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7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4/913

  不过赵煦也真的不想要李清臣这么做,李清臣死不死,对于大宋和辽国的这场交锋什么用都没有。甚至,赵煦也有点看清了李清臣的才能,并不适合做枢密使。他对李清臣是有点失望的,但赵煦的心里也是明镜似的,换个人,有可能还不如李清臣。其实说白了,大宋的枢密使没一个是合格的。
  哪怕是当初王韶因为收复河湟之地,回到京城做了枢密使。按理说,王韶有战功,会打仗,也有谋略,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枢密使。可实际上也不然。
  大宋一百多万军队,各种关系复杂,将门之间联姻成一片,外部又有辽国和西夏的威胁,这个枢密使很不好当。
  而枢密使实际上行使的权力就是以前的太尉。
  用文人做太尉的坏处很多,唯独一个好处就是,不可能造反。
  “臣万死,让辽狗惊扰了陛下!”
  “臣有罪,让陛下蒙羞!”
  平时,宰相、枢密使这样的高官和皇帝交谈,都是用‘官家’来称呼皇帝,以显亲近。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或者需要慎重的时候,才会开口称‘陛下’。
  可李清臣心虚了,之前在大庆殿上,面对咄咄逼人的辽国使臣。他表现出了一个文臣该有的气节,不怕死,不要命的劲头很足。当然,要不是安焘拉着他,他也不会演绎的如此释放天性。毕竟李清臣干巴巴的一个瘦弱老头,面对五大三粗的辽使,冲上去的结果很可能送上门被人暴打一顿。
  就算是平日里和他配合的亲密无间,叱诧大宋朝堂的好搭档安焘一起冲上去,也是被暴打的份。
  实力上是硬伤,气势上的强,更像是心虚。
  至于章惇……他今天也就动了动嘴炮,仅此而已。
  可毕竟是聪明绝顶的人,他早就发现了皇帝地心情很糟糕,似乎对他也有些不待见。心头一突之下,李清臣理智了许多,理智之后他的反应就稳当了起来,语气也颇为平缓:“陛下,以臣只见,辽人之所以威胁我大宋,是要钱。”
  “章相以为呢?”
  赵煦随即问向了章惇,相比其他人,赵煦更愿意相信章惇。同时,章惇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做事很干脆,同时也附和自己的心意。
  章惇想了想,躬身道:“和当年如出一辙。”
  “贪婪之徒,难道我大宋就没有办法了吗?”赵煦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也是崩溃的,真的是没有办法。
  不过面对可能爆发的战争,章惇还是谨慎道:“但是官家,大宋也要做好两面开战的应对,要不然,一旦辽人发兵南下,我大宋就算是灭了西夏,也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损失太大。”
  赵煦心中烦闷,就是因为这个。
  辽人的十万大军,就像是悬在大宋头上的一把刀。随时随地都会落下,如果辽国仅仅是贪婪,想要钱……
  大宋多半不会拒绝。
  大宋最不怕的就是充钱就变强的游戏,甚至如果辽国愿意和大宋共同出兵攻击西夏,多出点钱对于大宋来说也可以接受。
  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钱,而是辽人善变的态度。
  谁知道辽国会不会南下,而大宋如果和西夏激战正酣,背后被捅一刀的结果可想而知。
  章惇迟疑道:“但是物资都已经调动到了西北,不战,也不可能。只是要分兵防备辽国,这才是让我大宋为难的地方。北线的禁军已经不堪重用,想要防备辽国,必须抽调西军进驻河东路,这样一来,进攻西夏的兵力连二十万都无法保证。”
  章惇也是为难。在他看来,大宋不会惧怕西夏,也不会惧怕辽国。但是这两个对手一起和大宋交战,哪怕他信心膨胀,也不敢说赢。这样的大战,胜了一切都好说。可要是失败了,大宋的国力必将一落千丈。甚至北方防线将完全崩溃,大宋的整个北方,将无险可守。
  这样的风险,大宋担不起,也不敢担。
  神宗皇帝当初也是这样,好在辽人随后开口了,岁币从三十万两白银增加到五十万两白银一年。说是岁币,其实这些钱也辽人根本就看不到,到时候榷场上多送一些丝绸,茶叶,瓷器,这些钱就又回到了大宋的口袋里。
  但伤害不大,耻辱却很强。
  神宗皇帝因此而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尤其是,哪怕付出这样的代价,大宋还没有将西夏打趴下,不仅没有打趴下,自己还输了……
  同时也有一个原因,哪怕在大宋和西夏交战最困难的时期,大宋也不敢抽调防备辽国的大军。西军一直都是以少打多,用二十万大军对抗西夏的五十万大军。
  这是个死局。
  宰相为难,皇帝也为难。
  赵煦想了想问:“河湟之地呢?”
  大宋在河湟之地拥有五万大军,这五万人马也是精锐。不比西军差。
  可是这个提议被章惇否决了:“官家,河湟之地是我大宋唯一的养马地,如今还受到吐蕃诸部的威胁,一旦抽调大军,且不说青塘诸多部族会不会有二心。如何防备吐蕃诸部都是个问题。”
  李清臣没有好办法,但他作为大宋禁军的最高长官,在面对军国大事的时候,不能不开说话。
  要不然,要他还有什么用?
  可让他相处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战略上的建议,他又办不到。
  只能想到坑弟子一条办法,就见李清臣咳嗽了几下,清了清嗓子开口道:“章相,要不动用禁卫军试一试?”
  禁卫军从组建到现在,已经几个月了。
  但是招兵还在继续,总兵力不到五千。这样的一支军队,甭管是去西夏还是去河东路,都是杯水车薪。
  章惇当即摇头道:“不可,李逵组建禁卫军,士卒不是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武器,如今禁卫军真正成军的就一个指挥的火枪兵,还有三个指挥的炮兵。总数才一千五百人。算上从青塘抽调的三千骑兵,也不过只有八千多人马。这点人,去任何一个战场都于事无补。”
  真相往往非常残酷,残酷到让人失去一切幻想。
  就在朝堂还在和辽人掰扯的过程之中,李逵带着禁卫军南下的部队回到了京城。
  他没等进宫面圣,就去了铁监的冶铁工坊,找到了郑琦之后询问后装燧发枪的打造数字。
  郑琦开口道:“有足足一千二白支。”说完,郑琦一脸得意,冶铁工坊自从用了分工流水线的管理之后,产量直线上升。比他预计的产量甚至多了一倍。
  但是李逵对这个数字并不满意,嫌弃道:“才这么点,都快两个月了。”
  郑琦听这话就不乐意了,惊叫道:“人杰,哥哥我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你还说风凉话,非人哉!”
第735章
海军才是大宋的未来
  累地腰都直不起来,又和自己没关系,难受的是你家的小妾。
  在李逵鄙视的眼神下,郑琦不得不低下不甘心的头,只能委婉道:“人杰,你也知道的,我不敢保证……”
  “新式火炮一百门。”
  李逵可不会惯着郑琦,见郑琦还在唧唧歪歪,当即给这家伙加压。
  郑琦瞪大了眼珠子,瞳孔迅猛的收缩了一阵之后,拱手对李逵道:“慢走,不送!”
  哪有这么商量的,他明明说了自己的铁监做不到李逵要求的产量。李逵不说降低要求,反而还添了更多的产量,这是做事的作风吗?
  太欺负人了。
  这是仗势欺人啊!
  欺负他郑琦在朝堂没有后台。
  如果不是李逵搞什么燧发枪,皇帝甚至不知道有他郑琦这么一个人。
  要不是官阶比李逵低了一阶,还是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官僚,面对李逵这种和皇帝宰相都能搭上话的宠臣。假如两人身份相当,郑琦必然要咬紧后槽牙,崛起嘴唇对李逵用丹田之气,笑吟吟的说上一个字:“滚!”
  可惜,郑琦没有这个胆量这么做。
  当然做了的后果也很严重。只要李逵去找皇帝或者章惇进谗言,说他郑琦的不是,他别说想着擢升待制了,就是这个铁监的官职是否能保住都两说。
  离开铁监之后,李逵马不停蹄的去了兵统局,得到消息的蔡京匆匆赶来:“局座,出大事了?”
  “你不知道?”
  蔡京愕然,他已经离开权力中心圈子很久了,国家大事似乎和他已经绝缘了。被李逵这么一问,还真给难住了。
  李逵解释道:“君辱臣死,如今辽国咄咄逼人,我大宋但凡退让一步,就有国威受损之厄。加上官家年轻,必然不肯忍气吞声,僵持之下,结局难料。”
  “要打仗了?”蔡京自言自语道,他当然不是说要和西夏打仗。自从李元昊称帝,西夏和大宋的遮羞布就被彻底给撕破了。此后的五六十年里,大宋和西夏大战小战数百,几乎每年都在打仗。和西夏打仗是大宋的日常,蔡京不会在意。而让他在意的肯定是比西夏更难对付的对手,这个对手对于大宋来说只有一个,辽国。
  大宋和辽国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不太好说。
  毕竟表面上双方都说自己更更强大,但是却古怪的双方都非常忌惮对方,谁也不敢轻启战端。
  真要是打起来,这场战争势必会让大宋和辽国卷入浩劫之中。但也不见得都是坏事。万一打赢了呢?
  蔡京不去想打输的结果,主要是输了,啥都没有了,想了也没用。万一赢了呢?
  尤其是李逵在战场上,从无败绩的辉煌履历,简直就是他蔡京这辈子最坚硬的大腿,不抱紧了,良心上说不过去啊!
  “局座,下官愿为局座马前卒,为局座效犬马之劳!”
  “哎,等等,你说什么,你要随军……?”
  蔡京的表现让李逵有点反应不过来,这老小子吃错药了?升官发财他凑上来也就罢了,可是上战场他也想凑过来,难道蔡京心中还有民族大义之类的崇高理想,没有被开发出来,等到追随李逵了,才被感化出来?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4/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