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913

  
除此之外,他都有忍不住上去咬一口的躁动。
  
苏轼眼巴巴的瞅着不好逮的家雀,有点懈气。
  
他不是闲的没事做,而是……好吧,他确实很闲。主要是没有可用之人,一开始,李逵建议从茶监手中调集人手,颖州所在的茶监,姓黄,是从宫里出来的太监。不会和地方官走得很近,如果让刘家出面,有大概率让黄太监调拨人手。
  
但苏轼觉得不妥。
  
倒不是太监不可信,而是茶监的人手,比衙役强不了多少。
  
要是巡查,维持秩序,说起来也不难。
  
可要是让这些人守住对苏轼来说如同命根子的粮仓,恐怕真有点为难人了。
  
不过好在李逵还有一个选择,刘葆晟。
  
刘贵人的亲爹,淮阳军都虞候,正五品的武将,手下近两百的亲卫和私军。这些人来到颖州,看守粮仓应该不成大问题。
  
唯独,刘葆晟手下没有得力的武将。
  
如今,苏轼只能在衙门里等着,等刘葆晟来颖州的那一刻,就立即动手。在此之前,他只能深居简出,闲着装成没事人的样子。
  
至于说刘葆晟会不会来?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担心,雪花盐经营区拍卖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这可是一笔大钱。再加上沂州的发货数量很大。大名府,真定府,都已经有大批的拥趸。不得不说,曹家在赚钱一方面,确实厉害。一件毫无名气的消耗品,能够在短时期内就打开局面。沂州收到的货款足足有四万贯,这让一辈子都没有感觉阔过的刘葆晟有种要发达的兴奋。
  
相比沂州这样的小地方,颖州的销售更让人期待。尤其是李逵信上说,只要拍卖雪花盐的经销权,就能回笼大批的资金。至少十万贯以上。这让刘葆晟恨不得丢下一家老小都来颖州的冲动。
  
相比起来,曹家的经营有道,王家就差远了。但李逵相信,要让王家放弃雪花盐的经销权,也不可能。毕竟看到了钱,还是大笔的钱,王家就算是再有钱,对于几万贯的收益,还不至于大气的说不要。
  
李逵走入庭院,看到苏轼有点发愣的提不起劲来,顺着苏轼的目光向上看去,发现一群麻雀。这玩意别看小。
  
但吃起来那个叫香脆。
  
李逵望着屋脊上的麻雀,幽幽道:“要是有网网下来就好了。”
  
“这能吃?”
  
苏轼有一点很好,他在信任的面前从来不装。眸子中对美味闪动的激情,让李逵有种后怕。
  
李逵硬着头皮道:“油炸,外酥里嫩,放上佐料,别有一番滋味。”
  
“我信!”
  
苏轼对于李逵的挑剔有着盲目的信任,香菇炖鸡、莲藕排骨……一次次刷新了他对味蕾的享受。自从小老婆信佛之后,苏轼就很少有机会吃到像样的肉菜了,主要是他做的不好吃,王朝云即便做完菜,也要吃斋念佛好一阵,他于心不忍。于是,李逵就成了他对美食最大的期待。
  
面对师祖好无节操的反应,李逵无奈,大吼一声:“高俅!”
  
噔噔噔,高俅一通小跑冲到李逵面前,目光中难掩紧张的情绪,问:“李逵,要动手了是吗?让我去,哥哥的功夫三五人都不在话下。”
  
咳咳……
  
苏轼在边上咳了两声,提醒高俅:“遇到大事要有静气。”
  
“学士,我错了。”
  
“算了,李逵刚才说要吃麻雀,你看屋脊上就有很多……”李逵很受伤,他根本就没有这心思,好不好?
  
高俅傻傻不明情况的看着苏轼,他根本就不相信苏轼的话,什么李逵想要吃麻雀,您老想吃是真的。不过相比前些日子的油渣蔷薇花,又苦又涩,吃了还拉稀。麻雀至少是道荤菜,可问题是他可没本事逮。无奈道:“学士,要是冬日里,还容易些。用个笸箩支个棍子,撒上米粒。可如今已经初春了,这玩意不那么好骗来了。”
  
苏轼追问:“真的!”
  
“真的!”高俅心累不已。
  
李逵突然插话道:“你们难道没有想过,用钱去买吗?”
  
“没有卖的。”
  
“真的没有。”
  
“城门口贴上讣告,收麻雀,死的三文一个,活的十文一个。傍晚之前统一收购。我们买,只要价格有吸引力,自然有人会卖。有钱的好处就是,大部分需要自己劳心劳力去做的事情,花钱就能让人代劳。”
  
“这能行吗?”
  
“不试一试,怎么就知道不行?再说了,总要有人出去探听消息,一直躲在衙门里也不是办法。”李逵嘱咐高俅道:“小孩子虽然没有机会接触机密之事,但整日在外疯跑的孩子很可能看到一些被人疏忽的东西。或许有蛛丝马迹也未尝不可。
  
不过,高俅没有探听到些许消息,倒是有心人却听到了不少传言。
  
堂堂学士,竟然对吃家雀情有独钟,还不敢在家里吃,偷偷在外找了一家做。按照李逵的做法,别有一番风味。
  
为什么不在家里吃?
  
姨娘王朝云信佛了,要是猪肉羊肉也就罢了,可是一大盆小生灵要是放在饭堂里,这罪过可就大了。
  
“大哥,这苏学士似乎不太靠谱啊!”有这心思的不仅仅是孙卓,连贾道全得到了消息之后,也是心里犯嘀咕。
  
学士的身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而他又没有太强硬的后台,想要对付苏轼,就不得不用见不得人的招数。可既然是见不得人的招数,就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出来。且以被动为主。
  
贾道全捏着下巴上的钢髭,脑子里翻来覆去的琢磨:“难道是他多心了?”
  
可是苏轼越没有反应,他就越担心,按照寻常的手段,这时候苏轼应该派人控制另外两个义仓,即便苏轼手中无人可用。可有人愿意做这急先锋,徐让就是其中之一。
  
尤其是他不认为苏轼会装糊涂,按照风评,苏轼或许很少在政坛上站对阵营,但苏轼并没有做糊涂官的想法。
  
从杭州到登州,从登州到颖州。
  
城外的运河和西湖都在疏浚之中,显然苏轼是有做事的心思。
  
既然如此,就不会坐视他安安稳稳的将最后一波田产收割完了,再有反应。这不符合苏轼做事的风格。他是风风火火的人,也从来没有畏首畏尾过。就算是司马光、王安石执政的时候,看不惯的事他也不会忍。
  
想来想去,心里七上八落的,只能继续走一步看一步:“过几日,太守要筹备义医馆,取名安乐坊。少不了城内的富户捐赠一笔钱财。我等也去。”
  
“万一苏学士在会场扣住我等,可怎么办?”
  
“众目睽睽之下,我等也是为颖州百姓着想,他不会做出如此孟浪之事。与他名声有损。”
  
贾道全想到这里,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到时候去试探一下,就能得到更准确的判断。可是孙卓却有点舍不得,哀怨道:“可是大哥,我们手里的钱可不多。就等着办大事。要是捐了出去,岂不是要坏事?”
  
他们说什么也没有想到,苏轼不是不想控制两个义仓。而是他手中根本就无人可派。在他眼里,就高俅一个人,也是双拳难敌四手的局面,还不如再等等。
  
一来,他已经写信给提举常平司,就以颖州水患多年,存粮不足为由,向提举常平司要求拨一笔粮食来颖州,早作准备。
  
而来,他也求援了。
  
求援的对象是章惇。
  
苏轼感到了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政务上,章惇却一直给人处理起来异常轻松的感觉。一来,章惇能力强大,政务在他手中根本就不需要隔夜,当即就会批复,效率,准确性,都是当朝无法比拟的能臣,求教章惇自然没有大问题;其次就是,章惇对于侵占土地的事是非常痛恨的,贾道全明面上是利用豪取强夺,霸占无数百姓的田产。
  
但不要忘记了,贾道全是官,祖上也是官,他享受农税、徭役的免征待遇,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不足为道的小人物,但实际上,贾道全是旧党的一个缩影。
  
他的种种手段都附和旧党对土地的贪婪,从大宋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的特征。
  
苏轼认为,章惇看到了他写的信,肯定会冲动的不得了,认为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帮忙,不仅要帮忙,还要主动帮忙。
  
苏轼此举,等于是将旧党最靓丽的遮羞布撕掉,而且将动手的机会送到了章惇的手中,按照苏轼对章惇的了解,他绝对不会放过。
  
其实,几天钱章惇就有所决断,他将儿子派遣到了刘葆晟去颖州的队伍之中,明面上是刘家的账房管事,实际上是来了解情况,他不能离开沂州,只能派遣儿子前来。能这么做,显然章惇对苏轼的恨意已经不大存在了。
  
至于章相公想要将儿子跟着刘葆晟去颖州?
  
刘葆晟根本就不敢反抗。
  
他对章惇有很强烈的心理阴影,两次了,都两次了,不动声色的就在他老人家的面前亲手杀人。甚至刘葆晟认为,每一次章相公杀的人,都比他要重要的多。而且都没有理由,要是一定要有一个理由的话,就是看不惯!
  
一行人坐着三艘大船,浩浩荡荡的从沂州来到了颖州。
  
相比沂州还算冷冽的气候,淮河边上的颖州要暖和了许多。
  
高俅陪着李逵在码头等候,远远看到几艘大船抛锚之后,由纤夫拉着缓慢的靠近码头。
  
还没有等船停稳当,就有人提着一柄大斧子,从穿帮上跳到了码头上,宛如从天而降的天神一般,铠甲明亮,威风凛凛,李逵一见这家伙,就不想搭理他。
  
“贤弟,某来啦!喔哈哈哈……”
第143章
叫板
  虽然心中早有准备,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帮手很可能是程知节这货。
  
但看到程知节在码头上大马猴般耀武扬威丢人现眼的那一刻,他有点后悔了,没有在信里点名让韩大虎来。相比韩大虎,程知节虽然武力值高一点,但是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是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