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3

  
“都抢着要买,不过李逵说要一次发行,过两天才开始售卖。”苏过拍打着一木箱的粮票,爽朗道:“谁能想到,这一箱子,能够在汴梁的东城换一栋美宅。”
第154章
有价无市
  每次出门赴宴,回来之后,苏轼总是一副意犹未尽,有种要爬到房顶上,登高赋诗一首的慷慨激昂。
  
其实,多半是喝醉了自后的副作用。
  
可是,这日怪了。
  
苏轼从马车上来,身上竟然没有酒气,更没有脂粉气,甚至连饭菜的肉糜之气都不带一分。刚回家,就气冲冲的去了书房。
  
高俅将马从车辕上卸下来,牵着马去了后院。
  
“高俅,我父亲怎么了?”
  
苏过不是自己想要问,而是他母亲担心苏轼,总觉得回到家里的苏轼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有种在外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回家生闷气的样子。
  
高俅口渴的嗓子眼都快冒烟了,急忙舀了一瓢冷水,咕咚咕咚的牛饮了一番,这才爽冽的大声赞叹。不过,随后脸色又苦了下来,无奈道:“学士在外头被人撅了面子。说出门参加酒宴,美酒不见,舞女也不来……”
  
“没问你这些。”苏过气地脑仁疼,那是他爹,出门穷快活去了,把他亲娘和姨娘丢家里,还好意思回家装出一副老大不乐意的样子?再说,高俅你胡乱嚼舌根子干什么?
  
你就是个跟班的,对少主人就这态度?
  
有点眼力成不成?
  
高球这才意识到失误,懊恼的拍打了一下自己的嘴巴,算是认错了。开始娓娓道来:“三公子,你没去,这是不知道。今日的客人来的都是颍州地面的乡绅,还有一个和尚叫了行的,说是觉老和尚的师弟。一上来就问学士,如今天下法度不变,而苍生不宁,是何道理?”
  
“三公子,你听听,这话不是给学士挖坑,硬拖着要把学士往沟里带吗?”高俅很气愤,他发现颍州的当地士人已经不那么可爱了,甚至开始憎恶起来:“这变法的事,学士不能说,我等也不能说。难不成让学士说违心之言?太可恨了,更可恨的是,这个了行和尚不过是其他人推出来的幌子而已,如果学士一激动,说了不该说的话,不用三日,恐怕京城都已经传的沸沸扬扬的了。”
  
“觉老和尚?那是个好人啊!”苏过惊愕道。
  
了元和尚是苏轼的挚友,法名了元,死后赐号——佛印。
  
‘佛印’这个法号就听着要响亮很多,但是这是了元和尚死后,皇帝赐予的佛号,是朝廷表彰了元和尚弘扬佛法的功德。
  
就算是法名,普通人是不能叫的,这是佛甲弟子出家之后,师傅给取的佛家名字。只有佛门长辈才能称呼,一般僧人称呼自己俗家名字,或者法号。普通僧人的法号都是自己取的名字,有很多意义,不外乎为了解除人生中的困惑,为了表述自己入佛门的心愿等等。
  
高俅直呼了行的法名,可见他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和尚非常不满。
  
以至于了元和苏轼的交情都被抹杀了,可见他心头的愤怒有多大。
  
至于说了元和尚和苏轼的故事很多,但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候,一开始是住在庙里的,吃和尚家的饭,住和尚家的房子,要没有人帮忙说项,恐怕庙里的大和尚早就恼怒了。了元就是一个很多寺庙都得罪不起的大和尚,神宗皇帝也赐予过皇家利器,以表彰他在弘扬佛法上的成就。没有了元的帮忙,苏轼一开始在黄州连片瓦三餐都难以为继。
  
高俅怒道:“觉老和尚是个菩萨般的人,可他的师弟良心却让狗给吃了。今日之宴会,显然是故意让学士犯错。”
  
苏过追问:“父亲没有说什么吧?”
  
“学士当时虽然怒火滔天,但还是克制了。只是说了一句:人心不古。就匆匆走了。”高俅也是一阵后怕,如今的朝堂,旧党死死的盯着新党,深怕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打压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万一苏轼控制不住怒火,说了些不该说的牢骚话,肯定要倒霉。
  
司马君实活着的时候,苏轼倒是不用担心。毕竟司马光虽然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如王安石太多了,以至于自己生生把自己累死在了宰相的位子上。
  
但是司马君实,还算是个君子。对待苏轼,他并没有往死里打压的意思。甚至一再忍耐。毕竟他们之前还是很好的朋友,当年苏轼受到欧阳修和包拯的关照,经常参加一些高端的文会,而司马光也是常客。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年是非常好的。有这层关系在,司马光甚至一再忍让苏轼对他的冒犯。
  
官场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苏轼虽然官阶很高,但是和司马光相比,还差了很多。而苏轼一再对司马光冷嘲热讽,要是换个人,早就忍不住,将苏轼镇压了。可是司马光没有,他一直容忍苏轼的存在。
  
可惜,司马光已经死了。
  
他是累死在了他并不擅长的政务上。
  
即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操劳,可是司马光这次的宰相经历还是让他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如果他没有从洛阳回到汴梁,他或许是一个完美的人。可是当他来到了汴梁这个漩涡之中,他死后也难以逃脱非议。
  
和西夏议和。
  
在他任上丢掉了大宋花费四十年才取的的河湟之地。也是大宋唯一的养马之地。
  
西军被压制之后,西夏得到了喘息……
  
所有的所有,都将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即便死了,也不得安宁。
  
而他的继任者吕公著也是颇有容人之量的宰相。可惜,也死了。
  
如今的苏轼如果公开发表关于变法和旧法的言论,必然会被放大,甚至引起朝堂上大人物的恐慌。因为苏轼同时代能够压住他的人似乎已经一个都没有了。他是文宗,是文坛的领袖。欧阳修之后,大宋最负盛名的文士。谁也不敢把他的话不当一回事。
  
一旦被奸人得计,苏轼恐怕又要经历一段倒霉之旅。
  
贬谪逃不了,甚至还会被押解去京城。
  
要知道,苏轼离开京城,并不是因为旧党的打压。而是苏轼当时和司马光的争论,已经到了让他难以忍受的绝望了。他不想在京城看着旧党将大宋的江山祸害下去,才自己上书皇帝,要求外调。当时的皇帝才十来岁的孩子,他有什么决定权?
  
完全都是太皇太后高氏的决断,本来高氏对苏轼挺喜欢,她是一个年纪很大的文青。但是看到司马光等人整日和苏轼争吵,在立场上,她是不会动摇的,果断批准了苏轼的外调。这才有了杭州、登州,颍州等地的任职。
  
渐渐地,苏轼在大宋政坛被太多人淡忘了起来。
  
但是他的文采,更加让人追捧。
  
这也是苏轼走到哪里,都有人会邀请他的原因。
  
文坛大宗师的身份,足以让人摆下最为奢华的酒宴,来款待这位过路文曲星。
  
而颍州乡绅截然不同的态度,仅仅是开始。
  
对苏轼来说,更大的困扰还在等待着他。
  
第二日,推官徐让忧心忡忡的拜访,见面的那一刻,就行色恐慌的对苏轼道;“大人,不好了,粮价,粮价……”
  
“涨起来了?”
  
“不是,是有价无市!”
  
涨价还不算是最坏的结果,往往最可怕的事就是,有价格,却看不到货物。
  
给多少钱都买不到,和天价是一个道理。
  
苏轼皱眉道:“米商不卖米了吗?”
  
“大人,不是米商。而是在乡间的粮食,种粮啊!颍州境内不少地方已经有百姓因为无法借贷到种粮,担心延误春耕,春耕要是被延误了,这一年至少荒废了大半年。心急如焚的百姓都三五成群的去衙门告状了。”徐让紧张不已,他似乎感觉到有种压不住的情绪正在积蓄力量,等到爆发的那一刻,他将首当其冲被肆虐到死无全尸。
  
只要百姓没有种粮,那么颍州就危险了。
  
苏轼无奈,只好匆匆让高俅叫来李逵。
  
李逵抱着一大堆的纸张和卷轴,匆匆赶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问苏轼:“师祖,您的意思怎么办?”
  
“借粮,由本官出面向颍州的大户借粮。只要能度过这个难关,等到江宁的粮食一到,我们就有了腾挪的办法了。”苏轼斩钉截铁道。
  
李逵追问:“万一大户不借,说没有呢?”
  
“这个……”苏轼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顿时傻眼了。
第155章
权宜之计
  “徐大人啊!你只当可怜可怜我成吗?我连自己的衙门都不敢回去,县里头也没有余粮给百姓当种粮,这颍州城的大户都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主,他们要是不想放粮,耽误了春耕,你我都交代不过去。”
  
说话的这位姓唐,下面的知县老爷,被一群堵着衙门要种粮的百姓给吓怕了,只能找徐让来打秋风。
  
徐让端着茶碗,心中七上八下,他想要整治的是贾道全等人,可没想到,刚刚出了一口恶气,把常平仓控制在手中之后,回到衙门不到三天,却被自己手下给堵住了。
  
大宋的知州老爷负责当图章,基本不怎么管事。
  
这不是说大宋的官员都是尸位素餐之辈,而是大宋的制度限制了知州在官场上的发挥。通判作为知州的副手,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大宋的通判却有一项非常古怪的职能,可以直接上书皇帝。当年太宗皇帝就很不放心知州们天高皇帝远的糊弄他,于是就给通判多了一个可以监察知州的职能,偷偷给予秘密上书的皇帝的权力,而且不经过中书省和御史台,直接送入大内之中。搞地大宋的通判像是知州的监视者一样,让人难受,知州消极怠工也就成了常例。
  
尤其是通判的职责和知州的职责完全重叠,可以说,知州和通判两人之中,有一个人做事勤恳,另外一个人必然会无事可做。总不能让官阶更高的知州老爷忙里忙外,通判却无所事事吧?
  
于是,大宋州一级的官场,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基本上就是通判忙里忙外,知州却在游山玩水。
  
于是下属只要有事,就会直接找通判,而不是去找级别更高的知州老爷。
  
颍州通判徐让也是如此,他被颍州治下的县令唐倞给堵住了,虽说汝阴县令唐倞说的是他的难处,但目的只有一个,要粮。
  
“这事学士已经知道了,他正在想办法。”徐让不说破,只是用言语推脱着。
  
可是唐倞却颇有怨气的说道;“徐大人,您还不清楚吗?学士终究是学士,他和我们不一样。我等都是官场的劳碌命,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真要是有了错处,御史台根本就不会搭理我等米粒大的前程,只要吏部在岁末的评语上写上两个字——下下,说不定过一两年,下官就要去看守料场,做个不入流的小吏了。”
  
徐让摆摆手道:“不至于,但你总该说自己来的目的吧?”
  
“听说老大人手里有三万多石粮食,我不要多,给我两万石,我就能将县里缺粮的状况解决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