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913

  他想了想,说:“只要能通过解试,废除契约,之后的科考路费,也会给你两个兄弟备足。”
  阮小二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他觉得自己家如此凄苦,两个弟弟又非常懂事,但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就绝对不会放弃。将来指不定能中进士,做文官,甚至状元……也可以有所期盼。
  李逵为了给阮小二足够的信心,对阮小二道:“另外你也可以从我的藏书中选出有用的书籍,给兄弟借阅。不过这是蒙学之后的事了。再说你也不识字,让你抄写……也不利索。算了,明日你跟着家兄一起去上学,给你备一份束脩,算是送你去学堂了。”
  噗通。
  阮小二不说话,干脆的给李逵磕了一个头,脸上带着肃穆的表情,端着洗脚水出了李逵的卧室。
  翌日。
  李云盯着两个黑眼圈问李逵:“二哥,你又欺负阮小二了?”
  “没有啊!我动手你能听不到吗?”院子本就不大,而进的院子,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内城边上,五千贯也只能买到不大的院子。阮小二住在李云隔壁,加上屋顶还是想通的,一晚上被阮小二哭哭啼啼地闹得心烦不已。
  阮小二当然没有被欺负,纯粹是激动,是感动,是觉得老阮家要发达了。
  李云比划着轻声对李逵道:“我就说了他两个弟弟和你师出同门,将来要是有科举的希望,我不拦着。”
  “就为这个?”
  李逵点头道:“就这些啊!多说一句都没有。”
  李云翻着白眼道:“二哥你这不是忽悠人吗?颜夫子这水平这么可能教出举子来?也就是阮小二这小子没见识,被你忽悠晕了。我昨日似乎听到阮小二的房里传来阵阵哭声,还喃喃的说着……似乎是‘爹娘,老阮家要出状元了’……”
  “他不会是把读书当成了最轻松的营生了吧?”
  很多人都觉得读书人舒服,不用风吹雨淋,不用日日劳作,甚至连繁重的体力都不需要付出,等到金榜题名的时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一刻。只要平日里付出打铁磨豆腐的力气来读书,不怕没有个好前程。
  有这种愚蠢念头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百姓。
  读书人有很多,像宋江、吴用这样的,很多人穷其一生,却得来的是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读书求功名,真要是如此容易,就简单了。
  不是说花苦功就能有回报。
  读书不这样。
  全天下的读书人,每三年只有三百个幸运儿获得官身中进士。很多时候,苦读都是没用的。一来天分,并不是每个有能力供养读书人都会将子弟送去读书,家族之中就会选出最优秀的人去读书;其次,一县之中要出类拔萃就不容易,更何况是一州之地?
  三年解试,就取那么十个人,谈何容易。
  一旦错过,又是三年。
  解试之后更是残酷的省试,省试之后取六百贡士,最后还要刷掉一半。
  这其中的残酷,几乎让人无法想象。只有最有天分的年轻人,加上运气加持,才能在科举路上走通。
  天分,刻苦,运气,缺一不可的大轮盘下,只有少数被眷顾的读书人才能最终走上官场。只是阮小二对读书有点想的太简单了,但李逵也不去说破,干脆也打发阮小二跟着李全一起读书去了。也就是一份束脩的事,花不了多少钱。让他自己感受一下,读书人的苦。
  至于李逵和李云,自然有要紧的事要做。
  省试第一步,在进入东京城就已经开始了。当年老苏为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可是到处拜访名人,也要给儿子扬名,为的就是能够科举路上顺利。
  李逵也想出名,但苦于没有好的门路。只好选择就近先拜访认识的几位大人,师叔祖苏辙是一定要拜访的,而且还要早。
  打发街头送信的小厮去给高俅送信,准备商量着去给苏辙送点礼,走走门路。
  改日,高俅如约而至,看到李逵和李云之后,高兴的从马上跳下来,跑到李逵面前,哈哈大笑起来:“你我兄弟终于聚首京城,今日哥哥做东,定要不醉不归。”
  李逵急忙拦住了高俅的雅兴,对高俅道:“我们准备去师叔祖府上拜访,顺带送一点老家的特产。”
  高俅听到要去苏辙的府上,脸色顿时垮了下来,左顾右盼道:“就怕老大人不方便啊!”
  “我老师还在府上,有什么不方便的?”李云觉得高俅这厮一说到师叔祖就不爽利,顿时有点不乐意。
  他心说:难不成爷们大老远的来,还能不让进门不成?
  苏府门外。
  李云对着府门气地之运气,嘟哝道:“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是个宰相而已,还是副的。”
  高俅附和道,他来之前就知道肯定会吃闭门羹了,反正这段日子,他很不受苏辙待见。如今连苏府的大门都进不去了,更是让他气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谁让自己文试不举之后,尝试了武试,还幸运的过了解试,可这最让苏辙看不惯,他高俅找谁说理去?
  说话间,语气颇为酸涩。不过高俅是个乐天派,生气之后也不恼,笑呵呵道:“两位贤弟,京城是我高俅主场,今日高兴,带贤弟去好去处乐呵乐呵?”
  说话间,眉宇间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挤眉弄眼的颇为神气。
  内堂,苏辙表情凝重的对家中管事问道:“人走了?”
  “有了。”管事低眉顺眼地回答道,不过随后又担心道:“老爷,不过访客虽是高俅带来的,但拜访的是侄少爷,万一让侄少爷知道了,会不会不高兴?”
  “哎,老爷我不想如此不近人情。可尧夫兄早些拜访,说过家兄徒孙李云是武举过的解试,加上一个高俅,我苏门已经有两人过了武举参加今科省试,这俩拔贡无望,更不要说参加殿试了。可要是李逵省试被黜落,按照家兄信中的意思,李逵多半也要参加武试。加上李逵、李云武艺高强,获得武状元也不难。得亏高俅武艺寻常,要不然我苏门将武科三聚首,包揽前三之势,你说老夫该不该慌?”
  苏辙说完,躺在半榻上,长吁短叹。
第314章
苏门败类
  “家门不幸呐!”
  苏辙坐在家中长吁短叹,至于不幸的原因,多半是那个不靠谱的兄长引起的祸端。
  苏辙和苏轼这对兄弟很奇怪,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苏轼从小调皮,但苏辙却年少老成,从小苏辙就是跟在哥哥苏轼的后面,帮着给哥哥收拾烂摊子。
  要是苏辙自己的门生门徒,李逵也就算了。
  从范纯仁的口中得知,李逵这孩子还是很有主见,也有很强的能力,还是沂州解元,算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吧。但是李云、高俅这样的能收入门下吗?
  别说收入门下了,连让他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苏辙感慨了一阵,发现似乎不太对劲,苏门多了几个不成器的弟子,不该是家门不幸,随后改口嘟哝起来:“师门不幸啊!”
  至于说苏轼和苏辙的传承老师,很简单啊!欧阳修啊!
  可以说,李逵和李云幸运之极,苏门可以说是大宋从建国以来,最为显赫的学派。像是吕大防之类的可以追溯到张载,被成为关中学派;比如司马光、程颢、程颐一些人,被归为洛川学派。但是大宋有一个算一个的学派,都比不上传承与欧阳修,光大于二苏的崇古派。
  也就是说,李逵和李云踏入苏门之后,注定成为被大宋文人最为羡慕和嫉妒的精英弟子。
  但是精英弟子去争夺武状元,苏辙气地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
  别说见面了,他就怕倒时候忍不住动手打人。
  之前有个高俅已经够让他糟心了,如今还冒出个李云,还有不确定的李逵。别看苏轼已经给弟弟写过信,告诉弟弟,李云就不用去管了,李逵绝对不会参加武举,他有安排。
  如果这话范纯仁说,苏辙会选择相信。
  但是他二哥在信中信誓旦旦地说有安排,他一万个不相信。不但不信,而且还会担心不已。二哥苏轼那次担保的事成过?
  恐怕苏辙心里的这块石头,一时半会是下不去了,他其实也知道自己做的很过分。慈,是君子对后辈的德行操守,他如今没有做到。
  但没办法,谁让李云等人太不争气,苏辙决定按自己的办法来,故意气恼李逵和李云,激起他们俩兄弟的斗志,争取在省试的时候大放异彩,至少考取个贡士不过分吧?
  再说了,考取了贡士之后,他至少也有说道了。
  毕竟,省试前六百名,才有机会成为贡士,这已经是一只脚踏入了进士的大门了。就算是殿试被黜落,贡士进太学难吗?
  至少,苏门出了两个太学生,也算不上丢人。
  虽说是故意气恼和激励,但是苏辙还是不放心,呼唤来家中老奴,对其万般嘱咐,派人打听李逵和李云在京城的动向,切忌及时汇报。
  再说高俅,脸上虽说着不在意的话,入眼也是笑的灿烂样子。
  但是眉宇间却少有的夹杂着忧虑和无奈。
  不过此时,高俅正在兴头上,嚷嚷着要带李逵去见识一番京城最大,最奢华的酒楼,丰乐楼。说起丰乐楼,不得不说白矾楼,也就是很多后世笔记戏曲之中提到的那座东京第一酒楼,樊楼。
  也有叫飞虹楼的。
  反正名字很多。
  但是丰乐楼多次易主,每一次总会改名字。
  如今丰乐楼的东家非常神秘,几乎探听不到东主的身份。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丰乐楼在东京老饕眼中的超然地位(主要是丰乐楼的姑娘京城最好)。
  仅仅有美酒佳肴还无法成为第一流的酒楼。
  大宋的酒楼,敢起名字带楼的酒楼,进门必是风月。这不是说酒楼的乌烟瘴气,而是喝酒的时候,没有盈盈一握,如同杨柳般腰肢的舞女跳着霓裳羽衣这等舞蹈,如何纵情?没有如同银珠落盘般清脆嗓音的歌女,唱着千古以来的哀愁,如何下酒?没有姿色妖娆,笑容甜美的艺伎劝酒……去如此奢靡的地方喝酒,还有什么意义?
  丰乐楼是大宋酒楼中的佼佼者,甚至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