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看着落荒而逃的开封府衙役,李逵笑道:“程兄,这公孙胜你收留了下来?”
“按理说,这厮犯的事也不大。大宋邢狱律中,对公孙胜这样的劫匪,并没有重责,流放而已。就算是流放到了沙门岛,这样的人想要活下来也容易。可哥哥身边需要能做事的人,殿前虎翼军的情况你也知道,训练士卒的教头很多,能带兵打仗的人不多,而出谋划策的就更少了。轮到哥哥的猛虎营,就更难了。”
程知节说到这里,自己给自己的眼光鼓劲:“公孙胜是个人才。”
李逵当然知道公孙胜是个人才,但同时这家伙还喜欢用一套《天命说》来糊弄人,被糊弄的人一度傻傻不明真相,神不知鬼不觉的陷入公孙胜设计好的计划之中。
当初百丈村李氏乍富,坐拥百万家产,奴仆上千。
而且家产的规模还在不断的增加之中。
需要一个体面的祖宗,无可厚非,把族谱修的高端一些,也能理解。即便攀附前朝皇室,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大宋王朝都敢把周后主封王,对于唐朝皇室的后裔,自然不会太关心。
但万一街头传出偈语:“赵氏倒逆,李氏当兴!”这样的话呢?到时候,黄泥巴掉在裤裆上,不是屎,也是屎了。
朝廷诏安叛军是常态,但如果叛军的主力是前朝的皇族后裔,这样的情况,哪个大臣敢提出诏安的建议?
最后,李氏不得被迫举起反旗,跟着公孙胜这厮去造反?
就算是造反失败了,公孙胜这厮不过是军师,出主意想计谋的从犯,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了,可李氏族人呢?根本就没有回头路可走,甚至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正房前院,李逵盯着公孙胜说了这些话之后,公孙胜这才发现自己这顿打挨的不冤。原来都是明白人,在郓城的时候,李逵懒得说,也不想说,光顾着揍人动私刑了。公孙胜这才心中暗藏侥幸,以为只不过是骗钱而惹怒怨恨。
没想到,李逵能想到如此长远的事上。
至于说造反?
他是想,之前在郓城被李逵俘虏之后也说过这样的话。但在大宋,造反不见得一定是倒霉,也可能是升官发财。只不过,李家人真要是中了公孙胜的毒计,恐怕别说富贵了,就算是想要活命,都要远走海外才行,留在大宋,断然没有被朝廷放过的道理。
“说呀,为何不说了?”
“三爷,当初小子是好心。”公孙胜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心思如此歹毒,真要是承认了,恐怕今日就要命丧黄泉。
“李氏族人需要家族底蕴,才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抬高门楣。试问,有何方法能比得上前朝皇族的身份更能让人获得认可?”
“再说了,三爷当初要是照着贫道的谋划,和沂州的名门望族联姻之后,这沂州的官府都要顺着您老爷子的心思办事。”
“咦——”
三叔公愣住了,细细琢磨,还真的是这么一回事。老头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他老人家如今欺负哪些土财主,乡下庄主已经完全没有了乐趣。
真要是连官府都要听他的心思办事,这对三叔公来说是个大绝大的诱惑。
捋着白花花的胡子,三叔公频频点头道:“有点门道。”
李林急了,他可不想在遭遇一次三叔公因为受骗,落入整顿族人的行动中去。因为按照他的被镇压经验,他往往是承受三叔公怒火最大的那个倒霉蛋。担心自己被殃及池鱼的李林嚷嚷道:“三叔,这妖道要是没点门道,您老会让他骗了?”
有道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三叔公多要脸面的人,被小辈李林指着说自己的短处,能高兴了?
“李林,老夫是否都要听你的话做事了?”
“三叔,我是为你好!”
李林反驳道。
可惜的是,这话三叔公也经常说,每次说的时候,听这话的人都不怎么好。轮到他自己听,肯定不会高兴。
李逵见形式不对劲,扭头问程知节:“程兄,你来家里可是串门?”
程知节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懊悔道:“差点把正事给忘了。”说话间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细帖子’,上头有刘葆晟的名讳,夫人的名讳,还有其父母,最后才是老五刘清芫的闺名,生辰八字等等。
他将这张‘细帖子’递给了三叔公,三叔公他老人家不识字,但老李家已经今非昔比了,有的是给他老人家念文书的管事。说来也不是外人,就是颜夫子的儿子,颜松。好在,他比颜夫子靠谱多了,年纪也快四十的样子,性格稳重,从来不争强好胜,如同影子一般跟在三叔公左右。
他双手捧过‘细帖子’仔细看完之后,对三叔公解释道:“三爷,是二哥求婚的‘草帖子’的回信‘细帖子’,按京城的规矩,这是女方同意了我家二哥的议亲请求,按京城的规矩,我们也要起一份‘细帖子’,让太师过目。”
“写些什么?”按照沂州老家的规矩,哪有如此繁琐的道理。以前他们都是指着两三岁的娃娃就定下了亲事,要是娃娃能长大,接回来草草的让族人吃顿酒,这就算是过日子了。
但这是底层百姓的活法,如今李家发达了,要按照官宦门庭的路数来。三叔公极其认真的盯着缎子封面的‘细帖子’,李逵的婚事,对老李家来说是步入官宦人家的头一遭大事,非大操大办不可,非办妥帖了不可,他紧张地耳朵都支起来了。
“按照惯例,悉数二哥三代名讳,家中的田产庄园,商号奴仆钱库数目,还有二哥的官职,生辰八字。由我家人,或媒人转交给女方,要是八字合,这婚事就算成了一半。当然,我们还可以派家中女眷去看太师府家女娘子的长相……”
说到这里,颜松顿时停住,认错道:“三爷,小的说错了话,还请恕罪。”
三叔公这才听明白了,沉声道:“把族产总账拿过来。”
李林、李庆等人顿时直起了耳朵,他们都明白百丈村能走到今天,都是二哥的功劳,三叔公在李逵成婚的时候,分族产给李逵,他们也无话可说。
但要是分多了,未免也心疼。
这是重头戏,平日里闹哄哄的李氏族人顿时安静的如同半夜的鸡舍,一个个窝在原地,不动弹。
第391章
投靠
李家人分家产,程知节这个外人就坐不下去了了。
他带着一脸丧气模样的公孙胜,有点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学士巷。说起来也奇怪,虽说刘葆晟如今是太师,程知节是皇帝贤妃的二姐夫,可真要比较起来,公孙胜还是觉得老李家的冲劲十足,是他一展抱负的理想投靠对象。
李家人如今出头也就是李逵和李云。
李逵发展势头可能会迅猛一些,但李云就难说了。武进士在大宋不吃香,武状元也是如此。
要是没有在边塞建功立业的话,李云在军中摸爬滚打至少三十年,才有机会当上从五品的都统制,或是二流军队的都虞侯。
再往上走,基本上没有了可能。
除非他能够屡立奇功,成为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
但李逵不一样了,他是文官,三年一考,六年一迁,加上皇帝器重,他这三年一考都可以免了。要不了一年,李逵就不会是如今的从七品了。
这种升迁速度,在很多进士身上都会发生。
李逵的老师周元不在其中……殿试排名太低,连皇帝都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才。
尤其是他的京官身份,如果外放快,半年后安排外放的话,至少是通判。如果时间长一点,出京就是知州。但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大宋文官的仕途一般都是有规律可言的。基本上朝廷要重用的文官,会很快就担任亲民官。
也就是管理地方政务的官员。
县令和通判,都是要经历的升迁过程。
通判已经是起步很高的待遇了。普通就是县令,再第一点就是县丞。朝廷的本意是要让新科进士知道,民间疾苦,并且学会如何处理最基本的赋税、徭役、刑律、礼仪等政务,别看一个县很小,但五脏俱全,六曹设置和朝堂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就是做事的人差一点,天高皇帝远,做起事来自由些。
只不过,因为大宋县令的空缺有限,吏部在派官的时候,只会给二甲排名靠前的进士派遣县令官职。其他多半是学官教授,或者太学中的学正之类的官职。这种这正儿八经的职务,成为差遣。拿的俸禄是县令的俸禄;还有贴职,就像是李逵的直秘阁就是贴职,拿的俸禄是官员补贴。还有文武散官,爵位等,都是可以作为官员俸禄的组成部分。
但真正能管事做事的官职,只有差遣。
就算李逵升官快,但他想要做到知州这一官阶,至少是六年之后的事了。
再说知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官。哪里不得上太师的地位显赫?
可公孙胜就是固执的认为,李家人的上升势头不可挡。而刘家,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最是薄情帝王家,万一贤妃娘娘在宫中失宠,老刘家也就楼倒墙塌了。但是李氏不会,只要李逵不死,家族兴旺就不会被彻底压制住。
可惜,当初一步走错,步步错,要是跟在李逵身边,少不了又是一番大机缘。
不同于公孙胜的患得患失,呼延灼真的非常满足于投靠程知节。
程知节再次,也是殿前诸司中的虎翼军高级将领,而且还是带兵的主将。虽然一个营三千人,距离他的千军万马差地有点远。但虎翼军不是上四军,是会外派作战的军队。要是呼延家族的底蕴还在,呼延灼绝对看不上虎翼军的一个营头,副都指挥使而已。
可如今呼延家族的风光早就楼去人空,需要自己打拼才能重塑当年的辉煌。
呼延灼更倾向于有机会立战功的虎翼军,而不是上四军。毕竟对他来说,上四军天武、捧日、龙卫、神卫四军,都是皇帝亲军,也被称为御营,只驻京城,不会出京戍边。在这几个军中的武将,除了熬资历升迁之外,想要出头就只能靠家世,而他却指望不上。
虎翼就好了很多,尤其是程知节曾经也夸下豪言,要去西北为陛下征战。
这最符合呼延灼的心意。
当然,更好的结果是,他还能搭上太师的关系,从而走贤妃路线。
在哪儿做官,不是做官?何必纠结于膝盖疼不疼呢?
“东主,此人有腾蛇之相,非长久之人!”让呼延灼没想到的是,他跟着程知节还没等到对方招揽,却受到了小人的攻讦。公孙胜就差指着他的鼻子污蔑他行为不端。
“小人,绝对的小人,李家人为何不打死这个妖道?”呼延灼吹胡子瞪眼,都快气晕过去了。
呼延灼还没有投靠程知节,只是被程知节邀请去家里喝茶,很明显的拉拢意图。可没曾想,连走回家的这点时间公孙胜都不愿等,就直接当着他的面进谗言。此时的公孙胜将之前被李家打了之后,散开的头发用丝带一扎,顿时给人一种飘逸信服的气度。除了嘴角确实有些红肿之外,侧面看去,还是一如既往的道门高人的模样。
可这货一开口就进谗言,确实让呼延灼气地牙痒痒。
但是……呼延灼不知道腾蛇是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