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8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7/1605

  所以到现在,除开移民湄洲的厢军和河北难民不算,四路过来的内地人口,已经悄悄突破了五万。
  先期都是商贾,坊主,之后是技工,农人,再之后是他们的家眷,乡亲……
  邹时阑给苏油添上了一杯酒:“少保,二郡新附,很多制度还在调理之中,事务繁杂,有失当之处,还望少保多多指导。”
  苏油笑道:“邹公客气了,你在日南郡,那就是交趾李公那样的人物,苏油还要多多仰仗才是。”
  说完又道:“大宋本不禁官员子弟行商,现在的新州,价值还未凸显出来,邹家好像事务还多在田亩,香山之上是吧?”
  邹时阑心中暗喜,苏油这意思,就是在递梯子,嘴上说道:“出息的子弟,自然实在仕途上发展,至于不成器的,多是管理田庄,店铺。”
  “不瞒少保,邹家的人丁也不少,这个大族长,不好当啊……”
  苏油笑道:“现在新州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可以说遍地都是机会。”
  “今后码头相关产业必定是大宗。”
  “仓储,商号,金融,财会,船坞,进出港事务,肯定需要大量用人。”
  “还有就是服务业,旅社,行会,必定兴盛。”
  邹时阑说道:“倒是如此,不过占城连连鏖战,邹家之前辅佐诃黎,付出了不少,如今诃黎覆灭,算是赔了个河干海净,这资金上……”
  苏油信这个才有鬼,不过既然邹时阑又将梯子也送了过来,便说道:“这个简单,四通商号和皇宋银行,都有抵押贷款和担保业务,以邹公在日南郡的名望,还有家族的田亩地产做抵押,获取融通资金,其实轻而易举。”
  “这样,我来替邹公担保,三十万贯的三年期贷款,商号和银行还是会给我面子的。”
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
  第九百三十五章盛世
  邹时阑说道:“这感情好了,不过也不能让少保辛苦,以后各项产业起来,总得有少保的一份。”
  苏油摆手:“这个真用不着,四通商号和皇宋银行,股份构成都非常复杂,其中有陛下最初的内藏库本金,有四通商号最早在蜀中的原始股本,还有后期吸纳的宗室投资,甚至还有后宫管理的慈善基金会的理财生息。”
  “这是一个庞大的金融系统,我也是当年蜀中的原始股东之一,所以让四通与邹公家族合作双赢,让皇宋银行贷款收息,便已经包含我的利益在内了。”
  邹时阑有些赧然:“这可怎么好……”
  苏油笑道:“邹公真不用在这上边客气,一会儿自然有人来跟你谈合作和配股的事宜,相当专业,你打起一万分的精神扛住就行。”
  “我的个人建议,首先要建设的就是水泥厂和五金厂,能产水泥,产机械之后,才说得到其它。”
  邹时阑有些为难:“这个……不熟悉啊……”
  苏油说道:“所以才要合作嘛,水泥这东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石粉,它有个神奇的特性,就是加水和泥之后,泥浆会变得坚硬如石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不明白技术没关系,邹家提供场地,组织人力,运送原料,销售产品,控制成本,核算收益,这些也是一个商号运作非常重要的部分嘛。”
  “五金更容易理解一些,就是将冶州运来的铁料,加工成机械,零件,工具等,用于农事,伐木,建筑,造船等方面。”
  说道这个邹时阑明白了:“这就是如今新州最急需的两大产业。”
  苏油笑道:“正是,四通的海外经营理念,就是每到一处,将一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尽量都做起来,为所有人提供方便。”
  “对了,海事保险,不知道邹公听说过没有……”
  一场宴席下来,邹时阑算是开眼了,这个四通的格局,是自己从来都不敢想象的境界。
  新州搞建设,还有一样得天独厚的东西——俗称“山土”的硅藻土。
  这东西在蜀中的嶲州,两浙路的越州处州,京东东路的青州,都有发现。
  但是各地发现的硅藻土,除了嶲州的品质优良外,其余的杂质都太多,必须经过酸洗除杂和加碱性分散剂提纯,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
  用处非常的广泛,因为松软,可以加工为隔热层、保温砖、隔音板。
  在水泥中作添加剂,可提高二氧化硅活性,增加强度,加速固结,作为抢险水泥使用。
  用于造纸业,能使纸张平滑,重量更轻,强度更好,减少因湿度变化而引起伸缩,和高岭土各有千秋。
  用在滤纸中,则可提高滤液澄清度,并使滤速加快。
  用在油漆涂料业,可以成为油漆、油墨的填料。
  此外还能作为饲料添加剂,液体和气体的吸附剂,皮革和金属抛光剂,润滑剂等等。
  对苏油来说,硅藻土最大的用处,莫过于接吸附硝化甘油和硝铵,生产后世著名的诺贝尔黄色炸药。
  这东西威力惊人,也是几大工业基地花费高昂的成本提纯都要生产的原因,其制备工艺,到现在都还属于郓州,杭州,冶州三处工业基地的绝密。
  而新州的硅藻土品质,比如今最好的嶲州土还要精纯!
  这是大生意,苏油宁愿多花运费辛辛苦苦将硅藻土拉到冶州去,加工完成后再拉回来,都不愿意在这里直接生产。
  而对邹时阑,只说是冶州的重要化工原料,还有给旧州王珍滤葡萄酒用。
  必须是秘密,因为占城毕竟是新附之地,而且中国还有一处最大最好的硅藻土产地,在吉林,特么现在属于辽国!
  接下来的数日里,苏辐负责和邹时阑签署一揽子建设计划协议,交趾已经步上正轨,黎文盛和杨莳已经获得京官的资格,等他们回来,交趾路就彻底不用操心了。
  而湄洲是内地宋人为主的殖民地,同样不用操心,四通今后在四郡的重点,肯定是新州这占人的老巢。
  而苏油也一直待到理工小组在土著们的带领下,找到超高品位的硅藻土矿山之后,这才安心离开,前往下一站,也是此次巡查的最后一站——湄洲。
  南海路,一个宋人在河流和沼泽之上,硬生生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幅员四万平方公里的大郡。
  三年了,这里的开发面积,才五十分之一都不到,不算种植浮稻和空心菜,或者关成鱼塘的那些半开发水泽,真正的耕地面积不足两万顷。
  但是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说是非常的惊人,从十万亩到一万顷的跨越,意味着沈括和郏亶,后两年开垦的面积,超过了第一年整整十倍!
  当然这是在获得了大量人力之后的成果,但是理政者的功劳和能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登上湄洲城的城墙,望着西北方一眼看不到头的耕地,苏油对种花家的天赋属性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六月,正是第二季水稻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全是黄灿灿的稻谷。
  郏亶的肤色更黑了,大有朝昆仑人靠拢的趋势:“明润,这里是三千五百顷桑果蕉麻,一万顷稻田,今年扬花的时候天气好,一亩能达到三百五十斤,就算有一些浪费,这里也是三百多万石的收成!”
  “接下来还有一季,估计也差不多是这数,呵呵呵,六百万石稻米,十二万人,人均五百石!放到两浙路都是小康之家!”
  苏油笑道:“郏公这算法不行啊,五百石里边,四分之一归朝廷,就还剩三百多石。加上这里米价至贱,斗米二十文,不过才七十贯而已。”
  “这里多是三口之家,就算夫妻一样出力,一年所得,也不过一百多贯,两浙路有这样的小康之家?”
  “小康的考量,是一个综合指数,不能仅靠存粮来统计,所以要将粮食换成肉,换成蛋,换成衣服,农具,砖瓦房,牛车,磨坊,铜钱,瓷器,诗书……”
  “等到这些都不缺了,才敢说百姓们到了小康。”
  见郏亶有些赧然,苏油赶紧说道:“不过功绩是巨大的,这放到历朝,都是了不得的大成就。”
  “西汉文景之治,虽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但是这是国库。”
  “换到民间,也不过‘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刚刚解决温饱而已。”
  “即便大唐贞观年间,我也曾与司马学士有过争论,太宗之德,在美治,廉政,强国,重商,招才,纳谏。奠定了一个强国的政治基础。”
  “至于人民生活,才能做到’行旅不粮,取给于路。’百亩宽户,方得裕如。”
  “至如三十亩以下的小户,生计一样艰难。遇有水旱,同样要开仓赈济,移民他州就食。”
  “从民力上说,反倒是到开元初期,可谓鼎盛。杜工部方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传世。”
  “因此大宋他处不论,仅就湄洲来说,郏公和存中能让户有五年之积,这样的功劳,已经超迈汉唐了。”
  郏亶连连摆手:“明润别闹,我们在湄洲小打小闹,岂敢和文景,贞观,开元三大盛世比肩。”
  苏油笑道:“我说的,也只是在民间这方面。一个盛世,可不光光要民富,还得国强才行。”
  “如今大宋不过刚刚扭转颓势,西夏未平,青唐未收,燕云未复。”
  “河东河北,盗匪遍路,千里萧条。”
  “内弊未除,外辱未靖,谈盛世,那还言之尚早。”
  “所以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第九百三十六章
远虑纤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