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1605

  这是安息香,除了香气外还有一股奶味……你品,你细细品……
  这是风脂,苏合,降香,乳香,各有不同……你品,你细细品……
  这是龙涎香,这可是顶顶了不起的好东西,得好好闻一下……你品……啊呀我去这什么味道?!
  哦,原来龙涎香是发香用的,天颜香是合香用的,本身的味道并不咋样,精贵在能调和众香,散发远处!又长见识了。
  香料太多了,不光品种多,数量也多。
  再往下,就是王室珍藏区。
  印玺,国书……
  象座,妈蛋这象座这么多金珠宝贝!逾制了!
  乌木大床!花梨镂雕贴金王座!逾制了!
  王冠这么大的珍珠这么多道梁!逾制了!
  仪仗,逾制了!
  车辇,珍珠帐,大珊瑚树,逾制了逾制了!
  这帮欺天悖逆的玩意儿……呃,不过话说回来,好像逾制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哈?
  这里不光是交趾王室自身的宝贝,还有不少历次战争里从真腊,占城,各个小邦小国席卷的珍宝。
  当年交趾曾经攻占过占城的首都,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场交趾文化展,而是两个王室的珍宝展,更是一场南蕃文化展。
  很多器物珍玩,连大宋翰林院里边的学士们都弄不清楚是什么玩意儿,空白着注释留在那里。
  很多普通的汴京百姓,第一次见到了碧玺,猫儿睛,翡翠,红蓝宝石,黄水晶,紫石,青金,玛瑙,蜜蜡,琥珀……
  最后一片区域,是最珍贵的区域,文物区。
  秦代的青铜剑,爵;汉带的权,印;马援骆越新法石碑拓片;唐都护府铜钟;还有历代王朝给交趾的国书,诏喻,朝贡典章,赐物……
  交趾自古属于华夏的铁证!
  当然还有很多是交趾本土的文物,铜鼓,铜戈,精美的赤土凤头,龙砖,占婆教稀奇古怪的雕像。
  一圈看完下来,明明没有一样东西是老子的,可看得怎么就这么开心呢?
  对哦,这些东西,现在全都是俺们大宋的了!
  这次展览带来了绝佳的效果,让汴京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上到朝野,下到庶民,对那片地方开始神往,对其文化,经济,历史,风俗,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趁这股东风,群臣开始狂上贺表,内藏开始扩建封桩库,报纸上兴起了一种新文体叫连载,登的《海国诸藩志》,四通商号开始狂卖椰子油香皂,各种香精,老百姓开始哄抢买买买,赵顼开始……论功行赏。
  苏油以灭国善后的大功,封特进,上柱国,观文殿学士,以太子少保知交州,充交趾路转运安抚使,宁海军节度留后,提举宁海市舶司事。
  郭逵以灭敌十数万响当当的战绩,再次以一个大头兵身份站到了让文官们翻白眼的位置——佥书枢密院事。
  王中正,李宪,成了赵顼手里最能打的招牌。
  李宪任两浙路静海军节度留后,准备组建新型水师,其实就是东海舰队。
  王中正和狄咏提举三衙,王中正为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狄咏任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开始着手全面改造上四军。
  其余南征武将文臣,一应赉赏有差。
  军士赏给三倍!
  同时,根据权御史中丞邓润甫,侍御史知杂事蔡确,奉诏同制置解盐使皮公弼所请,废除旧盐引,给盐商们一年的时间,将旧引替换成新引。
  新引只承担提货凭证的功能,不再具备类似信用货币的作用。
  宋朝出昏招将解盐作为淮南六路发运司仓本数年之后,终于扛不住了。
  同提举成都府等路茶场公事蒲宗闵也赶紧上书,如果盐法扛不住,那蜀中的茶法更加扛不住,同样必须改。
  发运副使卢秉上书,太好了,去年淮浙蝗灾,陛下你让发运司出本界上供之米,损市价粜,以活饥民。
  然臣经过仔细考虑,觉得就算将米价降下来,贫者终不得米,所以请先清偿籴本,尽以其余赈恤流民。
  臣以前的发运司主官入奏,每每多献羡余以希恩,成了替陛下赚差价的工具,欠了三司七十万缗旧负长期不还不说,一门心思捞钱,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
  发运司的职责应该是监督六路财赋,本来就不该参与做生意,不该有“羡余”这个概念。
  这次正好,本钱也没有了,库存也没有了。
  要不,咱将这机构撤了吧?
  大宋经过实践之后,证明了苏油和张方平以金融论为指导的前瞻性目光是正确的,预言转运司卖大米,解盐官榷,蜀茶官榷统统行不通,也是正确的。
  有了两浙盐和蜀盐蜀茶的成功示范和失败对比,赵顼终于下定决心,将川峡四路的茶政,重新交还给市场,并且在陕西禁榷解盐!
  借着这两千万贯的飞来横财,大宋终于开始了进一步的财政改革。
  现在的大宋专榷的大宗,就剩下全国范围内的贵金属,以及河北盐,与福建茶了。
  河北盐专榷,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不是经济目的。
  也就是说,大宋币值,与盐,正式脱钩了。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纸币的流行,解决了钱荒,冲破了专榷的封锁,这当然是值得祝贺的好事情。
  政府和皇室终于开始渐渐转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思考经济问题,苏油感到无比的庆幸。
  真的,你们要是再不快点,全大宋的钱都快被老子挣完了!
  币制改革和经济改革,三司当然是排头兵。
  权三司使沈括在定策时一力支持皮公弼,认为盐政的确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这次改革对国家的好处,将是难以估量的。
  赵顼同意了。
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
  第八百四十二章王韶醒了
  就在沈括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被蔡确来了当头一棒。
  沈存中什么都不错,就是对升官太热中。
  他偷偷跑去找吴充,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免役法的弊端很多,我已经给丞相你准备好了资料,趁此东风加以改良,首相地位必然巩固。
  吴充觉得沈括的主张其实是很不错的,于是公事公办,将沈括的意见转给司农寺,让他们讨论。
  侍御史知杂事蔡确其实也是新党,和沈括本来该是一路的,现在同样在筹谋自己的进身之阶,得知此事后立刻上书弹劾沈括。
  陛下,沈括拿着白贴子跑吴充那里陈说免役事,认为可变法令,让轻役依旧轮差。
  我们不说这方法对错,臣只想问沈括,身为侍从近臣,既见朝廷法令有所未便,为何不明上章疏,却跑去执政那里阴献其说呢?
  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沈括数次奉使察访,那时候他的职责就是措置役法,为何当时他只上书认为应当裁减下户钱,却没说复差徭呢?
  如今他已经不在其职了,却又遽请变法,而且前后所持,反覆不一,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当时他就知道免役法有问题,为何当时不说,现在才说呢?
  “括之意岂在朝廷法度,但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而已。伏望陛下断在不疑,正括之罪。”
  沈括这头猪算是自己把自己坑了,丁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沈括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而蔡确却因为坚持一贯主张,坚持新法,得到了赵顼的青睐。
  至于免役法到底该不该改良,谁管它?!
  苏油得知消息后不由得叹气,沈存中啊沈存中,跟人家福建人玩心眼,一百个你加起来也搞不过一个蔡持正啊!
  不过现在他是外臣,管不了这些。
  而且他自己还有麻烦。
  这次任命,是赵顼对他的绝对信任,让他将交趾路的军政财大权一把抓。
  但这是纯属乱来,苏油当然要给赵顼浇凉水,坚决抵制。
  先踏踏实实的感谢了赵顼一通,一顿马屁拍得赵顼晕晕乎乎的——陛下啊,你可真是太信任我了,叫臣感激莫名啊。
  然后话锋一转,陛下,咱们能不能别闹?安史之乱怎么来的?唐末藩镇怎么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