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0/1605

  播种季节到了,他还要去湄洲送温暖,顺便考察浮稻种植情况。
  船到湄洲,沈括和郏亶前来迎接,沈括的肤色,有向郏亶靠拢的趋势。
  三万多人的吃喝拉撒,都得他来操心,看得出来沈括很疲惫,不过眼神里却闪亮着愉悦的神采。
  在朝廷里,沈括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为何每每被投靠的大佬们轻易抛弃。
  可在这里,天老大他老二,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埋头建设就行了,天天都能看到不断的成绩。
  最初三千亩圩田周围,如今又围出了六片,这里就是两万多亩地。
  两万多亩地之间还有六片,是原生的沼泽,现在成了浮稻稻田。
  等到明年,这六片沼泽会完全变成圩田,而更外围,又规划出了八处正在建设的圩田,中间来不及料理的沼泽,会再次成为新的浮稻的种植区,采用这样的梯级开发模式,湄洲的土地面积将赶快扩大到近四万亩,而可耕作面积,将达到六万亩。
  加上周边一些采用相同开发方式的零星高处,总体可耕作面积,大体在十万亩左右。
  相对于四万平方公里的九龙江冲击平原来说,这点地简直就是大西瓜上的小芝麻,不过苏油相信,有上游真腊国的宝石香料和名木吸引,这里很快就能够繁华起来。
  如今这里已经能够停泊泰山号那样的大船,水泥和炸药的应用,让工程建设进度飞快。
  最好笑的是,浚川耙这种傻黑科技,被沈括用到了这里,居然成了开沟堆泥的神器,三万人里边,负责开拓田亩的不到一万,其他人更多的是在伐木,捕鱼,采石,建筑,还有制盐,熬油,食品加工。
  来到州衙落座,沈括第一句话就是:“缺女人。”
  苏油一口茶就喷了出来:“这才多久就开始想这个了?看来是吃得饱饭了?”
  沈括说道:“饭自然是能吃饱的,天天有鱼,第一批猪也出栏了,还有鸭子跟鸡,总算是不被蛇鳄祸祸了。”
  苏油说道:“再等等吧,这最严峻的考验还没过呢,雨季眼看着就要来了,药物要备足,还要防潮,筏子也得够,总之地和财物可以丢了重来,人我们损失不起。”
  郏亶说道:“上游到大湖段我们每日都盯着,今年看来情况不算坏。”
  苏油说道:“还有台风,这里偶尔也会有狂风过境,那风刮得……”
  说完却见郏亶和沈括都拿奇怪的眼神打量他,不由得问道:“怎么?我说错了?”
  沈括很尴尬:“少保,你是蜀人,我和郏公都是两浙路的……”
  言下之意,老子俩浙江土著需要你一个四川人来教我们什么叫台风?
  地域歧视要不得。苏油只好摸摸鼻子:“呵呵呵,总之准备工作做好没错嘛,如今湄洲运转情况怎么样?”
  说起这个沈括就很得意:“按照少保的指示,我们在普农开了榷场,同真腊进行贸易的客商,我们收取三十税一的榷费。”
  说完又低声道:“不过我们自己也有产业,主要是酒,酱油,醋,那什么……咖喱,还有蚝油鱼露。”
  “不显山不露水的,收益却也不少,当然大宗的收益,是将交易所得的东西,转手贸易给海商们,这里头的利润,大了去了。”
  “另一部分收益,就是来自给海船提供补给了,最大宗是糖,然后是酒,还有就是各种罐头,午餐肉,火腿肠。”
  “罐头里糖水水果罐头是最受欢迎的,肉还有海商挑剔,水果罐头却是人人都说好,还有蜜饯海商也喜欢,他们都当药买,说是能防治船员病。”
  苏油点头:“有存中操持,看来是不用担心了,走吧郏公,一起去看看圩田?”
  郏亶取来雨衣和斗笠给苏油:“带上这个,这地方说着说着就得下雨。”
  换上短衣,一个当朝二品,一个知州,一个司农寺丞就变成了三个农人,三人来到州衙后一个石头码头,上了一架竹筏。
  竹筏上有几个竹凳,大家坐好,一名衙役长篙一点,竹筏便沿着横塘滑了出去,速度还不慢。
  苏油笑道:“好,因地制宜,方便快捷。”
  横塘两侧的高地上,种植的都是甘蔗,金合欢,菠萝蜜柑橘龙眼……还有就是蕉林。
  蕉林在苏油的意料之外:“存中,郏老,种这么多蕉林干什么?喂大象吗?”
  沈括有些惊讶:“还有少保不认识的东西?”
  苏油说道:“这话说得,人非生而知之,我不认得的东西多了去了!那不是芭蕉?”
  沈括回答:“那是蕉麻,和芭蕉类似,但是肉不可食,土人取其内层梳理成细丝,可不经纺纱,而制成耐穿的细布。”
  苏油一拍大腿:“蕉布,我和薇儿都制了几件,的确舒服,原来不是芭蕉啊?”
  沈括说道:“不是。这东西产量颇高,定植一年之后即可割叶,能连割十年。”
  “除了内茎能织布,外茎较粗较老,但是强度极大,且柔软、有浮力,抗海水侵蚀。可以用作船缆、帆绳、钓鱼线、绳索、渔网、粗麻布、船帆。”
  “剩余的废乱纤维,可制出极厚韧的纸,用蕉线缝制成袋子,能装二十斤水泥,稻米,搬运粗放也不至破损。”
  苏油想起一个事情:“内里再粘上魔芋胶薄膜,这就是最好的防水水泥袋!”
  沈括笑道:“想到一处去了,正是如此!今后湄洲会成为大港,为海船提供补给,这些东西,都是当用之物。”
  苏油难得老脸一红:“处处留心皆学问,设非存中留意,我这蕉布衣裳都穿了快一年,楞没想到蕉麻还有如此大用。”
  沈括说道:“不怪少保,土人不善物性,工也不行,哪里有我宋人这般能耐?只有我们才能通过酸碱处理,将粗糙的外层蕉杆制成细麻。”
  “以他们的手艺,脱胶脱肉都不过关,做出的粗索,连竹缆都不如。”
  也是,说起玩纤维,种花家的确是行家,别人家都是拿着大麻叶子穷嗨,种花家却照样拿着其纤维织布。
  苏油不由得笑道:“加上这个,南海的造船业所需的物料,算是彻底齐全了。”
  竹筏经过了一些地势稍高的稻田,才刚过三月,田里稻谷都开始吊穗。
  苏油看得舒适度满点:“咱们湄洲,就是这么不讲理啊……”
  郏亶在身后笑道:“所以存中说,这里的汉子缺女人嘛!”
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妆
  第八百八十一章嫁妆
  浮稻是一种神奇的作物,在湄洲的一月,沼泽水位最低,露出泥床的时候播种。
  等到水位刚过淹没泥床,浮稻就开始生根发芽,接着随水位的上涨开始生长。
  一直长到十一月水位退去,浮稻也成熟了。
  种植期相当长,但是产量抵消了劣势,一亩水面,能够收获六百来斤。
  基本不用管理,宋人比当地人稍微讲科学一点,也只是用大竹子围成一个个大长筐子,将稻苗关在筐子里以免被水冲走而已。
  竹筏一路走了快半个时辰,才来到一片“城郊”地带。
  一片片在建的圩田和圩田之间,就是一大片的原生沼泽,不过现在里边的原生植物已经被剔除干净了,变成了一个个浮在浅水中的竹筐,竹筐里边,是红褐色的粗壮稻苗。
  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施肥,施肥也留不住。
  沼泽的泥土本来就异常肥沃,每年还都会有水流带来养分。
  竹筐和竹筐之间也有水道,泥都被挖去堆整圩田去了,苏油能看到不少堆放着竹筐的竹筏在水道间忙碌运泥。
  辛苦是必须的,不过看得出汉子们营养跟得上,营养和劳作,让他们变得强壮无比。
  沈括和郏亶在这里受到的不仅仅是拥戴,而是崇拜。
  苏油问道:“存中算过没有?这里一人能劳作几亩地?”
  沈括说道:“一年三收,这里的劳动强度比两浙路强得多,按两丁五口的家庭来算的话,能将十五亩地料理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苏油点头:“还可用有些不那么费劳工的鱼塘,竹林,桑果林,柴火地,一户家庭要能有三十亩,远超内地绝大多数编户了吧?”
  郏亶点头:“那是,收成比两浙路还多三成,两浙路如今一丁五亩,都将日子过出花儿来了!”
  苏油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溇港和浮稻:“存中说得对啊,是该给他们分田找媳妇了……”
  郏亶说道:“少保,其实还可以给他们申请政策,朝廷对于开荒之地,七年免租的,这些地要是都能算作开荒的话……”
  苏油对郏亶说道:“郏公,为政首要,是大体公平。以湄洲这样的产出地,以我们如今的开发效率,还要用内地州府的开荒政策,那是一种政策上的失衡。”
  “吃亏太多的是国家,最终必然会引来逆流,重新平衡,再此过程中,必将是反复的动荡。”
  “因此还是如两浙路那样,由四通负责开发,然后作为熟地交给政府,政府按照官田发卖的方式给移民,为了鼓励生产,在可拥有面积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就行了。”
  “老话儿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如果这样招诱熟户和移民的政策效果不彰,那我们再想办法,总比口子一下子放得太敞,最后收不回来好得多。”
  郏亶这才明白太湖开发之后,苏油为什么会给流民和当地户设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如今看来,两浙路太湖周边,对兼并的抑制相当有效,国家利益,富人利益,流民利益都在“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了最大公平,也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
  苏少保,果然是宰执之才,计虑深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