蔬菜。菠菜,菘菜和小油菜都是这个季节最常见的蔬菜。
  
拐过一片林子,李逵就看到一片菜地,郁郁葱葱的蔬菜在田间愈发的可爱。对于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和菘菜的李逵来说,小油菜的鲜绿让他痴迷。
  
好不容易吞下一口唾沫,因为周围没有人家,也不知道谁家的菜地,李逵好奇道:“不知这菜地是何人所种,为何不让人摘好了送来?”
  
苏过当长辈的经验并不多,他才二十岁。尤其是以师叔的名分,自然要装出师叔的样子来。但是种地这项技能,苏过其实并不想多说,在黄州的时候,苏过也是十多岁的半大小子了,跟着父亲屁股后头收拾菜园子。时间久了,他就喜欢上了种菜。说不上喜欢和不喜欢,年轻人还无法坦然面对这种爱好。毕竟士大夫们都不这么干。
  
种菜还有一个原因,家里一直没什么钱,种菜既可以自己吃,没钱的时候可以贴补家用,一举两得。
  
李逵问起,苏过觉得自己要有一个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在师侄面前露怯了,还要理由高端,这才沉声道:“君子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菜都是我亲自种下的,虽然辛苦,却亦有收获。且种菜可以学习农人的谋生手段,乃实践之学。”
  
苏过说完,还偷偷的瞥了一眼李逵,心虚不已。
  
他才二十岁,去年的省试落榜,让他沉寂了一段时间。但要说成长,也有,他成功积累了科举失败的经验。但真要说人生阅历有多少,还很难说。说了一大堆道理,可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只有苏过自己知道——因为穷。
第114章
吓唬人
  李逵听完肃然起敬道:“耕读传家,既学圣人之道,又学谋生之本,佐证才能务实,务实亦能求真,此乃大道至简之法也!”
  
苏过是个年轻人,也是一个老成的有点过头的年轻人。
  
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年幼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被下到了大牢之中。性格豪爽,却不失跳脱的苏轼在大难来临之前,说不上多豁达,反而慌乱失了分寸,这场变故让他几度想要轻身。
  
过长江的时候,想跳江。
  
在牢狱之中的时候,想上吊。
  
好在都没死成。
  
苏轼被下狱之后,他之前的亲朋好友大部分选择了远离他,甚至有人翻脸不认人,偷偷向御史台揭发苏轼,从而自保。
  
家庭突遭变故,之后的几年之中更是遭遇了一个文人最大的困难,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地步。这让年幼的苏过很小时候就接触到了人情人暖,也感悟到了生活的不易。可以说,苏门子弟之中,他虽然年纪最小,但可能是心智最为成熟的子弟。
  
正因为心智成熟,他听到李逵的回答之后,顿时内心涌起万丈波澜,心中暗道:“好有远见的师侄,耕读传家自己也是刚刚悟到,还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想到李逵已经能够将其总结成道理,得到一套似乎可行的理论。”
  
“师侄之才让过肃然,遥想去年省试失败之后种种,哀于时运不济,舍本逐末。如今想来,羞愧不已。看来过不是时运不济,而是才学不足。听师侄之言,如洪钟大吕,幡然警醒,过谢过师侄指点。”苏过对李逵作揖道,这是读书人对于真理追求的慎重。如果他认为李逵说的不值一哂,根本就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李逵还礼道:“小师叔切莫如此。小子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不算是我的感悟。至于才学一途,小师叔多年受师祖教导,自然高深。省试折戟,非小师叔才学不足,而是所作诗文不合主考官的心意罢了。要是换一个主考官,必然高高中了。”
  苏过可不敢自满,更不相信李逵的‘吹捧’,反而笃定的以为自己的才能距离做官还很早,决定潜下心来苦读。
  
“师侄莫要劝我,过才疏学浅,不敢窃朝廷抡才之选。”
  
李逵虽说不清楚苏过的学业水平到底在什么层次,但想来,应该要比他高很多吧?这也太谦逊了一点了吧?
  
好在苏过没有考校李逵学业的打算。
  
要不然,他就会发现,李逵总结道理起来一套又一套,可要说真才实学,也就比寻常的学子强不了多少。他连九经都没有学完,是没有资格谈论省试和殿试,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远了一些。而他从苏过的口中听出来,科举失败对他的打击并不算太大,反而是一种激励。
  
毕竟,苏过自认为也不会比欧阳修强吧?
  
人家也落榜过,凭什么他就不能落榜?
  
摘的菜差不多了,苏过冷不丁的好奇问李逵:“不知师侄家中做何营生?”
  
不仅仅是他好奇,连苏轼都好奇,就是猜不出来李逵的家中情况。说他是文臣世家吧?给大宋文臣脸上抹黑呢?几百年都不可能出的极品,怎么可能有幸出现在了苏门?
  
说他是商人世家吧?
  
周元总不至于为了能够在沂水做稳当他的县太爷,违心的收个商人子弟做学生。
  
乡绅?
  
恐怕也和李逵没多大关系。李逵身上那独特的匪徒气质,和乡绅根本就不搭。同样是练武,乡绅子弟练武,总会给人一种侠义爆棚的感觉,平日里开口闭口就是保境安民。就李逵那张脸,哪里能看出来侠义的踪迹?
  
反倒是将门可能性大增。可将门子弟读书的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识字研读兵书,附庸风雅的倒是有,少见。
  
李逵的来历已经困扰了苏过一天了,他要是一直装着不想知道,恐怕也难受。再说了,李逵既然是师兄的弟子,自然也是苏门的弟子,算是自家人,问清楚些,也没什么。
  
可这个问题却把李逵问住了,实话实说,恐怕没人信。因为他正当的职业是猎户,这是在沂水县有记录,算是正当职业。如果沂水县再次出现老虎之类的猛兽害人,他的身份是在征召之列。可问题是,他说出来小师叔能信?说是农户,他这样子反倒是更像是乡间的恶霸……纠结之下,李逵的目光在地上扫视了一阵,随后从泥里摸了两块石头,咻咻两声,石头飞入草丛之中不见了踪迹。
  
苏过有点发懵,自己不过是问李逵家里的营生,他仍石头干什么?
  
很快他就明白了李逵的用意,从荒草之中李逵提溜着两只肥硕的兔子,兔子脑袋上血肉模糊,还没死透,蹬着腿呢?
  
苏过往后躲了躲,却听见李逵阳光灿烂道:“我是猎户,沂水县最好的猎户。”
  
苏过信了李逵的话,同时又更加的迷惑起来。
  
为何师兄周元会收猎户为弟子?
  
这操作,在苏门之中绝无仅有啊!
  
脸上却悲切道:“李逵,春日万物复苏,正是动物繁衍时节,如此滥杀,好吗?”
  
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痛,要是换个人敢质疑李逵,他自然瞪眼过去,瓮声瓮气回一句:“你吃不吃?吃,就别多嘴。信不信我揍你!”可苏过不是一般人,按辈分他是小师叔,按身份他是苏轼的小儿子,要是训孙子似的训苏过,恐怕这趟要白来了。
  
可要是顺着苏过的问题说下去,就要说到学问之中,关于仁的描述,还可能会牵扯到《礼记》,君子之道,想想就头痛。
  
李逵只好解释道:“师叔有所不知,这兔子最是无聊,不管任何季节,只要食物充足,每个月能生养一窝幼兔,一个月就能成年,三四个月就能繁衍。一窝兔子多的话能养十多只,但母兔只选四五只养育。兔子看着挺可爱,它们除了吃喝拉撒,就知道造小兔子,很是无趣。”
  
苏过这才相信了李逵的话,是一名成功的职业猎人。因为,兔子的学问,他就不懂。没想到可爱的兔子是如此不知廉耻的生物,苏过就此断了爱心泛滥的念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