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13

  
这话周元真不敢相信,你说安心读书,为什么半道上打老虎去了?
  
对于学问一道,读书人的坚持是最死板的,周元化身为老师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势都似乎浑然一变,询问:“李逵《广韵》的技法可曾学会?”
  
李逵有点发愣,他不是在县衙里耽搁了两天,就为了学这技法吗?
  
半个多月之前他就会了?
  
可是周元对他的考校还是从《广韵》这部韵书开始,他随意在纸上写下几个不常用的字,交给李逵道:“查一下,读什么?”
  
‘淼’、‘沆’、‘虺’、‘踽’、‘旮’五个字。
  
李逵脸色太不平静了,这几个字他都会念啊!
  
可要是自己读出来,岂不是让周元难堪?看到李逵面色微顿,周元却会错意了,心头是咯噔慌乱,心说:“不会忘了吧?”
  
《广韵》是一本韵书,对后世来说,就是字典。
  
查字典的本事,只能是越来越熟练,怎么可能越来越生疏?
  
李逵无奈,虽然会读,但他也要藏拙啊!心说,哥们也有了需要藏拙的才学,得意倒说不上,可是脸色却轻松之极。
  
这一幕,连见多识广的周元也看不透了,这小子搞什么鬼?
  
很快,李逵将五个字切韵的技法都写出来,然后双手递给了周元,并且抑扬顿挫的读了一遍。他很想告诉周元,后世有一首歌,歌名叫《生僻字》,也不知道词作者是怎么想的,尽往犄角旮旯里搜罗歌词,这几个字,他就算不用《广韵》也能读出来。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万一周元把他当成失心疯,说什么,周元也是进士老爷,总不能收个疯子学生吧?
  
周元却很满意,觉得他对李逵没有看走眼,这小子是有慧根的,将来读书也是事半功倍。
  
接下来就是背书,《百家姓》、《千字文》他要是半个月都背不下来,李逵也没脸来县衙。
  
至于《孝经》都是《论语》中摘录的孔子语录,基本上都是曾子等学生提问,孔子做出回答。而且字数也少的可怜,通体不过十八篇,多数都是一两百字的文章。李逵不敢说对《论语》倒背如流,但也是曾经背过,《孝经》自然难不倒他。
  
唯独《颜氏家训》篇幅稍微长了一点,足足有二十篇。有些篇幅有上千字,大体也不是很长,但加起来就不简单了。
  
李逵可是花了不少功夫,才费劲将《颜氏家训》给通篇背诵了下来。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学习算术,水利等都是异端。最重要的还是儒家的十三经,《颜氏家训》虽然不是十三经的范畴,但是临沂颜氏太有名了,隋唐以来几百年颜氏人才不断,其治家的家训被文人推崇不已。
  
这也是一个封建家庭,能够欣欣向荣所能达到的极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这是《颜氏家训》中篇幅最为长的一篇,勉学篇。
  
好在《颜氏家训》用字不算深奥,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要不然,李逵真背不下来。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
  
虽是大冬天,但李逵却顶着一脑门子的热汗,也背诵了一个多时辰,已经是口干舌燥。但他还是口齿清晰的背诵着,声震屋宇。
  
不得不说,此时此刻,周元对李逵满意之极,就见他捻着下巴上的小胡子,一脸的陶醉,要不是李逵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破坏了他摇头晃脑的陶醉之态。但不得不说,在背书这一途上,李逵绝对有天分。
  
这是老天爷的恩赐,谁也羡慕不来,谁也豪取不走。
  
好不容易,李逵背到了最后一句:“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见周元却没有反应,闭着眼睛怡然自得的样子,甚是欠揍。
  
李逵进一步,躬身道:“小子已经背诵完了。”
  
周元这才醒悟过来,装出严师的样子,道:“不能骄傲!”
  
李逵一脑门子的狐疑,他骄傲了吗?自己怎么不知道?
  
想要开口问,周元却自顾自的说了起来:“《千字文》、《百家姓》,我大宋之学童都能背诵,《孝敬》也简单。唯独《颜氏家训》篇幅较长,原本以为你一个月还背不下来,没想到半个月就能背诵。不过光读书光背诵是无用的,颜氏先人有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琅琊颜氏,传承千年,其后人贤者不坠,全赖家训了得。”
  
“老师,这《颜氏家训》是隋朝出现的吧?之颜之推这位先贤所作。”李逵反驳道。
  
周元脑门子直跳,虎着脸道:“你说还是我说?”
  
“自然是您老说。”李逵气短。
  
周元回忆了一会儿,才说到:“颜氏传承千年,自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算起,足有一千五百多年。在青州就两个家族有这等荣光。”
  
李逵根本就不知道琅琊颜氏的来头如此之大,没有读《颜氏家训》的时候,他以为就颜真卿算是颜氏家族的代表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颜之推传家的本事天下罕见。原来他们还有那么厉害的祖宗。对此,李逵也是暗暗咋舌不已。
  
“对你来说,已经是十三岁了,马上就要十四。我朝神童,与你这年纪中进士者大有人在,尔不过刚开始入蒙学,初窥大道浩淼,自应知学问一途,没有取巧。当初你在县衙的话,颇有小人之心,还需谨慎。”
  
“古之贤者都说,年纪越小,精神越好,既年长,就思虑散逸,你更应该知道自己的短处,奋力直追。不要妄图捷径,捷径可以让你一时得到裨益,可人要是一旦尝到了捷径的好处,自然会变得蝇营狗苟之辈,为正人君子不齿。尔需谨记!”
  
“如此所述,尔可明白?”
  
虽然周元爱面子的不说收徒的意思,仿佛向李逵要束脩似的让人看不起。可就算是李逵站在周元数米之外,都能感受到周元的得意之情,哪里不明白周元的意思,躬身道:“弟子李逵,拜见恩师。”
  
周元笑道:“这一拜,为师受了,你要谨记为师刚才的话。”
  
“是,恩师之言句句如洪钟大吕,李逵铭记于心,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治学的态度。”李逵恭敬道。
  
活到老,学到老!
  
这话这么听都觉得很深奥,但文气却颇不寻常。周元又开始纠结了,这等有哲理的话,为什么不是出自自己之口?
第046章
恶意满满的大宋文臣们
  拜师县令周元之后,李逵心说:“以后这沂水县,爷们也可以横着走了!”
  
随后的几日,李逵被周元留在了县衙。
  
李逵很清奇。
  
周元很惊叹。
  
主要是李逵拜师的礼物竟然是老虎皮。
  
但周元还是接受了,这属于一段佳话。有故事,有情节,还有深谙朝廷弘扬文教的国策。如果李逵名声没有臭大街的话,这个故事足以让京城的小报们疯狂。而李逵不过是快十四岁的少年,他能做出什么事来将自己的名声毁掉?用脑子想想都不可能。周元想到自己蹉跎半生,在外漂泊了多年的七品文官,竟然也有闻名京城的时候,就激动不已。
  
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哥要发达了。
  
可以说,师徒二人都对这层身份很满意。
  
接下来的几日里,周元就开始给李逵训诂。所谓训诂,就是将书中的典故,出处,还有懊悔的内容加以解释。《百家姓》、《千字文》,没有难点,按照李逵的悟性,说一遍也就差不多了。至于不明白的,就去看书。
  周元对李逵的悟性颇为满意,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在李逵面前就是个渣。
  
但这打击不到他,因为他已经中进士了,这一生最大最难的一道坎已经迈过去了,而李逵这傻小子还要从十三岁开始求学,要经历县考,州考,然后和全大宋的读书人一起搏杀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很快,他发现,自己要教的这个徒弟及其让他省心,唯独需要提醒的就是避讳。
  
没朝没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字,因为和皇权有冲突,大为不敬,需要避讳。
  
这一日,周元就对李逵讲起了国朝需要避讳的文字,这是科举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对于一个学子来说,十几年的苦读将付之东流。
  
周元吃着免费的糖炒栗子,悠哉悠哉的喝着茶,开始说了起来,而李逵趴在下首认真的记录。
  
当然李逵还有很多字因为繁简不同,通假意异,还没有完全掌握,但记录下来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里整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周元开口道:“为师听你背诵《千字文》第一字就错了,应该是‘天地元黄’,而不是‘天地玄黄’,此处你要谨记,不过科举之中,《千字文》不考,也不会有人傻到将其书中内容誊写在卷子上,但‘玄’一字,在本朝避讳需要铭记于心。”
  
“老师可有解?”
  
李逵在纸上写下之后,自己颇为潦草,但他能看得懂,自然也满不在乎。不过他很好奇,避讳的文字除了本朝历代皇帝的名讳之外,还有皇后,皇太后……除此之外就很少了。
  
周元觉得这个故事太离奇,其实内心不太想说,但既然李逵问了,就当且故事来听一听:“我朝自建立之初就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且不说,就说比方的辽国就压的我朝喘不过气来。太祖,太宗两位陛下,都是雄才大略之圣,数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这和‘玄’被避讳又有什么关系?”
  
李逵问道。周元瞪眼道:“这不还没说到吗?以后为师说话,不能插嘴。”
  
“好哒!”李逵答应的无比痛快,可就是答应的痛快,才让周元皱眉了,这小子虚心接受,可每次都不改,愁人呐。
  
李逵什么都好,记忆里突出,也好学,就是动不动就喜欢插嘴,或许百丈村人都长了一张不讨喜的嘴,周元也认为这是李逵出生在山林村落,是身上质朴的一种表现,他生气是假的,但想要扭转李逵的这个坏习惯是真的。
  
周元继续道:“这就说到我朝景德元年辽国以倾国之兵犯我大宋边境,北方全线告急。当时我朝北方禁军40万,辽军60万,大战最终在檀渊开始,也在檀渊结束,双方皆有议和的打算,无法继续作战。宋辽为了燕云十六州,已经争夺了二十五年。大小战事不断,国内百业凋敝,名不聊生。双方都有了罢兵的想法,宋辽都难以维持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就有檀渊之盟,我朝每年向辽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此,檀渊之盟也就完成了。”
  
“此后百年,我朝和辽国再无战事。虽然对于我朝来说是好事,但让禁军松懈下来,此后河北禁军不堪重用,且不提。真宗陛下也因为有辱国体的盟约,而遭受非议。”
  
“没错,我中华衣冠之族,啥时候丢过这脸?”
  
李逵又插话道,引起周元的老大不满,呵斥道:“还想不想听?不想听就去抄写《尔雅》。”
  
“弟子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