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913

  当然,为了贴近时代气息,李逵也将小农庄经济改成了《昌平策》,一下子高端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不过,其他士子对李逵的敬重之心树立起来还没多久,立刻就对李逵恨得牙痒痒。
  李逵吃饭了,烧硬的黄泥敲开之后,一股浓烈的奇香在考场上空弥漫着,而且李逵这厮根本就不知道独乐乐不如总乐乐的欢乐,就知道独享。而其他士子只能捏着手中的干粮,味同嚼蜡,不停背诵孟子语录: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独享也就罢了,还要当着众人的面,吃地满嘴流油。解氏兄弟终于明白,他们被范纯仁老爷子没收的午饭是什么了,生无可恋的拿着脑袋撞墙。
  原本被李逵的才华折服的众士子,顿时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幸亏没有和李逵成为朋友,要不然……老实人也忍不住想要打这厮的黑拳。
  这也太招恨了……你都已经是解元了,大伙也没有疑义,还赖着不走?
  硬赖在考场让大伙儿难受,几个意思呀?
第273章
范老挖坑
  “二哥,你我师出同门,为何你的策论会比我强?”
  回去的路上,李云觉得师祖他老人家藏私了,要不然,为何差距会这么明显?说起来,李云还自认为对李逵优势明显,他要比李逵早两年蒙学。至少多学了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对士子来说什么用都没有。
  他会背《百家姓》、《千字文》的时候,李逵还不知道在那个旮旯里撒尿和泥玩呢?可为什么自己明明比李逵入学早,却一直被李逵压制?
  这不正常。李云觉得自己一定是被蒙骗了。
  在颖州和扬州,李逵几乎是和他同吃同住,一起读书。虽说李逵这厮总喜欢在他面前炫耀才智,但真要说真才实学,李云觉得自己也不差啊!
  主要是不比李逵差。
  李逵一看李云憋屈的反应,就知道这小子不服。
  他是谁啊!
  李逵,专治不服。
  李逵瞪眼道:“你小子不学好,还敢抱怨?”
  “没有抱怨,而是觉得你我都是在师祖家里求学,平日里还是我老师授学的多。就算是策论,师祖也经常给我们开导。可为什么你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而我不能?”李云越说越激动,给人一种理直气壮的蛮横感。
  就像是都是腰缠万贯的少年郎,兜里的钱也一样,为何其中一个成了翩翩公子,人见人爱?为何另外一个成了傻缺?
  这要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李云说什么也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
  李逵能让他如意了?只见李逵双眼微微眯起,仿佛心情不错道:“说起来,你我是师出同门,但是你自问自己努力了吗?师祖交代下的功课,那一刻你是竭尽全力完成过?最后因为自己荒废学业,却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抱怨,这是大丈夫所为?”
  李云程默了,他并不是像几位师叔那样的天才。但他在扬州的时候经常看到李逵被师叔晁补之,还有师叔李廌虐,几位师叔也虐自己,让他有种错觉,自己和李逵是一个水准的读书人。
  可如今想来,李逵似乎不一样,他好像比自己努力一丢丢。
  当然,李逵并没有想从努力上来打击李云,这不符合他的做派:“再说你,不努力且罢了,还怨天尤人。其实刚才范老伯说你的策仅是中规中矩,其实更多的是给师祖面子,毕竟你在他老人家跟前读书,真要是不堪入目,丢的脸也不是你的,而是师祖的脸面。这才给了这个看似普通的评价。你以为真的靠着真才实学,你就能通过县试,解试,然后傻呼呼地去汴梁中进士?不努力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有这样的梦想。”
  顷刻间,李逵的形象一下子光辉起来,似乎他真的多努力似的。
  他一直琢磨着走捷径,怎么可能和其他读书人那样,用命去苦学?要不是走捷径也需要体力,他也懒得去学啊!
  四书五经对他来说,一定用都没有。
  可这话他不能说,说了就是打自己的脸。李逵仰起头,自我感觉良好道:“李云……”
  李云愣住了,他很少见到李逵如此认真的说话,迟疑了一会儿之后,选择倾听。
  “李云,你不努力,就不应该去抱怨不公。而应该抱怨,为何自己不更努力一些。当你不所有人都努力之后就会发现一个道理……”
  李逵说到这里,故意顿了顿,引李云上钩。
  李云果然期待的问:“二哥,你是说要是我够努力,就会比别人都强?”
  这小子这点心思,李逵能摸不透吗?比别人比是假的,和他比倒是真的。李云这辈子的人生目标恐怕就是李逵了,武功比不上,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李逵这厮,天生神力,练武天赋极强。他如今在武力上超过李逵的想法没有了,自己也不傻。
  可是读书,大家都不缺点什么,凭什么自己还要被死死的压着?
  他不服!
  见李云终于忍不住下问,李逵呵呵笑出声来:“然后你就会发现,努力了,自己就越自信,让自己更强大,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准,但结果是还会被无情毒打。因为努力有用的话,这个世界为何还要分三六九等?有时候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努力者千千万,但真正成功者几何?至于失败,你以后会习惯的。”
  李云气地冷哼一声,扭头就走。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打到李逵。
  解千和解万有气无力的跟在他们后面飕飕发抖。他们只知道李逵勇猛无敌,曾经打死过老虎,也大闹过临沂城。可是情报里从来没有听说过李逵是苏门子弟,还是跟着大苏学士跟前读书的入室弟子中的翘楚。
  要是李逵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话,一定会告诉他们,翘楚不是这么用的,至少不该用在他的身上。
  李云的策论不好,主要是眼界不够开阔。再加上苏轼的策虽然很好,但仅仅是文辞上的华丽。真要是让他老人家给君王分忧解难,他也抓瞎。
  毕竟苏轼在黄州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民生问题,都全身心出去浪了。等到坐牢之后被贬谪黄州,才开始深入百姓中去。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很多问题他看出来了,就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处理具体事物的能能力并不如苏辙高明。
  但苏轼的论确实好,好到独步天下的程度。
  毕竟,论是以古喻今,更多的是警示作用。毕竟问题摆在明面上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有点学识的读书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想要写好论,必须要常年的打磨文字,这是水磨功夫,急不来,着急也没用。
  李云他跟着苏轼读书时间短不说,天分也不足。论的水平也就普通解试学子中的中上,还是在沂州这个小地方。放到天下,他连叫嚣的资本都没有。
  事实上李逵也有这样的问题,论的水平一般。比李云好一些,主要是他读的书多一点。但真要说放在天下读书人中间,也是要被天下士子淹没的存在。但是他的策很好,这一点连苏轼都很奇怪。仿佛李逵是长错了地方的庄稼,突兀的出现在了自家的地里,让苏轼百思不得其解。
  可即便李逵的论不好,在沂州也算是不错的了。毕竟,在苏轼跟前熏陶了两年多,再要没有点舞文弄墨的气息,连他都不能原谅自己。
  加上策上拔高,傲视沂州众多土鳖士子,李逵的解元身份几乎是稳定了。
  三元及第第一步,他完成了。
  可惜,李逵环顾周围,连个可以炫耀的对象都没有,无趣!
  他能自甘堕落去解千和解万跟前炫耀自己的傲人成绩吗?这俩人哪是什么正经的读书人?
  还以为能够在武试之中,阻击李逵,没想到,一眨眼,李逵竟然被范相点为解元。
  这武试多半不会参加了。
  倒是解千、解万有点可惜。
  他们从出山那一刻起,就将李逵当成了自己解试道路上的最大对手。是他们获取至高荣誉道路上的绊脚石。
  让人气愤的是,李逵一直没把他们当回事。
  也难怪解千和解万一直盯着李逵的武力值,要不是老虎不好逮,他们说不定也要去真刀真枪的逮一只老虎来试一试,是否人的拳头真的能够打死老虎。
  可当他们遇到了李逵,近距离观察之后,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是如此可笑。
  州学。
  阅卷房,严明离开考场跟着范纯仁进入了房内。
  在考试没有结束的之前,考卷没有收起来,阅卷房不过是考官休憩的地方而已。严明也是考官,身为通判,他即便主考官的身份混不到,但是副主考的身份在沂州境内没有人敢和他抢。他也有进入阅卷房休息的权力。
  不过,范纯仁见严明跟着他进入阅卷房,顿时警惕的看向了严明。
  “老夫要闭目养神一番,你先退下!”
  严明心里有点好笑,范相还有护食的习惯。可是他也不敢嘲笑,只好低着头,忍者心头的好笑,将自己见范纯仁的目的说出来:“范相,下官愚钝,为官多年却鲜有寸功。可恰逢李逵的策出现,让下官又惊又愧,惊的是我朝人才辈出,年轻一辈惊才艳艳……”
  “少吹捧,就说你的想法吧!”
  范纯仁平日也不会如此不近人情,但美食当前,遇到个熟人在面前搭话,就是不想走。总觉得对方的意图很值得怀疑。
  严明无奈,只好作揖道:“范相,下官恳请范相恩准,将李逵的试卷发往汴梁。”
  “送去汴梁?”
  范纯仁犹豫了,李逵的策很有见地,似乎也有实现的可能,一旦真要是实现了,大宋的赋税将上一个台阶。财政困纾的问题也将大大缓解。但这个小农庄经济,似乎很容易被变法派窃取。远的不说,就说《保甲法》吧,这还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核心纲要,针对的大宋地方保护,训练农兵,培养大批士兵补充军队。
  结果就不说了,这《保甲法》很不靠谱,不仅仅没有给大宋的军队输送合格的士兵,反而一旦地方上受灾叛乱,这帮训练过的百姓仿佛成精了般难以对付。
  久而久之,连王安石都对《保甲法》没有了信心,同样的法令还有《保马法》更是引起无数的反抗。
  但不管是什么法令,实施起来难度大,甚至副作用明显,主要原因只有一个——穷。
  百姓穷,稍微煽动几下,就要闹事。
  可万一百姓富足了呢?
  还闹的起来吗?
  范纯仁陷入了犹豫之中,似乎严明也看出了范纯仁的为难,开口解释道:“范相,此策对朝廷有用,上报,仅是我等官员的本分。且不论是否谁用,用在哪里,都不是下官能左右的政令。”
  不咸不淡的说完,严明心虚的低下脑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