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1605

  “守道忧国者,斥之为流俗;败常害民者,称之为通变。”
  “凡政府谋议经画,独与一掾属决之,然后落笔,同列预闻,反在其后;”
  “故奔走乞丐之人,其门如市。”
  “今西夏之款未入,反侧之兵未安,三边疮痍,流溃未定,河北大旱,诸路大水,民劳财乏,县官减耗。”
  “圣上忧勤念治之时,而政事如此,皆大臣误陛下,而大臣所用者误大臣也!”
  这简直就是扔向新党的匕首投枪。
  王安石气得手脚冰凉,指示知谏院张璪,反驳他!给我狠狠地反驳他!
  张璪说对不起,我认为人家说得有道理,“璪辞不为。”
  判司农寺曾布请为之,既作《十难》,并且弹劾杨绘、刘挚欺诞怀向背。
  赵顼下诏,将其疏交给两人,你们好好给我看看,好好分析利害,学习完后都给我交一篇心得体会!“使各分析以闻。”
  刘挚开心坏了,就怕你不让我说话,奋然曰:“为人臣,岂可压于权势,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实!”
  即条对所难以伸其说,啪啪啪同样甩出免役法十论,条条鞭挞至骨。
  第一,大宋户籍按资产高低分为五等,但全国各地情况大相径庭,徭役也轻重不一,各地户等比例也颇为悬殊,而国家统一制定役法政策,很显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由于各地户等失实,因此新法施行,必须重新登记各户财产,从而确定役钱的多寡;可既然之前已经出现了失实的情况,那现在重新登记就能避免吗?很明显没有具体举措,还是不能;
  第三,本朝户口中上等户少、下等户多,按照原来的规定,上等户徭役负担重,下等户徭役轻。新法规定一律纳助役钱,上等户很容易交纳,但下等户大多十分贫困,这明显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对于下等户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新的免役法为了多征收雇役钱,比限比旧法还高,地方上不得不将一些下等户强行抬高成上等户,这对下等户来说不能不是沉重的灾难;
  第五,农民每年收获的丰歉完全靠天,但服徭役的人数是固定不变的,要雇人,就得有钱。
  在歉收年景,助役钱既不能拖延,也不能豁免,这对农人,尤其是荒年中的农人,是很有害的;
  第六,农民每年收入大多是农产品或丝帛,助役钱却规定用现钱交纳,农民必须卖掉农产品才能交纳现钱。而助役钱期限较急,农产品价格必须大幅度降低,方能出售。
  即使役钱可以用农产品代替,但也会有地方多征多派的现象出现;
  第七,我朝两税及科买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已经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就是正常收获的年景,老百姓交纳租赋后已所剩无几。
  免役法推行后还得交纳役钱,这样势必造成农民逃亡或转入客户等等,甚至铤而走险,聚而为盗贼;
  第八,一些奸狡之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和地方官勾结,将徭役负担转嫁到他人身上;
  第九,老百姓为国家服徭役往往由各州县差派,上等户差役负担虽然沉重,但最快也得十年才能轮差一次,下等户甚至二十年才能轮差服役一次。
  免役法让这些人一律出钱,年年征收。官府负责召募役人。
  出钱少了,役务推行不了,征收过多,老百姓承受不了,那请问,地方官员,是会先管自己的政绩,还是先顾百姓的死活?
  第十,原来服徭役的都是农民,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家产,因而可以尽心尽力地服役。现在改为雇募役人,必然是一些奸巧之辈应募。
  这些人,能一心一意为国效力吗?如何避免盗窃国家财产,愚弄官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呢?
  最后讽刺赵顼:“我本来是御史,采士民之说以闻,是我的正职。如今陛下却要我待罪,还要遽令我分析利弊,这本来不在我职业范围。”
  “不过既然陛下都这样说了,那我也就简单分析分析,无乃辱陛下耳目之任!”
  赵顼拿到这个都傻了,老子叫你写心得体会,是给你台阶往下走,不是叫你蹬鼻子上脸的!不报。
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
  第六百一十一章富弼返洛
  欧阳修如今正守青州,也同样上疏请止散青苗钱,王安石愈加厌恶他,于是欧阳修连续上疏请求致仕。
  欧阳修才六十,离正常请致仕还有十年,冯京请留之,王安石说道:“修善附流俗,以韩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甲子,知蔡州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
  很快,富弼的罪行也明确了,坐沮格青苗,落使相,以左仆射徙判汝州。
  王安石还嫌罪名太轻:“富弼方责,犹不失富贵。鲧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弼兼二罪,止夺使相,何由沮奸!”
  这里有两个典故。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龙以入于羽渊。”
  《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南朝徐陵《陈公九锡文》中有句:“象恭无赦,干纪必诛。”
  意思是富弼起码也该来个流放才行,就算一刀砍了,那也是他罪有应得。
  这就太过分了,赵顼当然不会同意。
  开什么玩笑,因为这样就敢诛杀口碑出众的三朝元老,两宫太后就敢直接请家法废皇帝信不信!
  富弼上书谢罪:“新法这玩意儿,我实在看不懂,只要臣还当着地方官,新法就不能在我治下施行。我请求回洛阳养病。”
  赵顼同意了。
  从亳州回老家的路上,富弼经过应天,对判府张方平叹息道:“人固难知。”
  当年推荐王安石进中枢,富弼也是一大力量,两人交情在那时候是相当的密切。
  张方平笑了:“你是说王安石?他算什么难知者!当年我知皇佑贡举,有人称赞他的文学,我辟以考校。”
  “结果他一到来,院中之事皆欲纷更。于是我恶其为人,檄之使出,从此再不同他说话。”
  富弼面有愧色。
  这等大事,苏油当然不能幸免地卷入其中,否则一言不发,就失了侍从之道。
  虽然远在陕西,也是侍从,天章阁学士的身份背着,举国沸沸扬扬,他必须说话。
  于是苏油也上了一道奏章,将青苗法,保甲法夸得天花乱坠。
  陛下,青苗法好啊!去年陕西接到中央命令,臣治下虽然属于边疆地区,可以缓行青苗之法,但是在陕北安定之后,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因此臣也冒昧地施行了,以期和中央保持一致。
  虽然和朝廷要求的试行方法有些不同,那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毕竟陕西财源,广惠仓拿去做了发运司买粮的本钱,解盐拿去做了开发荆湖的本钱,就剩下一个常平仓,要保证军民所用,臣可不敢乱动。
  幸好官家太后仁德,给了微臣六十万贯青苗钱,效果果然立竿见影。
  如今陕西进入瓜果丰产期,接下来就该收麦,陕北十二万户家庭,近六十万人口,将脱离贫苦,成为光荣的五等户。
  良性循环已经开始,明年,这些人口就可以有积蓄了,他们会升为四等户,而新的五等户,又会得到接济的土地,种子,耕牛。
  臣的陕西五年脱贫计划,十年恢复计划,现在是越来越有把握。
  对了,陕西穷乡僻壤,迭经夏人肆虐,都能因青苗法得到这么大的恩惠,其它地方肯定也是如此吧?不然臣无论如何都想不通。
  臣给陕西五等户定下的标准,是一丁五十亩地,一头牛,一栋房子,家用,农器,种子配齐,就算地不要钱,那也是五贯,远远超出朝廷给五等户只能贷款一贯半的标准。
  另外一个村子里边,还必须要有水力磨坊,有保甲治安室,一个乡要有一所小学。
  不知道外路是什么标准,想来有中书的大力指导,一定胜过微臣在陕西胡乱瞎搞。
  六十万贯的投资,经过运作,能让六十万人口脱贫。那中书一千六百万贯的青苗贷放下去后,能脱贫的人口,可不要太多哟!
  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不知道中书有没有具体数字,如果有的话,如此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不是应该通报全国官民吗?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随着陕西贫困人口的减少,明年臣会减少青苗贷的发放。因为《青苗法》写得很清楚嘛,它的目的,是让农人有粮食可种,有存粮可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会再被欺压兼并。
  好,这个目的是真的好!
  臣遵照施行之后,明年这十二万户,真的就有粮食可种,家里有存粮了呢!
  他们不再需要依靠青苗贷,都能自给自足了!
  六十万贯的投资,经过运作,能让六十万人口不再依靠青苗贷救济,那中书一千六百万贯的青苗贷放下去后,今年大宋能自给自足的人口,一定会增加不少吧?
  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不知道中书有没有明年裁减青苗贷发放人群的具体数字,如果有的话,如此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不是应该通报全国官民吗?
  邓文约是臣老乡,当年他在庆州上书,说以一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全国皆然。
  臣以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臣在渭州观陕西,真的就是如此,想来以陕西观全国,必定不差!
  所以臣在陕西,欢欣鼓舞,坐等中书!公!布!喜!报!
  富弼才到洛阳,就接到了苏油进京的奏章,不由得哈哈大笑:“好!好一个苏明润!哈哈哈哈,君实你召他来洛阳!我的园子也交给他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