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事态重大,皇帝赵煦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
不用慌。
遇事不决问老前辈。
不过三叔公自从知道了黄佣就是皇帝赵煦之后,态度已经大为改观。至少不会破口大骂,甚至还会时不时的恭维两句。
但三叔公也不敢破坏了皇帝的雅兴,皇帝想要微服私访,这是乐子。他老人家说什么也给配合好,让皇帝高兴。真要是当面戳穿了皇帝的身份,岂不是要坏事?唯一让他老人家心里不痛快的一点,你竟然是皇帝,给老人家个官当,有那么难吗?
还真别说,赵煦平日里做事太确实本分。
这话用在皇帝身上,或许不太合适。
可赵煦做事,基本上都不会越过他心中的线。和臣子之间如此,在宫中也是如此。唯独就是对皇后太过冷淡,这也是没办法的,他对祖母宣仁太后还存有怨气,如今宣仁太后已经薨了,但是宣仁太后的小跟班孟皇后还在他眼前晃着呢。
“老前辈,今日来是有一件事想要问您老主意。”赵煦依然很客气,他出身是皇子,九岁被定为皇帝,十岁登基。
身边没有一个人的态度不是来巴结他的,可又想从他身上得到些好处。
可三叔公不一样,三叔公没想过要靠巴结他得到好处,反而经常发脾气,让他又惊又怕。有几次,三叔公暴怒,赵煦都有种要被挨打的错觉。好在三叔公还没有打外人的习惯,才让他免除劫难。说他是贱骨头,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他就觉得在李逵的家里,似乎很轻松。没有后宫的尔虞我诈,没有朝堂上的你争我夺。
一切都是寻常人家的样子。仿佛在李逵的宅子里,赵煦才能安静下来,而在宫中和皇城,太纷扰了,让他经常面对棘手的事,无从下手。实际上,赵煦已经将李逵的宅子当成了他做皇帝心累的休憩之所,无忧无虑的放松之地。
就算是三叔公想要靠着他捞个一官半职,主要原因是李云他爷爷李利德受到封诰,而三叔公却没有。
这很影响三叔公他老人家在沂州李氏的权威性。尤其是李云的爷爷李利德还和他老了家不怎么对付,以前是因为李逵发达了,百丈村发达了,被三叔公强压着不敢冒头了。可如今大变样了,李利德这厮竟然成了官,虽说封诰官,无职,无差遣,可面对三叔公这个平民,优势太明显了。三叔公每每想到这些,就心塞地想要找李利德这老家伙拼命。
属于被逼急了,乱投医的路数,根本就没有强烈的目的性。
三叔公屁股占着凳子,难受的如同在冬天上茅房,整个人都紧绷着,难受了一阵,他仿佛突然想开了,干脆让自己坐的舒坦一些,心中暗叹:老了,对自己狠不起来了!
赵煦也好,三叔公也罢。其实心里明镜似的,都知道赵煦的皇帝身份已经露相了。只是赵煦在宫中长大,要不是个好演员,能活到今天?而三叔公装疯卖傻几十年,演技肯定是不比赵煦差。要是有区别的话,赵煦走的是想象的路子,属于方法派中人;而三叔公肯定走的是体验派。
赵煦来问政,三叔公可不敢对朝政口出狂言,评价的都是大佬,万一以后被人知道了去,他一个无官无职的糟老头子,怎么可能对付得了高官厚禄的一群糟老头子?
三叔公为难道:“小公爷,你可别折腾老头子了。不过老头子这里有我孙儿的来信,让我转交给你。”
“哦,快快让本公看看!”赵煦有点急不可耐的冲动,很快,三叔公的私人谋士颜松带着一封火漆封住的信送到赵煦面前。
童贯急忙上前帮忙拆开,检查无毒之后交给赵煦。
虽然做事随意,但已经知道赵煦身份的三叔公却隔应的直咧嘴。心说:“这谱摆地可不小。”
赵煦看完了李逵的密信,放下之后,长叹一口气道:“义士也不过如此!”
三叔公心里痒痒,他也想看。可惜,赵煦不给他,他也不敢抢来看。在边上抓耳挠腮地难受。要是在之前,三叔公不知道对方身份,根本就不会如此畏首畏尾。
赵煦似乎觉察到了,将密信递给三叔公,他这才看起来。
睁大了大眼珠子看了良久,才发现,他老人家竟然不识字!
不是说一点都不认识。
只是李逵的信写的比较高端,让他老人家抓瞎了,《千字文》如此鸿篇巨著,竟然没有了用武之地!抬起头,三叔公心虚地对赵煦道:“能让人念吗?”
赵煦凝重的表情打开了,莞尔笑着对童贯道:“你去百步之内,不能让一个人过来。”
童贯领命而去。
原本已经准备给三叔公念密信的颜松见状,只能告退。黄佣的身份,虽说颜松还不清楚。但是颜松的爹是乡下的教书匠,还是那种本事稀松平常的货色。但赵煦的老爹,按照颜松的私下琢磨,至少是个郡王。
这等机密之事,哪论的上他参与?
赵煦亲自对三叔公读信,这在大宋,绝对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可三叔公听着信中的内容,表情越来越凝重,这让赵煦不免担心起来:“难道老前辈是因为李逵的事情而担忧吗?”
“李逵?”
三叔公茫然道,随即摇头:“我不担心他,老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夫就是纳闷,为何他们不直接去刺杀梁家的老女人?弄死了这女人,不是什么都结了吗?”
赵煦闻听,没来由的一慌,低着头对三叔公解释道:“梁家的女人很不好对付。”
这话三叔公就不乐意听了,问:“大宋不强吗?”
大宋当然很强,这话赵煦脱口而出。可随即,又心虚起来。
这属于大宋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一个共识。
大宋很强!
同时让人无解的是,大宋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这属于大宋很离奇的假象之一。大宋很强,为毛真干大仗的时候,总是输?
赵煦不好意思说,他父子就被梁家的女人欺负了几十年。他爹神宗皇帝,就是被梁家老女人阴了一把之后,硬生生地气出了一场大病,没几年就撒手人寰。想要弄死梁家女人,他也想。可是难呐!
第532章
大宋三大假象之二苏轼要发达
皇帝称李逵是:“义士!”
更多的是一种钦佩,这种把自己往死里折腾的本事,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士大夫能做得出来的。
满朝文武,任何一个都没办法做到李逵这样的程度。
丢掉官职,跑到西夏去搞内部分裂。
且不说成功不成功如何。
就影响力来说,绝对要比任何一场大宋对西夏的战役都要来的惊心动魄,同时也收获更大。只要西夏局势动荡,对于大宋来说,将是无与伦比的天赐良机。这个机会要是不把握了,赵煦肯定会后悔终生。
但想要抓住机会是一回事。
怎么抓住是另外一回事。
按照苏辙、李逵等人的筹谋,大宋要做出的反应很简单,西夏不想打仗的时候,逼着西夏打一场。大打一场。
不奢望攻入西夏腹地,只要将西夏的大军拖在两国实际控制线,就足够了。
而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李逵创造条件。可和大臣商议的时候,就出现了变数。章惇首先提议:“官家,鄜延路宣抚使吕惠卿,对战事毫无经验,是否选拔贤能,且熟悉西北战略的大臣去主持鄜延路的政务?”
这个提议,对李清臣过来说,也很容易接受,开口道:“臣附议!”
“臣亦附议!”苏辙算是主角之一,这次大宋和西夏的较量,肯定不可能绕不过去他。谁让苏门出了个李逵,这厮好好的通判不当,却神跑到了西夏去当探子。这是把命放在裤腰带上,豁出去了。
尤其苏辙这时候还在西北,要说李逵和苏辙没有一点商量,谁也不相信。
看看人家的门生,为了师门,当当进士说当死士,就当死士。这种羡慕,就连章惇和李清臣都嫉妒的返酸水。因为别说他们的门生故吏,就算是自己家的亲儿子,让他们跑去西夏当探子,估计也不乐意。仅凭着一点,苏门在皇帝的心目之中,地位就要往上涨不少。以后想要动苏辙就更难了。
赵煦虽然没有从老前辈三叔公哪里讨要到良策,但自己也琢磨了一两天,觉得西夏内乱的机会不管成不成,都要抓住。
就算是李逵在西夏搞的内乱失败了,但对于大宋来说,也不过是陈兵边塞,毫无损失。
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可章惇?为何一开口就要将吕惠卿赶走?
赵煦就不明白了,这个吕惠卿是如何不受你们的待见?非要处处提防他。
小心眼的章惇,这会真的不是小心眼,而是怕吕惠卿坏事。吕惠卿有能力,有手段,重要的是人品很不好。
背叛信仰,这在士大夫眼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吕惠卿不仅仅是背叛了信仰,还挑战了官场的底线,将自己的恩主妄图踩在脚下。这个人就是王安石,而王安石是变法派的领袖,这等于是将变法派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要是让吕惠卿得了军功,再让他网罗上一批人,连章惇都有点担心,吕惠卿来到朝堂之后,他的手段能用出来多少。
人都是私心的,吕惠卿在利用人的私心上,手段堪称大家,高出他们这帮人一大截。就算是网罗的都是小人,也是一群有战斗力的小人。而且,随着战争的升级,皇帝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吕惠卿继续在鄜延路担任军政主官,很容易攀附皇帝。
章惇等人都不敢让这个祸害有接近皇帝的机会。
赵煦没考虑到这么深,反而觉得章惇有点小题大做,但他没有反驳,反而问道:“章卿,又要熟悉很鄜延路,熟悉西北,同时又有对边军熟悉的背景,还能和李逵配合起来,这样的人不好找吧?”
“范纯粹倒是可以!”
大殿内,安焘开口了,这位大佬能抗过元祐拨乱期,在绍圣年也没有倒下,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讲真话。
可真话有时候是最伤人的话。
章惇闻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范纯粹是他立主贬谪的官员,说他合适去鄜延路上任,岂不是打他的脸?
李清臣暗暗对安焘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这兄弟,给力啊!
安焘的官职算起来是枢密院副手,处理行政事务的同知枢密事,还是枢密学士。在朝堂上,没有学士身份的官职,都是后娘养的,根本就没他们说话的份。安焘的话很有分量,至少表明了枢密院的态度。换人可以,但不能换你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