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1605

  李舜举吓得连连摆手:“陛下使不得,一个监军器库门,怎当得聆沐天恩?这样会惊世骇俗的!”
  赵顼呵呵笑道:“曾布和吕嘉问,两人在朝中打得头破血流,去了两浙路,简直是卖了命的干。”
  “不知道苏明润给他们吃了什么药,吕嘉问到任三月,几乎都不落衙,成日就太湖工地上顶着烈日奔波;曾布更夸张,直接让几处铜监产量翻倍,出钱翻倍还多!两人竟然都成了干臣!”
  “我真期待郑侠,贺铸这样的人,到了浙江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舜举笑道:“还真是,不过一样不用那么抬举。不是军器监的人吗?让章计相随便找名推官下个调令,打发去那边胄案继续看门就成了。”
  赵顼对自己的恶作剧很期待:“那你赶紧去跟章惇说,顺便让沈括来见我。”
  沈括正在和吕惠卿商议登记开封府车辆一事,这事情是赵顼的旨意。
  开封府如今的车马很多,都是苏油的卫星城和王安石的保马法给闹出来的。
  王安石推出保马法,苏油认为让老百姓光付出没收入,这马只能越养越瞎,必须将马变成生产工具,老百姓才有积极性。
  于是大力发展车马,果然,保马法的推行,在开封府和外地就不一样。
  但是这也是仗着开封府经济发达和卫星城的刚需,其余地方却是被保马法搞得叫苦连天。
  所有人都不知道赵顼的目的是什么,民间纷纷扰扰担惊受怕。
  沈括赶到便殿:“陛下,你召为臣?”
  赵顼问道:“卿知籍车一事乎?”
  沈括点头:“臣刚刚知晓,正在与参政商议此事。”
  赵顼说道:“你觉得车辆登记这方法如何?”
  沈括问道:“未知陛下登记车辆,是作何用途?”
  赵顼说道:“听说北边以马取胜,我思来想去,不用战车,难以抵挡。”
  沈括在心底偷偷翻了个白眼:“陛下,战车历朝历代都有,巫臣教吴子以车战,遂霸中国;李靖造偏箱鹿角,以禽颉利。”
  “但是陛下得考虑到一点,古人所谓兵车者,是一种轻车,五个武士在上边折旋,利于便捷。”
  “而如今民间所用的辎车,重大椎朴,以牛挽之,用来拉货。日不能三十里,稍微有些雨雪,则更加缓慢。所以这种车被称为太平车,虽然能拉千斤的货物,但绝对不能用于作战。”
  “如今倒是有一种单马或者双马的轻车,乃苏明润所造,颇为便捷。保马户们能蓄养的马匹不过一二,因此这种车算是因式制宜。”
  “乘坐倒是舒适,不过厢体轻薄,不可能抵御矛梃,甚至弓箭都难以抵挡。”
  “因此民间的车辆难以用于军事,只能另行设计建造。”
  赵顼问道:“一辆战车需要耗费多少钱?”
  沈括说道:“先不说厢体,如果要用新式车驾底盘轮毂,那肯定需要加厚加固,方能应对残酷的战场。”
  “所以造价差不多该在八十贯左右,如要设立有效防止弓矢枪矛的御板,蒙上蒙皮,局部用铁盾加固,安装带攻击性的铁锥之类,臣估计……得在一百五十贯。”
  “这样的战车,至少得四匹马来拉动,加上一匹马三十贯,马甲三十贯,一辆具装战车,总价当在四百贯左右。”
  赵顼听着就感觉有些蛋疼,摆着手说道:“那算了,太烧钱了。”
  沈括拱手道:“不过陛下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如今我们有了伏虏炮和霹雳炮,让神机营领轻骑,同时配备能够随骑兵快速行动的炮车的话,当然是如虎添翼。”
  于是赵顼又觉得自己可以飘一下了:“看来我这点子还是有用的?”
  沈括点头:“陛下英明。还有登记车辆一事,其实也挺好。”
  “现在的开封府的车辆多了,苏明润离阙之前,路基虽然整治完毕,但道路尚未修造完成。”
  “而道路损坏,又主要是车辆载重碾压造成的。所以来前我与参政商议,是不是将开封府进出车辆进行登记造册,按照车辆载重等级,收取相应的养路费,用于道路建设?”
  赵顼有些犹豫:“又收钱啊?”
  沈括说道:“这也是无奈之举,道路修好,车辆也能更加挣钱不是?还有给车辆钉上醒目的牌子,一旦出现伤人等事件,也容易找到责任人。”
  赵顼很开心:“群臣上言,无人能言及这些,很好。那就下中书商议吧,炮车的事情,让军器监立项。”
  沈括拱手:“臣,遵旨。”
  赵顼又问道:“如今朝中还有一种议论,就是蜀中盐业大盛,但是朝廷却没有得到多少实利。有大臣提议应当关闭蜀中所有私井,用解池官盐供应蜀中,这样朝廷能获得的利益更大,你怎么看?”
  沈括摇头道:“陛下,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一定是迂腐不堪之人。”
  赵顼问道:“为何?”
  沈括说道:“蜀中盐如今是陕西,岷州,嶲州,大理的连接纽带,对西南的安定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何况蜀中私井,本身是缴纳了扑买费的,朝廷并非没有获利。”
  “除此之外,因蜀盐流通而带来的商货流动,朝廷也收取了行坐两税。”
  “不说别的,蜀中如今的商税,半利天下。相比二十年前,蜀中几大盐监官营时,盐户逃散经济凋敝的情形,赋税二十年增长了二十倍,可谓经济飞腾。所以怎么能说蜀盐私井就让朝廷无利呢?”
  “既然私井都同意扑卖,那私易又如何能杜绝呢?将私井全部堵上,运供解盐,使一出官售,看是能够省去很多管理的麻烦,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但是跟新增加的麻烦和失去的利益对比之后,真的能利大于弊吗?”
  “前段时间,蜀茶行过一阵官榷,效果如何?王韶笼络蕃人的用茶日减,导致蕃人们重新倒向木征,最后引发了河湟反复,怎么能不吸取教训呢?”
第七百四十章
安和圩
  第七百四十章安和圩
  “如今河湟重新安定,蜀中私茶园功不可没。取消榷禁之后,虽然直营收入降低了,但是税收增加了啊,而且蜀中产茶量大大增长,不但茶农们获利,地方经济提振,而且朝廷所得税收与直营收入相比,也有日渐追平的趋势。”
  “再说了,就算是填了汉人的私井,忠、万、戎、泸这些夷人地区,小井依然很多,这些又何如止绝?难道不需要增设岗哨,禁止其走私?那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西南夷,会没有怨气?”
  “陛下,真要如此,只怕是得不偿费。”
  赵顼点头:“爱卿是个明白人。”
  沈括拱手道:“其实蜀盐的道理,和蜀茶一样,或者更重要。关于蜀茶禁不禁榷的争辩,苏少保之前的奏章里,说得非常清晰明了,事后诸多后果,也一一如其所料。蜀茶禁榷,尚且这么大的为害,何况蜀盐?”
  ……
  次日,赵顼下诏,平息了关于蜀盐禁榷的争议,同时解释了登记车辆,编制号牌的原因。召中书议论收取养路费的可行性。
  吕惠卿非常开心:“存中啊,你是用了什么办法,让陛下立即同意这两件事情的?”
  沈括拱手道:“圣主可以理夺,不可以言争。若民间车辆当真可以用于军事;辽盐,西夏盐,泸州盐当真能够禁绝走私,沈括自然也是不敢不赞成的。”
  “但是这两件事情分明行不通嘛。所以只要解释清楚了,陛下英明,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吕惠卿对沈括称赞了一番,转身就上奏赵顼,沈括精明事理,考察两浙路的差遣办得非常好,请陛下同意其继续查看河北西路。
  赵顼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升沈括做了知制诰,河西察访使。
  转眼之间,沈括就被吕惠卿安排了一个明明白白。
  ……
  苏油还在巡视,看过了船坞,沿着松江一路往上,就进入了太湖流域。
  苏油只负责提供技术资源,如今蔡京也算是在管理上上路了,因此由他负责上游水利工程的收尾巩固,以及南北溇港圩田,太湖下游疏浚引流工程,这种过筋过脉的硬骨头,苏油只敢交给郏亶这样的真正专家。
  环太湖周边,所有的溇港与太湖的接口处,都要替换成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设施,苏油的意思是一次投资,见效起码得百年以上。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整个太湖溇港,是从上游引水入渠,然后输送到环太湖周边的高地,形成水网流向太湖,再此过程中灌溉水网中圩田的大工程。
  太湖流域主要是西北风,因此所有溇港开口都是西南-东北走向。如此被季风推动的水流,带来的南岸泥沙淤积,全部集中在溇港的东南一侧,不会正面淤堵溇港入口。
  而每一个溇港的出水口,都会比在圩田中的干渠收窄很多,形成束水效应,水流速度在出口出猛然增快,直接将湖流堆积在出口处的泥沙冲走。
  类似的巧思多不胜数,理工最重实践出真知,这些都被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出来。
  当年祖宗们这样做,是从实践中试验出来的,而今列为了研究课题,大部分问题,理工人员们已经弄明白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太湖开发整治工程,不仅仅是为了造田,同时还要提升大宋的大型工程统筹能力,水利理论研究水平,让气候学,水文学,统计学,财会学等多学科齐头并进。
  一处溇港出口处,郏亶正在给苏油讲解结构。
  出口的两边都是高堤,这里是直面太湖的第一道防线。
  高堤上是桑林,棉田,水口处则是7字形的石围,保护水口。
  沿着高堤朝溇港内走一段,才是闸口。
  闸口两边是混凝土的水泥预制件设施,各有深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