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2/1605

  如此算下来,交趾一路,水陆大军共计四万左右,而且久经战阵。
  没有缺额,足兵足食,王韶觉得这样的部队在手,他打十五万都没问题。
  王韶和苏油经常关起门来瞎嘀咕,但是没有军事行动,只是操练,而且效果很好,李舜举也就懒得管。
  李舜举感觉苏明润真是天才,自己只要捏死大军的后勤就行了,剩下的大把时间,主要放在皇宋银行和市舶司的事务上。
  可惜自己是中官,在文官眼中带着原罪,连张小七,苏辐,邵伯温这些大人才,都不好向官家举荐。
  那样做,反而是成了走阉宦的路子,污了人家的名声。
  而苏油手底下就有这么一帮子人,在仕途上就是不热中,比如陈昭明,邵雍,邵伯温,还有林遂,对数理化的兴趣远比对当官的兴趣大得多。
  不过这帮人也是真能整,邵伯温《南天星图》的问世,将大宋震得不轻。
  赵顼嘉奖了科考队全体成员,准备让邵伯温做司天监少监,却被邵伯温拒绝了。
  一来邵伯温还没参加科举,没考上进士前不准备当官。
  二来邵雍病重,他要赶回陕西见父亲最后一面。
  赵顼很惋惜,也只能放他回去。
  不过一时间士大夫之家,都以有理工学问的书籍为贵。
  懂不懂的先不说,家中备一套装装逼是要的滴。
  而且如《麈尘录》那样的东西,里面记录的一些现象的确挺好玩的,比如乐律原理,跳过开平方根那一段,其实非常有趣,苏少保当年都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八月,赵抃在两浙路奏报,杭明市舶司组织的大船队顺利返回港口。
  此次出海,组织货品总计三千七百万贯,收利四千五百万贯。
  其中属于皇室的利润一千万贯,剩下的三千五百万贯里,六成利润归海运组织者杭明市舶司,四通商号,皇宋银行,两浙路海商行会,合计两千一百万贯。
  剩下的一千四百万贯,归两浙路各州府的各行业商家。
  根据苏明润的规矩,除了皇家,剩下那些都是要收取行税的,两浙路转运司也跟着发了一笔横财。
  当然这只是预估状况,还得等到销售完毕之后方才能够确定最终盈利,但是总的来说——陛下,了不得啊,这相当于又打下一个交趾!
  此外,船队还带回来西洋十几个国家的国书,使节,如今在杭州等待陛下的召见。
  一路海运,一年所获,有朝廷三年之积,且宣恩四境,众国来朝。
  这诚是汉唐方有的勋业,请陛下奖掖功臣!
  赵顼大喜,七月黄河再次在上下游的郑州,曹村决口,正是捉襟见肘的时候,立刻命赵抃发运漕船,先将贵金属运送到汴京。
  然后下诏,特擢张散西上合门使,静海军都钤辖,归李宪旗下,节制东海。
  钱可久是吴越王后代,升赏比较特殊,升上柱国,封国从钱塘升吴郡,为吴郡开国候。
  库罗,艾尔普,学问精深,心向中华,搜求书籍仪器,招揽蕃商投顺,成果丰硕。特赐同进士出身,加将作监丞,工部员外郎。
  蒲蠡为海西蕃首,此次组织商货,还为大宋寻到两种珍贵的种马,功勋卓著,赐归德将军,交州刺史。
  正好,大船队一次可以运输两千多吨货物,又是顺风,命两浙路转运安抚司,提举常平仓事开仓,运送稻米,前往密州赈灾!
第八百四十七章
请求移民
  第八百四十七章请求移民
  就在这个时候,苏油的一封上书,引来了朝中大哗。
  在上书中,他提出京东的灾情既然如此严重,可以将一些流民送到交趾去,甚至更南边的西贡。
  张散的船队完全可以在运送完稻米之后,利用冬月的东北风将灾民运到交趾。
  相比陆路迁移到他州就食,看起来路程虽然远了很多,但时间上却也差不多。
  从京东到交趾,纵帆船利用顺风,不过二十日就能到达。
  在交趾之外的南洋,臣已经购置了一片河口,那里方圆数百里,地处占城和真腊之间,能够一年三熟,养几万人都不成问题。
  以后那里会是南洋海贸的重要中转地,有宋人在那里耕作,可以为船队提供给养。
  希望陛下考虑,任用沈括和郏亶,效西汉凿空西域,在南洋要地,屯田建城。
  为了诱惑赵顼,苏油还提出了另外一项建议,只要朝廷同意,那一文钱都不用出,交给四通商号全权负责就行,包吃包送。
  这个建议太可怕了,理论上,这是将大宋子民送到不测之地,道义上是讲不通的。
  而且汉武帝在大宋就是反面教材,当时的西域真没给汉朝带去多少利益,反而差点拖垮了汉朝经济,而北方草原,并没有实际控制。
  打垮了匈奴,不过是给鲜卑腾地方而已,如今西域何在?不足效仿。
  这种言论在朝中占了主流,不过《两浙潮报》上刊登了一篇匿名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名”与“实”,到底什么重要?
  为了所谓的“体面”,宁愿将老百姓饿死在辖区内,都不让他们去能够活命的地方开始新生活,算不算不仁不义?
  此次灭亡交趾,外贸巨利,和汉武帝打击匈奴,殚竭民力,是一样的吗?
  京东河北流民遍地,盗贼蜂起,朝廷严命痛剿,可这些“盗贼”里面,有多少是以前的顺民?
  如果张示布告,告知百姓们可以领粮去安南生活,让百姓们自行选择,是不是对平息两路盗匪能有些帮助?
  此次朝廷征交趾很有章法,过去因为疫病而死的情况完全没有发生,张散他们的船队一路扬帆,也没有出瘟疫,那在河北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信任一下苏油?
  这篇文章被《时报》转载,因为文章里边提到了“名实”的问题,这是当年王安石变法前的老论调,所以大家都怀疑是王安石匿名写的。
  王安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蔡确正在准备弹劾苏油不仁不义胡乱瞎搞,一见到这篇文章,立刻偃旗息鼓了。
  此次洪灾,上游严重的是郑州,下游严重的是徐州。
  好死不死,徐州太守是苏轼。
  苏轼很苦,走到哪里都是救灾。
  密州旱情救完,朝廷任命他知徐州,本来要回京复命时,受到王珪阻挠,都快要到京城了,朝廷命他不许进京,立即赴任。
  于是苏轼和赶来与他见面的苏辙一起掉头,先去陈留拜访了张方平,然后和苏辙一起,一路考察民风民情,遍览彭城山水,在四月抵达徐州,度过一段惬意的日子,还在徐州修了个逍遥堂。
  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波涛汹涌,不可阻遏,淹没二十五个县,冲毁田地十五万顷。
  这其实已经比真实历史上好多了,真实历史此次大洪水乃是百年一遇的级别,河流改道,再次扫荡了一遍京东东路,淹没四十五个县,冲毁田地三十万顷。
  好在苏油和司马光当年定策北流之后,王安石一力巩固提防,疏浚下游,中间虽然出现了浚川耙之类的傻黑科技,但是好歹大方向是正确的。
  经过拗相公多年倔强一路刚,此次洪灾愣是没有改道,反倒把下游冲宽了不少。
  不过灾情依旧是严重的,“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城下。
  徐州城南群山环绕,加之连日暴雨,水汇城下,城外竟高达两丈八尺,比城中的街道还要高出一丈多。
  并且越积越高,洪峰时节,水离城头只有数寸。
  有钱人拖家带口,要求出城避难,这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更大的恐慌,市民纷纷涌到城北,连正在抗洪的队伍也军心不稳。
  苏轼知道情况后,即刻赶到城北。他劝诫富商们:“你们家财万贯,都弃家而走,那全城的人心都散了,还怎么抗洪?”
  他然后对百姓保证:“只要有我在,徐州城就不会被洪水毁掉!”
  经苏轼劝说,富商与市民陆续返家。
  驻守徐州的部队是武卫军,禁军本来知州是无法调动的,当此紧要关头,苏轼也顾不得了,跑去找到武卫军指挥亲自动员:“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指挥慨然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自当效命。”命令全体官兵出动,给抗洪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徐州城的东南方正处在徐州有名的泄洪通道——百步洪的俯瞰之下,现在随时面临洪水倾覆的危险。
  如果洪水犯城,东北戏马台下的平地最易成为过洪走廊。
  苏轼曾多次登临戏马台巡视,察觉了危险,指挥军民修筑了一条“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长堤。
  这条长堤修筑得十分及时,堤坝刚刚完成,大水便凶猛袭来,但是被堤坝阻挡,暂时缓解了洪水淹城的危机。
  此时又下起瓢泼大雨,昼夜不停,水位不断升高,翻滚的洪水眼看就要越过城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2/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