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9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9/1605

  其中镈钟、特磬、编钟、编磬使用最多,所谓“于众乐中声最烦数。”
  而宋朝郊庙之乐,则先奏文舞,次奏武舞。
  而文舞容节,殊无法度,难称盛德。
  而武舞容节,则记录着大宋的建国历程,包括淮扬底定,荆湖来归,邛蜀纳款,兵还振旅等内容。
  每一首都有歌词,出自神童出身的大文学家杨亿之手,称为《太常乐章三十首》,是太常寺大礼仪的保留曲目。
  但是武舞也是乱七八糟,起码出场方向的和当时宋军进军的方向都不对。
  因此不光音乐有问题,连舞蹈也要跟着改。
  好在苏油也不是完全的门外汉了,手底下同样有一大帮音乐人才。
  其实十二平均律出来之后,整个礼乐定制,对于苏油来说就只有一个问题——定黄钟。
  只要确定了黄钟音高,其余所有的音高都能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来。
  而黄钟,是华夏最重要的基准音。
  《吕氏春秋》把这一发明归于皇帝时期的乐工伶伦。
  这是一个神奇的音律,《后汉书·律历志》: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续汉书》:“候气之法,为土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於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痺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实其端,案历而候之。
  其月气至,则灰飞而管通,盖音声之道与天地之气通,故取律以候气。”
  黄钟这根律管,在冬至日这一天,会“灰飞而管通”。
  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最容易观测的一天。
  《汉书·律历志》还记载,黄钟是一个用竹管做成的律管。它的长度为九十分,截面积为九平方分,容积为八十一立方分。
  十分为一寸,八十一立方分为一龠,两龠为一合,十龠为一升,十升为一石。
  往黄钟律管中盛入黍米,可容一千两百粒,重为十二铢,它的两倍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因此《国语·周语》有这样的记述:“……是故先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所以这不光光是一个音乐基准音,还是华夏民族长期使用的节气观测工具,长度单位,体积单位,重量单位。
  但是周代的这个单位已经丧失了,历史上的律长也一直在变化,也没有真正能够实用定音的黄钟律管传下来。
  这就导致了到了宋代,黄钟到底是怎样一个音高,变成了历史的大谜团。
  争论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苏油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没有浪费很多的时间。
  度量衡功能已经不重要了,苏氏度量衡,同样包含了宇宙神秘学的重要内涵——地球本初子午线的两千万分之一为一米,结合水这种物质,同样可以确定体积和重量。
  这也是众多士大夫对理学认可的重要原因——合乎天道。
  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苏油就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理商周考易局司马光,在洛阳收集到了一口编钟,经考订,乃是十二律中的清声之一——太簇。
  苏油已经揭开了声音的高低的秘密——频率,并且给频率确定了一个度量单位——振次。同时发明了测试音高的工具——音叉。
  这些是理工之前就已经成熟了的手段和设备,钢琴调音就是靠的它们。
  经过推算,周代的黄钟,其频率正好在八百六十四振次。
  神奇的是无独有偶,这个音降一个八度,正好与如今流行的钢琴,键盘中间那个音,频率完全一样!
  那个音是大宋音乐专家们为了得到与人声最和谐的应和,经过多年调整后最终确定的。
  古今神奇的相契,冥冥之中,似有鬼神!
  疯了,士大夫们又疯了!
  苏油功成身退,献上了司马光送来的西周太簇编钟,理工新制的黄铜律管,标准音高测试用音叉,以及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由绿箬和王从之分别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律吕清要》和《五音正义》,这事情就算结束了。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定音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定音
  苏油在奏章里边还提到,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其实就是一个共振问题。
  这个现象华夏古人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庄子》里就提到过:“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
  晋代有人蓄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叩。乃问张华,张华告诉他:“此盘与洛阳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可错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如其言,后不复鸣。
  沈括的试验就更加清晰明了:先将琴或瑟的各弦按平常演奏需要调好,然后剪一些小小的纸人粘在各弦上。当你弹动不夹纸人的某一弦线时,凡是与它共振或者谐振的弦线,其纸人就发生跳跃颤动。
  绿箬还进一步发现,凡是发生谐振的弦线,都在音高相同或者相差八度时的弦上。
  这就进一步夯实了十二平均律的和弦说,同时也证明了十二平均律实现自由升转调的必然可行性。
  这些东西,都在《律吕清要》讲述得非常清楚,士大夫家家都有琴瑟,要证明起来也是非常简单。
  六月丙辰,诏书下达:“黄钟,大吕,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谓也。”
  “周乐古器重现,时人新律允合,是乃天人相合,古今一契。”
  “太常律吕不谐,而学士大夫置而不讲,考击奏作,委之不文,如之何不使雅、郑之杂也!”
  “召设议乐局,审调太常钟,依典礼用十二律还宫均法,令上下晓知,则郑声无由乱雅矣。”
  “就太常钟磬王朴、李照、胡瑗所作,及石磬材不少,择其可用者缮之,其不可修者别制。”
  “考成新乐,以验议者之术。”
  绿箬和王从之因在律吕上的独到见解和著述,让大宋的音乐理论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都得到了赵顼奖赏。
  王从之主中太一宫,赐紫服,金带。
  绿箬被大宋朝廷册封为思濛乡君。
  出身卑微,却靠自己在乐理上的学识和修养,活生生挣得了一份诰命!绿箬,成了大宋女性里边新的传奇。
  其实赵顼现在已经不差钱了,更不差铜不差石材,但是苏油的建议还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标准音叉就在那里摆着,将编钟锉一锉,石磬修一修,就能得到标准音。
  剩下实在没有的再单独补足,这样的花费不大。
  关键是,秋礼,冬日大朝会,都赶得上。
  这将是大宋第一套能够实现自由升降转调的礼乐,不少大臣如杨杰,王存,在这一点上还提出了反对。
  因为古代先人说用的,乃是三分损益法,他们认为不用三分损益法,就是“有违祖制”。
  但是这一点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道理很简单,将十二平均律管一排就明白,那是一道优美的曲线。
  而先人们所用的三分损益法律管,排出来的却是直线。
  曲线,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线条。
  日月星辰,江河季风,四季轮回,其运行轨迹,都应该是曲线。
  因此十二平均相对于三分损益,明显更加接近“天道”。
  选择天道,还是选择祖制,对于如今的宋人士大夫们来讲,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
  在他们心目中,这才是真正的复古,真正的祖制,这是上追三代的光辉和伟大。
  而且苏油还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东西,从理学上来说,叫“误差”。
  先人在他们当时的数学水平之上,采用三分损益法,那已经是他们能够达到的极限。
  按照他的解释,在一个圆或者椭圆的轨迹巨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截取其中的一段来看,其实和直线差不多,只存在细微的差异。
  古人便是在这个理论的实践上,用三分损益法这个当时最精密的算法,去最大趋近律管的正确发音。
  但是先人们自己也知道这样是会存在误差的,古往今来无数的论述中,都曾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