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5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1/1605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屁孩如今已经成了当朝二品,太子少保;大理老高相爷,换成了小高相爷;王韶成了经略使;章惇成了知制诰。
  而萧注,还是那个萧注。
  所以萧注上书朝廷:“交趾虽奉朝贡,实包祸心久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正好交趾人为占城所败,度支判官沈起上书其剩下的士兵不满万人,可以轻松占领,于是赵顼下诏,以萧注知桂州,随时关注交趾动态。
  萧注入朝,赵顼问交趾是否能够攻取的时候,萧注却回答时机已然过去,如今要攻取,难度不小。
  这就惹到了沈起。
  于是沈起言南交小丑,无不可取之理。
  沈起是得范仲淹传授过兵法的人,打得一嘴的好仗,所以王安石觉得沈起更可信,以沈起取代了萧注。
  沈起到达桂州后,开始招兵,训练,拉拢蛮人,断绝与交趾的榷市,两国局势开始变得紧张。
  为了迷惑交趾人,三月庚午,赵顼下旨,封李乾德为交趾郡王。
  不过这些和苏油也没啥关系,他现在已经忙得一塌糊涂了。
  除了日常事务,市民关心十件事儿要继续推进,河道要疏通,天文观测要进行,历法要调整,还要去给赵顼讲课,给武将讲课,关心刻书进度,配合王安石进行新法调整,不是一般的繁忙。
  夏,四月,甲戌朔,日食如期而至。
  这一天开封是阴天,因此看不到太阳。
  王安石带着群臣进贺,以为圣德所感,乞御殿复膳;赵顼从之。
  然后苏油上奏,虽然开封府看不见,但是司天监委托天师府,在各道观进行了实事监控,其实日食还是日食了的,我们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遮掩,我们要向司天监的科学家们学习,掌握事件的推演进程,推断在未发之前,才能做好及时的应对。
  比如京中的酒市。
  所以臣请陛下令各地官员给中书建言献策,臣以身作则,收集整理了《熙宁六年开封诸县按察闻录》,已经上呈中书。
  王安石上奏赵顼,苏油同志觉悟是很高的,智虑是深远的,手续是合乎流程的,态度是端正的。
  每一条问题,都附加了可行性建议,这一点上,充分说明了苏油同志的高风亮节,踏实任事,不是那种只知道为反对而反对的嘴炮。
  收到他的报告后,中书高度重视,组织了专案组,对《闻录》里边反应的大多数问题,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其中的改进建议,也采纳了许多,准备先在京中试行。
  如今,开封下等户们的负担的确得到了大大减轻,老百姓对新法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中书准备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与学士院,通进银台司,太学一起,主办《皇宋时报》,及时宣讲朝廷政策,轶事义行,善善恶恶,让百姓们理解政府,支持政府,提高道德修养,不被贪官污吏们蒙蔽。
  此外,各地方田均税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请陛下明确规定在职地方官职田的具体数量,地方官员,不得再侵占公田盈利,如有发现,严惩不贷。
第六百六十二章
职田
  第六百六十二章职田
  宋神宗表示同意,最后诏书下达:
  外官职田,根据所任州州格,以及官员职务,从最高藩府州知州,如益州、太原府、江宁府等,职田十顷,军事长官总管,十五顷;一直到最下等各县主簿县尉的两顷不等。
  除此外,不得再占用公田份额,否则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拿着这道诏书,苏油立即对开封十六县的狗大户们下手,谁也别拿自己手里是官员职田说事儿,开封府除了圣旨上的人等,没有职田一说。
  有子弟在外为官的,职田都在他的任所,所以再别拿家中有子弟为官来搪塞,该交的赋税都得交。
  不过敲一棒子的同时,也要给一甜枣,那就是桑林,骡马,鸡鸭牛羊等固定资产,通通不算财产,赋税只按十年土地的平均产量进行核定。除此之外,只在买卖过程中收税。
  也就是说,只要你缴足了地税,家里就算粮食堆成山,猪羊养了满山满谷,只要你不卖,统统不用交税!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前提是你忍得住!
  这项政策,引来了朝臣们的大肆攻击,舍丁税地,朝廷的收入必定大减!
  其余地方还罢了,开封可是赋税重地,苏油在乱来!
  于是苏油只好拿出赵顼上台以来的统计报表,然后将商税和农税分开,再将农税部分做了个平均——要不这样,我们以这些年的农税平均数为准,来个保底怎么样?多出部分,算我的功劳,如果不足那个数,拿我问罪如何?
  接着又有人弹劾苏油这是给世家大族唱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助长兼并。
  原因很简单,大户们有钱有粮了,自然就会买地。
  苏油反驳道十六县本来就兼并剧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农桑,让兼并之家雇佣更多的人手进行精耕细作,这就解决了很大程度的无地户就食问题。
  然后说到兼并,如果每亩该收的田赋都能够收上来,兼并的行为就影响不了国家的岁入,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别的办法慢慢改良就好。
  比如等无地户们有了点积蓄,再告诉他们荆南一带的淤田只需要一贯五六百文便可以购得一亩,而且一年两熟,一季产米三百斤以上,万一有人就动心了呢……
  开封府尹的责任,是让治下所有人先都有饭吃,抑兼并这么高大上的事情,离饿肚皮的老百姓还太远。
  赵顼被说得动容了,最后决定试试。
  消息一出,吕惠卿的司农寺和曾布的三司突然发现,开封十六县大户们举贷青苗钱的积极性顿时大涨,以前需要摊派的青苗贷,现在变成了主动借贷。
  不少大户为了拉拢佃户,甚至宁愿替客户们偿还贷款!
  接着就是农器,牲畜的市场需求突然变得旺盛起来,尤其是苏油发明的新式耧机,更是供不应求。
  这些东西不算成纳税的成本后,整个开封府的采购需求立即倍增!
  原本半死不活的农村,突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狗大户们不是没钱,而是他们一直在装穷!
  现在不一样了,地里出产的粮食越多,而上缴的钱粮却不变,多出来的都是自己的!
  王安石立即奏报赵顼,请求将这一政策扩大到京东西两路!
  反倒是苏油上书制止,认为先试行一年再说,毕竟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根本,乱来不得。
  不过鉴于农机和牲畜交易规模扩大,奏请赵顼与成交设立骡马市和农机种子市场,既然国家鼓励农耕和繁殖牲畜,这市易钱,就别收了吧?
  赵顼还不放心,特意派了内侍出去打探消息,内侍回来报告说开封农夫们欢天喜地,编着歌儿称颂官家的仁德呢。
  赵顼终于下定决心,农桑天下之本,难得开封百姓们积极性这么高,准奏!
  苏油趁机再次上书,永济渠,汴渠,以及唐代温造所修的灌渠,已经年久失修,请求朝廷同意修复。
  曾布被苏油的大手笔吓着了,自打这娃进京,简直可以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赶忙上书朝廷说几年积累不易,陛下的封桩钱,那是为了打天下用的,经不起这等糟蹋。
  苏油继续扭着闹——如果朝廷不拨款,那就请将开封府斥卤之地交给为臣处理,用于发卖当做雇佣民夫的本钱,这个要求不过分了吧?
  的确不过分,真宗皇帝造永定陵,占了人家十八顷地,也不过估价七十万钱,仁宗皇帝另外奖励了三十万,凑够了百万钱。
  平均起来,也就四百来文一亩而已。
  斥卤之地,比造陵的山地还不如,平均一两百文一亩,平日里就能收点芦苇之类,地倒是不少,城北黄河堤和汴京城之间,封丘县南边整整五万顷,说起来虽然价值五十万贯,却是一亩都没有卖出去过。
  因为黄河大堤是不能动的!不能从黄河引水,盐碱地就永远是盐碱地!
  于是赵顼大手一挥,交给你去搞吧!
  ……
  四月入夏,文彦博的辞呈终于获得通过,老头力抵市易法未果后,开始玩起了非暴力不合作,拒绝上班,坚求补外。
  赵顼几次遣中使将老头召入宫中,然后让内班押赴枢密院上班。
  之前排挤文彦博,韩绛是主力,“每议事,韩绛多面沮之,又置审官四院以夺其权。”
  结果韩绛在陕西犯了那么大的错误,才贬官没多久,王安石就启用他判大名府。
  文彦博怒不可遏,这回坚决不干了,皇帝绑架都不干。
  赵顼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给了老臣司徒兼侍中的待遇,以河东节度使身份判阳河。
  于情于理,苏油都要去给文老头送行。
  送行的酒席,还是办在城北曾家园子里边。
  杯盘交错,文彦博无语地看着苏油抱着扁罐,在他脖子上系上小兜兜,然后喂他蔬菜肉粥。
  好一通忙活。
  文彦博看着壮实的苏扁罐,不由得稀罕:“这孩子,怎么养的……”
  转眼又发怒:“你这到底是给我送行还是找借口休息?”
  苏油将一碗奶制品推到文彦博身前:“这个适合老人,姜撞奶,新菜式。”
  文彦博将小碗拿起来,用小金属勺子舀着品尝:“你这些小道啊……你给他们擦了那么多屁股,他们能念你的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1/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