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913

  等到开头写完,李逵惊奇的发现,吃午饭了。
  往来的小宦官挑着存放食物的木桶,用厚实的布料将食物盖的严严实实,深怕跑走了热气。掀开之后,竟然是羊肉包子。
  李逵心中长叹不已,这不是勾搭他馋虫,故意不让他考好吗?
  放下笔,李逵对着发放食物的宦官大喊道:“来二十个羊肉的,不要野菜馅的,再来一盆羊汤。”
  原本紧张的殿试气氛,被李逵的一嗓子喊的烟消云散,周围贡士都看傻子似的看着李逵。李逵有什么办法,他的饭量,能吃三十个,吃二十个是半饱。也就是因为下午还要考试,要不然就放开了吃,也没顾及。
  送饭的宦官带着几个小黄门,一脸怒气的将食物放在了李逵的书案上。
  李逵定睛一瞅,还是熟人郝随。他目带狐疑的看着郝随一脸奸相的脸,觉得这老小子对他有仇,会不会……
  没等他开口,郝随忍不住了,用尖细的嗓子开口道:“李逵,也就是今日殿试,你能使唤咱家。别不知好歹,吃食没毒。”
  李逵翻着白眼,悠悠道:“谅你也不敢。”
  气地郝随真相将手中的木桶套在李逵的脑袋上,暴打这混球一顿。自从李逵出现之后,他被皇帝冷落了很多。虽说还在皇帝跟前听差,但身边多了个和他争宠的对手,这种眼瞅着苦心积虑熬了十几年才换来的富贵,一转眼就要给他人做嫁衣的悲愤,让郝随对李逵恨之入骨。
  但殿试场合,郝随也不敢和李逵吵闹起来。
  他甚至想偷偷将李逵的魔盒打翻在李逵试卷上,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等到机会。
  李逵伸手就能将他的书案防的严严实实的,这厮竟然将试卷放在了衣襟里,贴身藏着,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朝廷抡才大典,皇帝身边的人也不能闲着。
  这算是大多数进士们能够享受到皇宫中太监的伺候,还有御厨的美味的机会了。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只有少数的几次。
  当然琼林宴肯定也是如此规格。
  李逵一口羊汤,大嘴张开,偌大的包子两口送入嘴里。咕咚一下咽下去,速度快的就像是饿死鬼投胎。
  很多贡士都被李逵的豪放给惊呆了。
  甚至连坐在高台上的几位大臣也将目光投射到了李逵的身上。
  章惇气定神闲的坐在宰相的位置,不紧不慢地吃着炊饼,他对于饮食上的要求也不高。并非那种崇尚奢华的世家子弟,从习惯上来看,他就是个异类。
  这方面,他和李清臣有点像。不过李清臣是寒门出身,他生活简朴,是为了告诫自己,他如今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辛苦而来,不能忘记忧患之困。文人都喜欢忆苦思甜,有的人坚持住了,生活就简单了起来,德操也升华了。有的人装装样子,纯粹是为了给人看。
  不过,蔡卞和曾布不一样了,他们喜好锦衣玉食,不肯苛责自己。但食物不算孬,也勉强吃起来。
  突然曾布看到李逵,笑了起来,对李清臣道:“李兄,你就是被那位酒囊饭袋给落了脸面吧?”
  李清臣不待见李逵,不仅仅是李逵,和苏辙所有有关联的人他都不待见。
  不过,相比之下,他对曾布的厌恶甚至要超过李逵,轻轻笑道:“非也,我是磨砺他而已。曾兄多心了。”
  哼。
  曾布碰了个软钉子,越发心中不悦。
  变法派这边人多热闹些,反倒是保守派那边,虽人少,却很融洽。范纯仁也好,苏辙也罢,平日里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但内部还是极力团结自己人的君子。相比变法派的互相拆台,保守派要团结的多。但团结也没用,皇帝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让保守派滚蛋。
  别看策论题目中,说到了变法的结果不好。
  但是苏辙一看题目,心里明镜似的清楚。皇帝这是想要清算后党,矛头直接指向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因为没有坚持下去。
  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因为出了个太皇太后,还有元祐党人。
  对外绥靖,对内强压,民怨沸腾。这是变法派告诉皇帝如今大宋的困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元祐党人执政的时候,手上并没有能达到将领,那时候章楶还没有展露统帅天赋,凭借一人,就欺负到西夏过濒临崩溃的地步。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堪称文坛的妖孽。当年,这位还在各地当转运使之类的官,根本就没有展露军师才能。
  真要是有这么一位在西北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大能镇住西夏国,司马光也不会急着去和谈。之所以要和谈,是因为心里没底,一帮子酸儒为主组建的执政团体,根本就没有一个人会打仗,倒是写史书都很擅长。这种局面之下,真要是边疆爆发了战争,司马光等人就只能吐血干瞪眼了。
  可即便机智如苏辙,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给皇帝解释,不变法不见得会弱,变法也不见得会强。百姓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变法能够解决的。
  想要戳破变法的骗局,只能给变法派机会、时间、还有失败的结果。
  但这些苏辙给不了。一旦给了,他连在朝堂立足的资本就丢了,不仅仅是他,还有吕大防、范纯仁等人,都将背负着沉重的心里负担,开始他们漫长的贬谪生涯。
  这段生涯或许是十年,或许更长。
  就在李清臣将策论考题揭开之后,苏辙就在想对策。在此之前,苏辙天真的以为保守派或许日子不太好过,但向太后也是支持保守派。加上吕大防还没有开始贬谪,只要将其接入京城,至少稳住阵脚还能做到。
  可当李清臣揭开考题之后,苏辙再也忍不住了,这题目是李清臣出的?还是皇帝的意思?
  表面上看,变法没有成功,原因很多。但蕴含的凶险,也就苏辙等人清楚,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在水中,才能感受到那种冰寒的痛楚。这是皇帝要清算朝堂的意思?或许参加考试的贡士们不清楚,但苏辙已经看清了皇帝的心思,决心或许没下,但已经开始纵容变法派的放肆。他下定决心不再忍耐,干脆斗一次,不奢望能让皇帝回心转意,但至少不能让此生带有遗憾而去……
  “子由,看看,那小子吃的多香,跟李逵这小子吃饭,老夫每次都能多吃两碗黍米饭。”范纯仁笑着指着李逵的方向。
  苏辙被打断了思路,有点不满的看向了李逵。耳畔就听到范纯仁絮叨着:“当初子瞻留李逵和李云两小子在家,两天吃了他们一家四口人一个月的口粮,着实可爱。”
  苏辙心说:“幸亏当初没有让他们进府,要不然老夫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业,会被这货给吃空的?”
  咦,不对劲,苏辙愣住了,他刚才想什么来着,怎么忘记了?
第360章
大宋要完!
  被人阴了一把的苏辙,心中萌生了决绝的念头。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大家走着瞧。
  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绝地反击。
  虽然结局已经注定,必然是惨败,但苏辙认为自己应该硬气一把。免得让人把他给看扁了。
  没错,苏辙给人的性格圆滑倒是不至于,但善于调节矛盾的本事绝对不是他哥哥苏轼做不到的天赋。
  之所以他不忍了,只有一个原因。皇帝既然认为宣仁太后和这帮老臣子都是错的,那么就干脆不再让皇帝碍眼了,与其让章惇这些人个个击破,还不如干脆些,将事情挑破算了。
  之前,或许还有让他不太放心的人。
  但如今已经没有了。
  苏轼很神奇地连上了三道致仕的奏章,最终被皇帝允许了。没有任何加衔特进以示恩宠,更没有赐予贵重的赏赐,在不声不响之中,苏轼完成了隐退的所有程序。这让苏辙提着的心终于松懈了下去。毕竟致仕的官员,最多也就是被剥夺优待,可苏轼根本就没有优待。
  中大夫的身份致仕,对于一个在大宋家喻户晓的文坛大宗师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羞辱。
  但对苏辙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至少他倒霉的时候,他关照了一辈子的兄长,可以帮忙照看他的家人。
  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苏辙的决心更大了一些。
  当然,在殿试过程之中,他不可能直接阻扰李清臣的出题,以为这有扰乱朝廷抡才大典的嫌疑,直接被按上个不识大体的罪名贬谪岭南。这个把柄,苏辙还不想给李清臣。所以,他选择殿试之后的第一个朝会的时候,将奏章递上去,直接在朝堂上递送。
  绕过尚书省,秘书省,直接在垂拱殿上让满朝文武和皇帝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让皇帝亲口说:“他恨宣仁太后!”
  苏辙心中不免冷笑起来,皇帝真要是这么做,向太后都不会干休。因为下一个被拉出来鞭笞的就应该是她了。但要是皇帝没法说出不满宣仁太后的话,那么李清臣就不能将脏水泼在保守派的身上,因为理由不够充分,皇帝也没办法下场支持。
  事实上,皇帝根本就不敢说任何宣仁太后的坏话。虽然心里恨得牙痒痒,但他真要是对他皇祖母心怀不满,还在朝堂上说出来,那么这个污点将伴随着皇帝一辈子。甚至在宗室皇族都会对皇帝产生不满情绪。
  不孝之人,何以为天下共主?
  只是这样一来,自己的侄子苏过想要在仕途有所斩获就难了。当然,苏过即便是中了进士之后,前六年基本上都不太可能获得升迁。六年之后,谁知道朝堂会变成什么样子?再说了,苏辙也了解到一些苏过的想法,他的这位侄子,可能并不喜欢当官。
  这可能很他幼年的经历有关。
  至于苏过之外的人……李逵倒是没什么可惜的,在苏辙看来,李逵的能力更多的是急智。巴结皇帝的水平都快赶上宦官了,他甚至担忧,李逵会成为苏门弟子之中第一个佞臣。至于范冲倒是有点可惜,省试第一的名头,这份荣誉来的不简单。但范冲仕途肯定不顺,更多的原因应该是他的父亲范祖禹,而不是他苏辙。
  就在苏辙心中衡量得失的时候,李逵已经开始了下半场的考试。
  策论,虽是策在前,论在后。但实际写文章地时候,论在前,策在后。
  办法总会比原因少很多。
  神宗的变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肯定不会说是因为神宗病故的原因,更不会说是宣仁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的原因。
  绕过这两位,才会轮到元祐党人倒霉。
  想到这里,他眼神复杂的看向了李逵。对于二哥悉心培养的这个徒孙,苏辙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他发现自己摆明了对他不待见的态度之后,李逵却能够被黄庭坚等接纳,甚至在入京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俨然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上一个如此蛊惑皇帝的人,应该叫周邦彦吧?
  可周邦彦文章确实一绝,尤其是吹捧皇帝的手段,如同春归风潜入梦中,让人不经意间,就全身舒坦的直哼哼。但是,李逵可没有周邦彦的才名,倒是靠着麻将和蹴鞠,获得了皇帝的重视。
  从本质上来说,如今的皇帝赵煦,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明君的样子,做派像极了昏君。而李逵恰巧是昏君身边的头号大奸臣,蛊惑皇帝的手段,简直让他这个副相都心头发冷。
  此时的李逵,正渐入佳境的写着策论。
  他的策论题目上是《治平策》,表面上看,这应该是治理朝政,平天下的策略。但这真要是这么以为,肯定是看了题目,没有看文章。实际上写的是人口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