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605

  苏油急了:“那我去跟太后说。”
  小妹拉着苏油的袖子:“不用,太后准了我一年的假,让宗佑暂代。”
  苏油有些无语:“赵宗佑,他都还是孩子……”
  小妹笑道:“十七了,也不算孩子。哥哥你给我找点事情做吧,我都快要闷死了。”
  苏油琢磨道:“还真有事儿,司天监的日官们,早都没了祖宗们的本事儿,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一无所知。”
  “靠他们,哥哥觉得这脑袋迟早要被陛下收去做了标本。”
  小妹噗嗤一笑:“那你是想怎么着?”
  苏油摸着下巴:“我要那帮人将家传的典籍都交出来,然后找人用理工的写法翻译成工具书。不说别的,根据精确算出的岁差,然后倒推华夏三千年日月食记录,五星行迹,这就是大事儿。”
  “之后还要制作全国地图,制作星图,精准量具,改造天文观测仪器,列出精准的历法……最重要的,哥哥要造出一件用机械计量时间的神器。”
  小妹说道:“昭明应该能帮得上忙。”
  苏油说道:“对,我准备奏请陛下,招募天下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立五科,不过与以往不同,合历法,天文,地理,数算,仪表五类。”
  “我本想请族叔回来主持此事,不过王相公拒绝了。因此只能我来主事,然后请景润,存中,还有石老,卫老,秋官皇甫愈,族兄推荐的仪表高手韩公廉,共同攻关。”
  “还有就是天师府,你,俩天方老外,也一同也参与进来。”
  小妹点头:“嗯,要是我们这群人都能不出来,天底下就没人能弄得出来了。”
  ……
  司天监,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
  中国是农耕文明,节气对于这个国家,尤其重要。
  因此司天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准确报时,确认节气,推算可能发生的天变。
  由于岁差的关系,也就是实际的太阳年,和历法上的年会存在误差,因此每过一段时间后,旧历误差积累过大,就需要重修。
  其实只要把这个误差精准的计算出来,加上精准的观测,是可以通过调整解决问题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历法制定之后,统治者会认为是国家的巨大成就,一般不能轻易修改。
  加上计算量非常庞大,以前都是用算筹,书写记录方式也烦难,缺少统计列表,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和计算错误。
  因此一般司天监,推算和核验是分列两科,占总人力的五分之二。
  所谓的岁差,是指地球自转轴长期进动,引起春分点沿黄道西移,致使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
  其原因是地球是一椭球体,赤道部分隆起;赤道面与黄道面不相重合。
  日月和其它行星对其赤道隆起部分施以附加引力,引起赤道面倾向的变化,即地轴进动。
  其结果,造成春分点沿黄道每年西移约五十分两秒,约两万六千年移动一周。
  因为它使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岁差”。
  由日月的作用引起春分点西移并不改变黄赤交角,称为“日月岁差”;由其它行星作用则同时改变黄赤交角,称为“行星岁差”。二者的合量称为“总岁差”。
  不过行星岁差影响很小,主要考虑日月岁差就行了。
  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就发现晋代星星的位置,比古代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留下了冬至点每五十年后退一度的记录。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而大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四六三年所制定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
  此前的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太阳在黄道上每经过一个回归年的运行,又回到上一年的起点上。
  而祖冲之经过周密的观测,认为冬至点每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后退一度。
  这就使得大明历比其余历法更加周密。
  但是这个值与实际岁差误差还是不小,加上后人不明白根本原理,导致《大明历》很久以后,也因为积累误差过大而被摒弃。
  中国历法,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体,因此几个关键数据,决定着历法是否精确。
  在苏油的眼中,既然祖大大的大明历中,已经用岁差解决历法精度问题;能够还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十九年七闰的闰周更为精密;他还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应当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八日,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那今人理当更胜古人。
  同样的道理,解决了一年时长的问题,还有冬至日的精准测量,这关系到纪年起点。
  以往的测量,都是使用圭表。
  古人利用圭表做每天中午表影长度测量,可以直接决定冬至的日期,因为一年之内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就是冬至所在日。
  但是这东西存在极大的误差,大到一二天左右,所以必须通过长期观测资料的积累和平均,使该误差的影响大大降低。
  中国在战国时期产生的四分历,就是用平均积累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百六十章
天数
  第六百六十章天数
  《后汉书·律历志》说:“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
  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
  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
  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年的冬至发生在正午,第二年的冬至就要发生在正午过后的四分之一日。
  第三年的冬至则要发生在正午过后的二分之一日,即在夜半。
  第四年的冬至则发生在正午过后的四分之三日。
  直到第五年,冬至发生时刻才又重新回到正午。
  如果用圭表来测定,则会发现第一年表影最长,第二年稍短,第三年最短,第四年表影与第二年相等,第五年才又重新与第一年表影相同。
  由于阴雨,日影变化微小等原因,测量误差还是很大。
  还是祖大大,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比较严格数学意义的测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他运用对称思想,分别在冬至前若干天和冬至后若干天测量圭表影子长度,然后弄出一套算法,根据日影的抵减递增规律,由之推算出冬至的准确发生时刻。
  祖大大的方法,已经领先了世界七百多年,但是仍然是有误差的。
  这个误差来自祖大大的两条天文学假设:一,冬至前后影长变化是对称的。二,影长的变化在一天之内是均匀的。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受汉代的测量技术所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几千年不世出的大牛人了。
  但是天师府,拥有了远比祖大大更加精密的度量衡,更加强大的天文观测网络,更加便捷的表述方式,更加合理的统计表格,十几年下来,张天师已经掌握了回归年的准确数值——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365.242199074日,小数点后九位。
  三月,庚戌,王安石请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
  王安石亲任提举,吕惠卿、王雱同修撰。帝欲召程颢预其事,安石不可,乃止。
  就在同一日,张天师抵京,献上天师府在化学,天文、地理和医学上的成就。
  苏油请改革司天监,以天师府观测计算成果和方法,制定新历;
  同时使用更加精密的度量衡,改造天文仪器;
  以更加科学的黄经赤纬体系,标注一年二十四节气。
  三件事情,赵顼欣然同意。
  同一日,三件东西摆在了司天监——天师府提供的日月五星经行平仪,嵩阳书院提供的钟摆计时器,太史局提供的太平浑仪。
  太平浑仪,是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司天监官员张思训创造的水运浑象仪,后因机绳断坏,苦于不知其制法,导致无法维修。
  苏油给司天监众人提出了一个大目标和一个小目标。
  大目标,就是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合为一体,使之具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精确报时的能力。
  这个东西可能会很大,因此被称为——仪象台。
  小目标,则是得到一个精确的计时工具,每逢整点自动敲响钟声,因此被称为——时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