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8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4/1605

  有理想的人,都是贪婪的。
  赵顼的理想,就是克复西夏,收回幽云,恢复汉唐故土,同时在经济民生上甩出汉唐十万八千里。
  将牧场化作良田,将胡人逐出汉土,天下独尊,万国来朝,让大宋成为华夏历史上新的荣耀!
  现在苏油告诉他,这些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你得放弃一部分自尊,放弃舒适与安逸,名义上是万人之上,实际上是万人之下。
  赵顼当然可以像对付一般的臣子那样,好言随口应允,然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但是面对苏油,赵顼真不敢轻易许诺,他在苏油的诚恳之前,做不到心口不一。
  苏油今日表现出来的理论水平,比王安石还要高;而谏议之切,比司马光还要深。
  他找到了王安石都没有发现的治政症结,说出了司马光都不一定敢说的话,提出了对自己对君主的要求。
  赵顼知道,自己只要答应,苏油必然会倾尽全力辅佐自己,但是,他真的害怕自己做不到,而让苏油感到失望。
  多么简单的四个字,不痛不痒的四个字,却是多么艰难的四个字。
  来回走了几趟,赵顼终于来到几案之前,提笔写下“勿忘初心”四个大字。
  招手叫苏油上前:“明润,你也来写一幅。”
  苏油也提笔写了相同的四个字,对比了一下:“臣的字体做贴还行,上不得碑,大字更是没法和陛下相比。”
  赵顼将苏油那幅字取过来看了,苦笑道:“我想答应你,但是实在不敢信口说自己一定能办得到。”
  “但是我一定努力,你写的这幅,我就挂在这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苏油郑重说道:“不信口承诺,恰恰说明了陛下的重视。那陛下的这幅,臣也厚颜相求,挂在臣的书房,也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赵顼笑了:“正是这个意思,君臣之约,不可相负。”
  苏油躬身:“臣必竭尽肝胆,报效赤诚。”
  奏对到此,算是告一段落,和一般入相之前的君臣奏对完全不相同,两人之间,更像是在谈心。
  而那些历任宰相们入对之时的时政,在苏油这里,反倒成了细务。
  思想问题,才是大问题。
  问题全是勉强解决,话题才转到了南海四路上,渐渐轻松了起来。
  赵顼桌上有一套功夫茶具,这玩意儿也是苏油搞出来的,两人干脆开始用松果碳和银霜碳烹起茶来。
  所谓两人烹茶,就是一个做,一个看。
  赵顼的茶自然是上品,苏油在一排精美的锡盒里边挑出一盒,打开来看了看:“洞庭山上碧螺春?”
  赵顼笑道:“饮食之道上,明润从来都是行家,这茶才发现没多久,曾布用蜀中炒茶之法制得后贡上来的。说是你的主意。”
  那就不用客气了,苏油都还没喝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次三苏被调查,赵顼还有些不好意思:“明润,廷对的时候没有说,你宗兄苏颂,我准备让他编纂《唐六典》,为改革官制做准备。”
  苏油说道:“宗兄对前朝典章制度知之甚祥,陛下这个任命可谓得人。”
  赵顼看着苏油熟练地用酒精喷枪在银霜碳上喷扫引火:“苏轼那里,当如何安排?”
  苏油有些无语,所谓宠臣,估计就是这样被皇帝惯出来的,说道:“陛下,子瞻文字的确有失检点,御史污他辱慢君上,讥讪朝政,这些是胡乱攀引。”
  “但是他外任太守,不是没有上奏之权,却不守制度,通过诗词发泄。”
  “这一点上,他的确是也有瑕疵的,才给自己招来这一场祸殃。”
  “讽刺朝臣,皮里阳秋,理当驳斥,不能因为文名盖世,便完全放过。”
  “还是那句话,制度就是制度。”
  “经此一事之后,朝堂应该整肃一些了吧?这些事情,自然有中书吏部处理,陛下不当问微臣。”
  “其实从我内心来说,子瞻不如子由,如今张公,赵公致仕,文公也有些精力不济,子由之前一直跟随他们学习,被征辟是学官,掌书记,著作左郎。”
  将一只精美的铸铁壶放到炉子上将水烧起来,苏油叹了一口气:“子瞻说过,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故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要不,陛下将之调到我身边来帮我?”
  赵顼气笑了:“什么话?真要是人才,给你用还不如我自己用。”
第九百七十八章
军事
  第九百七十八章军事
  苏油立刻说道:“陛下如果要用,一定要先试小州边郡,再按政绩擢升转序。”
  “如吕惠卿,李定那样的路子,我苏家人不走。”
  赵顼觉得奇怪:“你不是常说天理人情吗?刻意打压亲人的仕途,可也失了人情。”
  苏油笑道:“陛下误会我了,子由虽然跟着三位长者学了一肚子的本事,但是毕竟没有亲自锤炼过实务,重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那既是对国家负责,对陛下负责,也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
  “同样的,大臣给陛下举荐合适的人才,也需要将他们放到恰当的位置上,陛下仔细考察其能否之后,再决定是不是放到更关键的位置上,同样都是对国家负责。”
  赵顼也不是笨蛋:“明润这是话中有话?”
  苏油将茶冲上,看着干绿的茶叶在玻璃盖碗中逐渐展开:“就跟泡茶一样,做官也需要火候。”
  “即便是人才,也要一步步来。陛下,接下来臣要上的条陈是军事,其中一条就是择帅,选将。”
  “关于徐禧的任命,臣实在是不太赞同,他关于西夏易与的话,臣更不赞同。”
  “如果他在臣的面前,那臣要问他,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
  “关于西夏的国情,民情,他知道多少?西夏一年的新增人口,牛羊,马匹,粮食,钢铁,各有多少?”
  “人口如何构成?平日里常备军人有多少?装备战力如何?极端情况下能动员出多少?装备战力又如何?”
  “西夏人的机动能力有多大?最近有多少能力突出的将领?哪些军队强悍,哪些军队弱小?将领的性格如何?将领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要和西夏进行战争,我们的预设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哪些准备?粮草要多少?军备要多少?要动员多少战士?”
  “进行过军事预演了吗?我军的战斗力,机动性,后勤能力,得到保证了吗?”
  “我们能维持多长时间的战争?能对付多少人?”
  “西夏有哪些可以被我们拉拢的力量?”
  “天时地理如何?人心向背如何?战区附近,水源,河流,草木,都是什么情况?”
  “会不会被设伏,水攻,火攻?”
  “还有最重要的,占领西夏之后,后续的计划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哪些官员可以派去任职,对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东西,讨论过吗?”
  “交趾之战,变起仓促,故而臣只有应急面对。”
  “但是即便如此,也是谋定而后动,寻找战局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备预防。”
  “郭逵在陛下的任命之下,从陕西前往交趾征讨,先是士兵水土不服,其后忽略了李常杰的军事谋略,最关键的,是完全错估了交趾水军的能力。”
  “我水师要是没有宁海军这支新式水师,战局将演变成福建广东水师被交趾人歼灭,郭逵不得过江,甚至会被截断归路!”
  “故而那一战,其实大宋赢得非常侥幸,获得胜利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敌人犯了比我们更大的错误,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大宋新式水师的巨大威力。”
  “所以那一仗,不是我们胜了,而是他们败了。”
  这话说得非常古怪,但是赵顼理解了,那一仗要不是苏油用重建的宁海军千里增援,能打成什么样子,实在是难讲。
  “后来收占城就好多了。”就听苏油继续说道:“在臣心里,那是一场无声的战役;而臣认为,才勉强算得上真正的胜仗。”
  赵顼也不得不服气,占城收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也正是因为占城收得太“轻易”,才让他又雄心勃勃了起来,感觉三五年拿下西夏不是事儿。
  高遵裕为什么在河湟呆着?道理很简单,他是赵顼的舅舅。
  赵顼要舅舅成为自己的臂助,与舅公曹佾相制衡,就得让高遵裕立功。
  赵顼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舅舅先在河湟初步建立战功,这样差不多升到节度使,然后在平灭西夏中作为主力再立大功,成为舅公那样的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民间称呼的“使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