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1605


  第八百五十九章张载逝世
  赵顼待公主和驸马见了礼,才说道:“聊起苏明润家的孩子了,对了寿康,他家是不是有个长辈在庄子上?品行如何?”
  说起这个卫国公主就撇嘴:“那孩子鬼精鬼灵的,对姐姐好得很,可就好像认定我每次去都要拿他们家东西似的……”
  张敦礼就在一边笑:“扁罐家的东西,公主可真是没少拿。”
  “驸马!”卫国公主不依了:“那是石姐姐和八公送我的!”
  “哦?”赵顼又想歪了:“苏家其实也是殷富。”
  张敦礼躬身道:“陛下误会了,都不是精贵的物事,八公农事上可是一把好手,又闲不住,周围别家都是园林水榭,就苏家庄子,给八公改成了菜园,鱼塘,桑林。”
  “郡君和学士也由得他,苏家才多少人?吃不完的就周围庄子送呗。”
  “最近才收了一地的古怪作物,说是苏明润从海外淘来的,叫胡萝卜,颜色喜人还甜脆,我已经求得了一些,过几日就给陛下送来。”
  “汴京的芥蓝也是八公先种出来的,今冬又添了苤蓝,甜菜,卷心白菜,冬油菜,八公说待到开花结子,明年冬日里,汴京城又能多几样好菜蔬了。”
  卫国公主兴奋地说道:“他家今年的大萝卜,最大一个有四斤,在地里都长裂口了,最是美味不过,每次去中牟我都……”
  说到这里才想起来脸红,人家扁罐真没有说错,好像每次去都拿了别人家里不少东西。
  见赵顼和两位太后神色古怪,赧然说道:“八公性子很好的……只把我们当做小辈,不会见怪的……驸马最爱跟他相处,有什么哥哥你问他!”
  张敦礼说道:“刚刚陛下问八公品行如何,怎么说呢……八公不识文字,不通经史,但是自有自己的道理,待人坦诚公道,不骄不慢,不伪不谄,倒是天生的性子一般。”
  “子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老人家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了吧,因此我喜欢与他亲近,其实也是想学他为人处世之道。”
  赵顼点头:“倒是,想来苏明润也是耳濡目染,才得潜移默化。听说理工学院的学子们在搞什么公祭?”
  张敦礼说道:“是,他们在遥祭嵩阳书院山长,横渠先生。”
  今年是理学重大损失的一年,邵雍才去世没多久,张载也去世了。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
  在关中兴教,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使“关学”大盛,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遇到苏油之后,两派学问在思想上碰撞,融合,完善,补充,更是变得密不可分,周密完备。
  关学得到了牢不可破的“实学”根基,理论基础得以完善。
  蜀学通过关学迈出了从“致用”到“经世”的关键一步,完成了从“数理”到“哲理”的重大发展。
  之后两者更是逐渐融合,形成了对儒家思想大继承大发展的“理学”一宗,高举复古大旗,大力宣扬“格物致知”,“克己复礼”,发展到今天,更是提出了“天理人情”的口号。
  在加上辩证,逻辑,矛盾论等思辨武器,直接将历史上跑偏的儒家理学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时候,张载“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
  为了训诫学者,他作了《砭愚》、《订顽》,苏油看后大为赞赏,将之书写于嵩阳书院大门两侧,作为校训。
  两篇文章字数较多,苏油又摘取了其中八个字,组了一副对联——民胞物与,养性存心。立于书院门边。
  关蜀学派将此八字作为训辞,亲切地称两篇文章为《东铭》和《西铭》。
  教学期间,张载还用自己所得的薪资,在横渠购置了数百亩薄田,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两项实践。
  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希望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苏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还是给张载去了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成为理工学派津津乐道的美谈——我不支持老师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支持你为追求真理而进行实践。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标准,且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熙宁十年,秦凤路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
  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
  不久张载病情加重,辞职西归。
  十一月十七日,张载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书院的高薪全被他拿去搞社会实践和补贴学生了,殁后竟然贫无以殓。
  嵩阳书院的学生们闻讯后纷纷赶往临潼,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张敦礼是学者型驸马,对大宋学界诸事所知甚祥。
  听张敦礼细说前后,赵顼点头:“翰林院学士许诠,司天监少监陈昭明,知郑州苏元贞,韩国公富弼,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等纷纷奏明朝廷,乞加张载赠恤。那就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支丧事半数吧,朝廷也表示个心意。”
  张敦礼拱手道:“陛下仁德,张山长的学生们定然感激。”
  赵顼说道:“趁现在有点空闲,要不,去你家庄子上休憩数日?”
  张敦礼赶紧躬身施礼:“臣山庄鄙陋,能得圣驾光临,池园瓦石皆仰沐天恩,不甚感激涕零!”
  赵顼对自己赖在宫里不走的两个弟弟比较腻歪,但是对两个妹妹感情是真的好。
  蜀国公主性子端重,赵顼甚至还有些敬畏,对有些骄纵的卫国公主,反倒最是宠溺有加。
  可惜卫国公主驸马张敦礼是保守派,而且学问不弱,琴棋书画不亚于王诜,偶像是司马光,赵顼也常常拿他头痛。
  张敦礼“善写人物,贵贱美恶,容貌可见,笔法细密,神采如生。”
  苏轼和王诜关系好,张敦礼则和苏油关系好。
  苏油远宦交趾,还特意命人写生了海外人物装束风情,以及吴哥石窟神佛像,建筑图样,还有当地各种奇怪的海鱼,巨蟒,巨鳌,鳄鱼之类的图画草稿相赠,张敦礼以其中一些生物为素材灵感,结合想象,创作了《九歌书画卷》作为回礼。
  此画卷以屈原的《楚辞·九歌》十一篇主题为题材,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为题材,右图左文,不管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堪称大宋当今艺术界的精品。
  收到画卷之后,苏油拿去与李舜举显摆,李舜举当时就捶胸顿足:“我怎么就没想到此等好事!不出三十年,这幅画便能在汴京城里换得一套宅子!等下……这河伯骑坐的大龟,怎么跟我在真腊大湖里画着玩儿的那只如此相似……”
第八百六十章
微服
  第八百六十章微服
  卫国公主和驸马来起居,赵顼便也一起在高曹二太后这里蹭饭。
  看到盘子中一道菜式,赵顼就皱起眉头:“这么又是这东西?”
  葱油大海参。
  汴京城里富贵人家,突然流行起来吃海参。
  传说王韶抵达交趾的时候,毒疮都烂得能照见肺腑了,石郡君给王韶治好病后,因王韶体质已经虚不受补,伤口也久久无法愈合,苏少保便用海里的一样海味烧制成美食给王韶进补。
  然后王韶就好了,不但好了,身体更逾从前,盘马弯弓毫无影响,此物竟然效比人参。
  其实这东西三国就有了,名字叫“土肉”。
  方知味名菜福寿全里,也用了它,不过一直没有普及。
  结果等到这故事一传扬开去,土肉被改名为海参,突然就在汴京城大卖开来。
  富贵人家命管家职事早早就在码头守着,每一次海船过来,首先就是抢海参。
  越传越离谱,说什么以形补形,上个月哪家员外久不得子,自打吃过海参之后,五房小妾同时怀上了……
  赵顼子息是个大问题,所以宫内御膳房也开始天天变着花样的做海参。
  赵顼心里默默流泪,都躲到这里来了,海参还是没能躲过去!
  高滔滔见赵顼脸色有些不好看:“听闻此物还能养颜,这又不是做给你吃的,要不你尝尝这盘,炙象鼻。”
  赵顼不好反驳母亲,尝了一筷子:“苏明润说这东西其实不怎么样,也就和猪鼻子差不多,就是个新奇而已。”
  高滔滔尝了一块:“倒是肥脆,就是碱性怎么这么重?”
  赵顼说道:“这是路途遥远,王中正用石灰腌了送来的,和地方州府进的熊掌一样,都是一年前的东西了。调理也不得法,没有浸泡足时辰,碱性未去尽。”
  高滔滔立即将盘子撤了:“哥儿应当晓喻地方州府,皇家饮食就取汴京周围常备食材,什么象鼻猩唇豹胎之类,骚扰地方不说,一路转输也是劳民伤财。”
  赵顼说道:“苏明润倒是说过,市场和商业就是物资调配互通有无,只要皇家给出与商品相匹配的合理价格,就不算劳民。”
  说完又呵呵冷笑:“他倒是想得美,那样做,伤的可就是我们皇家的财了,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不能买。”
  说完招手让侍卫内官过来:“去找中书下敕,此次交趾进贡的象鼻是战利品,那也就罢了,今后不得再行供奉,我要他们的爱君之心,不在这几根象鼻子上!”
  高滔滔点头:“如此才是正理。还要跟苏明润说说,河北移民在那边生活要照顾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