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1605

  广告词非常响亮质朴——来回其实都方便,作坊转眼变庄院!
  这对相当一部分工坊主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百里外生产加工,然后用马车或船拉进汴京,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是人工费用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却降低了很多。
  将汴京城里的家改成商铺,自己在百里外享受庄园监督生产,城里由兄弟照顾买卖,或者调过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儿——反正现在的人都兄弟多。
  相比包黑子面黑手辣强拆来,小苏太保这一手,简直可以称为春风化雨。
  六月里天气很热,苏油基本就在黄河汴河两边跑,看着高过汴京城的滚滚黄流轰然东去,那种恐怖的场景,让人心惊肉跳。
  黄怀信和老河工们簇拥着苏油,还说今年这水就算是小的。
  苏油都无语了,汴京人民的心是有多大,才敢在黄河下头睡觉?
  一名老河工颤颤巍巍地向苏油跪下:“小老儿三代河工,翁翁,叔伯,弟弟,都死在黄河边上,苏少保化害兴利,功德无量啊——治平二年八月那种大难,以后咱也能扛了——”
  治平二年八月,黄河灌入汴渠,淹没了整个汴京东南,事后官员们收拾城中残局,找寻出一千五百八十具遇难者的尸体。
  不知道这位河工的亲人是不是也在当年的遇难者中,苏油将哭得不行的老头扶起来:“老人家,这才只治理了上游,下游地区,事情还很艰巨,日后维护巡查,疏浚河道,日日不得懈怠,铁打的河务流水的官,重任,可都在你们肩上。”
  六月,苏油上书赵顼,开封府治河工程第一阶段完工,不过经过考察,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国朝之初,河患明显不强,原因有三:
  一是政府重视,每年派官员按视河堤,种植桑枣固堤;
  二是广植杨树榆树,作为抗灾的木料;
  三是每两年一次大浚,及时疏通汴京周围河道,能够及时排水。
  其后河患日重,原因则有四:
  一是国家财政在仁宗晚年至今,一直难得喘息,导致河务废弛,淤塞严重;
  二是重修堤而轻疏浚,导致河床抬升,如今水东门下至雍丘,河底已经高出堤外平地近丈。
  三是以往滩潦湿地,本来有巨大的蓄水防洪作用,而官员们急功近利,鼓励开垦,导致沿河蓄洪能力完全丧失。
  四是富家豪强,侵占河道修建园林,导致河道变窄,泄洪不畅,甚至还影响了漕运。
  只要解决了这四条,汴京水患,就能减弱到国朝之初的水平。
  要不要治,治到什么程度,这已经不是开封府尹职权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工程。
  臣请陛下,召中书命两制以上官员共同讨论,确定方案。
  赵顼准奏,让王安石召集官员,举行大朝议。
  首先讨论的议题,就是苏油所言是否属实。
  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苏油拿出十几幅汴京历年地图,将大量的水文资料,历年水情,灾害烈度对比,地理环境变化,历年沿河鱼鳞地册地图,清晰明了地标注在了地图上,让所有参与讨论者一目了然就能看到汴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最后达成共识。
  很多官员,包括赵顼,到今天才第一次知道,为什么黄河明明在开封的北边,而发生水灾的地方却总是在汴京的东南,原来就是因为汴渠惹的祸。
  汴渠从汴京上游百里的汴口,引出黄河水,然后流过汴京城西南角,绕过汴京南面,流向东南的应天府。
  因为地势平坦,黄河的泥沙淤积在城南到雍丘一带,抬高了河床,大水一来,疏导不及,一旦决堤,整个开封府东南面就会变成了一个大水坑。
  道理很简单,方法也简单,不外乎就是通过退田,疏浚,清障等措施,恢复汴河原先的模样。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可就难了。
  好在赵顼和王安石都是意志坚决的倔驴,最后拍板采取了折中方案。
  疏浚和清障,严格执行,河渠司负责疏浚工作,而且必须恢复国初制度,每年国家拨款,雷打不动地进行。
  沿河豪强势家的园林庄子,一律拆除一刀切,就从曹家,高家,歧王,大宗正的产业开始。
  不过退田就难了,于是苏油建议疏浚河道之后,在陈留县东南进行退耕换泽工程,毕竟涉及到土地补偿问题,开封府周围的地,太特么贵了,谁都赔不起!
  就算是这样,两百多家碓房和园林的拆除,涉及的资产也是上千万贯!
  为了抵消豪强势家们的抵触情绪,苏油上奏赵顼,离汴京一日水程的三处地方,尤其是尉氏和东明,一处有汤泉,一处有森林,非常适合开辟成庄园别业,要不陛下赐下旨意,将几处地方赏赐一些土地给豪强势家们作为补偿?
  然后我们开封府将通往这三处的道路再扩建一下,让马车能够跑得轻快,以后不管水陆就都方便了。
  其实休沐小长假过去修养一番,远比在汴京郊外人挤人的舒服多了。
  于是赵顼大手一挥,同意,四通营造先去给我家的长辈兄弟们划出最好的地界来,修园子,这笔钱,我来出!
  解决了外戚与皇室,其余豪强势家再没一家敢跳的了。
  等到苏油将四通营造的庄园效果图给贵人们展示之后,汴河边的违章建筑拆除得那叫一个快。
  特么富弼跟司马光在洛阳原来是这么玩的!早知道是这么换那还有啥好说的?!
  岐王你到底打听清楚没有,两位太后最后选的汤泉还是山林?不清楚?不清楚赶紧去打听啊!
  豪强势家们的前倨后恭,反过来搞得苏油有些哭笑不得。
  赵顼太大方了,给自己叔叔和弟弟都是两百亩庄子拎包入住的标准。
  这事情怎么就弄成了后世开发商补偿的路数?!
第六百六十七章
卫朴
  第六百六十七章卫朴
  不行老子不能光卖力气,我也得弄两处,啊不,三处!
  豪强们也是傻,三个地方如今都是价值洼地,你不知道太后的庄园到底在哪里,每个地方置办一座园子不就完事儿了?!
  苏油在后世因为买不起大房子,所以对房地产是支柱性产业这一条一直不怎么认可,但是如今轮到自己的屁股坐到了游戏规则制定者这边的时候,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拉动内需的确是轻松又愉快。
  关键是带起了风潮后,很多不是拆迁户的有钱人家,也打起了在几个地方置产的主意。
  地不值钱,但是新式园林值钱啊!
  治河的资金,到位了!
  后世给大城市病开出的药方里,有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兴建卫星城。
  苏油本来是计划以产业带动经济,以经济吸引人口外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如今不得不承认,自己想多了。
  皇权封建制体系里边,皇权和依附在皇权上的豪强贵族们的意志,才是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比经济规律还要强大。
  好在现在自己如今也算是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理论上将跟这一帮子的矛盾都是内部矛盾。
  内部矛盾,就是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妥协解决的。
  如今看来,对自己实在是不算什么坏事。
  还是六月,开封府尹苏油,胄案河渠司勾管黄怀德,联合上交了《汴渠中下游流域联合治理方案》。
  当然这是现代说法,原名叫做《京渠考务》。
  赵顼认真阅读了这份报告,再名字后边加了两个字——永式。
  《蜀中杂记》:“余初游历京师,自陈留至汴口,见夹岸堤阔三丈,上种枣柳,堤外一丈五尺,概不得耕牧。”
  “野老有言:‘此小苏太保所定,有碑牌为记。神宗署为永式,盖万世不移之法也。’”
  “河心每五里埋石马一,年督疏浚,至马耳乃止,则水深八尺。”
  “此蜀中都江堰李冰遗法,使可通眉山舶。”
  “京郊堤岸尤固,盖以水泥成之,上成阔道,旁置花木,憩亭。”
  “春暮秋初,繁花沉缀,蜂蝶营飞,鸥鹭翻翔。京人每爱游赏其间,吟风诵月,温酒冷餐,于今已成盛俗。”
  “汴口有千丈夹水堤,以分扼河水,另建椎车两百,高逾十丈,溉田五万余顷。”
  “汴渠至今无患,盖法度之力也。”
  “汴杭二堤,非始肇于润,坡二公,然乡人铭感,皆从二公姓氏以命。”
  “故俗谚有云:‘小苏堤大,大苏堤小。’盖言二公之遗泽也。”
  ……
  三个卫星城的开发,还有大佬们保底买单,苏油的府尹业务,也如同王安石最近的新法业务一般,感觉一下子就活了。
  苏油再次上书赵顼,开封府胥吏,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跑得比马快,干得比牛多,薪水却比拉泥的骡子都不如,陛下,这积极性我有些调动不起来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