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6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0/1605

  苏油对赵抃挤挤眼:“堤内损失,堤外补嘛。”
  ……
  五月,苏油终于达到了杭州。
  同期抵达的,还有苏油带来的先头部队。
  队伍里边,有苏油从商州调来的机械大拿石鍮;在司天监摸鱼的俩老外库罗,艾尔普;苏小妹回去执掌教鞭后,苏油找赵顼要的顶级理工研究人员赵宗佑;
  政务文学方面,苏油征辟了秦观,晁补之,还有坐地虎钱家的钱可久。
  前知州杨绘,是保守派,因议论新法之非,从知谏院任上发落应天,然后转到杭州。
  杨绘带着群僚与苏油见礼:“明润这弯子绕得。让老夫好等,交接印信后,我便该去歙州上任了。”
  苏油拱手道:“那就先给杨公道喜了。”
  杨绘莫名其妙:“喜从何来?歙州可不及杭州繁华。老夫这是被贬官,不妙不妙。”
  苏油笑道:“治下无锡,乌程,宜兴,苏州,接下来就要大力引商,诸多事务,还要多多倚仗杨公支持。”
  杨绘有些不悦:“大兴工役,百姓劳苦;与商贾同流,有毁清声。明润,郏亶与沈存中,妄作大计,丝毫没有计较民力。隋炀帝亡于什么?不可不慎啊。”
  苏油点头:“是,所以更需要能者来管理嘛。如今旱情已然显露,为了缓解各地百姓饥苦,减少当地官府赈济的压力,我才决定组织他们去常州就食,以工代赈。苏油与杨公,所心一同啊。”
  杨绘说道:“可这又是何必?就在当地就食不好吗?”
  苏油耐心解释:“杨公是这样的,吴越连遭灾害,府库已经空乏。今年更多的,怕是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四通商号在昆山开发出良田三千顷,经我劝说后,有意发卖。”
  “但是昆山地处苏州,因此买家只能是苏杭大户,我最多加一条限制,买地必须用粮食交易,以筹措粮食。”
  “难道还能行票引之制,让他们运粮去各州府交割,然后来转运司领地契?这么麻烦,我怕他们望而却步。”
  “所以只能官府多劳烦一些,请这些大爷将粮食集中于苏州,然后官府租用船只,分两路集中运往宜兴与无锡。”
  “正好这两处周围都是今年工程集中之地,我们可以一边放赈,一边兴工。”
  “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是最坏的办法,只是最折中的办法,也是最可行的办法。”
  “至少官府,大户,民工三方,都能接受,都还算有利,对吧?”
  杨绘仔细思量了一下:“唉,目前也只得如此,都怨那发运司,搞得国家粮食根本之地,竟然无粮救济!”
  然后想到了一个问题:“那这些民工,你一日发给多少钱粮?”
  苏油说道:“一日三百文,并管他们三餐。”
  杨绘瞪大了眼睛:“当真?!”
  苏油坦然:“我现在就可以给你写公文。”
  杨绘大喜:“若是如此,我更无异议!这便回去给你组织民夫!”
  苏油拱手道:“现在的问题是,就算粮食筹集妥当,人员还有大量的工料也需要运输,这就得用到商贾的力量。而要用上商贾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往来皆利。”
  杨绘有些纳闷:“这还真是麻烦……”
  苏油说道:“所以我刚刚恭喜杨公了,歙州境内有处地方,和处州龙泉一般,可以开发出好产品,歙州绩溪砚,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啊。”
  杨绘皱眉:“这个,很难加工吧?”
  苏油说道:“用一般的方法很难,不过用上新式机械,那就不一样了。”
  杨绘这下高兴了:“真的?”
第七百一十九章
举措
  第七百一十九章举措
  苏油说道:“自然是真的,不过如何防止胥吏在中间卡拿吃要;如何防止他们找各种借口给商贾们找麻烦,打击了商贾们运粮兴商积极性;取回粮食后,如何救灾,如何实数发放到民工家人手里。这些事情,我只有给杨公添劳了。”
  杨绘呵呵一声冷笑:“明润放心,谁敢在赈灾事务上胡乱伸手,就休怪老夫辣手无情!老夫这就去歙州,亲自坐镇,绝不糟蹋明润一片苦心!”
  说完拉住苏油的手,走到一边,忧心忡忡地低声问道:“明润,那你欠四通商号三千顷地的资金,准备如何填上?用歙州的砚台怕也是不够吧?你可万不可敲剥百姓,更不能贪墨干法啊……”
  苏油一下子脸色发苦:“是啊……我太难了……”
  杨绘安慰道:“没关系,大不了到时候吴越父老替你上书,老夫发动朝中正臣,为明润呼喊奔走,让陛下来处理,总不能让赤心为国之人没了下场。”
  苏油苦笑着摇头:“还是争取自己解决吧,能不麻烦陛下,尽量不麻烦他。”
  杨绘也叹了一口气:“且顾眼下……以后有什么需要老夫出面的,尽管招呼,万不要一个人独扛,明白吗?”
  苏油躬身:“多谢杨公关爱。”
  杨绘匆匆走了,蔡京来到苏油的身侧:“明公,水利司已经筹备完毕,各工程小组也已经到位,有各地太守的鼎力支持,可以开始兴工了。杨公,还真是实诚君子。”
  苏油看着杨绘登船的背影:“是吗?越是实诚君子,家中越是没有余粮……”
  蔡京偷偷翻了个白眼,说这么直白有意思吗?
  回到府中,苏油开始提笔,给中书和赵顼写谢表,这就是正式履任。
  然后行文里讲明了浙中灾情,今岁的旱灾看来不可避免,自己这里准备举行大工程,一方面以工代赈,一方面为抗御今后的灾难打好基础。
  同时,将蔡京,沈括,郏亶整理出来的水利方略,考察报告,地图,预算,打包上报中书。
  然后提到几个重要的举措。
  其一,浙中钱荒问题严重,兴造工役,物资动以百万计,没有货币流通可不行,请改良神泉监的铸币技术,两浙路缓交一年的市舶司利润,以及三处银监存银,作为钱本,发印钱钞。
  其二,为了刺激经济,请朝廷鼓励百姓熬盐,除满足朝廷每年的定榷之数之外,多出来的盐,许其自行销售。
  其三,既然许百姓自行销售了,那贩卖私盐的罪行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完全抛弃成法容易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所以我觉得可以提高量刑额度,从过去的五十斤,提高到三百斤。然后发放小面值盐引作为小盐户售盐所用。
  其四,高丽,日本,以及周边很多小国,都依赖大宋制钱,如今冲压技术已然完善,造钱已经能够产生利润,那么神泉监是不是可以开拓业务,自行筹集铜料,替周边诸国造钱?
  海贸都是大宗,一船物资,价值巨大,是不是可以试着发行冲压银币,以供大宗贸易所需?
  其五,四通商号这次赤心报国,但是臣这里实在是拿不出三千顷地的钱财,现在有两个途径解决:一是给四通经营铜务的权利,当然不是国内铜,而是国外铜,日本铜,用于让他们产生利润;二是太湖一期主体工程完工之后,会进入大面积的圩田造港期,再国用不足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许商贾参与进来,再为国家增加耕地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利润。
  两件事都有利有弊,如果朝廷同意,那臣再祥定出章程来,与陛下过目。
  将报告打了上去,苏油又给王安石和孙觉写信。
  王安石对农田水利一向是非常重视的,这也是他所知道的唯一开源的方法,他在农田水利上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态度,而在于方法。
  太湖上游六大湖泊,江宁府就占了三个,人工大浦,计划中还有两个在那里,于是苏油直接让蔡京和郏亶携带资料上门讲解,然后让王安石和朝中韩绛吕惠卿打好招呼,务必促成此事。
  孙觉那里好办,湖州在太湖南边,今年没有工程,但是将是受灾州,与太湖三分之一接壤,通过船只运送民夫非常方便。
  苏油只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民夫一日三百文,可以得粮四斤,基本上就解决了自己一家的生计问题。
  你能给我组织出一万民夫,就相当于搞定了五万人的赈济,湖州基本上就可以算是没有遭灾!
  孙觉立刻回信,司马学士来信说明润你一向计不虚发,出必有中,那老夫厚颜给你组织两万人可不可以?
  能不能让湖州今年除了赈灾,百姓们手里还可以有点积蓄?!
  苏油收到来信笑了,老头真是可爱,回了四个字——多多益善!
  给赵顼密折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絮絮叨叨一堆废话,什么自己想孩子啊,路上斗诗斗不过王安石被罚做饭啊,苏湖谷贱,三千顷水田在这里竟然能够换到两百万石粮食,比他想象里整整多出一倍啊,什么浙中钱荒百姓以物易物啊,高丽日本偷咱大宋钱上瘾啊一堆。
  最后还是点出了浙中旱情不容忽视,但是幸好有稳重老臣帮衬,问题发现得早,臣准备大展宏图鼓捣一番,不过要是臣扛不住了寻求帮助,陛下可得看在臣忠义勇为的份上,给俺兜底。
  ……
  苏油还在熟悉地方投资兴建工厂的时候,宋辽边界谈判却开始了。
  刘忱临行前在便殿与赵顼对奏:“臣受命以来,在枢府考核文据,未见本朝有尺寸侵辽地。臣既然被耻辱地任命为使节,必定据理力争,如若辽人无礼,臣必当以死拒之!”
  等到到达边疆的时候,赵顼又给他去信:“辽国理屈,肯定还要无理取闹,卿姑如所欲与之。”
  刘忱坚不奉诏。
  如果说刘忱连主座客座的位置都要和辽人争持一番,是坚持原则不辱国格的话,朝中另外几件事,足以让人喷饭。
  左司郎中、天章阁待制李师中脑袋抽风了。
  这娃上了一道奏章:“旱情眼看就要来了,人民又将开始流散。陛下如果不施行感动百姓的举动,体对上天的感应,恐不足以答塞天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