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913

  
说‘不值’的是苏过,市面上的井盐,最好的才一吊钱,合大钱七十七文(宋朝一吊钱不足百)。十贯钱一罐,才两斤盐,算下来一斤雪花盐的价格就能买上五十斤最好的井盐了,这钱花的当然不值。
  
这也附和他的消费观念。
  
苏家一直没什么钱,对于勤俭持家非常由心的,主要是苏轼经常会手里头没钱,他都记不起来钱去哪儿了,就没有了。导致苏过从小到大,都有种备荒的心思,但是苏过毕竟是官宦之家出来的弟子,对于面子看得重,但也不会将看的特别重。他追求的面子就是,往来不失礼,至于锦衣玉食,他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迫切。更不会在意旁人的目光。他即便是学士,他也学会了种地。
  
至于高俅,他出身底层,面子比钱袋子更重要,他需要认同感,他渴望看到周围的人看他的时候用羡慕的目光。
  
李逵呵呵一笑道:“没错,它值这么多钱,同时也不值这么多钱。十贯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对于奢豪世家来说,不算一笔钱。这就注定了雪花盐只能在府城,商业繁荣,有足够多的权贵豪商的地方售卖。”
  
“汴京、大名府、济南府、西京洛阳、扬州、苏杭等大城邑售卖,才能获得不错的销量。但是普通的州县之中,没有几个人会去购买这么昂贵的雪花盐。所以,小地方来的商户,是绝对不可能让他们去售卖雪花盐的,一来无利可图,二来会降低雪花盐的价值。只有府城最繁华的街道上,才有雪花盐售卖,这才是维持雪花盐价格的有力保证。”
  
  李逵侃侃而谈,反倒是苏过若有所思。
  
高俅不服气道:“昨日还有江宁府的豪商,也让你拒绝了,却是为何道理。”
  
“太简单了,他仅仅是个商人。”
  
这话说出口,让苏过脸上顿时一惊,商人,货物不仅是因为商人售卖的吗?
  
可李逵的口气,似乎对商人非常不屑。
  
苏过问:“人杰,是否其中另有隐情?”
  
李逵点头道:“没错,商品让商人售卖本来就没错。江宁府也是繁华之地,商贾云集,鱼米之乡。这等繁华之地,却让一个没有任何权贵背景的商人去开拓市场,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一来,售价颇高,引人非议。二来,我给商户的价格和售价虽然都有明确的限制条件,但只要卖得好,商人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再说江宁府,古称建业,又是南唐故都,城中权贵不少,加之周边富庶,能吃得起雪花盐的人家不少。没有权贵的保护,他的生意能做,但做不长久,同时也会引起当地对雪花盐的认同感降低。在江宁府,真正有足够大势力的是广德军,这是江南东路唯一驻扎的一支禁军,广德军的将官们才是江宁这座繁华府城的本土势力,他们不出面,其他背景的商人恐怕难以站稳脚跟。我就算是让他试着在江宁府售卖,也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李逵的批发价是六折,也是就是说商人刨去利润之后,只要销量保证之后,利益非常可观。
  
雪花盐虽然是奢侈品,但毕竟是盐,这东西比珊瑚玛瑙之类的便宜的多的多,能够消费的起的人群并不小。尤其是在大宋,人口破亿,能够消费得起雪花盐的人家至少是百万级的。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
  
只要推广得当,就能获得不错的销量。但前提就是,这个商人能够维持住江宁府的场面。让出利益,显然不够。雪花盐不是锦绣之类的商品,不需要作坊,大量的熟练工人,只要来颖州进货,当地售卖就可以了。如此简单,权贵会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侵吞所有好处的机会?
  
除了权贵,普通的富户也会有人为了面子买上一罐,然后吃完了盐之后,从街头买井盐青盐之类的放在雪花盐的罐子里,用来充门面。
  
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大有人在。
  
李逵的这个推论,把苏过吓了一跳,反倒是高俅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他就是军户子弟,对此自然熟知,附和道:“没错,军中主将副将没有开口,他这生意做不下去。将门在当地,可以有十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经营,简直就是铁桶一片,推都推不倒。”
  
苏过愕然不已,惊问:“如果没有将门背景的商人呢?”
  
这也是一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府城都是让将门控制的,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说大名府,距离开封府很近,规模却一点也不比开封府小多少,而且朝中权贵,勋贵,甚至百年家族都会在大名府置办宅子和庄子。
  
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也只有少数几个家族,比如说曹家能压得住。
  
而且,大名府的销售情况,会让李逵很期待。
  
除此之外,就简单多了,李逵张嘴就说:“没有将门,就找太监。”
  
苏过有种被李逵三观颠覆般的惊悚,为什么李逵这个圣人门徒,却会青睐和将门、太监一起做生意?
  
难道文臣就不行吗?
  
“太监都是从宫里派出来的事务官,比如是盐监,茶监,铁监等等。他们的任期会很长,有些长达十多年。而且太监还会有一个好习惯,他们离开的时候,会将手头的生意交给继任者。这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网,比文官可靠多了。”
  
李逵理所当然道。
  
“最后就是文官,文官的任期一直是商业合作最大的敌人。三年一任,但经常州府的文官根本就做不到三年就换人了,换人之后,连牵头搭线的规矩都不懂,简直就是翻脸不认人。而且文官还会经常遭遇弹劾,一旦被弹劾了,最先倒霉的肯定是商人。所以,文官背景的商人,是最差的合作伙伴。”
  
没想到在李逵口中,大宋的官商勾结是常态,但是鄙视链出现了问题。
  
官场是:文官鄙视武将,武将鄙视太监。
  
但在商场:将门是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合作商。其次就是太监,最差的就是文官。
  
李逵突然想到差不多应该发邀请函了,要是再耽搁下去,铺货就成大问题了:“小师叔,我们合作的商户有多少?”
  
“七家。”苏过抬头道。
  
李逵想了想,道:“这样,这七家商户都发邀请,下个月底来颖州,签订契约。其他……我找人琢磨琢磨,多邀请一些商户来。”
  
“我们不是已经开始卖货了吗?”苏过大为不解。
  
李逵却无奈道:“这么卖,太慢了。而且大宋还有很多地方我们根本就没有售卖,有必要让市场进一步开拓,眼下的状况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尤其是太医院的消息,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这一波,再去宣传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听李逵这么说,苏过都懵了,他来帮忙才几天时间,货栈就已经收到了快两万贯的货款,加上之前曹家和王家的货款,都快三万贯了。
  
听高俅说,这才不到一个月,就挣了这么多钱。
  
苏过踌躇道:“人杰,这钱挣的让人心惊胆战,会不会出事?”
  
“大宋不倒,这钱就绝对安全。”李逵有这底气说这话,但要是雪花盐的利润迟迟没有送去宫里,就两说了。但是这一次送钱,不能扣扣索索一次送两万贯,按照李逵的计划,十万贯才是一个保险的数字。
  
无奈之下,他只能出下策:“小师叔,干脆你和高俅直接给给地的将门写信,每一路选两个,太偏僻的就算了。”
  
相比惊恐无比的苏过,高俅显得非常淡定,拍着苏过的肩膀道:“叔党,放心,这钱可不是人杰的,更不是刘家的,会送去宫中,到官家和刘贵人手中。”
  
苏过终于懂了,为什么李逵敢如此做。
  
也同时明白这厮为什么不想读书了,对李逵来说,他想要当官似乎并不难,只要把宫中的那位哄好了,将来还愁不能当官?
  
这比苦读来的容易多了。
  
突然,苏过瞪大了眼珠子,后知后觉的想到,李逵这厮的所作所为,怎么有点像是奸佞啊!
  
他犹豫着要不要回去告诉老爹?
第135章
义仓
  太监比文官靠得住,武将又比太监靠得住。
  
这是什么歪理?
  
可苏过听了李逵的分析,却无法反驳。说什么道德仁义,这些东西都是飘渺且有虚妄的海市蜃楼,举的越高,掉下来之后就会摔的越碎,越丑陋。
  
这个问题,苏过是说什么也无法解释得通的,只能寄希望于父亲能够给他答案。
  
回到家中,姨娘端来清水,苏过谢过之后问:“姨娘,父亲呢?”
  
“去州衙了。”
  
王朝云往苏过的身后张望了一阵,不死心道:“他们俩个呢?怎么没来?”
  
“许是听说父亲今日回家,估计怕考校学问不敢回来了。”李逵就不说了,让这厮发奋图强的玩命读书也不现实。至于李云,连他这个当老师的都不指望,也只能……由他去了。
  
王朝云怨道:“你们父子,没事也别逼孩子们太紧了。李逵和李云多老实的孩子,家里的活抢着干,从来没有埋怨过。你们倒好,天天逼着人家读书,就算是聪明们也读傻了。”
  
“姨娘,要不您劝劝父亲吧?”苏过犹豫道,李逵的学业似乎成了苏门眼前最大的难题。
  
王朝云懈气道:“你爹也是个不听劝的主,说多了恼人,说轻了根本就不在乎。”
  
苏过无奈,只能转移话题道:“父亲怎么就想到去州衙?”
  
“听来的公人挺着急的,似乎出了乱子。”
  
苏过仰着脑袋细想了一阵,才发现自己家的老爹似乎有半年多没去州衙办公了,太神奇了。可在大宋是常态,欧阳修被贬滁州的时候,也不住在州衙,更没有住在滁州城内,而是住在城外的山里,还修了一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记》。大宋这样的官员很多,苏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苏轼是正儿八经的龙图阁直学士,颖州知州。可是苏轼自从上任颖州自后,将所有的政务都一股脑的丢给了通判徐让,而他去做自己擅长的事了。
  
颖州位于运河和淮河交汇之处,由于运河淤塞,近些年来多有水患发生。苏轼瞅准了机会,上书朝廷要疏浚河道,治理水患。
  
为什么说他擅长治理水患呢?
  
一来,水患治理是大宋所有官员的必修课,就连太监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大宋有一套完整的治理灾害的应对措施,苏轼自然也有过系统的学习。其次就是,他之前在杭州已经成功治理过西湖,对疏通河道,非常有心得。
  
其实,苏轼不擅长政务工作,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为百姓做事的心思。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苏轼的夙愿。
  
可谁让他只会这一招呢?
  
就连苏轼的儿子苏过也觉得父亲做的挺过分的,哪有官员主政一方,然后将所有的政务丢一旁,自己出城找个地方躲清净的道理?
  
连他都不记得父亲有多久没有去州衙办公了,苏轼恐怕更糊涂。
  
颖州州衙。
  
推官徐让打开州府中门,迎接苏轼的到来。大宋很多州府的一把手,也就是知州、知府的身份都很高,比如说苏轼,他是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的高官。虽说是加官,没有具体的职务。本质上还是颖州知州。但是官场就高不就低的规矩,让他成为了颖州地面上一言九鼎的超级官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