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8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6/1605

  二月,丙午,赵顼御崇政殿,正式视朝。
  第一道诏书,以保和殿大学士苏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学士章惇,参知政事。
  苏油和章惇按照规矩,上表辞谢。
  第二道诏书,命苏辙为告哀使,晁补之为副,颁赐仪仗,出使辽国。
  第三道诏书,命蔡卞为使,邵伯温为副,颁赐仪仗,出使日本,高丽。
  当初,太学生檀宗益上书,言太学教养七策:一尊讲官,二重正禄,三正三舍,四择长谕,五增小学,六严责罚,七崇师业。
  赵顼览其言,以为可行,命蔡京、毕仲衍、范镗同立法。
  蔡京如今完成任务:“窃以取士兼察行艺,则是古者乡里之选。盖艺可以一日而校,行则非历岁月不可考。今酌《周官》书考宾兴之意,为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上《国子监敕式令》并《学令》凡百四十三条。”
  第四道诏书,通令颁行《学令》。
  这道法令,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小学科目的设立里边,理工之学乱入了。
  数学,理工,化学初步,被增设为必修教程。
  同时加强了体锻,格斗,甚至还有眼保健操。
  以此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第五道诏书,台谏正式分立,复置御史六察,监督京中地方。
  台谏分立之后,御史台只具备了监督权,根据打一棒子给一甜枣的原则,监督权的权限范围,在苏油的建议下被扩大了。
  监督的官员不再局限于朝官,地方官员也被纳入了监督体系,最低到达县令一级。
  苏元贞被赵顼提拔担任殿中侍御史,这是当年赵抃扳倒陈执中的那个位置。
  丁未,苏油荐言:“比闻朝廷遣中官出使,所至多委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订立招投标原则,造买器物,通过商业合同约束官府和商家。
  这做法其实在两浙路已经推行了很久,南海大开发之后,这种方式更是推行到了南海。
  因为苏油和吕惠卿的坚持,将市舶司和海商定为了商业合同的甲方和乙方,然后由转运司监督和裁断,让海商们和市舶司的交易,得到了契约保证。
  此举反而给大宋南海市舶司,杭明市舶司带来了极大的商誉,各路海商们闻风而动,被这当今最公平的契约国家贸易吸引,纷纷来到大宋淘金。
  现在苏油提出,请将各路市易司转为政府采购的甲方,大宋内地的商贾作为乙方,双方权利义务相称对等,由地方官府监督执行。
  赵顼下旨,诏两浙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体量实状以闻,首先在蜀中,两浙,汴京推广。
  这是一次对大宋商业的重大松绑。
  以前的政府,采用的是采征政策,说要就要,理论上可以不给钱。
  现在的制度,将征收改成了商业采购,从法律上保护了商人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执行上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这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油并不强求,还是理工的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之所以让提点刑狱司也参与进来,是朝廷有意以此为基础,出台大宋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法。
  商法强调的是保护国民的财产权,而工商阶层的地位,也会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样,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商贾,市易司,政府官员,要联合起来坑国家,犯罪成本也明显提升了。
  此诏一出,商贾们将之视为巨大的德音,兴奋莫名寻找商机的他们,络绎于途。
  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与这项政策相配套,壬子,直龙图阁、勾当三班院曾巩上了一篇万言书,论述天下财计。
  “宋兴,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财用有余。”
  “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
  “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
  “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顷。”
  “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
  “景德官一万馀员,皇佑二万馀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馀员,总二万四千员。”
  “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
  “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
  曾巩是在嘉佑二年,快四十岁才进士及第,如今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
  仕途并不顺利,中进士之后,干了很多年的外任,被欧阳修举荐,又在京师干了九年的古籍整理工作,之后更是是十二年的外放生涯。
  这样一路干过来,曾巩把自己干成了大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这次本来是改知沧州,结果路过汴京的时候,赵顼询问他有何建议,曾巩一改节奏舒缓,气质内潜的文风,拿起了理工学派用数字说话的功夫,一一详实列举。
  然后指出官员数量的不同,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入官之门多于景德。
  而郊费的巨大差异,也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的用财之端多于景德。
  要求赵顼实施梳理财政的重要方法——国家统计。
  “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
  不过老曾最后还是犯了错误,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过于简单化了——“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人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陛下我们裁员吧,国家人口增长到了现在这么昌盛,要是我们让设官的数目,大家的工资再回到五十年前的水平,我们能够节约起码一半的财政开销呢!
  然后还举了例子,我现在在三班院供职,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以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三班院别立行首领之。
  后来三班人越来越多,又分出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
  最初,三班吏员止于三百,又是甚至还不到,等到了天禧年间,增加到了四千二百有馀,到今天,一共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另外还有八百七十命宗室成员。
  景德年间的员数,已十倍于建国之初,而现今的人数,又三倍于景德。
  熙宁八年,新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九年,五百四十有四,十年,六百九十;而死亡退免出籍者,一年岁有事二百人,有时还不到。
  “则是岁岁有增,未见其止也。”
  裁!必须裁!!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丑话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丑话
  最后曾巩给出了美好的前景展望:臣就职的三班都是如此,其它部门可想而知,惟陛下试加考察,以类求之。
  只要我们能每年节省三分之一,“使天下岁入亿万,而所省者什三,计三十年之通,当有十五年之蓄!”
  “夫财用,天下之本也,使国家富盛如此,则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
  赵顼都高兴坏了,认为老曾说得非常有道理,召苏油入宫,明润你是经济专家,老曾的章奏,你怎么看?
  苏油看完不禁苦笑摇头:“陛下,曾公所言的确切中时弊,但是解决弊端的办法,却不可取。”
  赵顼有些不满意:“为何?虚耗爵禄之辈,难道不能即去?”
  苏油说道:“但是他们的爵禄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是陛下你给的?给的时候是为了结恩固义,那去的时候呢?难不成恩断义绝?”
  “这些人已经提升了俸禄,现在没有过错就被剥夺,他们能没有怨言?”
  “三班院的问题很复杂,它是我朝三班武臣注拟,升移,筹赏之所。”
  “这里边,有很多烈士子女,家属;有很多宗室成员。”
  “这件事情成为弊端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烈士子女,家属,这些宗室,没有担任武臣的能力和素养,变成了朝廷空养的闲人,占用了武臣珍贵的编制。”
  大宋军事系统就是一个超级大垃圾桶,不管官民宗室,反正国家的累赘就通通朝里边扔。
  流民,盗匪,烈士子女家属,闲散宗室,皇帝觉得称心的内官,工匠……
  这样的军队体系要是还能战力爆表,那才真是见了鬼了!
  但是问题是问题,曾巩那套解决问题的办法绝对是不行的。
  苏油对赵顼说道:“陛下,所谓每年节省三成支出,计三十年之通,当有十五年之蓄这个说法,那是曾公太想当然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