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913

  “女眷都走了。管家丢河里了。”
  说完,李逵扭头就走。
  没想到贾道全却挣扎着对李逵的背影喊道:“徐让是高孝立的人。”
  高俅追着李逵后面问:“李逵,你们去高家庄帮忙了吗?刚才贾道全说的最后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会让我等小心徐让下黑手吧?”
  李云冷笑道:“掰了。”
  “怎么就能掰了?虽然高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高家也不至于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学士过不去吧?”高俅也知道高家在交战当天,确实做事不妥。可总不至于他们理亏了,还要高额状吧?还有没天理了?
  回去的路上,高俅六神无主起来,阴谋诡计,苏轼肯定不擅长的。真要是担心徐让和高家联合起来,万一针对学士不利。那就麻烦了。
  李逵有点烦,低声道:“师祖无忧,可能对我不利吧?”
  “要不回去劝劝师祖他老人家提审贾道全吧?”
  高俅抬起头,看向李逵,他心里也没什么底气。之前,徐让和苏轼的配合都很好,这些高俅都看在眼里。可是当官就看表面,就是大错特错了。要不然苏轼当年也不会遭那么大的难了。
  面对高俅的劝说,苏轼浑然不在意。高俅不过是个小厮而已,在他看来,高俅有点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指着高俅道:“审案,缉盗,这些都是通判的公务,我插手似乎不妥。即便通判不做,还有推官。”
  “但是父亲,这是大案。而且一直拖着,恐怕对外也不好说。”
  苏过没有苏轼那么乐观,之前苏轼的加急公文送到了各地,开封自然是要最先通报的。原本平定了叛乱,本来就是苏轼的大功劳。可是案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容易生变。如今朝堂上,对苏轼不满的人很多,万一有人对着此案做文章。岂不是到时候,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无奈之下,苏轼只能接受。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每一次审问,徐让都要找各种理由参加,而且询问的时候,有越权的嫌疑,或者是故意把案情往复杂了说。
  苏轼糊涂的时候很多,但并不是说他看不出来有人糊弄他,他仅仅是装糊涂而已。
  尤其是这个人还当着他的面糊弄他。
  这让他在不满的同时,对徐让有了一些提防。
  这日,苏轼提审之后,高俅写好了证词,按例,贾道全签字画押之后,交给了苏轼确认。
  苏轼故意拖长了个长音,对徐让问:“徐兄,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士,下官以为,贾道全一个小小的仓监,实在没有胆子造反。或许还有同伙,至少他不该是头脑,必然受命于人。”
  “徐大人,你知道幕后黑手是谁?”
  苏轼平日里都是一副和蔼的样子,脸上堆着笑,白白胖胖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可爱一些。就算苏轼已经年纪不小了,但他的眼神柔和,表情和气,从来没有阴暗的晦涩。可是就在刚才,苏轼却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看向徐让的眼神更多的是带着质问。
  “这个!”
  “那个!”
  徐让支支吾吾的说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出来,这让苏轼加深了自己的判断。徐让有私心,而且私心正在让他走错路。
  想到这里,苏轼果断行驶了他上司的权力,将此案结案,并行文去了开封。
  造反,仅仅在州衙里审问是不够的,还需要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家会审,最后才能将案件整理之后,面圣。
  苏轼想着尽快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送出去,终于徐让,在他看来,不过是个小人而已。
  打发小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给他们机会。
  苏轼冷冷的问:“本官就此结案,徐兄可有疑义?”
  徐让想了想,起身对苏轼道:“下官有隐情想要禀告!”
  “也好。”
  从二堂出来之后,苏轼的脸上面如寒霜,而徐让却一脸的尴尬。苏轼不给徐让说话的机会,拍了下惊堂木,朗声道:“此案一干首犯,斩立决。其余案犯,发配沧州。一干人犯,不日押解汴梁。”
  虽已经结案,但是还有大量的文书需要处理。
  这时候,高俅的作用顿时被凸现了出来。苏轼自从有了高俅之后,顿时懒了很多,抄抄写写的事,干脆一股脑的仍给高俅。
  只不过,发给中书省的奏章需要他自己去写,因为很可能会送到御前。
  高俅眼神贼兮兮的在奏章上浏览之后,突然贱兮兮的一笑。公文有完整的官印,已经代表了颍州的立场。但是公文之中对于高孝立父子的句子不痛不痒,这让他很不高兴。反而陈述了不少因为《青苗法》废除之后官商勾结的隐患。这些东西,高俅不在乎,反正他从来没有种过地。只不过,高氏父子安然无恙,让他颇为气恼。李逵和李云差点因为这对愚蠢的父子送命,难道连一点表示都没有?
  不仅一点表示都没有。
  还敢对高爷不敬。活该你们倒霉。
  高俅舔了舔嘴唇,在公文的中间,空的地方,见缝插针的添了一句话:“高氏父子,获利最巨。”
  随后,他小心的将公文上了火漆,加盖了封条。送了出去。
  颍州的求急公文送到开封不过几日的光景,紧接着,贼兵被一举歼灭的公文也送到了开封。
  没几天,连案情审问的结果都送到了开封。
  就连对苏轼的诗词颇为喜欢的太皇太后,都觉得让苏轼在颍州这个小地方绝对屈才了,这哪里是个词臣的表现,绝对是个治世能臣的才干。让苏轼在地方上,绝对是埋没了这位的才华。
  应该提拔来汴梁。
  可是,苏轼……可是老相识了,他不管在朝堂,还是在大内,他老人家的品行很好,但是做事的能力,似乎一直都不怎么样,怎么突然间转变风格了呢?
  不日,宫中太皇太后懿旨,派范纯仁巡视颍州。
第215章
布衣宰相
  “臣,高公绘。”
  “臣,高公纪。”
  “见过圣母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高正仪摆摆手道:“你我都是至亲,就不用多礼了,还是叫我姑母听的顺耳。”
  “是,姑母。”
  高正仪的人生起点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还是女娃的时候,就被她姨母给相中,准备给他姨夫做小。要是在寻常人家,肯定是从灵魂深处被谴责的卑劣行径。但她姨母是曹皇后,她姨夫是仁宗皇帝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天家的事,就算是做的再过分,也没人敢说。
  说起仁宗皇帝,也是倒霉。自从亲政之后,前半生兢兢业业,将西夏对大宋的威胁化解之后,还想着改革大宋的朝政,彻底解决大宋朝政负担最重的两个致命问题,冗兵冗官。
  于是,对抗西夏有奇功的范仲淹就被他相中了。范仲淹也是投桃报李,上书仁宗皇帝,《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俗称‘十条疏’,解决朝廷从任命官员,恩荫制度,抑制土地兼并,缓和国库的支出等一系列问题。
  可惜,不到两年时间,朝堂上反对者遍布。新政不得不最后无法下达到地方,最后不了了之。
  政治生涯遭受重挫的仁宗并没有一蹶不振,可是年过不惑之年的仁宗皇帝发现,自己没儿子。于是,后半生他虽然还有壮志,但不得不被生儿子大业给耽误了。
  再说,曹皇后也是心酸。自己没儿子,连带着宫里的嫔妃都没有儿子。不是说仁宗皇帝没有过儿子,有过,还不止一个。问题是没养活大,都夭折了。眼瞅着自己丈夫的年纪越来越大,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岂不是要便宜了宗室里,那些整日给丈夫添堵的亲王郡王们吗?
  襄阳王小猪仔似的生了三十几个儿子,把当皇帝的丈夫气地眼圈都是红的。
  高正仪是曹皇后姐姐的女儿,从小就出落的讨人喜欢,长大了更是个难得一见的美人。加上曹皇后把高正仪当女儿养,更是疼爱的不得了。与其让丈夫跟着别的骚蹄子鬼混,还不如便宜了自己家的侄女。存着这个心思,曹皇后决定将高正仪收入仁宗皇帝的嫔妃之中,给一个正式的的名分。
  好在仁宗皇帝对从这个小长在自己跟前,当女儿养的高正仪有点下不去手,才嫁给了英宗。
  可以说,高氏从小就生活在宫中,一直没有出去过。
  这也是她的特别之处,兄弟姐妹她也有,但是亲近上就难说了。
  一个能够恰如其分的处理家族,皇族,乃至朝堂关系的太皇太后,不被称颂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是高家因为高正仪的入宫,家族快速崛起,但相比其他外戚,高家并没有在汴梁做出过分的事来。
  被姑母召见。
  高公绘、高公纪俩兄弟有点战战兢兢。平日里,他们的姑母并不会派遣身边的亲信来家里找他们。显然是急事。
  对于在政权风暴眼中的外戚来说,急事很可能是要命的事。
  所以,两兄弟心急火燎赶来,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姑母,一声不吭的站着。
  太皇太后高正仪微微叹了一口气,这俩个侄子比自己的兄弟高士林都不如,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如何能够撑起高家的一片天?
  “你们可知道我高家在颍州还有什么旁枝吗?”高家祖籍亳州,自然不可能有嫡子去颖州发展。要不是旁枝,就是被家族惩罚放弃的子弟,才可能去颖州。
  “颍州?”
  高公绘、高公纪面面相觑,心说:不会这么巧吧?他们的府邸刚刚有个颍州的亲戚来送钱,一出手就是十万贯。豪气的不得了。难不成,刚收钱,就出事了?
  可送上门的钱,还能让出去?
  这钱收了才没几天,就让姨母知道了,可问题是,这不算大事吧?最多也就是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