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6/913

  既然安焘如此上道,李逵也不能不表示一下,安焘来找他的目的,李逵也能猜个七七八八。谈判不顺利,李逵不能等着安焘自己说,要不然安焘的面子下不来,当即开口询问道:“学士,是否需要下官参与谈判?”
  “你还不用参加,主要是你的身份太敏感,如今你在西夏的一举一动,恐怕李秉乾都要紧张万分。留你在西夏,是为谈判保驾护航,是留在关键时候用的。”说到这里安焘举棋不定的拿着茶盏,随后缓缓放下:“只是遇到了一件怪事,老夫和西夏谈判两日,却总是给老夫一种感觉,西夏人在拖。”
  “这很好理解,梁氏虽然覆灭,但余孽不除,对于李秉乾来说才是心腹大患。”李逵突然心头一凛,迟疑道:“学士,会不会我大宋对谈判有速决的打算?”
  安焘点头道:“没错。不管是朝堂也好,西北也罢。占领西夏四州之地,已经是意外之喜。朝堂黑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物资筹备,粮饷,甚至是军队招募和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陛下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事堂、枢密院也筹不出太多的兵马。谈判,自然是越快越好。”
  突然,安焘愣住了,问:“人杰,你认为西夏也在拖延?可问题是谈判是他们要求的,我大宋不过是应允了双方的谈判。”
  “我找个人来问一问。”
  很快,古哈尔带着角戎的来到了李逵的院中,见面对李逵道:“大帅。”
  李逵摆手道:“我可不是什么大帅,休要再提。我且问你,谈判主使嵬名康达是何许人也?”
  “好人!”
  角戎的这个答案让李逵很不解,党项人中间跑出个好人的概率可不大。至少对大宋人来说,更是如此。
  角戎见李逵惊愕,随即解释起来:“大帅,老王爷从来不管事,他平日里也不掺和朝堂之事。要说在大夏对他的感觉,就是能忍。谁欺负他都能忍。”
  李逵倾身道:“比如?”
  “他是景皇帝的御弟,媳妇被景皇帝抢了去后宫,也没有生过气算么?”角戎低声回答,他内心很焦虑。明面上,他是西夏武将。可实际上,从新君到功臣,没有人对他有信任感。原因很简单,他之前可是梁氏的人,还在战场上投降了李逵。这让他在西夏的身份非常尴尬。可李逵又是宋人,给不了他遮风避雨的港湾。尤其是在论功行赏的关键时刻,他一日没有获得封赏,这心就一直得悬着。
  李逵沉吟道:“你有什么打算?”
  “我?”
  角戎愣住了,他一时间难以回答。李逵见状也不就勉强,对角戎道:“我离开前你想清楚,要是想离开西夏,我想大王应该给我这个面子。”
  李逵用‘应该’这个词,显出他的自信。这让角戎沉重的心情有了些松动,俯身谢道:“谢大帅!”
  “你先下去。”
  等到人走了,安焘从屏风后面转出来,对李逵道:“看来要快刀斩乱麻,不然拖延下去,辽国恐怕真的要出手了。”
  安焘也看出来了,西夏的做法是驱狼吞虎,加上大宋对谈判的急躁心态,恐怕要是让西夏人得逞了,结果就难料了。
  翌日。
  嵬名康达再次迟到,却装出年老体衰的样子告罪:“安大人,老朽年纪大了,这天一冷就起不来了。”
  安焘笑容灿烂,内心却冰冷,客套道:“不碍事,等谈判结束了,老王爷想什么时候起,就能什么时候起。”
  嵬名康达愕然,心头笼罩起层层愁云。
  谈判开始之后,果然如他猜测的那样。安焘寸步不让道:“我大宋对银州、洪州、龙州、韦州收复,不在谈判之内。且我大宋皇帝要求宥州归附我大宋。”
  “这不可能。”嵬名康达一改老态龙钟的样子,站起来怒气冲冲道。
  这样子,哪里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就像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是长相老了一些罢了。可强硬的态度在嵬名康达的身上连停留一盏茶的时间都没有,没多久,他就絮絮叨叨起来:“安大人,不好办呐。我大夏在银州、洪州、龙州、韦州有数十万百姓,土地房屋甚至是祖庙都在当地,有道是故土难离。”
  “这好办,汉人归宋,党项人归西夏。”安焘早就心里有所准备。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反应之快。毕竟牵扯到城池百姓,谈判肯定会陷入僵局:“大宋可以在财力上给予补偿。”
  嵬名康达词穷了,他原本想着用搬迁,人口来和安焘掰扯个十天半月,只要时间长了,辽国肯定能看出端倪来。只要等到辽国力挺,西夏和大宋的谈判自然会底气强很多。可安焘的反应一改之前的温和,顿时犀利起来,这让他有点难以招架。
  毕竟他年纪也大了,浑浊的眼眶之中,眼珠子迟疑起来。想了想,他却在安焘诧异的眼神之中点头道:“可以。但是我大夏失去了宥州就等于是失去了横山门户,为了大夏王庭的安全,我主也想过解决的办法,但是需要宋国给予足够的支持。”
  “什么支持?”安焘心头疑窦重重。谈判似乎太顺利,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嵬名康达开口道:“想要彼此放下芥蒂,我大夏只能将王庭迁徙至安全之地。我主有西进的打算。但是在其他条件之上,我主还有一个条件,李逵得为我大夏征战西域三年。”
  “不可能!”
  关乎到大宋的脸面,谈判不欢而散。
  安焘回来之后,将此时给李逵说了,问:“人杰,你觉得西夏真的会西进吗?”
  西夏真要是西进了,对于大宋来说绝对是好事。大宋和西夏的战争连年不断,有党项人贪婪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夏的王城距离大宋实在太近了。大宋有过两次大战直接威胁到兴庆府,但是西夏却永远也威胁不到大宋的汴梁。
  一直笼罩在灭国阴影之下的西夏,为了安全,自然只能硬着头皮和大宋死磕。这也是为什么西夏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下,还是少不了和大宋交战的原因。
  对于安焘的问题,李逵也是颇为无语道:“这本来就是我对李秉乾建议的办法,西夏想要获得战略空间,避免和大宋之间的连年战争,西进是唯一的出路。”
  安焘震惊道:“你怎么能帮党项人出谋划策?”
第563章
绝户计
  “我……我这不是盼着党项人离开河套,这省了大伙儿很多事。”
  李逵有点气短,没办法,他堂堂一个大宋官员却给西夏的新君出谋划策,拿出去说,肯定是李逵理亏。往小了说,他这是不识大体;往大了说,是投敌卖国。
  好在安焘不这么想,他耷拉着眼皮,手指在食案上扣动,似乎陷入了考量之中。良久,长叹道:“想法虽好,但就怕到时候党项人不答应。万一他们西进之后,实力大涨,还赖在西北不走,到时候对我大宋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
  这话也没错,党项就霸占着河套和河西走廊,这块硬骨头就让大宋啃了五十年。
  好几次,牙都崩了。
  真要是让党项人实力飙涨,最后大宋不仅没能占到便宜,反而会因为党项人的实力恢复,甚至大涨,让大宋陷入更被动的局面之中。
  面对草原国家,大宋一直吃亏。
  这种因为兵种上的克制,让大宋面对草原国家交战的时候,底气一直不那么足。西夏还算是好的,因为西夏的战马不能满足所有的西夏士兵的需要。不得已,西夏开发了各种步兵兵种。但玩步兵,西夏是大宋的对手?就算是西夏精锐步跋子,大宋禁军也不在乎。比战斗力和武器装备,西夏的精锐在大宋精锐面前不堪一击不至于,但经常被吃的死死的。
  可是骑兵就不一样了,大宋由于战马的原因,野战总是被打得头破血流。就是军队机动能力不如,经常被西夏骑兵抄后路。
  西域,虽说对大宋的精英们来说很遥远,但是几乎所有大宋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西域盛产良马。要不然,汉武帝当初为什么派张骞去西域?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西域弄回来优良的战马。有良马,就要有优质的草场。
  “学士,下官以为这方面的担心有必要,但发生的概率不大。西夏真要是西进,和辽国的矛盾就加深了。尤其是当西夏去西域作战的兵种,步兵完全派不上用,成了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模式。那么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土地农田,而是草场。”
  “驱狼吞虎?”
  安焘的眼睛一下子眯起来了,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可他一开头,看到李逵憨憨的表情,似乎感觉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李逵不会在蛊惑李秉乾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步吧?这样的话,这家伙的心机有点深啊!自己这帖老膏药都有可能降不住李逵。
  “学士!”
  “学士!”
  李逵见安焘发愣,急忙呼喊了两声,才将安焘给回过神来。只不过安焘看他的眼神有点怪异,这让李逵有种当初被范纯仁盯住的难受劲。老范是个很不错的人,但问题是这老头占便宜没个够,很是让人憋屈。
  安焘开口道:“万一西夏壮大了怎么办?”
  “打呀!”李逵觉得安焘想的有点简单。比划着给安焘说道:“西夏在夏州之地繁衍生息了两百年,就算是条狗,也将这地方当成自家的地了。要让他们腾地方,怎么可能仅仅凭着谈判的条约,指望他们乖乖的搬走?”
  这话一出,安焘老脸有点充血,这么简单的道理,他竟然没有想到?有种被李逵套路的羞怒,让他听不是滋味的,好在老头也是为官几十年。这世间的任何计谋,对于大宋官场沉浮几十年的老头子,根本就瞒不住。
  只要他愿意去想,很快就能想到其中的关键。老头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仿佛寻找了真相的秘密:“你是说,让西夏有块后退的地盘,这样西夏就不会在和我大宋交战的时候拼死决战。最终达到让西夏不得不西迁?”
  “学士明鉴,人在有退路的时候,绝对不会拼命,这是其一。如果西域各国的实力真不怎么样,西夏很容易在西域打下大片的领土。这样一来,西夏的主力会不断的抽调去西域,期待打下更大的领土。西域往来河套,上万里的距离,正所谓鞭长莫及。”
  说打这里,李逵顿了顿,喝了口茶润润嗓子,继续道:“其三,西夏国内,党项各部才是游牧民族,大量的汉人都是隋唐,甚至更早时期在河套地区繁衍生息的汉人。攻打西域,这些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汉人肯定不会不远万里去西域征战。毕竟步兵打骑兵,只能成为西夏远征大军的累赘。”
  “学士,你想咱们大宋屡次平叛西夏不成功。这当然有军事上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夏的骑兵才是对我大宋威胁最大的后手。只要党项的部落离开了河套平原,西域各国肯定不会答应这个外来户作威作福,西夏能够快速机动的骑兵被牵制在了西域。留在河套之地,都是只能守城的步兵啊!我大宋对付骑兵没办法,难道对付步兵也没办法?只要我大宋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招安之后,西夏党项和汉族就完全剥离了出来……”
  面对李逵的这个计策,安焘只能说一个字:“毒!”
  实在是太毒了,西进对西夏的回血是至关重要的。可西进之后,西夏就回不来了。
  而且西夏留在河套的军队,因为西进面对西域游牧国家,只能派遣骑兵。留下来的步兵,似乎连安焘都觉得欺负他们手拿把攥的容易。
  结果就是,大宋用其其丰富的步兵战术,碾压对手。将西夏留在河套的汉人组建的军队都给灭了。
  可安焘还有个疑惑,毕竟兴庆府周围的城池是西夏最为富庶的地区,这些富庶之地,西夏的部族无法染指,但却被西夏皇族死死的控制在了手中。如果西夏王族势力不走。那么结果还很难预料。安焘询问:“李氏的实力还在,身为西夏皇族,他们怎么可能不重视祖宗之地?”
  没错,西夏李氏的陵寝都在河套。西夏的部族走了,西夏皇族不走,还是没用。
  李逵笑道:“学士,你也知道西夏的部族都是游牧民族,他们要是见到了比甘凉更好的草场,更旷阔的土地,他们还会想着回到河套吗?你总不能指望他们会放弃游牧,去种地吧?就连李氏控制着西夏一半的骑兵,也不放心这些在外的军队。只要西夏的部族不回来,李氏能不去?去少了好不成,最后河套空虚,咱大宋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再说了,李氏要是真走了,他们还能回来吗?党项其他不足不想回来,西夏的李氏也只能在西域耗着。到时候,说句不好听的,李氏的祖坟被人刨了,他们也不敢回来。一回来,党项八族就能分裂,李氏承受不住这等损失的损耗。只要西夏西进,大宋拿下河西走廊,他们绝对回不来。”
  这是阳谋,安焘沉默了。
  原先李逵在朝堂上的风评真不好,他和苏颂搞在一起弄什么大钟,钟楼。然后发明了火炮,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李逵是个会点技艺的憨货。可是这家伙隐藏如此深,对于文人来说,能够颠覆一个国家的基业,绝对是超一流地人才。
  就像是当年的张元。
  张元的才能要是不被李元昊认可,也没有帮李元昊立国,他不过是在大宋连做官资格都没有的寒门书生。
  正因为张元帮忙李元昊立国,还接连辅佐李元昊大败了大宋,这才让仁宗皇帝重视起来。
  也就是张元之后,大宋科举做出了改变,只要是进入殿试资格的贡士,没有了黜落这个规矩。要不然,之前的科举,殿试的淘汰率是一半。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科举虽然达到了鼎盛,但也被称为最难的科举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6/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