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13

  
之所以大老爷和二老爷们都对破案抓住死死不放,主要原因就是破案率将直接关系到老爷们的升迁。只要大老爷接了案子,不破案,大老爷就要睡不着,大老爷睡不着,做衙役的还敢一觉到天亮?要是大老爷在沂水县任上时间长一点,自然能摸到百丈村的规律。可是大宋的官员三年一个任期,还经常有官员在任上调离,以至于新来的大老爷根本就不知此中有诈,傻乎乎的中了山里人的圈套。
  
至于说治罪老族长?
  
他老人家根本就不怕。百丈村人告官,都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上马。
  
这是为何?
  
因为村里人也知道,谎报,尤其是哄骗官员是要吃官司下大狱的。但是一旦案犯年过七十……就不一样了。六十为翁,七十为叟,这要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朝廷不但每年要给予钱粮补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就算是他老人家谎报官府,触犯了律法,只要不是杀人造反之类的重罪,没人会和一个老人家过不去,大老爷就算是知道了真相,也不过一笑了之。老族长谎报官府也没有会去处置他,反而会将他当成老糊涂给放了。
  
这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本钱,他七十了,啥也不怕。
  
“得了吧,老叔,您老每次都拍着胸脯说是真的有老虎。可谁见着老虎了?”
  
李清的语气中满是怨气,最后却神奇的跺脚道:“算了,老虎就老虎,总比案犯好的多。真要是人命官司,整个三班衙役都跟着倒霉。”
  
“今年没死人。”老族长幽幽道:“不过以后说不定就不报案了。说不定我百丈村就发达了呢?”
  
李清听这话就来气,你凭百丈村的底子,都已经穷到根上了,还发达,骗鬼呢?他冷哼一声,表示坚决不信。
  
老族长好奇道:“你信了?”
  
“我不信,但也只能哄着让自己信。”说到这里,李清恨不得从眼眶里挤出几滴泪水出来,才显得应景。
  
老族长却要和李清掰扯清楚,因为今年不同以往,老虎是真的,还很容易找到。要是和往年一样,衙役们在村子边上的山林里边上搭个窝棚住着,万一被老虎叼了去,他这罪过可就大了:“贤侄,可不敢大意,真的是老虎。这次和以前不一样……”
  
他见李清打死也不相信他的话,顿时急了,对李逵招手道:“逵娃子,你过来。”
  
李逵真无聊着,见老族长召唤他,急忙走了过去。瓮声瓮气道:“三叔公,啥事?”
  
老族长将李逵往李捕头面前一送,道:“逵娃子是第一个看到老虎的村民。之后我们全村人都看到了。逵娃子你快帮老汉说说,捕头硬是不信。”
  
李逵怀疑的目光在老族长和捕头李清的脸上划过,随后大概猜到了缘由。也不戳破,点头道:“没错,叔这是真的。老虎从东边来,赖在村子西面的山头上不走了。那个山头是村子里的祖坟,谁开玩笑,也不敢拿祖宗开玩笑不是?”
  
确实没有人敢将祖先抬出来,开这种玩笑,李清这才相信老族长说的话。
  
但是他的目光一直在李逵的身上打量,突然伸手在李奎的肩膀上捏了一下,用拳头轻轻的垒了几下李逵的胸口,仿佛铜皮铁骨一般的好身板,简直是天生练武的材料。他也生出了爱才之心,心中暗叹:“真是做捕快的好料子,在百丈村这等偏乡僻壤窝着,岂不是埋没了?”
  
想到这些,他竟然生出了爱才之心,对李逵问道:“李逵,我当叔叔的给你做一个主,将你招入捕手。捕快分为捕手和快手,快手走探消息,捕手抓捕案犯。但你是练家子,做快手太琐碎,捕手平日里差遣少,你如果在县城里,还能有一份其他的营生,也不耽误。轻松就能落下一份钱粮。至于,县衙里的关系,不用你上下打点,就让你做上捕快,就当是做叔叔的给你一份见面礼。不知你意下如何?”
  
按照李清的推算,得到这等天大的便宜,李逵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可让李清不解的是,李逵先是你是迟疑的看向了老族长,见后者也是一脸惊讶,自然明白是捕头李清的爱才之心。
  
别人好心,他自然没有怨怼的道理,就算是他对做捕快深恶痛绝,也不会将人得罪了,将话说绝。
  
李清还以为李逵不舍村子里的人,干脆好人做到底:“不仅是你,连李全我都要了。他这大个子,也是个做捕快的好材料。”
  
反倒是李逵为难了,李清这是盛情难却,但违背他的本意。
  
要是自己就算了,但是李全,在衙门里有人照顾的话,他就能独立了。
  
正当他踌躇之际,老族长却开口道:“原本老儿想让李逵进入公门之中,但他不愿意。至于李全,他是百丈村的守村人。”
  
李清闻听李全是傻子,顿时没了兴趣。但对李逵却好奇起来,难道他有更好的打算不成?
  
于是问道;“贤侄可想好了,这可是好营生?”
  
“小子以为做个读书人也挺好!”李逵说到志向,自然不能露怯,挺胸傲然道。
  
李清左右打量了一阵李逵,山里小子的打扮倒是寻常,也不突兀,但你后背上插着两把大斧子,还想冒充读书人?
  
要不是知根知底,本捕头早就将你当成江湖匪类抓起来盘问了。
  
哈哈哈——
  
“贤侄……贤侄实在太有趣了!哈哈——”
  
见李清笑地东倒西歪,毫无形象,李逵心里这个叫气啊!小爷想当官,想混好一点有错吗?被怒气一冲,李逵顿时也忘了场合,嘴硬道:“想要进士及第,小子不敢保证。但是中个州里的举子,玩似的。有了举子身份,还不能算是读书人?”
  
举子?
  
算不算读书人?
  
肯定算啊!
  
不能当官的举子,想要成为吏,并不难。尤其是在乡间的举子,基本上都是乡绅。地方官上任也会让人邀请,询问地方,给予礼遇。
  
这一刻,李清真的被眼前这个黑小子给唬住了,不过他突然想起老爹说过的一句话:“百丈村里无好人?”
  
顿时疑心大起。
  
质问道:“你当州里的解试举贡那么容易考取?”
  
李逵呵呵一笑,跳上了县衙高高的石板台阶,盘腿坐下颇有指点江山的味道:“说难,真难;说容易,真容易,且听小子给你慢慢说道。”
第023章
科举学区房的优势
  “叔,你应该知道,咱们沂州已经多年没有通过解试而中进士的举子吧?”
  对于科举,李逵是深入了解过的,一开口就让捕头李清觉得不简单,这主要得益于李逵的身份,山里人,从走出大山的那一刻,身上就披着淳朴的外衣。
  李清对此没有异议:“总该有二三十年了吧?不过,这说明科举很难呐!怎么在你嘴里就变得容易了呢?”
  李清大为不解。
  李逵笑道:“叔,你恐怕不知。沂州境内的学子中进士的人在最近几年还是有的,并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去京城安家了,少了在乡间的宣传,不被人知。他们之所以去京城,多半是因为太学。获得了太学的入学资格之后,在太学之中潜心求学数年,下场一举高中,这是大部分北方州府学子的出路。”
  “沂州的举子成功获得解试资格之后,可以通过知州老爷推举去太学继续读书。当然,也有人因为成名早,获得举荐进入太学。或因通过【八行具备】的评价,推荐进入太学上舍,但是这不是我等平民子弟该去想的美事。太学生之中,想要求官只能是上舍生,在考评之中获得上中以上的评价,才能赐同进士出身,授官职。但是几率比中进士都难,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就不用去琢磨了。”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沂州的解试难以成就进士的荣耀,但是去太学就能办到呢?”李逵话锋一转:“叔你知道吗?在南方吴县,每次会试都有人中进士,这样州县甚至还有几个。”
  ……
  “学子还是那个学子,可是去了太学就不一样了。”李清虽不是聪慧之辈,但李逵说的都这么直白了,他还能转不过弯来吗?
  李清惊叹道:“是名师的原因,一定是这样。”太学的老师都是进士出身的大儒,师傅能耐大,弟子自然也不会弱。
  “没错。但你想过没有,没有名师,那些有天分的学子会选择这么做?”在的李逵谆谆善诱的解释之下,沂水县捕头李清开悟了。
  他没等李逵说出答案,就抢答道:“自然是拜访名师,获得学业进步。”
  “没错,如果是名师,各地的名师如没有进士身份,还敢称自己是名师吗?如果有进士身份,那么被他们看中的子弟获得有功名的名师举荐,进入太学难吗?”
  李逵加快了语气,等于是逼着李清不假思索的回答:“易如反掌!”
  “其实送钱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给到位,这可不是个小数,我等贫民就不要想了。”李逵轻声道。
  李清愣了一愣,他发现李逵虽然话糙理不糙,句句都在理。
  “没错,就这么简单。在地方上有才华,家里又有钱的学子们找到了进入举业的正途。于是像我等州县之中,留下的学子,要么是才能不足,要么就是家中穷困。这些人前者举业无望之下会选择经商,后者的选择倒是多一点,比如说开馆授蒙学,另外给人做掌柜管事,因为没有本钱,经商的可能性不大。”
  “然后就剩下我等志于学业的学子。每一科举贡,州里入取举子二三十人总该有吧?”
  李清回忆道:“记得上一次好像是三十人,我听前任大老爷提过这么一句。解试取前十,这倒是没有变过。”
  李逵说到这里,两手一摊道:“叔,您看有才能的学子都去了太学,他们在京城就能获得省试的资格。次一点的回到州中考取解试名额,解试的名额自然不能作假,必须要以文章来评定。高低必须让其他学子心服口服。但不是还有二十个举贡的名额呢?难道您觉得会很难吗?这些名额中了,也没有什么大用,既不能当官,也不能参加省试,盯着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沂州有四个县,任何一个县都不能厚此薄彼吧?五个人的名额,该给吧?”
  “我们就把想要中进士的读书种子都给剔除了,剩下的就是我等的对手。”
  “是这么个理儿。”
  李清虽然还身处在迷雾之中,但有种快要雾气散去的通畅。
  他反问道:“可这么说来,一个县只有五个名额,岂不是很难?”
  “叔啊!你也忒老实了,一个县虽然是五个名额,但是你也不想一想,我沂水县有多少人,户不足五千,口不足三万,一户殷实人家也最多培养一两个学子,普通人家根本就无力培养。看似人很多,但是有志于求学的人家可不多。十不存一应该不过分吧?”
  李逵瞥了一眼李清,他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这位同宗的捕头这么还闹不明白?
  “二十存一才差不多。”
  “才两百来户人家有心培养学子,但是有志于举贡后通过解试,去京城搏一把的有多少?”
  李清震惊了,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只有李逵这黑小子才看到的大秘密。很多人家送孩子去蒙学,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体面的营生。一个识字的人经商,也会比一个文盲来的容易的多。
  要是连钞盐券都看不懂,还指望成为大盐商不成?
  李清压低声音道:“十不存一!”
  话一出口,连李清都觉得不敢相信,忍不住怀疑道:“真有这么低吗?”
  真要是按照李逵的说法,用排除法,一点点剔除之后,才发现举贡的难度很低啊!低到什么程度?只要没有傻呼呼的去想着参加解试,然后做梦那天高中状元的美梦。脚踏实地,想着获得一个举贡的身份。在沂州,每一次举贡开考的中举几率是四选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