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913

  数量很多,都堆满了一间房。
  但李逵对此还不太满意,懊恼道:“这是县里能够做出最好的黑罐了,看着还略显粗糙,也是无奈之举。只能配上一个木头匣子装门面,但愿能让人入眼吧?”
  刘葆晟跟了一路,他之前还以为李逵这样的山里小子,对于经营之道恐怕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有人好好扶持。没想到李逵不仅给雪花盐准备了装盐的罐子,每一个罐子都准备了木匣子。
  韩大虎也有生意,也深知做生意要提高货物的价值,在质量上无法提高的前提下,只能用包装来抬高货物的价值。他拿着黑罐,在手里掂量了几下,心中顿时有了计较:“贤弟,两斤份的罐子?”
  “没错。”
  韩大虎叹气道:“咱们这里的瓷土不成,釉倒是看着挺纯正,工匠的手艺还行,只是不知道一个月能交付多少数量的罐子。少了可不成。”
  雪花盐,就算是定价突破天际去,最多就是十贯一斤,还不见得能卖得出去。想要靠着雪花盐发大财,注定只能跑量。
  市场反馈好,才能扩大售卖的数量。现在光有盐还不成,需要打响名气,打开知名度。短期之内黑瓷罐的需求不大,可一旦销量起来了,包装就需要跟上。
  总不能十贯钱一斤的盐,用筐担着卖吧?
  真要是这样。
  谁还愿意当这冤大头?
  “窑场本月供货五百个,下个月就能达到三千。但继续增加产量确实有难度,熟练的工匠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加上如果产量增加,窑场规模也要扩建,咱们也没有道理借钱给窑厂这么做吧?”李逵也是没办法,他总不能去禹州等地寻找工匠,或者让禹州等地的窑场来烧造盐罐吧?
  韩大虎盯着盐罐和木匣子,琢磨着如何才能让高贵的雪花盐拥有市场足够的认可度。
  没有认可度,盐再好也是白搭。
  议事在祠堂里是非常正常的事,李庄也没有个清净地方,就这里最清净。李逵命人将装好的雪花盐准备好送来几个之后,就开始和韩大虎商量起来。
  韩大虎:“在大名府办个宴会,宴请各方名流,然后……”
  “中间放一个盐罐,你觉得被宴请的人会有什么想法?”韩大虎还没全盘托出他的想法,就被李逵抢白道:“名流仰慕名妓,总不能让他们对盐也表现出这样的热情吧?这不现实。”
  “要不就送人。”韩大虎建议道:“我们把包装好的盐都准备妥当,一家家送去,我岳父有不少同僚,都能吃得起雪花盐。只要吃得好,就能打开销路。”
  “不妥,君子远庖厨,男主不入厨房。再精贵的盐,也就是在厨房用着,怎么可能让他们感觉到这盐好?要是感觉不到盐的好处,送出去的盐,也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场空。”
  李逵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妥当:“免费的赠品,没人会觉得珍贵。更何况盐太寻常了,本来就很寻常的货物想要卖上高价,就不能从品质上入手。品质只能确定雪花盐定价的底线,但不能抬高雪花盐的售价。”
  “唉……”这下子,连韩大虎也没辙了。
  李逵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句句在理。正因为句句在理,才让他发现事情的难办。当初第一眼见到雪花盐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激动荡然无存,如今他明知道雪花盐很好,却不能让这种好转变为财富,他发现事情想简单了。
  更何况,雪花盐的成本……他能看不出来吗?
  最多一吊钱一斤,也就是七十几文的样子。(宋朝钱都不是足吊,足贯,十吊为一贯,一贯基本上在北宋中后期维持在七百七十文左右)
  甚至一吊钱都不见得有,五十文?或许才是一个合理的成本线。想要挣钱当然不难,一百五十文一斤,就能销量大增。可这需要更大的销量才能支撑足够的利润。这和他当初和李逵的想法相悖。
  李逵在祠堂前的空地上转悠着,思考着,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或许是个契机。
  他对韩大虎道:“你说让一个有足够名气的文人,赋诗一首,甚至以他的名义将雪花盐作为礼品送给他的朋友和同僚,是否预示着就能在短期内将雪花盐名扬天下?”
  任何东西,只要能够名扬天下,就能价值倍增。
  可韩大虎却挫了,有心无力道:“贤弟,为兄也想啊!可你知道我就是个不入流的武官,岳父倒是出身将门,但能让雪花盐价值倍增的人只能是文人。或者是官家,写上几个御用贡品之类的倒是能名扬天下。可官家就别指望了,他还没有亲政,说话算不算数都不知道。但文人,还是在文坛有足够号召力的文人,哥哥真不济事,哪个也够不上啊!”
  李逵嘿嘿一乐,笑道:“你够不上,我这里真好有一个合适的。”
  “谁?”
  “苏轼,你觉得怎么样?”
  “好是好,可咱也不认识他啊!他这等文宗,给钱也请不动啊!”
  文坛宗师,韩大虎就算是再孤弱寡闻,也听说过苏轼的故事。但他却很怀疑李逵的计划,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听到有门,李逵大手一挥,自信道:“韩大哥你就别管了,这事就这么定了,等我回去合计合计,想好了对策,咱们就行动。”
  没办法只能去坑人?
  这不算是坑人吧?
  李逵没打算给代言费,再说了,他这个徒孙能坑的也就是师祖他老人家了,不找他,找谁?徒孙挣着钱了,天天请你吃香的喝辣的,孝敬您!
第107章
懵圈的周元
  带着两份礼盒装新鲜打包出锅的雪花盐,李逵去了县衙。在后厨,将包装高端大气的雪花盐放在了厨娘许春丽的面前,开口就是欠抽的语气:“尝尝!”
  
有请人喝酒的,有请人吃肉的,鲜少有请人吃盐的。
  
但李逵还真这么做了,做的理直气壮,毫无羞耻感。厨娘许春丽拿着调羹,剜了一大勺,当着李逵的面前就要往嘴里送。
  
李逵这才慌了,急忙拉着胖春的手腕道:“姐姐,你也太实诚了,没闻出来这是盐吗?”
  
这一勺子盐怂下去,岂不是要变腌肉?胖春看在李全的面上,就算再想巴结李逵,也要和李逵拼命。有这么坑人的吗?拿盐送礼也就算了,还包装的像是膏脂一般,岂不是让人上当?
  
胖春脸色顿时突变,啐道:“你想齁死我不成?”
  
李逵讪笑着道歉:“姐姐,我这不是想要表现出送礼的诚意吗?您少一点,捏那么一小撮,就着味就成,尝尝这味是不是不一样。”
  
厨娘许春丽照着李逵的话,伸出手指捻了一些放在舌尖上,眯起眼睛仔细回味之后。不愧是沂水数得着的厨娘,立刻就尝出了这盐味道的与众不同,笑着点头道:“好盐,没有苦味。值这么个精致的匣子和罐子。”
  
随后她小心道:“这盐不便宜吧?包装这么好,买盐还送个陶罐,看着挺精致,家里用也挺好。还送了个木匣子,这倒是没什么用,可也能放些杂物。这盐的口感也好,味道纯正,没有一丝的苦味,吊汤鲜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市面上最好的盐也比不上你带来的这一罐。”
  
“姐姐识货!”李逵高举大拇指,眉飞色舞道:“姐姐,你觉得这盐要放在坊市上卖,多少钱一罐合适?”
  
厨娘许春丽絮叨了一阵:“寻常最好的海盐来自南方,价格四十五文。矿盐的话价格会贵一点,六七十文不在话下,要说西夏的青盐也不错,但品质上不如矿盐。你带来的盐的品质要比世面上任何一种盐都要好,价值自然高一点没问题。加上这么个匣子,还有盐罐,看着花费不小。罐子的大小装两斤盐不成问题,给个五吊钱吧。”
  
李逵气地哼哼了一句:“才五吊?连一贯都不到?”
  
“五吊不少了,我还觉得五吊都蒙人呢?”厨娘许春丽心直口快,丝毫没有看出李逵脸上的僵硬,显然这盐和李逵有莫大的关系。
  
李逵一扭头,就跑。
  
厨娘许春丽在他身后头追:“李逵,我和你族兄……”
  
李逵摆摆手道:“等会儿谈。”心里却嘀咕道:“没文化的傻妞,多余理你。”
  
拿着另外一个装盐的匣子,李逵去后衙找老师周元。
  
周元正在发愁,沂水县的税收一直是大问题,百姓收入少,支出多,很多农户幸苦一年却成了入不敷出的状况。就拿人头税来说,大宋执行的口税,也就是人口税,规定每个人都要缴纳,如果是奴仆就由主人代缴纳,一般在100至200文之间。每年正月三司会发公文,确定当年口税的征税标准。一个拥有三个成年人的六口之家,每年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就在半贯左右。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加上沂水县在农闲的时候,也没有做工的地方,农户想要增收就成了奢望。靠着土地的产出,粮税都交不起,更何况是人头税等这些杂税了。遇到灾荒年景,百姓甚至因为无力购买种粮,而靠借贷播种。一旦当年欠收,就因为高额的利息而无力还钱,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土地,从自耕工农沦为佃户。
  
多山少地,还没有做工机会的沂水想要走出困境,难上加难。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话在理。但要是官员连政绩都没有,恐怕连做官都要做不下去。
  
如果继续下去,他在吏部的考评就要糟糕了。如果考评中下,对于他来说不啻于噩梦。难道他一辈子都要在县令的位置上晃荡?
  
他也想获得更大的舞台,之前在临沂他对李逵说他不在意升官,那不过是一句违心的话而已。
  
步入仕途,谁愿意一辈子做七品小令?
  
但升官需要后台大老板,他没有;需要硬扎的科举政绩,他也没有;联姻个有权势的岳家,他也没有。这也是周元只能死死的盯着政绩的原因了。加上沂州知州章惇对他横竖看不顺眼,可见他三年的考评会差成什么样?连收税都收不齐,让朝廷还怎么重用他?
  
就算不能升官,总不能被降职吧?
  
李逵就是在这个时候,很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周元的书房里。将手中提着的雪花盐木盒子放在了条案上,盯着不知所以抬头看向李逵的老师周元,开口就是一句欠抽的话:
  
“老师,我对你有意见!”
  
周元被李逵的一本正经给气笑了,他原本以为李逵对繁重的学业有意见,至少是一个月之后,两次考核通不过才会有抱怨。没想到才几天没见,这小子涨脾气了。
  
没等周元教训李逵,李逵却抢先说了起来:“老师,沂水县的百姓可都眼巴巴的等着你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您老却一宿一宿的忧虑百姓,累坏了身体,让沂水的数万百姓岂不是没了指望?”
  
周元愣住了,心中嘀咕道:“这算是拍马屁吗?很有潜力啊!自己要是学会了……”
  
很快,周元就被自己邪恶的想法给恶心到了,眼神不善的对李逵道:“你小子拍马屁用错了地方,你老师我是听了几句好话就找不到北的人吗?”
  
李逵直视着周元的目光道:“老师,您可不是这样的人。小子有一事不明,还请老师赐教!”
  
“呦呵,长志气了!”周元挑眉道:“说吧,又动什么歪心思了?”
  
李逵叫苦道:“老师,你错怪弟子了,弟子是真的有事不明,请教老师来了。”
  
对待学问,不敢马虎,周元正色道:“好吧,说说看。”
  
“老师,弟子突有奇想。假如有窑厂接到了大笔订单而收入倍增,比如说,窑厂每一个月能增加百贯的收入,木匠们也能得到相应的收入,是否对于本县来说,就增加了两百贯的收入?”
  
周元古怪的看着李逵,心说:这小子没病吧?这么简单的问题,他就不信李逵答不上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